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 · 思想者

2021-02-19 壹ING

寒風冷雨中,穿行在古老石板的街巷,一路尋覓羅丹博物館的蹤跡。在一小時的左顧右盼中,由一道不太醒目的門廳,進入羅丹博物館區。

羅丹博物館位於巴黎塞納河南面梵倫納小路77號,此處最初是比隆酒店,一度成為俄羅斯大使館。

羅丹博物館花園一角《夏娃》

1916年,羅丹將其全部作品捐贈給法國政府,政府為羅丹提供住房和工作室而建造了羅丹博物館。1917年羅丹去世,1919年,羅丹博物館才正式建成。

羅丹博物館花園一角《影子》

博物館佔地約8萬平方米,建築體系是洛可可式,配以廣大的花園造景。羅丹博物館曾是羅丹生前的住所。

入館花園右側樹叢之中,隱藏著羅丹的《思想者》。《思想者》端坐於高臺之上,一個世紀思索,不知是否看明思清當今世界的藝術潮流,是否如同塞納河的水潮起潮落?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917年),法國雕塑藝術家。主要作品有《思想者》《青銅時代》《加萊義民》《巴爾扎克》等。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917年)

布德爾《奧古斯特·羅丹》

羅丹,1840年11月12日出生於法國巴黎。1875年,他到義大利細心研究了多那太羅、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深受其啟發。1876年至1877年間,羅丹完成了雕塑《青銅時代》。1880年,羅丹開始創作《地獄之門》,一直持續到1917年羅丹生命的完結。1886年,為雨果塑像。1898年為巴爾扎克塑像。1916年他把全部作品捐給法國政府。1917年羅丹去世,享年77歲。

花園的另一角,在一堵高牆前,安放著《地獄之門》青銅雕塑。2011年我曾在日本東京西洋美術館見到過這件同款青銅作品。羅丹時值40歲,正處盛年。在巴黎和布魯塞爾從事建築裝飾雕塑多年,雕塑技藝嫻熟,經歷世人對《青銅時代》的質疑,曾遊歷義大利,醉心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懷著打破學院派桎梏的創造雄心,渴望在大型雕塑創作上一顯身手,同時藉機證明自己的能力之時,《地獄之門》的創作任務降臨。

羅丹《地獄之門》局部

《地獄之門》是原為計劃中的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而設計的巨型雕塑。因為某種緣故,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修建被夭折了,《地獄之門》也被無限期擱置了。直到1917年羅丹去世,《地獄之門》依舊以石膏模型的形式存在著,該石膏模型現在被妥善陳列在奧賽博物館大廳。

羅丹選取但丁的《神曲· 地獄篇》作為雕塑表現內容,《地獄之門》也被譽為《但丁之門》。

羅丹《地獄之門》局部(石膏型)

羅丹《地獄之門》局部(石膏型)

羅丹《地獄之門》局部(石膏型)

羅丹《地獄之門》局部(石膏型)

但丁在《地獄篇》如此感慨:「由此走進苦惱之城,由此走進罪惡之淵,由此走進萬劫不復的幽靈群中… 進來的你們,必須拋棄一切希望!」 波德萊爾在《惡之花》之《巴黎的憂鬱》控訴:「居高臨下俯瞰天邊的城市,到處是監獄、煉獄、地獄,一片片醫院、妓院。」羅丹採用波德萊爾噩夢般的折射和但丁式的象徵,並融入自己對當時法國社會的感受,以及人類悲慘命運的思考: 地獄,影射悲慘的現實社會;煉獄,地獄與天堂之門間過渡階段;天堂,幸福的理想境界。《地獄之門》初稿樣式上,羅丹參考義大利文藝復興初雕塑家吉貝爾蒂的《天堂之門》設計思路。《天堂之門》高5.2米,青銅鍍金浮雕。門框四周以花果、枝葉作裝飾。兩扇門扉被分成左右各五格,從《舊約聖經》中,選取十個故事與場景,進行浮雕創作。

