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年)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他敢於突破官方學院派的束縛,走自己的路,堪稱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
如何突破束縛?來看看羅丹究竟做了什麼「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1881年,羅丹首次到訪英國倫敦。在參觀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之時,他看到了帕特儂神廟(Parthenon)的雕塑,立刻就被這些美麗的古希臘傑作吸引了。
像許多考古遺址一樣,帕特儂神廟的雕塑在歷經了幾個世紀後已經破損和風化了,但是羅丹從它們僅通過軀幹傳達出的強烈感情中獲得了靈感。他甚至將自己創作的雕像的頭部和四肢去掉,使之更接近於殘損的古代遺物。通過這樣做,羅丹創造了一種新的當代藝術流派——無頭、無四肢的軀幹雕像。
羅丹與古希臘藝術 2018年4月26日至7月29日,大英博物館將在塞恩斯伯裡展覽展廳(The Sainsbury Exhibitions Gallery,30號展廳)舉辦特別展覽「羅丹與古希臘藝術」(Rodin and the art of ancient Greece),探究古代世界是如何塑造羅丹的藝術眼光的,從而為現代藝術設定了一個全新的方向。 在羅丹去世100年後,讓我們以一種新的眼光來欣賞這位近代大師的傑出雕塑作品,包括他的代表作《思想者》(The Thinker)和《吻》(The Kiss)。
《思想者》,石膏雕像,1881-1882年。版權歸巴黎羅丹博物館。攝影:Herve Lewandowski
大英博物館從巴黎羅丹博物館(Musée Rodin)借來了羅丹的許多石膏、青銅和大理石雕塑原作,在這次大型展覽上都會展出。這是第一次,羅丹深受古希臘雕塑啟發而創作的作品,將與他所欣賞的帕特儂神廟雕塑一同展出,意義非凡。同時展出的還有一些羅丹自己收藏的古物。
左邊為帕特農神廟雕塑,公元前438-432年。右邊為羅丹創作的青銅雕像《青銅時代》(The Age of Bronze),1877年,1916年前砂鑄,版權歸巴黎羅丹博物館,攝影:Christian Baraja
左邊為帕特農神廟雕塑,公元前438-432年。右邊為羅丹創作的青銅雕像《行走的人》(The Walking Man),1907年,1913年由鑄造師阿列克西·魯迪埃(Alexis Rudier)進行砂鑄,版權歸巴黎羅丹博物館
從展覽所在的30號展廳,轉角便能到達珍藏帕特農神廟雕塑的18號展廳(如下圖)。你不妨也親自做下對比,試著從中看出些什麼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