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小乘佛教會在中國消失,反而在東南亞國家很興盛?原因很現實

2020-12-21 人文習錄

瑋哥佛藏 專注於 佛教歷史 趣解佛經 禪修實證 因果實例 歡迎關注 一起探討

中國東漢時期,高僧安士高將小乘佛教經典《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道地經》傳入中國,為小乘佛法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小乘佛教便開始逐漸淡出中國,取而代之的是大乘佛法,但在東南亞國家如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以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小乘佛法反而興盛不衰,原因是什麼呢?

南傳佛教寺院

佛經其實並沒有大小乘之分。他們是一體的,之所以會如此劃分是由於眾生心性層次的不同。比如,每個人得的病不同,用藥也不相同。八萬四千法門,專門對治八萬四千種煩惱。但是小乘佛法思想退出中國,其實是無奈的選擇。

道教的興起

道教自東漢時期由天師張道陵創建之後,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本土宗教,且張道陵在四川巴蜀一帶降妖伏魔,救護眾生等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而備受推崇,威望很高。

因此張道陵所代表的道教也根植於百姓之中,民眾基礎非常穩健。至今在青城山仍留有張道陵與眾鬼戰鬥的誓鬼臺、鬼界碑等古蹟。

道教發源地:四川青城山

當然這其中也有故意誇大的成分,聽起來更像是傳說。但在那個老百姓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時代,若有人站出來伸張正義,解除眾生疾苦,百姓自然感恩戴德,奉若神明。這其實是一種精神寄託。

如果拋開經教義理不談,只比較佛家與道家的修行方式,你會發現他們存在非常多的相同點:都要參禪打坐、都是講究氣入中脈、四禪八定。都可能修成神通等,由於教理不同,結果大不一樣。

四禪八定是佛教與道教的共法

就像天竺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代表的佛教,與霍山、褚善信代表道教進行鬥法(請參閱之前文章),結果是褚善信當場氣絕身亡,高下立判。但像竺法蘭這樣的天竺高僧,寥寥可數,勢單力孤的小乘佛教,當時根本不可能與聲勢浩大的道教相提並論。

小乘佛教和道教在教理上,其實存在顯著差異:小乘佛教追求不入生死成阿羅漢。但當時有幾個人明白不入生死的意義?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成為仙人,仙人壽命雖長。但仍在三界六道中。普通老百姓沒幾個想成為阿羅漢,但是對於成仙到是趨之若鶩。能像八仙一樣,可以飛天遁地、長生不老、隨意變化,還有用不完的錢!

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

魏晉時期玄學的興起

魏晉時期,不光是在普通百姓中間,道教思想深植其中,根深蒂固,就是在上層社會中間,這個傾向也變得越發明顯。

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玄學清談的興起。玄學清談「三玄」分別是:《老子》、《莊子》《周易》,都是道家和儒家著作。而且在官方層面,玄學也備受推崇,它是除了儒家之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問,而小乘佛教則被拒之門外。

以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則是三國至西晉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名士。主要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本末有無」問題,即採用思辨方法來討論關於天地萬有存在的根據性問題。這與小乘佛法核心思想相差不大。

竹林七賢

小乘思想的局限

小乘佛法思想核心是「無我」觀,這沒有多少難度,修禪至二禪就可以明顯感知到這種無我境界。但是對於大乘所說的「萬有皆空」的深邃思想內涵,卻不認同。

正是中國道家與小乘佛教思想理念上的相似,因此完全可以取代小乘佛教,道家才對小乘佛法在中國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質疑,也難怪當時的小乘佛法不受待見了。

小乘之所以不受歡迎,還體現在其思想的「自利「的層面。表面看確與儒家所宣稱的」大愛「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背道而馳。因此儒家也反對小乘佛法。儘管這是對佛法的一種誤讀,但是小乘佛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確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局面。

儒家思想核心:仁義禮智信

退出中國還是絕地反擊?這對佛教來說,非常現實且關乎佛教在中國的存滅問題!這種困境一直持續到東晉時期,佛教才有了徹底的改觀。

一個叫支婁迦讖的僧人,將第一部大乘佛教經典《道行般若經》帶入中國,標誌著佛教將以另一種更加圓融的大乘佛法在中國繼續傳播下去,同時也宣告小乘佛法在中國思想影響力上的結束。

支婁迦讖

小乘佛法是實際修持大乘佛法的基礎。但在思想領域,被中國道教思想取而代之。小乘只是從思想領域退居幕後,在禪修實證方面,仍是以小乘經典為主,後世中國各宗各派的修行方法,如天台宗的《摩訶止觀》,就是在小乘經典《安般守意經》基礎上發展而來。

結論

為什麼小乘佛法會在東南亞國家盛行呢?因為這些國家沒有道教。小乘佛法剛好可以填補和滿足這些國家精神層面和實際修證方面的空白。教化民生,安邦定國,也符合當地的風土人情,民眾認可度也高,因此也才會紮根生長,枝繁葉茂。

泰國南傳上座部寺院

小乘佛教在東南亞國家稱南傳上座部佛教,也並非我們印象中的自私自利、不顧眾生苦難的「小乘佛教」,而是非常重視傳統、敬重長老、僧俗分明、盛行頭陀、禮敬佛塔,因此也會龍象輩出!