吉貝爾蒂Ghiberti, Lorenzo《天堂之門》

洛倫佐·吉貝爾蒂Ghiberti, Lorenzo(1378~1455),1401年佛羅倫斯大教堂洗禮堂青銅雙扉大門招標競賽中,吉貝爾蒂獲勝。其作品獨具特色,優美、生動,且制工精細。1402年雕制該門,被米開朗基羅為「美得足以稱作天堂之門」,得到公認而成名。吉貝爾蒂探索解決繪畫空間,使人物形像更優美生動。他認為古代藝術之所以優美,在於將自然理想化,捕捉其精華,即以雕刻手法表現出生命力。

吉貝爾蒂《天堂之門》局部細節

吉貝爾蒂《天堂之門》局部細節

吉貝爾蒂《天堂之門》局部細節

《天堂之門》每塊浮雕,都有一個統一的背景。近景人物突起,近乎圓雕而突現在浮雕背景之上,越往深處浮雕人物越小,遠處的形象幾乎融入背景。線形的透視空間和敘事性的情節內容,雕塑作品具有一定的繪畫性。 浮雕因鍍金而洋溢著金黃色的空氣感與薄霧感,生命力是最突出可見的特性。

吉貝爾蒂《天堂之門》局部細節

吉貝爾蒂《天堂之門》局部細節

吉貝爾蒂《天堂之門》局部細節

《地獄之門》人物越來越多,題材日益擴大,主題也就不斷深化。漸漸突破原有《神曲·地獄篇》的範圍,人物塑造超過特定的人物的具體刻畫。原有的結構無法包容那麼大的題材,也不利於表達那麼深奧的主題。

羅丹不得不放棄《天堂之門》門扇分格式布局,從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堂祭壇壁畫《最後的審判》的構圖中獲得啟發:「思想者」居門楣中央,俯視下方地獄幽靈的騷亂,門楣下左右兩扇門幽靈高低起伏,錯落複雜,人物形象的組合也參考了米開朗基羅壁畫人物安排。

羅丹《地獄之門》幽靈細節

羅丹《地獄之門》幽靈細節

羅丹《地獄之門》幽靈細節

羅丹《地獄之門》幽靈細節

羅丹《地獄之門》幽靈細節

羅丹《地獄之門》幽靈細節

羅丹《地獄之門》幽靈細節

羅丹《地獄之門》幽靈細節

羅丹《地獄之門》幽靈細節

羅丹《地獄之門》幽靈細節

羅丹《地獄之門》幽靈細節

《地獄之門》被譽為羅丹藝術生涯之靈感的源泉、構思的魔盒和造型的寶庫。是某種形式的藝術日記,既是個人隱私的日記,也是創作日記。羅丹可以在此中,真正無拘無束的傾訴,只以自我為交談對象。藝術創作有時不再是用途決定創作,而是作品本身傳導激情和思想理念,創造了自身全新的用途。1884年《地獄之門》大體成型,各種幽靈多達186個,並在不斷增加新的形象。對每個人物造型進行精雕細刻,對每一局部細節進行反覆推敲修改。1917年羅丹去世也沒有落成。米開朗基羅:「我因為受此墓(教皇朱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的束縛,而浪費了我的一生。」羅丹幾乎一生都在從事《地獄之門》艱巨而浩大的創作,一生都在渴望擺脫卻最終也沒有擺脫這一創作的困擾,至死也未能看見作品展現在自己面前。

羅丹《地獄之門》局部

《地獄之門》這扇大門其實永遠無法完成,也不必完成,體現了自米開朗基羅傳下來的「未完成的完成」的藝術法則。羅丹給裡爾克信:地獄之門是「一切激情的生命,一切快樂的迸發,一切罪愆的負荷…」。只要羅丹沒有停止心跳,這件作品就處在開放狀態,它就無法完成。

