瑋哥佛藏 專注於 佛教歷史 趣解佛經 禪修實證 因果實例 歡迎關注 一起探討
中國東漢時期,高僧安士高將小乘佛教經典《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和《道地經》傳入中國,為小乘佛法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小乘佛教便開始逐漸淡出中國,取而代之的是大乘佛法,但在東南亞國家如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以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小乘佛法反而興盛不衰,原因是什麼呢?
佛經其實並沒有大小乘之分。他們是一體的,之所以會如此劃分是由於眾生心性層次的不同。比如,每個人得的病不同,用藥也不相同。八萬四千法門,專門對治八萬四千種煩惱。但是小乘佛法思想退出中國,其實是無奈的選擇。
道教的興起
道教自東漢時期由天師張道陵創建之後,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本土宗教,且張道陵在四川巴蜀一帶降妖伏魔,救護眾生等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而備受推崇,威望很高。
因此張道陵所代表的道教也根植於百姓之中,民眾基礎非常穩健。至今在青城山仍留有張道陵與眾鬼戰鬥的誓鬼臺、鬼界碑等古蹟。
當然這其中也有故意誇大的成分,聽起來更像是傳說。但在那個老百姓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時代,若有人站出來伸張正義,解除眾生疾苦,百姓自然感恩戴德,奉若神明。這其實是一種精神寄託。
如果拋開經教義理不談,只比較佛家與道家的修行方式,你會發現他們存在非常多的相同點:都要參禪打坐、都是講究氣入中脈、四禪八定。都可能修成神通等,由於教理不同,結果大不一樣。
就像天竺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代表的佛教,與霍山、褚善信代表道教進行鬥法(請參閱之前文章),結果是褚善信當場氣絕身亡,高下立判。但像竺法蘭這樣的天竺高僧,寥寥可數,勢單力孤的小乘佛教,當時根本不可能與聲勢浩大的道教相提並論。
小乘佛教和道教在教理上,其實存在顯著差異:小乘佛教追求不入生死成阿羅漢。但當時有幾個人明白不入生死的意義?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成為仙人,仙人壽命雖長。但仍在三界六道中。普通老百姓沒幾個想成為阿羅漢,但是對於成仙到是趨之若鶩。能像八仙一樣,可以飛天遁地、長生不老、隨意變化,還有用不完的錢!
魏晉時期玄學的興起
魏晉時期,不光是在普通百姓中間,道教思想深植其中,根深蒂固,就是在上層社會中間,這個傾向也變得越發明顯。
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玄學清談的興起。玄學清談「三玄」分別是:《老子》、《莊子》和《周易》,都是道家和儒家著作。而且在官方層面,玄學也備受推崇,它是除了儒家之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問,而小乘佛教則被拒之門外。
以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則是三國至西晉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名士。主要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本末有無」問題,即採用思辨方法來討論關於天地萬有存在的根據性問題。這與小乘佛法核心思想相差不大。
小乘思想的局限
小乘佛法思想核心是「無我」觀,這沒有多少難度,修禪至二禪就可以明顯感知到這種無我境界。但是對於大乘所說的「萬有皆空」的深邃思想內涵,卻不認同。
正是中國道家與小乘佛教思想理念上的相似,因此完全可以取代小乘佛教,道家才對小乘佛法在中國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質疑,也難怪當時的小乘佛法不受待見了。
小乘之所以不受歡迎,還體現在其思想的「自利「的層面。表面看確與儒家所宣稱的」大愛「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背道而馳。因此儒家也反對小乘佛法。儘管這是對佛法的一種誤讀,但是小乘佛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確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局面。
退出中國還是絕地反擊?這對佛教來說,非常現實且關乎佛教在中國的存滅問題!這種困境一直持續到東晉時期,佛教才有了徹底的改觀。
一個叫支婁迦讖的僧人,將第一部大乘佛教經典《道行般若經》帶入中國,標誌著佛教將以另一種更加圓融的大乘佛法在中國繼續傳播下去,同時也宣告小乘佛法在中國思想影響力上的結束。
小乘佛法是實際修持大乘佛法的基礎。但在思想領域,被中國道教思想取而代之。小乘只是從思想領域退居幕後,在禪修實證方面,仍是以小乘經典為主,後世中國各宗各派的修行方法,如天台宗的《摩訶止觀》,就是在小乘經典《安般守意經》基礎上發展而來。
結論
為什麼小乘佛法會在東南亞國家盛行呢?因為這些國家沒有道教。小乘佛法剛好可以填補和滿足這些國家精神層面和實際修證方面的空白。教化民生,安邦定國,也符合當地的風土人情,民眾認可度也高,因此也才會紮根生長,枝繁葉茂。
小乘佛教在東南亞國家稱南傳上座部佛教,也並非我們印象中的自私自利、不顧眾生苦難的「小乘佛教」,而是非常重視傳統、敬重長老、僧俗分明、盛行頭陀、禮敬佛塔,因此也會龍象輩出!
親愛的讀者,你認為小乘佛法從思想領域退出中國,還有其它什麼原因?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參考文獻: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