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劇《我的男孩》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你是什麼樣的男孩,就會擁有什麼樣的感情。想要擁有一段刻好的愛情嗎?先做一個好男孩吧。」
在當下這個用社交軟體約個炮就能上床的時代,談「愛」仿佛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很多人對「愛」有太多索求,太多的附件條件,經常導致一段本應該平穩發展下去的戀愛中途夭折。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擁有一段什麼樣的戀愛,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不信嗎?電影《愛樂之城》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女主角米婭和男主角小賽用他們的真實經歷來說服你。
《愛樂之城》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主要講述了女主角米婭和男主角小賽,在各自追夢的過程中相遇相知,相愛相離的故事。
女主角米婭是一個富有演員夢想的好萊塢龍套,她一邊在麵包店工作,一邊參加各種戲劇試鏡。男主角小賽是一位爵士樂愛好者,他的夢想是開一家自己的爵士樂酒吧,讓每晚來到酒吧的顧客,享受爵士樂最本質的即興演奏。
一次偶然,米婭被小賽的鋼琴聲所吸引,兩個人相遇了。可二人對彼此的第一印象似乎並不是非常友好,經過了幾次見面之後,誤會漸漸化解,兩個人的感情迅速升溫。
在格裡菲斯天文館的虛擬夜空下,失去重力,兩個人一起在如夢的銀河中跳舞。在爵士樂酒吧裡,小賽彈琴,米婭跳舞,氣氛非凡,嗨翻全場。
當熱戀的激情褪去之後,二人重回現實生活。小賽因為加入到了朋友的樂隊,成為了一名流行樂鍵盤手,可他不屑流行樂的形式主義,但為了支付生活帳單,他不得不繼續下去。
電影中有一個情節非常真實,小賽的樂隊一經推出後,非常受歡迎。要到全球各地去演出,以此賺取下一張專輯的製作經費。而此時的米婭正在排練自己的舞臺劇。小賽問米婭,要不要跟我一起去其他國家轉一轉,在哪裡排練都是排,還可以散散心。
出人意外的是,米婭直接回絕了小賽。她想認真準備她的排練,因為那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場舞臺劇演出。愛情固然甜蜜,但米婭沒有被愛衝昏頭腦,她一直都清楚地明白自己要什麼。
喜歡是一瞬間的心頭之和,而愛是一輩子的相互理解。小賽愛米婭,所以被拒絕後並沒有生氣,反而鼓勵她好好排練。愛,不是一味自私,而是真正理解。
愛情和夢想,你會選擇哪一個?
18歲的你可能會選擇愛情,但28歲的米婭選擇了夢想。雖然很殘酷,但我卻覺得這異常真實,因為這才是生活啊。
理想主義必然要與現實之間形成侼論。
好萊塢夢是現實而又真實的,在這一點上《愛樂之城》並沒有將其矯揉造作,給觀眾營造童話般的假象,反而給出了最直白的答案。
就情節而言,拋開理想化的夢想達成和二人丟失的五年時光,米婭和小塞的愛情早已成定局。當身份地位不在一個層次上,當通信和見面日益減少,當彼此身邊又出現了合適的人,很多事不言而喻,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片尾的幾段蒙太奇鏡頭,更是再次升華了影片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啟發人們:
我們都在以自認為對的方式,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拼命奔跑,追求所謂的理想人生。往往卻忽略了一直陪伴在你身邊,與你共同奔跑的那個人。
《愛樂之城》給人最大的啟示是:「愛情究竟是什麼?」
一定要兩個人無時無刻都黏在一起,一定要知曉對方的所有心事和秘密,一定要地老天荒生死與共嗎?這可能是傳統的中國愛情觀,但這並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生活在當下的年輕人。
我更願意把愛情理解成:兩個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圓圈有一部分套在一起,但不完全是重合。
一個圓圈代表男方,另一個圓圈代表女方。圓圈裡的東西代表你的喜好,你的生活,你的全部。
就好比電影中的男女主角,米婭喜歡演戲,小賽喜歡爵士樂。這些個人喜好在不重合的圓圈內完成就好了。
相愛,就是在共同的區域內做彼此都喜歡的事,這就是兩個圓圈裡內重合的那一部分。這部分可能是你們都喜歡旅行,同樣喜歡養小狗,同樣熱愛培養自己的小孩。
所以,真的沒有必要把自己的人生全部都鎖在重疊的那個圓圈內。你無時無刻都不能忘記,除了愛情,你還要擁有自己的人生,你的理想,你的愛好,你的追求。這些東西都是和愛情等價的。
《愛樂之城》的導演達米恩說:「人的一生不可能同時實現所有的夢想,有的夢想可以實現,但有的卻不行,這個要看你的選擇。你可以有一段改變人生的愛情,但你的愛人並不能陪你走完你自己的人生。」
我覺得這非常美,美得讓人心碎,美得不可思議。
這就是通過這部電影表達的深層思想。在這部電影裡,雖然他們最後分開了,但他們之間仍有愛,這種愛會一直持續下去。無論他們之後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之間的記憶永遠都在。」
因為理解,所以寬容。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遇見什麼樣的人,然後擁有什麼樣的愛情。想擁有一份理想的愛情嗎?先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吧。
如果你的理想過於烏託邦,那麼我建議你最好降低要求,說不定那樣,過不了多久,就會遇見自己的Mr.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