親愛的讀者,你認為小乘佛法從思想領域退出中國,還有其它什麼原因?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參考文獻: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用彤)

相關焦點

  • 小乘佛教,為什麼到東南亞廣受歡迎,在印度和中國卻無人關注呢?
    有人做過統計,東南亞各國如泰國、 緬甸、寮國等的信佛人口高達80%以上,而且信的基本上是小乘佛教。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小乘佛教在這一帶這麼受歡迎,在印度和中國卻無人關注呢?在中國,小乘佛教並沒有得到重視,人們信的往往是大乘佛教,因為大家都認為小乘佛教最高的果位只是大羅漢的境界,而絕大部分人的理想追求要麼是菩提要麼成佛。
  •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
    在中國的佛教基本都是大乘佛教(除藏傳佛教外),而東南亞等地區的佛教被稱為小乘佛教,其原因是什麼呢?原來佛滅度後一百年時,因對待戒律和教義的態度不同,佛教分裂成上座部與大眾部。這是佛教的第一次分裂,又稱根本分裂。
  • 東南亞宗教觀:佛教為什麼在中南半島佔據優勢?
    前言:對於東南亞相關的話題,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網絡中,都可謂是汗牛充棟,其中關於東南亞宗教方面的話題也不在少數,這篇文章不討論宗教在東南亞各國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談那裡人民的具體信仰,今天主要想聊聊佛教在東南亞的分布特點以及所產生的原因。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尊崇釋迦牟尼為偉大的教師而非神明,經典為比較古老的巴利文經典。現代很多佛教學者用大小乘作分類,已無褒貶之意。一般認為現階段小乘佛教主要流行於斯裡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南亞及東南亞地區,但他們自稱上座部佛教或聲聞佛教,不接受「小乘」稱號。中國雲南上座部佛教也屬於這個宗派。釋迦牟尼入滅後百年,因在一些戒律方面存在分歧,教團出現分裂,稱「根本分裂」。
  • 小乘佛教簡介_小乘佛教有什麼特點
    小乘佛教又稱作上座部佛教或南傳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之一。小乘指較小的車乘,是大乘佛教出現後才有的名稱。大乘佛教自命為優勝的廣大的解脫途徑,以區別於它之前的佛教學說。西方學者通常以南傳佛教為小乘,但後者並不接受此稱呼。
  • 東南亞佛教的思想是什麼,小乘佛教的思想是什麼?
    老陽按:今天和朋友們講述一下小乘佛教,現在小乘佛教主要在東南亞地區流行,比如泰國,緬甸等等。有關分析身心而得的歸納名辭計有:五陰、三毒、六根、六塵、十八界等名相。五陰:一譯作五蘊。總之,小乘佛學對於人生世界的觀點,正如一般宗教相似,純粹從出世思想的立場,看世界,是一個痛苦煩惱的世界;看人生,是一個悲觀罪惡的人生,因此要求出離世間,要求解脫人生,而求得清淨寂滅的涅槃道果;其行為思想,如中國道家的隱士,其偏向有點類似楊朱,所以也為中國文化中另一類的精神相近,自然而然被承受下來而成為中國佛學的一部分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什麼是大乘佛教?什麼是小乘佛教呀?為什麼泰國和尚能吃肉,中國和尚不能吃肉,是不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就是和尚能不能吃肉呀? 這個問題往深了說,前因後果、前世今生能洋洋灑灑說一期課程都說不完,畢竟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並存了近兩千年,其中恩怨糾葛及其複雜,佛經教義又如汗牛充棟。
  • 史上最全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知識
    古印度大陸的各個部派,向北方流傳的,陸路的經過中亞細傳到中國內地,或海路從印度南方傳到中國的南方再傳往中原一帶,形成漢傳佛教。再傳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晚些傳入西藏地區的成為藏傳佛教。以上為北傳佛教;另一個部派是分別說系的銅碟部,傳到斯裡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於南傳佛教。根據南傳佛教的定義,南傳佛教統一稱為上座部佛教。
  • 同是東南亞佛教國家,泰國相比緬甸,為什麼更受歡迎?
    泰國和緬甸,都屬於東南亞國家中佛教文化比較盛行的國度,而且都臨近中國,吸引了身邊很多朋友過去旅遊。它們在文化歷史上,也十分相近,但相對來說,泰國是中國出境旅遊人數最多的國家,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人文地理緬甸是佛教國家,東南亞國家中能與它相媲美的就只有泰國了。對比這兩個國家的相關數據,也是極其的相似。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
    我們佛教中的乘,先是人天乘,然後是小乘,再是大乘。人天乘只求即生中快樂、妙色、生意好,很多人學佛就是這個目的。如果你想獲得人天乘的福報,念佛號就足夠了。如果還要獲得生生世世的利益,就應該發下殊勝大願 。           色拉陽智仁波切新浪微博現在,我想說說什麼是大乘佛教?
  • 達摩之前就有佛教,為何他被稱為祖師?
    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達摩到中國傳教的時候,先去了南北朝的南梁,而且見了當時的梁武帝蕭衍。而這個梁武帝正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在自己的國家大興廟宇,廣招僧侶。從而可以看出達摩來到南梁之前,中國佛教早已興盛,那為何達摩成了祖師?
