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請點擊標題下的小黑字「柴珠根藝館」輕鬆關注本微信。
「造就羅丹」的卡蜜爾·克洛黛
(Camille Claudel)
從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到近代歐洲找不出與卡蜜爾媲美的模特兒,靈感的源泉。
完美,升華為神聖:人們發現她同時還是一位雕塑天才!
《沃呂比利斯》(Volubilis):
這個遺址是摩洛哥的「羅馬帝國最偉大的廢墟之一」
(現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並且是「保存最完好的廢墟之一」。
卡蜜爾,曾經是這樣一個「廢墟」。
卡蜜爾的作品也曾是這樣一個廢墟。
歐洲,法國,曾出過一個偉大的雕塑家,他的名字:羅丹(Auguste Rodin)。
羅丹的《思想者》,世界處處可見。
現在,從法國到歐洲都已經明白了:
更加偉大的是一個女人,卡蜜爾·克洛黛(Camille Claudel)。
一個例子,即可說明很多很多:
2009年,羅丹最著名作品之一《吻》的拍賣價格為7.5萬歐元。
2005年,卡米爾的著名作品之一《華爾茲》的第二版的拍賣價格93.25萬歐元。
二者價格差距:十倍以上。
二者驚天動地的愛情悲劇,曾震驚歐洲。
1988年,法國電影《卡蜜爾·克洛黛》為這場爭論暫時畫了個句號:「我們愛羅丹,我們更愛卡蜜爾」。
阿爾佛雷德 · 布歇(Alfred Boucher),與卡蜜爾和羅丹都是朋友。
當年的著名的法國美術學院是「不允許接收女學生」的。但是布歇接受了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學生。
後來「他把他的這個女學生介紹給羅丹,進行指導」。
一段歷史傳奇,就此發生了。
一批藝術奇蹟,就此誕生了。
《 達內德》(Danaide)
一個18 歲的女孩子和一個42 歲的功成名就的大師之間,突發了一場延續20 年的浪漫史。
原來,一位作品「平庸,粗俗,主要特點僅僅是脫離了神話和寓言題材而已的一位雕塑教授」,
與卡蜜爾的相識開啟了他創作的巔峰時期,「愛情使那老頭子長了翅膀」。
美麗驚人,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 她的頭髮,永遠總是亂蓬蓬的 」, 刻意如此。只能如此。
如果理齊頭髮,靚麗的形象出現……
本來,一個天才,寄身在一個魔鬼身材裡,已經是一個奇蹟了。
羅丹的這段「黃金時代」,現在被稱為「卡蜜爾時代」。
對卡蜜爾的以往介紹:卡蜜爾是羅丹的學生,模特兒,知己,情人。
對卡蜜爾的現在介紹,已經去掉了「學生」一詞。
歐洲媒體評論:「卡蜜爾是天才」,「天才是不需要老師指導的」。
何況,最後,「老師盜竊了學生的作品,還盜竊了學生的愛情」,
「心碎了的卡蜜爾,憤怒地砸碎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瘋了;
1905年開始,卡蜜爾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最後在精神病院度過了她最後的將近30年。
即使如此,僅本世紀以來,法國,歐洲和北美,已經舉辦過多次卡米爾作品展,原作多達90餘件。
羅丹,也痛苦了一生:他把他所有作品捐獻給巴黎政府,建了一個「羅丹博物館」,作品約150件。
但是,現在的「羅丹博物館」裡,最多的展品是卡蜜爾的作品。
羅丹與卡蜜爾-克洛黛
卡蜜爾-克洛黛與羅丹相識是在1885年的冬天。
16歲那年,出落得不同凡響的卡蜜爾被推薦到聞名巴黎的著名雕塑家羅丹手下學習,
那一年,羅丹40歲。起初,她像所有在藝術道路上蹣跚無聞的女孩一樣,
默默地追求著技藝上的進步,崇拜著羅丹,卻沒有奢望引起他過多的注意。
沉默並不能掩飾她的美貌和飽滿的天份,這些獨特的東西令她在所有女學生中出類拔萃。
她的美是野性美,仿佛從來不受自然的約束。
她不像其他人那樣甜蜜順從,大多數時候她會面無表情地對著粘土,石頭和大理石出神,
赤著雙腳用那沾滿泥巴的手穿梭在羅丹多情的眼中,她真的與眾不同,剛烈,不懂世故,
對於藝術的追求痴癲而固執,後來這個與眾不同的女人變成了羅丹的情人,
他曾經激動地對她說:「你才是我想要的,你是我的女神!