博物館二樓,設有《雨果》與《巴爾扎克》的專廳。可以看到,羅丹為創作雨果肖像,他作了諸多設計方案。從不同的人物關係,不同的劇情設定,不同的動態構圖中,極力捕捉最為準確、最為真實、最符合自己心中維克多·雨果的偉大形象。羅丹在不斷的調整,不斷的妥協中再現,將雨果從神壇到人聖之間轉換。當時正是現代思潮漸起的時刻,羅丹對人性投入更多的關注,刻意表現人性的真實,將主角褪去其神性,映射人性。摹寫雨果的喜怒哀樂,讓其更加全面,而非高高在上的光環之下的聖像神偶,讓雨果從神壇回歸到人間,使之具有世俗味與煙火氣。

羅丹《維克多·雨果頭像》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1885年)

雨果代表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反應出他的藝術手法的一個特點:描寫經過誇張的、非凡的人物和非凡的情節,情節也是非凡的。矛盾一個緊接一個而來,又充分運用巧合、偶遇等手法,曲折有致,引人入勝。雨果的創作是他關於對比的美學見解的實踐。

羅丹《維克多·雨果胸像》

羅丹為了不幹擾到雨果大師的日常生活,選擇在雨果寓所陽臺觀察雨果的言行舉止,無法按照日常面對面寫生泥塑肖像,只得在一旁盯看畫速寫,回家再根據速寫稿創作《雨果頭像》。1890年完成《雨果裸體像》:一個坐在英吉利海峽根西島巖石上的裸體像,三個裸體繆斯女神簇擁老詩人,三女神仿佛是雨果創作靈感的化身。《雨果裸體像》凸顯羅丹自己獨特的創意,超越了公眾約定俗成的審美習慣和官方認可的學院派規範,人體美是天神的專屬形象,世俗之人是不可坦誠相待的,馬奈在《草地上的午餐》就因為觸碰該禁忌,而遭群毆與謾罵。《雨果裸體像》註定不被公眾和官方接受。羅丹採用折中的理念,改良出《雨果半裸坐像》,給雨果補上一塊長布,刪去一些不必的東西,將其中兩個女神塑造更完美。而法國藝術部還是不滿意改良方案,認為即不適合放在先賢祠,也不適合放在盧森堡公園。

羅丹《雨果裸體像》

讓人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雨果紀念像》最終版:雨果像海神一樣獨自斜倚海濱巖石,傾聽大海的濤聲,構思波瀾壯闊的史詩。保留《雨果頭像》中逼真外貌,去掉女神環繞,保留《雨果半裸像》率真之美,去掉拘謹之態,保留《雨果胸像》先知者神態,淡化憂鬱神情,保留《雨果全裸像》豪邁氣勢,省去衰頹氣象。在不同草稿的嫁接與折中的過程中,去偽存精,也與羅丹的初衷相去甚。這《雨果紀念像》最終版依舊沒有獲得廣泛認可,我在馬路的綠道灌木叢中,不經意間看到《雨果紀念像》,體量為等人大小,如果你對羅丹《雨果紀念像》作品不太熟悉,就會與之相視而過,或者熟視無睹。

羅丹《雨果紀念像》(綠道灌木叢中)

羅丹《雨果紀念像》(綠道灌木叢中)

在展廳的深處,陳列著《巴爾扎克》的相關素材。巴爾扎克是羅丹的「精神領袖」與崇拜偶像,羅丹接受該項任命以後,全力以赴,一直想將無限崇敬之心化作具體形象。羅丹尋找酷似巴爾扎克的模特,並勾畫幾百張草圖。

羅丹一直認為,要想最佳表現一個人物,必須先做到處理好對象的頭像和雙手,最好是對象的面對面的寫實作品,其他的部位就可以充分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像和創新。為了準確把握人物特徵,常常花很多功夫設計手的造型,特意去看別人保存的巴爾扎克的手模。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1850年),法國小說家,被稱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在30至40年代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大量作品,寫出了91部小說,塑造了兩千四百七十二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稱《人間喜劇》。《人間喜劇》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1850年去世。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1850年)設計方案再三遭拒絕和非議,羅丹依舊努力探索最佳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羅丹做出多達17件各種姿勢的巴爾扎克裸體習作和穿衣習作。其中《巴爾扎克裹衣立像》顯得氣度不凡,瀟灑風度中不失沉雄剛毅的性格特徵,並在這尊像中投射進羅丹自己的身影與情感。

