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來說,失重必輕,輕必傾斜,傾斜必倒,倒下即意味著靈與肉的死亡。這就是《思想者》留給年輕人極其珍貴的精神啟迪。
偉大的雕塑家羅丹,用他的雕刻刀給人類留下了一尊名為《思想者》的青銅雕像。他微微弓著腰身,用手背託著下顎,神態莊嚴肅穆,似在審視著宇宙中的一切。世人每每在這尊雕像之前,都會感受到心靈的沉重,生命的輕飄,從而嚮往著臻美的成熟——成熟者的肖像酷似十月裡的向日葵,低垂著它沉甸甸結滿果實的頭顱。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聯想和奇思,大概來源於人們對生活觀察後的感悟。我覺得,在當今豐富多元的世界中,如果自身不去主動追求生命之重,精神就會成為隨水而去的無根浮萍。浮萍雖然在水中風光一時,但可悲的是不知何處是最後的歸宿。其實,人類自身,是可以在激流中尋覓自身之重的,生活中有無數的帆槳,供勇者搏擊風浪。之所以有靈魂失重的人,不願意在風浪中弄潮,不是生活中的懦夫,就是想躲避生活風浪、自尋捷徑以構築黃金寶塔的人——其中的捷徑之一,就是如同野浮萍那樣,寄生於東流之水。
在動物世界中,有一種名叫象蝨的寄生蟲,它依附於大象的皮毛中,隨大象穿過熱帶密林而遠行千裡。植物世界中,有一種名叫風流草的小灌木,它自身不會跳舞,但是一旦有了合適的溫度和聲音刺激,它就會翩翩起舞。無論是象蝨依附於大象,還是風流草舞姿嬌媚,都不是靠自身的力量生活,因而只能獲得一時的美麗瀟灑。
上世紀,我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島曾看見過一種寄生蟹,它穴居於海貝的殼體之內,頂著美麗的貝殼光環,出沒於大海海灘。在「思想者」看來,這些瞬間的逍遙和輝煌,都是自卑、自賤和靈肉分離的行徑,因而都是十分可悲的。
我想,一個人在人生的徵途上,應該有「思想者」啟迪我們自尊、自重、自強、自勵的堅毅精神。中國有一個偉大的思想者,他的名字叫魯迅。可以翻一翻他的著作,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中,他都沒有一絲生命失重的奴顏婢膝;有的倒是一身錚錚鐵骨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獻身精神。可惜,眼下也出現了一些類似於「象蝨」「風流草」「寄生蟹」的表演,比如,傍大款、追明星等等,本來可以演繹出一幕青春年華中流光溢彩的壯麗戲劇,很遺憾,青春大幕剛剛拉開,就倉促地完成了最後的謝幕。
凡此種種,《思想者》似乎可以當成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讓人們自審其心靈的雜質;它又可以成為衡量我們靈與肉的一把標尺,時刻丈量出每個人自身的失重。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來說,失重必輕,輕必傾斜,傾斜必倒,倒下即意味著靈與肉的死亡。這就是《思想者》留給年輕人極其珍貴的精神啟迪。(從維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