一、產業發展歷程
我國生豬產業經歷了計劃經濟背景下的統購統銷階段;改革開放背景下的市場放開發展階段;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推進的轉型發展階段以及當前所處的現代化轉型升級階段,生豬養殖產業已經成為大型現代化產業鏈條。
1.1 統購統銷階段
計劃經濟背景下的統購統銷階段(1949-1984):建國初期,主要農副產品實行有計劃的統購統銷政策。生豬生產實行「調五留五」政策,主要特點是養殖規模小、生產水平低、產品短缺,種、料、藥和技術服務等處於起步階段,生產和消費嚴格按國家計劃調配。由於經濟發展滯後,養豬生產力低下,肉食品供給匱乏,人均豬肉消費很低。截至1984 年,全國豬肉產量 1445 萬噸,人均佔有量僅 13.84 千克,肉食品種也相對單一,豬肉產量佔肉類總產量的比重高達 93.78%。
1.2 市場放開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背景下的市場放開發展階段(1985-1997):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極大調動了畜禽養殖的積極性,生豬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85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逐步取消生豬派養派購,實行自由上市,隨行就市,按質論價,生豬購銷政策放開。隨著「菜籃子工程」和生豬產銷經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生豬生產發展迅速,居民豬肉消費大幅提高。1997年,全國豬肉產量 3956 萬噸,人均佔有量增加到 29.09 千克,豬肉產量佔肉類總產量的比重下降為 68.3%,1985 到 1997 年豬肉產量年均達到增速 6.7%。
1.3 過渡階段
從傳統向現代推進的轉型發展的過渡階段(1998-2004):1998 年以來,生豬養殖從以數量增長為主逐步向數量質量並重、優化結構和增加效益為主轉變,主要特點是生豬養殖開始向優勢區域集中,產業整合速度加快,更加注重質量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經歷前一階段的較快速發展後,產量大幅提升,產業發展由「量」向「質」轉變,生產效率、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增要素。
1.4 現代化轉型升級階段
現代化轉型升級階段(2005-至今):2005 年以來,生豬養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大幅提升,良種覆蓋率逐步提高,現代生豬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產業主要呈現為規模化水平不斷提升、產地及銷區更加集中、環保升級、食品安全升級以及生產效率升級。詳情見產業現狀。
二、產業現狀與特點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生豬產業發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國家政策的帶動和市場的拉動下,生豬產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產業素質大幅提升,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顯加強,組織化程度逐步提高,現代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也進一步打開了生豬養殖產業鏈的廣闊發展空間。
2.1 豬肉產量&銷量穩居世界首位
我國豬肉產銷數量穩居世界首位,以19年為例,USDA數據顯示我國生豬產量4650萬噸(國家統計局4255萬噸),全球佔比自15年的50.41%逐漸下降至19年43.8%,但仍然第二名高於2398萬噸水平的歐盟,高於第三名1254萬噸的美國,遠高於第四名、第五名的巴西與俄羅斯。
2019年產業結構受到非洲豬瘟衝擊較大,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19年豬肉產量4255萬噸,較18年下降21.3%,明顯低於16-18年5400萬噸的產量水平。自18年8月我國發生第一起非洲豬瘟後,生豬產量明顯下降,尤其對二元能翻母豬存欄造成的負面影響直接減少了生豬產業的核心產能。19年生豬出欄54419萬頭,環比下降21.6%。產能產量減少呈現為生豬價格高位運行。
據USDA數據顯示,我國19年生豬供給4650萬噸,高於國家統計局數據4255萬噸,生豬進口260萬噸,高於海關總署的196.7萬噸。不同口徑數據總供給相差458.3萬噸,但兩者均明顯小於我國發生非洲豬瘟之前年度5500萬噸以上的消費量,生產與進口的供給量減少,其他蛋白品增加替代、中央儲備冷凍豬肉競價投放市場,總供給依然不足以支撐15-18年的平均消費平均水平,從而生豬價格大幅上漲,在高價格區間達到新的供需平衡。
2.2 產業結構升級