羅丹《巴爾扎克裹衣立像》

羅丹《巴爾扎克》著衣像與裸體像

羅丹在搜腸刮肚尋找最佳人物結構,真是推敲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羅丹終於在橫裹睡袍,蓬頭垢面時睡眼惺忪中驀然回首,不經意間在燈下牆面上找到了他心中最佳姿勢與體態——極度放鬆狀態下臃腫不堪的發福變形的身型被隨意胡亂包裹在睡袍中,頭上頂著放縱不羈的頭髮與亂須,放鬆身體中的專注的眼神。背向的人物投影啟發了羅丹的靈感,使得羅丹得以完成巴爾扎克像。

羅丹《巴爾扎克》

羅丹《巴爾扎克》

為了讓觀者在觀看雕塑時,不被不必要的細節所幹擾,採取去繁就簡,凸顯人物的整體視覺形態。呈現一種突現輪廓線的建築感與裝飾體量。身體上遒勁的衣紋造型線和著頭部突兀起伏的五官,零亂無序的發須,更好的反映「人間喜劇」的真實悲苦悽涼。讓內容到精神更升華,更加探索形體之外的解讀。聽從建議「割愛」:去掉雙手連同細微的衣褶,顯得非常概括和流暢。表面是一種造型行為,實質是對長期創作慣性的中斷,從而整個創作思維得以飛躍,創作的重點由局部形似轉向整體神似。

在羅丹的收藏展廳裡,有一件羅丹收藏的古羅馬時期的石雕殘像。面對著窗邊的石像,我對此有了不一樣的思考與解讀。陳列室陳列著兩具軀幹相似的作品,一是羅丹的《行走的人》石膏像,一是殘破的軀幹石像,石像更加簡潔,無頭無腳更顯整體,無情的歲月打磨去了石像的細節。使之更純粹,具有強烈的視覺統一性,呈現一種質樸無華的張力。但可以看到二者之間的傳承,歲月拭去的細節,在石像中將生命的細節一一補綴齊全。使其更加豐富與細膩,在光線變化中更加生氣靈動。

最初的感覺往往就是最深的感受。據說《行走的人》,是羅丹當年看見一農夫推門而進時,農夫在木納於進退兩難的尷尬中,呈現出一種人的自然天性,深深吸引和打動羅丹。羅丹便根據他塑造一位來自大自然,信仰虔誠的行走男子:男子微微抬起頭,身子向右轉過一些,做出一副傲然的模樣,兩腿像圓規一樣張開。羅丹把捕捉到的最初的《行走的人》的感覺塑了下來,便是這尊無頭無臂的雕,在此基礎上創作出《施洗者約翰》。聖約翰 (St John the Apostle,6——100,又譯為施洗者約翰)是拿撒勒人,耶穌的第一批門徒,聖約翰跟隨父兄以打魚營生。三十歲的時候,聖約翰和兄弟雅各加入耶穌的旅行布道,在跟隨耶穌三年中,目睹了耶穌所行的神跡,參與了耶穌的「登山變像」,成為耶穌三位核心、最蒙喜愛門徒之一。聖約翰一路跟隨耶穌,直到耶穌釘上十字架,他站在十字架底下,陪伴聖母馬利亞,將聖母馬利亞接到自己的家裡奉養。

  

羅丹《施洗者約翰》

滕曉松在《過程與結果》一書這樣認為的:「《行走的人》表現的是一種精神狀態,這種男子無遮無攔傳達給羅丹的。正是這種最初的感動和原初的捕捉,才顯得十分深刻。羅丹進而把走路提升到象徵人生、象徵人類社會的思想層次上,提升到「天行健」的哲學層面上,便獲得了形而上的意義。」

