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元十八年,李白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句詩流傳了1000多年,從北京去揚州的火車上,有個旅遊團還在上車前齊聲喊:「煙花三月下揚州」,並錄了下來。
我也是被這句詩吸引過去的。但在去的火車上,我有點後悔了,因為想起了和揚州人有關的不愉快的往事,一下子興致缺缺。
有時候,你別報太大希望,反而驚喜多多。
揚州,千年古城,在歷史上始終佔有一席之地。
作為運河第一城,不管是隋煬帝還是乾隆都沒少去。歷代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
一個人的旅行,當地的博物館都是我的第一站,這次去揚州,也沒例外。
我提前沒有找幾首關於揚州的詩句,我以為,博物館會有,但是我錯了。
揚州博物館和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在一起,簡稱「雙博館」。
依然是從最早開始的歷史開始,從人類留下的痕跡,到瓷器展覽。這幾乎是很多博物館的路數,一點不新穎。
揚博的重點在隋唐的輝煌,以及抗金、抗清的歷史。這些史實,我們都從歷史書上學過了,感覺他們就是把歷史書上的內容換了一種表達方式,還不生動。
雕版印刷的內容比較豐富,有工藝流程,有古代標版。但是參觀的人寥寥無幾。大家對這些確實沒興趣啊,離我們生活太遠了。
對了,雙博館外的風景不錯,人工湖,碧波蕩漾。
坐在去酒店的公交車上,我在想,揚州沒落了,曾經的繁華已去。
東關古渡
古人的路線,恐怕是從東關古渡出來,就進入了一個繁華的街區:東關街。
雖然都是新修的店鋪,但長長的街道走下來,也能夠感受到當年東關街的繁忙。
這條街沿線有很多舊址和紀念館,最有名的就是個園。
清代揚州鹽商宅邸私家園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勝。
這位宅院很大,據說先前有五路住宅,因為戰火現在只剩下三路。
花園就像公園一樣,移步易景,的確有江南園林的風採,最主要的是竹子多。有多多呢?據說有兩萬株,還是多個品種的。
假山、流水,還有亭臺樓閣。
幾乎開放的每間屋子裡都擺放了八仙桌和椅子,並沒有都封閉起來,遊人可以坐。
第一次,在古代宅子裡參觀,可以坐在屋裡。雖然沒坐多大會,但是感覺真是很好。
我是向著運河的方向走去的,穿過高高的城樓,直到運河邊上。
這是我離京杭大運河最近的一次。
沿著運河向便益門碼頭走去,岸邊楊柳拂面,清風吹來,我居然激動萬分。
唯一不爽的是,運河的水啊,不光綠,感覺還很稠,還好沒有味道。
我買的揚州遊覽精品聯票,包含了瘦西湖、大明寺、個園、何園和運河單程遊覽。
坐著遊船,行走在運河上,穿過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橋洞,仿佛千年在眼前走過。
桃紅柳綠水清長,遊客穿梭入畫廊。
瘦西湖的南門進去,是一段湖堤,湖上遊船,岸邊綠柳垂下,一旁是各種樹木,瓊花和繡球花開得正豔。
從南門進入的遊人都集中在這段路上,像趕廟會一樣人頭攢動。
沿著長堤春柳向前走,直到小金山景區,人群逐漸散開,能夠相對隨意地拍照了。
因為到了這裡,遊覽路線不再單一,有人去了瘦西湖的法海寺,有人去了疏峰館。
我從萬花園直直地去了二十四橋,因為那句「二十四橋明月夜」,雖然我是白天去的。
其實,古人筆下的二十四橋早已湮滅,瘦西湖上的是後來修建的,當時也不在這裡。究竟是二十四座橋還是橋的名字,貌似現在也不清楚。
姜夔在《揚州慢》裡寫到: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說得是一座橋。現在瘦西湖里的就是一座橋,它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臺級24層,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