  • 利鑫集團:柬埔寨,一個將佛教定位國教的國家
    柬埔寨,一個將佛教定位國教的國家。在這裡,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深入人心,95%的居民都信仰佛教。自公元1世紀起,佛教分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兩支教派,小乘佛教從古印度的南邊開始興起和傳播,現斯裡蘭卡、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和尼泊爾等國家信奉小乘佛教。真臘王朝時期(公元6世紀-9世紀),小乘佛教便開始走向了衰落,因為受到了當時王朝統治階層的遏制,而後大乘佛教才慢慢地興起。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據說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時,有許多信徒。佛陀因人設教,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傳教方法,而弟子們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發揮。他滅度後,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派。橫三世佛(大乘)「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譯。
  • 騰訊專訪: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有了整個佛教發展的一個簡單的脈絡,那麼我們現在要知道什麼是大乘佛教。比如說,我剛才說了,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那麼什麼是大乘佛教呢?要成為大乘佛教的話,需要具備什麼條件?這非常重要。其實大乘和小乘區分的界限,就在於「為利一切眾生,而求證無上菩提」,還是「為了自己脫離輪迴苦,而求證涅槃的果位」,關鍵是他尋求什麼樣的目標,這就是大乘和小乘之間的一個區分或者界限。
  • 佛陀睹明星悟道,他修行的是大乘還是小乘?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清晨,佛陀在尼連禪河邊睹明星而悟道,了悟人生真諦,從此佛教誕生。佛法被分為大小乘教法,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釋迦牟尼所修習的是大乘還是小乘呢?既然佛陀成就佛道,是因為修行了大乘佛法的緣故,為何他最初說法要先講人天乘和聲聞乘呢?這是否說明了,佛法是先有了人天、聲聞乘,爾後才有了大乘菩薩道?當然不是這樣的,佛經當中稱娑婆世界為五濁惡世,即指劫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身處其中的眾生,根器參差不齊,成佛的願望也不強,如果直接講成佛,目標太過於高遠。
  • 小乘佛教世界中心—寮國
    美國:中國遊客大量湧入,需要中文路標!(來源:新華社)小編默默點讚,想當年我泱泱中華10萬平方公裡的小樹葉,到如今960萬平方公裡的大雄雞真的不是充話費送的。請放過第一世界的國家吧!除了瘋狂購物,消滅綠卡,咱中國人還得有點精神的追求不是?
  • 武則天時期佛教興盛,其社會原因與時代背景是什麼?
    佛教自從東漢末傳入中國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在唐代達到全面興盛,唐朝初期實行抑佛政策,在武后掌權時佛教才逐漸全面興盛發展,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武則天加封皇后的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一直到唐中宗復位的神龍元 年(公元705年) ,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佛教達到了巔峰狀態。
  • 同樣是東南亞的佛教國家,為何大家旅遊首選泰國而不是緬甸?
    這其中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到底哪個國家更值得去?這兩個國家事實上是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都是東南亞國家,都是佛教國家,同樣風光秀麗,旅遊景點都很多,重點是這兩個國家的消費都不高。但這兩個國家,從旅遊的角度看,無論是從旅遊多樣性、安全性、舒適性、刺激性,以及旅行方式等方面的體驗,泰國還是要更優於緬甸的。5點原因告訴你,為何泰國比緬甸更受遊客歡迎!首先,泰國政局穩定,治安良好。
  • 出世入世,小乘大乘,學佛者須警惕固化觀念
    同理,學佛者更應警惕這種出世入世、大乘小乘之別,應深刻反思,不受傳統觀念束縛。傳統思維中,大乘佛教,一般被認為是積極行善,廣修菩薩行,慈悲利眾,自度而度人,因此更多地入世,其中以漢傳佛教為代表。而小乘佛教,一般被認為是出世的,側重自利自了,解脫生死,修得身心清淨,以南傳佛教為代表。
  • 青藏高原神秘的藏傳佛教、密宗!泰國佛教的不同!單篇全解答
    而小乘佛教更側重與自我解脫圓滿修為。以得阿羅漢果果位或成佛道。大乘佛教主要流傳到中國、日本、古朝鮮。而小乘佛教也主要流傳到,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自2000多年前漢明帝永平年傳入中國後分支為藏傳佛教(與雍仲本波教融合)和漢傳佛教兩大類。小乘佛教也曾隨漢傳佛教一同傳入中國,後因衰落而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