我無法知曉文字描述的真實性,但我私下認為,羅丹當年創作「施洗者約翰」的最初動機,或許是源於他二樓窗口安放的那尊軀幹石像。羅丹迷戀古代殘缺不全的石雕少年軀幹所散發出生命力和簡潔。通過寫生的方式,向古典、向傳統學習致敬,從形體與動態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的一種有效的方式,至於後來的殘存,更好是可愛的巧合,而以一個奇異故事開端,延續了一段美麗傳奇。

羅丹《行走的人》石膏像殘體

羅丹《行走的人》石膏像殘體

石雕殘像

石雕殘像

大廳的一側,裡陳列著《加萊義民》,從草稿、折中方案稿、深入稿,以及的單人雕像人體與著衣研究稿。《加萊義民》是好幾屆加萊市長的命題作文,卻因種種原因遲遲沒有啟動,1885年才落到羅丹手裡。羅丹獲得了一個自己喜歡的題材,認為自己的作品將是獨樹一幟。政府的設想簡單明了:塑造加萊義民之厄斯塔什的紀念銅像。羅丹重新收集加萊義民資料,以歷史文獻為依據,還原歷史真實。決計塑造六個義民,他們身體扭結在一起,以充分展示義民群體的英雄行為;並遵循紀念像雕塑的規範,把人物放置在高高的底座之上。羅丹精心設計的《加萊義民》:六個市民,光著頭赤著腳,脖子上纏著繩索,手拿城堡鑰匙,在寒冷的風中邁著顫抖的步伐,向親人告別…… 草稿紀念群像超越政府當初的設想,而沒有得到政府的認可,但獲得雕塑評委會的肯定。以草稿為基礎,羅丹反覆推敲每個人物的形象,將六位加萊義民的神態表現得較為豐富:義民們形容憔悴,衣衫襤褸,步履蹣跚。羅丹原本借用高高底座,使作品具有哥特教堂特異的崇高感,凸顯加萊義民們那獻身的虔誠與犧牲的悲痛,同時體現出羅丹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夏爾莫裡斯曾對高基座的《加萊義民》設計方案給以讚譽:「它既富有表現力又富於裝飾性的露天雕塑,是哥德式形象,敢同最美的哥德式形象媲美。」

羅丹《加萊義民》人物頭像

羅丹《加萊義民》人物頭像

羅丹《加萊義民》人物頭像

羅丹《加萊義民》人物頭像

而官方不能接受高高在上的陳列方式,羅丹最後採取半高底座的折中方案。為了求得生動鮮明的形象,分別塑出六個人物的裸體像,並對各個人物的頭、手、腳作了精細的造型。六個義民被塑造得相當逼真、生動,也相當豐富、微妙。每個人物的相貌、性格、表情和動作互不雷同。各種草稿跟最後完成的作品比較,就會發現最後作品中六個義民形象刻畫得更為生動鮮明,人物關係也組合得更為嚴謹合理。充分體現雕塑多個可視面,同樣精美,刻意保留表面粗糙斑駁的捏塑痕跡,增強雕塑的表現力。

羅丹隨著不斷完善和深入思考,非常希望徹底取消雕塑底座,把六個雕塑直接放在地面上,以便觀眾與雕塑中的人物摩肩接踵,更好地感受到這幕悲劇的悲慘氣氛,體會六位義民的獻身精神。但該設想突破太大,太超前,更無法被官方和世人接受。

羅丹《加萊義民》單體著衣像

羅丹《加萊義民》單體裸體像

1886年作品豎立在工作室外高高木支架上,1893年市民集資,將其鑄成銅像,1895年安裝在加萊市黎塞留廣場。美國史丹福大學校園,加萊義民終於如羅丹所願,走下臺座,站在地面,觀眾可以自由穿行在其中,感受六義士的氣節與精神,縮短了歷史人物與現代觀眾的距離。