卡蜜爾雕刻了一隻青筋微露的腳送給了羅丹,這個作品使羅丹當即決定,
請卡蜜爾來做他的助手,參加美術館紀念門廳的大型雕塑工作。
雨果的死使羅丹感覺到生命的枯竭,他茫然對著模特兒的裸體毫無靈感。
於是,卡蜜爾第一次決定把自己的命運交給羅丹,她登上了模特兒的臺基。
裸體的卡蜜爾使大師看到了一個完美的夏娃。
他要雕刻雨果和巴爾扎克的像,要完成這些工作他離不開卡蜜爾,
只有她才能帶給他源源不斷的靈感。
卡蜜爾住進了巴黎近郊羅丹新買下的佩安園。
在這個更像工場的臨時家裡,她沒日沒夜地幹活,疏遠了家人和朋友,幾乎與外界隔絕。
靈感、熱情、技巧和肉體,她把一切獻給了羅丹。
卡蜜爾發現自己懷孕了。
她孤獨地留在佩安園中,羅丹除了周旋於美術界的朋友之間外,
還要常常呆在身體有病的洛茜那裡。洛茜(Rose Beuret)是羅丹沒有正式結婚的妻子,她和他有個兒子。
洛茜找上門來大吵一場,卡蜜爾流產了。羅丹為此流淚三天。
幾天後,卡蜜爾突然不知去向。
在她的工作室裡,羅丹激動地發現了一尊雕得臻乎完美的自己的像。
羅丹《情人的手》
當卡蜜爾重新出現時,她要求羅丹在她和洛茜之間作出選擇,
羅丹說他不能像打發僕人一樣趕走洛茜。
卡蜜爾突然意識到她永遠不會有別的女人所有的一切,而只有石頭。 她終於決定離開羅丹。
初愈後的卡蜜爾依然埋頭於雕塑。卡蜜爾唯一擁有的,只有雕塑了。
她開始把從藝術中刨除來用來戀愛的時間再次還給了藝術,她開始封閉起來創作,
她發誓要用自己的作品證明自己並不僅僅是羅丹的模特,助手或者女人,
雖然她的作品有驚人的天份,但是在當時那個男權社會中,她得不到任何肯定,
誰都不願意輕易承認一個女人有如此出眾的才華。
在音樂家德彪西等人的幫助下,卡蜜爾的作品展出了。她想拖著跛足重新飛翔。
人們對她因為痛苦而表現出扭曲變形的作品毀譽參半。
而讚譽卻全都屬於羅丹,因為她是他的學生,是他指點她找到了金子。
生活整個成了一個十字架,她似乎永遠也無法走出羅丹的陰影。
卡蜜爾比以前更加孤獨地躲進自己的世界,她將成為雕塑。
1913年秋天,卡蜜爾經巴黎精神病院醫生籤名,證明她患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
1943年10月19日,卡蜜爾·克洛黛逝世於蒙特克朗收容所,終年80歲。
其實作為羅丹最得意的學生和最深愛的女人,卡蜜爾-克洛黛在雕塑方面的才華絲毫不輸於羅丹。
卡蜜爾這個奇異的名字,仿佛是被羅丹親手用愛塑造成又親手用恨毀滅掉,
她的一生仿佛是受了魔鬼的詛咒,墮入了愛情地獄,她瘋狂地愛著他,幾乎耗盡生命一樣地愛他,
他卻不允許她枝蔓叢生,不允許她離開自己的掌控,
可以說,他開啟了她創作的靈感和情感閘門,卻又破壞了她終其一生的平靜。
法國影星伊莎貝爾-阿佳尼 電影《羅丹的情人》女主角
卡蜜爾的弟弟、詩人保羅·克洛黛(Paul Claudel)曾在詩中這樣深情地描繪過姐姐的容貌:
「無可比擬的絕代佳人般的漂亮前額,美麗無雙的深藍色眼睛,性感卻又倨傲倔強的大嘴。
除了小說封面畫中的人物的眼裡外,你很難再在別處找到那樣的藍色……
身披美麗和天才交織成的燦爛光芒,帶著那種經常出現的、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殘酷的巨大力量。」
這種力量,應該就是卡蜜爾擁有的令人不寒而慄的愛情吧。
天才的土壤一旦有了愛情的滋潤勢必開出更加美麗絢爛的花朵來,
而同樣的愛情和驚人的才華,給女人帶來的卻只是毀滅。
和羅丹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幾年,卡蜜爾透支了一生所有的幸福,
她的美麗只是凝固在羅丹的雕塑中,而她自己,
就在這場其實不屬於自己的愛情之中燃燒成灰,卻沒有浴火重生的幸運。
「……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
將咱們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
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愛你是一場劫難。
最美麗的,又何嘗不是最殘酷的?
心疼這為愛痴狂,為理想絕望,最終卻失去自由的卡蜜爾,
她用自己的一生,點亮他人的燈,
卻忽視了她最大的悲劇是永遠不該失去美麗的自我!