2004 年,農業部發布《關於推進畜禽現代化養殖方式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大力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2007年農業部頒布《關於促進生豬產業發展和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給予政策支持2010 年起,農業部組織實施畜禽標準化示範創建活動,在全國創建了 1567 個生豬標準化示範場,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推動全國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高。在全行業的共同推動下,生豬規模養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尤其在2016年,農業部頒布《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生豬養殖產業踏上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2014年至今,生豬養殖產業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全國年出欄 500 頭以上的規模養殖企業佔比不斷增加,尤其集團公司佔比快速增加,而散養戶受制於養殖收益低、環保水平不達標、抗病抗疫情能力差等原因正在逐步退出市場。2014 年,全國年出欄 500 頭以上的規模養殖佔比約41%,較2007 年提高了19.0 個百分點;而2019年全國年出欄 500 頭以上的規模養殖佔比約62%,較2014年提升21個百分點。受到非洲豬瘟疫情影響,集團公司佔比大幅提升至18%,較14年的3%增長6倍。集團公司與規模養殖企業在生豬養殖產業中將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集團公司&規模企業市場佔有率增加。2011年上市龍頭公司年出欄市場佔有率僅有1%-2%,而後呈現遞增趨勢,在環保清退與非洲豬瘟兩個事件驅動中繼續增加市場佔有率。18年上市龍頭公司年出欄市場佔有率超過7%,預計19年佔有率在8.5%-8.9%之間。以某龍頭XX企業為例,其2019年年度報告顯示生豬銷售量1025.33萬頭,其中商品豬867.91萬頭;2018年全年銷售生豬1,101.1萬頭,其中商品豬1,010.9萬頭。環比下降14%,遠低於總體下滑水平,市場佔有率有所提高,此外,其商品豬銷量雖然下降,但仔豬銷量大增,綜合考慮其豬類銷售總量,市場佔有率提升幅度更大。據公開數據整理,2018年出欄量較大的八家養殖企業(溫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 新希望、天邦股份、中糧肉食、大北農、天康生物)生豬合計出欄4844.78萬頭,佔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6.98%。2019年該八家養殖企業生豬合計出欄4499.93萬頭,較上年度減少300多萬頭,但佔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比例上升至8.27%,行業集中度有所提升。
龍頭上市公司受非洲豬瘟負面影響小。查閱各公司年報、半年報可得知,生物性資產損失幅度遠低於市場損失率,非洲豬瘟疫情尚未有有效疫苗,規模企業防控能力較強,據中國產業信息數據網數據顯示,500頭規模以下企業發生非洲豬瘟場點佔比超過30%,而500頭規模以上養殖企業發生非洲豬瘟場點佔比不足10%。此外,規模企業養殖點覆蓋區域分散,受系統性風險影響小,局部出現非洲豬瘟不影響全局。
養殖門檻繼續提高,規模企業受益大,尤其現代一體化企業受益較大。豬瘟疫情下,對企業的專業能力要求越發提高,生豬養殖企業具備規模化、現代化、一體化優勢才能有長足發展,自繁自養的同時,需要就地宰殺才能有效減少生豬調運,降低非洲豬瘟感染機率。那麼具備「資金充足,跨多省擴張,自產飼料,自繁自養,系統內屠宰,冷鏈運輸,獸藥研製」能力的集團化企業更有擴張優勢,尤其在中小散戶讓渡了很大規模市場份額的情況下,規模企業遠景較好。據上市龍頭公司年報、半年報數據顯示,19年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在建工程及存貨大多有不同程度增加,可見龍頭集團企業經營規模正在主動性不斷擴充。
2.3 良種繁育體系日趨完善
目前我國種豬主要依靠進口,當前的三元商品豬,為祖代進口種豬雜交而來,進口種豬主要為長白豬、大約克夏豬(大白豬)、杜洛克豬,其中二元母豬為雜交品種,三元商品豬由二元母豬與單品系公豬繁育而來。非洲豬瘟疫情後,產業出現三元母豬留種作為能繁母豬的情況,則商品豬為「四元」豬,此特殊情況不做詳細贅述。
但同時我國也在自主研發種豬體系,2009 年《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2009~2020 年》的頒布實施,為加快建設現代生豬種業指明了發展方向。目前全國範圍已遴選出 74 家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核心群種豬達 12萬頭;成立了國家種豬遺傳評估中心和華南、華中、華東等區域性種豬遺傳評估中心,建立了武漢、廣州、重慶等農業部種豬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和山東等省級種豬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確立國家級豬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 50 個,以地方豬品種為素材,成功培育了龍寶豬 1 號配套系等 24 個優良品種(配套系)。目前,以核心育種場、資源場為基礎,擴繁場、改良站為支撐,質量檢測中心為保障的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初步形成。
2.4 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標準化規模養豬場質量安全風險管控的意識不斷增強,按照《畜牧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建立養殖檔案、健全防疫制度、規範投入品使用,生產管理更加規範,有力地保障了豬肉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屠宰檢疫和肉品品質檢驗制度的推行,有效提高了屠宰企業上市肉品質量。