六位義民被匠心組合成一個環形的號角,順從他們眼神的方向,便會發現形象的排列以老者為中心,形成一個即聚合又擴散的框架,會感覺到其中有著內聚和外延兩股力。這種組合大大強化了劇烈的生死矛盾與衝突的情境,那些姿態各異、方向不同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獲得一種完整的韻律,使整個作品向四周輻射。不斷地學習傳統,研究傳統,站在傳統巨人的肩頭上,是藝術家成長的最佳途徑,並要善於思考、勇於詰問、敢於突破,貴於創新,才能有機會站上金字塔的頂層,一覽眾山小。

行走在羅丹博物館

「我想起巴爾扎克艱苦的勞作,他一生的艱辛,他不得不戰鬥不息」。

羅丹在說巴爾扎克,也在說自己。在一定意義上塑造巴爾扎克也就是在塑造羅丹他自己。

2018/01/22塞納河畔國際藝術城8303呂霞光藝術工作室·初稿

相關焦點

  • 羅丹《思想者》是哀悼者?
    【新華社微特稿】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的作品《思想者》聞名世界。這尊青銅塑像在不少人看來是在沉思,但英國大英博物館展覽負責人、古希臘雕塑專家伊恩·詹金斯依據塑像的體態語言推斷,它應該名為《哀悼者》。詹金斯說,羅丹深受古希臘雕塑影響,在藝術學校學習古希臘雕塑藝術,1881年至1917年至少到訪大英博物館15次,觀看希臘帕特農神廟雕塑,但是從未去過希臘。「羅丹知道那個時期(古希臘)雕塑的一切。」
  • 羅丹的雕塑《思想者》為什麼這麼有名
    為了用肌肉來表現雕塑的寓意,羅丹的雕塑通常是沒有穿衣服的,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思想者》的肌肉非常緊張,以至於身體抽縮、彎壓成一團。從他緊鎖的眉頭和咬拳頭姿態,似乎能感受到他沉浸在痛苦中。在但丁的著作中,沒有提到過「思想者」,只有地獄罪行裁判者的形象,裁判者本是個恐怖、擁有無上權力的巨人,羅丹卻賦予他新的身份,他變成了嚴肅,在思索問題的勞動者。他坐在門中央,目睹著人間悲劇,他在思考「人間地獄」中的種種罪惡,他在憂慮人類的命運。
  • 羅丹名作「思想者」或應名為《哀悼者》,大英呈現羅丹往事
    一個坐著的男人,一隻手撐著下巴——羅丹最著名的雕塑《思想者》(又譯為「沉思者」)一直被認為是思考者的形象,但事實上,它表現的可能是一位哀悼者。羅丹在默東(Meudon)的藏品,©羅丹博物館。攝影:Jean de Calan此次大英博物館向巴黎羅丹博物館借來了羅丹的許多石膏、青銅和大理石雕塑原作。如《思想者》和《吻》,去探究古代世界是如何塑造羅丹的藝術眼光的,從而為現代藝術設定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 羅丹「思想者」20年後再訪北京
    原標題:羅丹「思想者」20年後再訪北京   原標題:羅丹「思想者」20年後重訪北京   139件雕塑作品界的「大腕兒」昨天齊聚國家博物館,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思想者」、「巴爾扎克」、「亞當」和「夏娃」等。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舉辦的最大規模的羅丹藝術展。
  • 用摺紙藝術呈現世界級雕塑羅丹的《思想者》
    《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雕塑名作。享譽全世界。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上圖是羅丹本人。1888年,《思想者》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出,名字叫做《詩人》1889年,這尊以《思想者—詩人》為名的石膏像,在莫奈—羅丹巴黎連展中展出。
  • 羅丹《思想者》真偽起紛爭
