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崇明旅遊,發現更美的崇明
金瓜的食用方法,除了廣受各式人等歡迎的涼拌外,還可與海蜇絲、蘿蔔絲、萵筍絲等相拌,均屬筵席上的冷盆珍餚,當年萬裡委員長視察崇明品嘗金瓜後,留下了「色香味俱佳」的贊語。
每年金瓜上市季節,不計其數的市區客人來了崇明,好多是衝著金瓜來的,不但買了帶回去,還要一飽口福。有位來島上遊樂的朋友笑呵呵地說,在「農家樂」吃中飯時,點了蔥油拌金瓜絲,「閃亮登場」時,金金燦,黃澄澄,香噴噴,叫人齒頰生津,饞涎欲滴。三代人爭相伸過筷去,嘖嘖誇讚「味道好極了」,異口同聲「再來一盆」!
據一位是農藝師的朋友言,崇明島三面環江,一面臨海,水、土、氣潔淨,加之金瓜生長期間基本上無蟲害,也很少病害,一般不用農藥,供食用的金瓜絲又緊緊包裹在堅韌的瓜皮內,所以比別的菜蔬都清潔衛生,名副其實的綠色無公害食品。
在全國,只有上海、安徽、湖北、等少數地區栽培有金瓜。在上海,只有崇明有,這並非虛無實根的猜測、編造。
據上海科技出版社《金瓜栽培與加工》記載,崇明向有金瓜種植,民國年間除崇明外,上海、青浦、嘉定也有種植金瓜的記載,「但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上海地區僅崇明縣仍有栽培,其他縣金瓜栽培逐漸消失」。此書的作者為崇明人,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級農藝師,上述說法應是權威的,可信的。
筆者也作有心人調查過,有親戚在上海莘莊,曾問那邊有否金瓜種,說沒有的。物以稀為貴,去吃喜酒時,給帶了兩隻金瓜,親戚非常領情,說捨不得自己吃,準備送給新攀的親家。喜宴辦在村委所在地,周邊農家種著各種菜蔬,卻不見有金瓜,有意詢問,回說「這裡沒有金瓜種的」;再問同桌上的上海奉賢親戚,說奉賢也沒有金瓜。
由此看來,上海乃至江、浙地區,金瓜的確只有崇明有。物以稀為貴,怪不得市區來的遊客,成群結隊買了金瓜回去,分量重、費力氣也在所不惜!
祖上傳下來的習慣,崇明農戶幾乎家家在房前、屋後、山牆下、灰堆旁、五棚邊撒上幾顆金瓜籽,由它自生自長,用不著刻意培植管理,瓜藤自會源源蔓延,還會爬高、上架,而且勤開花多結果。入夏以後,開始陸續成熟,收摘幾十上百隻不在話下,成了農家日常菜蔬。
島上村民都有貯存金瓜的習慣,如同酒越陳越香的意思,經歷了日曬風吹的金瓜越變越老,入口更脆嫩,新鮮度更勝於剛採摘時;再則冬天裡田頭蔬菜見少,正好補了淡季之缺。
入秋以後,你若有機會到崇明鄉下走一走轉一轉,隨處可見金瓜靠在農家牆腳邊,或是掛在屋簷下,放在窗坎上,圓溜溜,一排排,金黃鋥亮,煞是好看,可用「秀色可餐」四字形容。
筆者生活在城鎮,每年也總要挑選幾個上好的金瓜,想方設法保藏到春節前後,用以招待島外來的朋友。雖說是蔬菜值錢不多,但時入隆冬已是非常少有的了,物以稀為貴嘛,著實讓客人驚喜。
金瓜食法簡單,以涼拌為主。說是簡單,做起來並非人人得心應手,關鍵之點,在於煠金瓜時火候的把握。一次去市區訪友,帶上了兩隻金瓜,主人極表歡迎而外,卻要勞駕我這個客人動手拌金瓜絲,理由是自己拌不好,有一次從鍋子裡撈出來,竟爛如粥塊不成絲,更談不上脆嫩了。我於是當仁不讓挽袖操作,邊介紹箇中奧秘,拌好後端上桌,風捲殘雲般一掃而光。主人稱讚之餘,說市區居民想吃金瓜絲但拌不好者大有人在,建議我通過報章作經驗之談,讓大眾學以致用。我認為言之有理,欣然接受,期望之中,還真的上了《新民晚報》,題目就叫《巧拌金瓜絲》。
想要了解崇明旅遊的更多信息,可關注崇明區旅遊局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崇明旅遊」,或登陸崇明旅遊網www.cmtravel.com.cn,或撥打崇明旅遊諮詢電話:021-69695888查詢。
活動、遊記、美文、美圖投稿請發送至公共郵箱:cmlyw2018@vip.163.com,我們會根據投稿規則給予相應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