2.5 養殖區域分布廣泛
我國生豬養殖分布比較廣泛,但相對集中在糧食主產區。前十大主產省為:四川、河南、湖南、山東、雲南、湖北、廣西、廣東、河北、江蘇。四川養殖量位居全國首位,其出欄量佔全國總出欄量 10%左右,消費流向比較好。我國居民對豬肉消費習慣主要以熱鮮肉消費為主,就決定了生豬養殖地和消費地比較近。另外中東部氣溫適宜,水源方便,有利於生豬生長,中東部以及南方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多,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國生豬養殖主要集中在華東、華中、西南和華南。東北地區養殖量也比較大,主要供往京津冀內蒙一帶,東北地區也有養殖優勢,飼料成本比較低,鐵路陸運交通便利,地域遼闊適合規模化企業發展。
2016 年,國家發布「十三五」生豬產業發展規劃規定,將四川、河南、河北、山東廣西、海南和重慶劃為生豬養殖重點發展區,以供北上廣深等沿海城市生豬需求。為保護水資源和環境資源,長江中下遊和南方水網區的兩湖、長三角、珠三角一帶規劃為約束髮展區。東北地區、內蒙古和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地區地域遼闊,糧食資源充足,適合養殖規模化發展,增長潛力大。山西、陝西等西北地區地域寬廣、可實行規模化發展,但是受缺乏水資源、民族飲食習慣不同、養殖基礎薄弱等的限制,定為養殖適度發展區域。
受制於非洲豬瘟疫情問題,原規劃推進步伐或有所放緩,但總體規划具體情況為:
從目前的情況看,東北地區的養殖優勢不斷擴大。東北具備一定的資源優勢,玉米臨收儲政策取消後,玉米各地區的價差逐步趨於合理,東北地區玉米價格較低,由原來的「資源劣勢+物流劣勢」轉變為「資源優勢+物流劣勢」,產業轉移的動力逐步增強。東北振興和南方加大環保的大背景下,「南豬北養」趨勢明顯。
此外,受到非洲豬瘟疫情影響,原規劃有可能將關於限制生產相關的規劃措施放緩執行,去年8月起國家就連續出臺多個政策確保生豬供給,今年國務院2月5日出臺的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後,生豬供給保障政策力度再上一個臺階。文件第三章第(十五)項指出,「生豬穩產保供是當前經濟工作的一件大事,要採取綜合性措施,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落實」省負總責「,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保障豬肉供給。堅持補欄增養和疫病防控相結合,推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對中小散養戶的防疫服務,做好飼料生產保障工作。嚴格落實扶持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舉措,抓緊打通環評、用地、信貸等瓶頸。糾正隨意擴大限養禁養區和搞」無豬市「、」無豬縣「問題。嚴格執行非洲豬瘟疫情報告制度和防控措施,加快疫苗研發進程。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落實防疫人員和經費保障,在生豬大縣實施鄉鎮動物防疫特聘計劃。引導生豬屠宰加工向養殖集中區轉移,逐步減少活豬長距離調運,推進」運豬「向」運肉「轉變。加強市場監測和調控,做好豬肉保供穩價工作,打擊擾亂市場行為,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支持奶業、禽類、牛羊等生產,引導優化肉類消費結構。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加強漁港建設和管理改革。」而後地方各級政府響應中央號召,出臺配套政策保障生豬供給。
具輔音國際(新牧網)數據顯示,目前各大區域存欄情況基本符合「十三五」生豬產業發展規劃的具體內容,華中地區受河南存欄較高影響,絕對量達到5838萬頭,居全國首位。而西南地區本輪產能恢復情況較好,達4660萬頭,位居第二。再次就是華東地區,山東與安徽的存欄予以支撐,存欄4549萬頭,略低於西南地區。東北地區存欄2168萬頭,具備較大發展潛力。
2.6 非洲豬瘟仍是當前面臨主要問題
隨著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動物防疫工作的投入力度,各地切實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剔除非洲豬瘟外,生豬重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影響生豬生產的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疫病流行強度逐年下降,發病頻次大幅降低,發病範圍顯著縮小。新發疫情大幅度下降,海南、遼寧、吉林永吉建成了免疫無口蹄疫區。口蹄疫等生豬重大疫情總體平穩,未發生區域性重大生豬疫情。
非洲豬瘟病毒在未出現有效疫苗的前提下,大概率無法完全杜絕,只能通過改善產業環境、增強防控水平降低發生概率,較初期相比,現在的重點防疫工作在生豬非法調運方面有所加強,今年3月份以來,全國報告發生13起家豬非洲豬瘟疫情,其中絕大多數疫情由違法違規調運引發。一體化養殖屠宰企業優勢更加明顯,冷鏈運輸白條肉風險可大幅降低。這種背景下中小散戶即便看到非常可觀的利潤,也很難參與復養。尤其有些此前經歷過非洲豬瘟疫情的養殖戶心有餘悸,有些養殖戶在各政策落地前就已經安全退出,並已經轉向投入禽類和水產的養殖,短期內難以回到生豬養殖市場。
(文章來源:南華期貨)
(責任編輯:DF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