我等了很久,橋上不再摩肩接踵時才上橋。
過了二十四橋,有一座熙春臺,二層的樓。樓上可以喝茶,聽樂器演奏。
價錢不便宜,80一杯茶,100一首曲。我蹭聽了幾首,周邊太嘈雜,感覺不如網上的好聽。
要說喝茶,裡面還有一處,價錢要公道的多,38一杯,就在閬風堂,對著石壁流淙,可能更悠閒一些。
從二十四橋景區出來,繼續向北走,再一次繞到瘦西湖-瓊花,當然園內很多地方都有瓊花的影子。
景觀不重要了,只要欣賞花就好了。
瓊花有著「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的美名。
我說不上它的美,也沒拍出它的意境,但是我流連再流連,捨不得離開。
到底多好看,你們自己看吧。
除了瓊花,瘦西湖甚至揚州城裡,繡球花和櫻花也很多。
我去的時候是四月中旬初期,也就是煙花三月初,早櫻早已不見蹤影,但八重櫻(不確定是這個品種)卻正當時。
從瘦西湖微縮景觀向前,快到北門的地方,有多株八重櫻,開得正豔。
一陣風吹過,粉色的花瓣隨風飄落。在大明寺棲靈塔的映襯下,真美啊。
何必遠渡日本去看櫻花,揚州的櫻花也絢爛不已。
從大明寺裡出來,我又繞道鑑真路(當時大明寺不能直接通往鑑真學院),路兩側的早櫻花朵早已不見蹤影,少許八重櫻還在盛開。
站在路邊,我想像著當時櫻花盛開的情形。
名譽江南留勝景,更傳詩禮好家風
何園,又名」寄嘯山莊「,是一處始建於清代中期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築,被譽為「晚清第一園」。
除了園林所不可缺的池塘、假山、廳閣外,何園最特別的是它的復道迴廊,將整個園子的房屋和園林連接了起來,堪稱立交橋的雛形。
主人當時的陳設還在,已經西式了很多。
在何園的西南側,有一個單獨的院落,是何家祠堂,裡面展出的除了何園主人及祖上的容像,還有何氏家訓。
很多人是不喜歡去看別人家的祠堂的,因為和自己無關。
但是何家祠堂應該去看看,了解一下何氏家訓。
因為何家曾出過:
「祖孫翰林」——園主何維鍵之父何俊,道光朝進士入翰林院,官至江蘇布政使;何維鍵長子何聲灝,光緒朝進士入翰林院,官至軍機處章京。「兄弟博士」——何維鍵孫何世楨、何世枚,赴美國留學,獲得密西根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後遵循祖父遺願於1924年一同創辦上海私立持志大學。「父女畫家」——何維鍵孫何適齋、曾孫女何怡如都是畫家,頗有名氣。「姐弟院士」——何維鍵曾外孫女王承書,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院士);何維鍵曾孫何祚庥,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一切都說明何家對子女的教育很成功,這和何家的家教分不開。
《何氏家訓》包含了孝親敬長、隆師親友、待人接物、鞠育教養、讀書寫字、出處進退、節義勤儉等十一類,大類下面又分為數小條。
這不光是何家的「精神傳家寶」,也可以成為我們修身養性、教育子女的參考。
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
揚州最後一站,我去了位於梅嶺的史可法紀念館,那裡有這位抗清英雄的衣冠冢。
歷史的硝煙早已遠去,再也沒有什麼滿清和大明,中華大地已經成為一個整體。
現在看來,史可法們肯定是有歷史局限性的,但他們的愛國精神永遠不能抹殺。
所以,這永遠是一處值得我們敬畏和緬懷的地方。
只可惜,很多孩子不懂,他們把這裡當成了爬山、嬉戲的場所。
為什麼是煙花三月?
煙花,就是柳絮啊。
陽春三月,柳絮飄飛。
唐代詩人杜牧曾有詩云: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寫不盡的揚州春光。
北宋文學家晁補之也寫到:人間花老,天涯春去,揚州別是風光。
春天似乎格外眷顧揚州。
你要不要也去揚州看花、看風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