    《思想者》遠涉重洋作客2000上海藝術博覽會,聯洋公司草籤百萬美元意向書欲買羅丹的傳世巨製  2000年11月7日,對遠涉重洋前來上海藝術博覽會作客的羅丹雕塑《思想者》來說,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而又值得紀念的日子。中法兩國政府官員以及社會名流濟濟一堂,目睹了上海聯洋土地發展有限公司與法國法蘭西畫廊草籤了一百萬美元收購《思想者》的意向性協議。
  • 疫情下法國羅丹博物館賣雕塑彌補損失,名作《思想者》已售罄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據美聯社8日報導,與其他受到新冠病毒大流行衝擊的博物館不同,法國巴黎的羅丹博物館或許有一個錦囊妙計,幫助自己度過這場危機:它可以出售限量版的法國雕塑家作品複製品。但羅丹自己建立的一個百年系統可能會讓博物館鬆一口氣,這個系統允許博物館每年出售12件精選雕塑的複製品。複製品用青銅製成,是在博物館監督的特殊作坊鑄造的,由美術館、私人收藏家或其他博物館購買。羅丹無價的原作主要是用大理石雕刻的。
  • 「地獄之門」——羅丹的作品傳送門!
    ▲《地獄之門》羅丹在創作《地獄之門》的時候,參考了義大利雕刻家吉爾貝蒂的《天堂之門》和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做的天頂畫《最後的審判》的構圖,羅丹在《地獄之門》的門楣中央做了一個思想者,其四周的人物成為圍繞著他的代表各種人類罪惡的人物
  • 《思想者》最早創作於1880年 最初名《詩人》(圖)
    《思想者》  最早創作於1880年,原是《地獄之門》的一部分,最初被取名為《詩人》,羅丹博物館策展人埃萊娜·馬洛告訴記者,思想者,可以被看成是但丁,也象徵了所有的藝術家、詩人、創作者——羅丹  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  時間:即日至2015年3月22日  地點:國家博物館  門票:50元  139件羅丹博物館館藏的羅丹作品,不僅讓「思想者」重返京城,也囊括了《青銅時代》《加萊義民》《地獄之門》《巴爾扎克》等幾乎全部羅丹經典的作品。
  • 《思想者》買主想退貨 雕塑真偽又起風波
    東方網2月14日消息:「在藝博會展出的《思想者》貨真價實,100萬美元的價格,我不會改變。」昨日,通過越洋電話,青年報記者採訪了代理《思想者》6/25出售及展示業務的法蘭西畫廊亞洲部經理程昕東。日前,曾在去年藝博會上展出的羅丹《思想者》又起真偽爭議,籤訂了收購意向書的聯洋公司好像要反悔:「如果沒有有效文件來證明這尊《思想者》是真品的話,我們將撇開法蘭西畫廊直接到法國買一座真的回來。」而某報的一篇長篇報導中又出現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論:「《思想者》6/25既不是真品,也不是複製品。」
  • 緬懷大師:他是20世紀最為著名的雕塑藝術家——羅丹!
    羅丹全名為「弗朗索瓦-奧古斯特-雷諾·羅丹」(Franois-Auguste-René Rodin),在179年前的今天,即1840年11月12日,羅丹誕生於巴黎一個窮人家庭。逝世於1917年11月17日,享年77歲,今天是他誕辰179周年的紀念日。
  • 【美術欣賞】「造就羅丹」的天才雕塑家 卡蜜爾·克洛黛
    羅丹《思想者》 《思想者》是羅丹生前耗費巨大心力塑造的作品,堪稱羅丹個人藝術和整個雕塑史上的裡程碑。雕像《思想者》塑造了強有力的勞動男子形象。這個陷入沉思的鋼鐵巨人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為一體,展示了人體的剛健之美,同時也蘊含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在羅丹的構思中,這位思想者便是《神曲》的作者但丁,他坐在地獄入口前,思索著生命的難題和人類生存的意義。
  • 《思想者》的啟迪
