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7日電 臺灣《旺報》17日刊出在臺灣讀書的大陸學生文章稱,這幾年往來兩岸,有過不少觀察體悟,因此也寫下一些文章。由始至終,當我認真去看那些發生在兩岸之間,特別是已被視為有不少共同話題的兩岸青年之間的摩擦與衝突。我總是覺得惋惜,惋惜大家總在堅持一些不太重要的東西,反而錯過了志同道合的機會。
文章摘編如下:
每隔一段日子,總能找到一位投緣的朋友,相互吐槽一下自己對於臺灣,從見面前的憧憬,到初見時的驚豔,再到相處後的失望,最後回歸真實的平淡。
可是離開這種「同溫層」,尤其是與在臺時間並不長久,或者年紀小過自己不少的年輕朋友們聊聊他們眼中的臺灣,才會使你從自己的主觀世界中暫時跳脫出來,意識到兩岸的客觀世界並不隨著自己步步加深的認知而更新,有太多的東西從來就看不到什麼變化。而不同人的臺灣印象,更多只是處於憧憬、驚豔、失望的其中之一種狀態。
由始至終,當我認真去看那些發生在兩岸之間,特別是已被視為有不少共同話題的兩岸青年之間的摩擦與衝突。我總是覺得惋惜,惋惜大家總在堅持一些不太重要的東西,反而錯過了志同道合的機會。
就拿最常被論及的所謂大陸的「大發展」與臺灣的「小確幸」的爭辯吧。我不知道這些人在爭辯什麼,又究竟要爭辯出一個什麼樣的「標準答案」來?難道說,大陸人就一定不喜歡「小確幸」?臺灣人就一定不渴望「大發展」嗎?難道說,「大發展」和「小確幸」一定要一分為二嗎?
誠然,歷史的因緣際會埋下了兩岸隔海相望的現狀。然而,現狀同時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想像,兩岸的不同社會文化使其成為一個理想的「互換生活」的場域。當不安現狀的臺灣青年期待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有意追求「大發展」時,一衣帶水的大陸便能提供更大的場域和無盡的挑戰。
當風雨兼程的大陸青年耗盡了能量,憧憬一個允許放慢腳步,思考人生的空間。也不如到臺灣感受一下「小確幸」的生活,看看人生,也可以是怎樣的活法。
沒有人生下來就是「狼」或是「羊」,人也不能只用一種模式過一生。過往我們在單一社會中進行人生模式切換的方式似乎很難離開辭職退休、生老病死這些大事。如果我們在穿梭兩岸,動靜切換中充實人生想像,擴充生命的張力。何嘗不是一件心之所至,力之所及的美事呢?而這不正是最生動的「體驗式交流」嗎?
我當然希望,有越來越多大陸青年親歷臺灣,和臺灣同齡人成為朋友。我當然樂見,有越來越多臺灣青年登上大陸,用自己的眼睛認識大陸。但我最期待的是,不論這樣的交流帶來了什麼樣的喜怒哀樂,來自兩岸的大家都能平心靜氣的明白: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力爭上遊是一種積極的精神,但不思進取,也是一種寶貴的權利。(洪鑫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