巴黎羅丹博物館
卡蜜爾-克洛黛《華爾茲》
-
卡蜜爾-克洛黛《女海妖》(Siren)
卡蜜爾-克洛黛《Vertumnus and Pomona》
卡蜜爾-克洛黛《 Young Girl with a Sheaf 》
卡蜜爾-克洛黛《 祈禱者》(Prayer)
-
卡蜜爾-克洛黛《祈求者》(implorer)
卡蜜爾-克洛黛《The Mature Age》 奧賽博物館
奧古斯特·羅丹
(Augeuste Rodin 1840-1917)法國著名雕塑家。
十四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
並當過加裡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
1875年遊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
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
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
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
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
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
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
羅丹在雕塑史上的最重要的價值,
是他把古希臘以來一直放置在高高基座上的英雄的雕像搬下來,還以生命的血肉與靈魂。
他真切的愛情經歷,身體的體驗,靈魂的感受使他更加注目於生命個體的意義。
故而,就使得他同時間創作的《巴爾扎克》和《加萊市民》都重返回人間的凡人。
羅丹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
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鍊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
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藝術,就是所謂靜觀、默察;是深入自然,滲透自然,與之同化的心靈的愉快;
是智慧的喜悅,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現這個世界的智慧的喜悅。
藝術,是人類最崇高的使命,因為藝術是要鍛鍊自己去了解世界並使別人了解世界。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湧的;生命之花,是自內而外開放的。
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密。
藝者的德性只是智慧,專注,真誠,意志。
藝術之源,在於內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傳達情感。
最主要的是感受,愛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藝術家,先要從人做起。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拙劣的藝術家永遠戴別人的眼鏡。
---奧古斯特·羅丹---
羅丹《思想者》
《思想者》是羅丹生前耗費巨大心力塑造的作品,堪稱羅丹個人藝術和整個雕塑史上的裡程碑。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強有力的勞動男子形象。
這個陷入沉思的鋼鐵巨人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為一體,
展示了人體的剛健之美,同時也蘊含著深刻與永恆的精神。
在羅丹的構思中,這位思想者便是《神曲》的作者但丁,
他坐在地獄入口前,思索著生命的難題和人類生存的意義。
《思想者》是一個依據真實人物塑造的男子裸體雕塑,左手握拳,右手扶頭,
面孔昂起作思索狀,手法寫實,以「青銅時代」為題,象徵人類啟蒙時代。
原本被預定放在《地獄之門》的門頂上,後來獨立出來,被放大三倍,約有2米高。
1917年,巴黎人在為羅丹舉行葬禮時,把《思想者》安置在他靈柩安息處,
充分表達對藝術家不朽藝術業績的崇敬。
上海世博會展覽的《思想者》是用90年代發現的羅丹第5具原模翻模澆鑄的25件雕塑之一,
也是被羅丹美術館認證的最接近羅丹原作的作品之一。
羅丹《吻》
羅丹的《思想者》《吻》等名作早已家喻戶曉,
然而這位國際級藝術大師與數屆世博會的不解之緣卻鮮為人知。
羅丹被公認是歐洲雕塑史上的但丁,《吻》是他的經典之作。
這件作品完美融合了羅丹獨特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同時,
又將印象派畫家捕捉瞬間自然光影的手法融會貫通,塑造了兩個不顧世俗誹謗、毅然幽會的裸體男女。
有趣的是,這件大膽的作品儘管在1889年法國巴黎世博會上展出時轟動一時、
聲名鵲起,成為雕塑史上不朽名作,但當它在189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上再次展出時,
卻被美國人視為「色情」作品,不允許公開展覽,只能另闢專室預約參觀。
1900年法國巴黎世博會見證了羅丹雕塑事業的巔峰。
時年60歲的羅丹平生第一次集中展示了168件畢生心血之作,其中不乏《思想者》《加萊義民》等代表性作品。
《吻》大理石雕像,高190釐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於1884-1886年,現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
《吻》取材於但丁的《神曲》裡所描寫的弗朗切斯卡與保羅這一對情侶的愛情悲劇,
羅丹取用這一題材以更加坦蕩的形式,塑造了兩個不顧一切世俗誹謗的情侶,在幽會中熱烈接吻的瞬間。
這件雕塑把雙人座像的下半部納入大理石整體之中,避免了腳的繁瑣而加強了坐像的整體感。
以極為古典的寫實手法雕刻而成。他們起伏,細膩,優雅的肌體和姿態,引起了極為生動的光影效果。
仿佛其內在的青春熱情與生命,正憑藉這些光影在閃爍。
當我們望著這生動眩目的傑作時,每一個人都不得不為之激動,即生命之本源的感動。
愛情,本就是世間萬古不朽的永恆主題。
羅丹選取了裸體男女的接吻,這純潔肉體的最初接觸,因而是最動人心弦的。
這對受欲望之火燃燒的戀人被放在「地獄之門」中,表達了作者那永無答案的痛苦而矛盾的思索:
人的罪惡由不可克服的欲望而來,而欲望是由於人類對光明與歡樂的追求而來,
因此人類的欲望就是罪惡的深淵,人類的歡樂就是導向罪惡的途徑,
而人類的痛苦就是註定不可抗拒的,永無完結的。
《地獄之門》
《加萊義民》
《青銅時代》
內容轉自網絡,對原創作者表示敬意!
【分享到朋友圈】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自《柴珠根藝館》微信平臺建成,獲眾多海內外人士支持鼓勵,柴珠堂主表示衷心感謝!並已應約多位遠方朋友的請求:而代友創作上等好料。聯繫交流,解讀根材,切磋技藝,可直接添加個人微信號。
點開「閱讀原文」可以欣賞更多柴珠根藝精品,或可詢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