    這就是《思想者》留給年輕人極其珍貴的精神啟迪。偉大的雕塑家羅丹,用他的雕刻刀給人類留下了一尊名為《思想者》的青銅雕像。他微微弓著腰身,用手背託著下顎,神態莊嚴肅穆,似在審視著宇宙中的一切。世人每每在這尊雕像之前,都會感受到心靈的沉重,生命的輕飄,從而嚮往著臻美的成熟——成熟者的肖像酷似十月裡的向日葵,低垂著它沉甸甸結滿果實的頭顱。
  • 參觀羅丹故居,漫步玫瑰園,領略露天博物館的魅力:羅丹美術館
    羅丹美術館位於塞納河以南,奧古斯特羅丹在去世前曾在這裡渡過9年時光,他將自己的工作室、個人作品及收藏的作品全都捐獻出來,1919年起羅丹美術館開始對公眾開放。畢宏宅邸 美術館還包含著名的畢宏宅邸(Htel Biron)及其周邊附屬建築和花園,是一處歷史遺產聖地。
  • 3D列印《思想者》雕塑亮相深圳(圖)
    近日,這座舉世聞名的雕塑《思想者》的複製版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前面大操場的右角揭幕。雕塑高大宏偉,人文歷史與校園綠樹交相輝映。令人驚訝的是,這座《思想者》雕塑竟然是由3D列印技術在幾天之內製作完成的。該雕塑本體部分為1.82米高,平面最大0.9米,臺基高50釐米,長寬1.3米的臺座上,整體高度達2.32米。
  • 大英博物館紀念羅丹,把他和古希臘的雕塑作品首次同時展覽
    左為即將在展覽中展出的古希臘雕塑,右為羅丹雕塑《吻》,圖片來自大英博物館只是,從羅丹的創作階段來回溯,當初他去英國確實正值是他創作生涯的轉折點。那時候他的作品開始得到評論界支持,雕塑創作的黃金時期也正剛剛開始。1880 年,羅丹創作的《青銅時代》被法國政府以 2000 法郎買下。
  • 英國將舉辦摩爾和羅丹雕塑展
    英國將於3月底開始在雕塑家亨利·摩爾的故居舉辦「摩爾和羅丹雕塑展」,讓這兩位分別成名於19世紀和20世紀的傑出雕塑家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這是首次在摩爾居住了40多年的赫特福德郡故居展出另一個雕塑家的作品,也是羅丹的傑出作品首次在英國自然景觀中被展出,」亨利·摩爾基金會負責人理察·卡沃科雷西說。
  • 著名雕塑《思想者》到底在思考什麼?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一位經常赤身裸體出現在大庭廣眾的男人,這位身材健碩、線條勻稱、單手託腮、赤身裸體,遠看如牙痛患者,近看似哲學巨擘的雕像,是法國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晚年最為得意的作品——《思想者》。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思想者》最早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雕塑,而是跟一座名為《地獄之門》的雕塑在一起,而這個《地獄之門》取自於但丁的《神曲·地獄篇》。
  • 《思想者》原創者毅然掰斷雕像的頭和手,做了件令人瞠目結舌的事
    羅丹和他的「古物」。版權歸巴黎羅丹博物館。and the art of ancient Greece),探究古代世界是如何塑造羅丹的藝術眼光的,從而為現代藝術設定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在羅丹去世100年後,讓我們以一種新的眼光來欣賞這位近代大師的傑出雕塑作品,包括他的代表作《思想者》(The Thinker)和《吻》(The Kiss)。
  • 羅丹與《巴爾扎克像》
    原標題:羅丹與《巴爾扎克像》 因為讀過奧地利詩人裡爾克的《羅丹》和羅丹本人的《藝術論》,到了巴黎,行囊甫解,我便走進了羅丹美術館。   美術館的主建築為兩層樓房,樓上樓下布滿了羅丹製作的形體較小的大理石與石膏雕塑;那些石質的大型群雕和青銅雕塑,像名作《思想者》《吻》《加萊義民》《地獄之門》等集中在展館的前後花園裡。前後花園之間有一幢別墅,羅丹在這裡工作、生活了9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