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背後的故事:羅丹的吻

2021-02-19 LicorneUnique

這是《地獄之門》,雕塑家羅丹一生的作品。

1879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打算在塞納河的左岸,今天奧賽博物館的位置興建一座裝飾藝術博物館。當時主管藝術的國務委員Edmond Turquet希望羅丹用一件大型的雕塑來裝點這座博物館的入口。

 

大概是想到了十五世紀義大利雕塑家洛倫佐·吉伯爾蒂(Lorenzo Ghiberti)為佛羅倫斯聖洗堂所設計的《天堂之門》浮雕,羅丹有了創作一件與之交相輝映的《地獄之門》的想法。

 

吉伯爾蒂用《天堂之門》再現了《聖經·舊約·創世紀》一書中的重要片段,而羅丹的想法則是重構大詩人但丁在《神曲·地獄篇》中所描繪的那些震撼人心的場景和人物。

 

不過事與願違,裝飾藝術博物館最終也沒去成左岸,而是永久地留在了羅浮宮的西側;至於《地獄之門》,則成為了藝術史上罕見的未完成的傑作。

事實上,在《地獄之門》初步成型之後,羅丹就不再把它當成一件亟待完成的作品,而將其視為一個實驗空間,在上麵塑造各種人物形象。

 

許多經典的雕塑作品都能在《地獄之門》上找到原型,比如1888年首次展出的《沉思者》,其實早在八年前就已經完成,那就是《地獄之門》門楣正中央那個醒目的,端坐著的《神曲》作者,詩人但丁。

另一件大名鼎鼎的作品,《吻》,也是如此。

 

1886年以前,《吻》一直以浮雕的形式出現在《地獄之門》的左下方,但最終羅丹還是認為這對甜蜜擁吻的戀人與整件作品扭曲,失控,悲愴的氛圍格格不入,將它移除。但這並不影響羅丹自己對於它的喜愛,沒過多久,《吻》就作為獨立作品展出,徵服了挑剔的巴黎觀眾。

 

《地獄之門》上所有的浮雕形象都與《神曲》有關,《吻》自然也不例外。作品裡人物的原型是14世紀義大利的一對苦情戀人:弗蘭切斯卡和保羅。兩人的愛情故事因為但丁在《地獄篇·第五歌》中的敘述而廣為人知。為了家族利益,弗蘭切斯卡在一場政治婚姻中被父親許配給了吉安喬託,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認識了丈夫的弟弟保羅,兩人情投意合,很快便墜入愛河。不幸的是,吉安喬託在發現兩人的戀情後,痛下殺手,結束了這對痴男怨女的生命。

 

故事在19世紀不斷激起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比如法國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就創作了兩幅這一題材的畫作,描繪了提著劍的吉安喬託撞破幽會中的情人,並心生殺念的場景,明暗的對比烘託的是甜蜜背後的殺機。

 

同樣的處理方式也出現在了蘇格蘭畫家威廉·戴斯的同名作品中:月夜,曠野,遠山,近景中的曼陀林,弗蘭切斯卡手中那本《蘭斯洛傳奇》,這一切都完美呈現了情人幽會該有的氛圍,但是細心的你,或許會發現畫面最左側出現的那半隻手,吉安喬託的手,它喻示的顯然是近在咫尺的危機。

 

無論是安格爾還是戴斯,都從但丁的敘述中讀出了這是一段不被祝福,甚至被詛咒的愛情,弗蘭切斯卡愛上保羅,就像蘭斯洛愛上桂妮薇兒,而當圓桌騎士愛上了亞瑟王的妻子,結局自然也只能是悲劇收場。然而,在那時的羅丹眼裡,故事中兩人的禁忌之愛卻似乎只有甜蜜。

 

這也許是因為《吻》,正是創作於羅丹和情人Camille Claudel熱戀之時。

羅丹和卡米爾的愛情因為1988年的一部法國電影而廣為人知,演員阿佳妮把一個天才女雕塑家的痴情和偏執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情感上,卡米爾極度依賴羅丹,在創作上,她又極力想要擺脫羅丹的陰影。這兩重相互矛盾的心理撕裂了卡米爾,讓她最終陷入瘋狂。

 

電影的劇本改編自卡米爾弟弟,著名作家保羅·克洛代爾的孫女所寫的傳記。

 

正是在這位女士的努力下,人們對卡米爾的創作和生平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也越來越理解和同情這個痴情的天才,這個因為一段禁忌的愛情而一生盡毀的女人。

 

與之相對的,是人們對於羅丹的不解甚至敵意。事實上,羅丹從未在公開場合諱言自己對於卡米爾才華的欣賞,比如,當有批評家對卡米爾出言不遜時,羅丹捍衛說:「Je lui ai montré où trouver de l'or, maisl'or qu'elle trouve est bien à elle.」(我給她指明了哪裡去找黃金,但她找到的黃金是屬於她的。)至於他所作出的那個離開卡米爾的選擇,當然飽受詬病,但如果你是站在與羅丹相守多年的愛人的角度,也許就會有另一番感受。愛情裡本沒有對錯,只是立場和角度的不同,而當事人當年的真實處境,我們也永遠不可能知曉。但好在有《吻》,為我們定格了愛情中最寶貴的東西:甜蜜和衝動。

 

相關焦點

  • 羅丹名作「思想者」或應名為《哀悼者》,大英呈現羅丹往事
    他的這句話是針對正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特展「羅丹與古希臘雕塑」所言。「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在這一特展上,還可以看到意外失去後腦勺的「塌鼻男人」卻被創作者稱為自己「第一個好的雕塑」以及著名作品《吻》等羅丹作品原作、羅丹自己收藏的一些古物以及他的手稿等等。
  • 羅丹:《沉思者》的締造者 現代雕塑之父
    從苦難中錘鍊出雕塑家羅丹雖於中、晚年擁有相當的成就與名氣,並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但他的前半生過得並不順利,一度為了生計而考慮放棄藝術之路。羅丹的藝術事業可說開始自一次義大利之旅,他飽覽佛羅倫斯等古典藝術之都,深受米開朗基羅等文藝復興大師的感動與啟發。
  • 大英博物館紀念羅丹,把他和古希臘的雕塑作品首次同時展覽
    左為即將在展覽中展出的古希臘雕塑,右為羅丹雕塑《吻》,圖片來自大英博物館只是,從羅丹的創作階段來回溯,當初他去英國確實正值是他創作生涯的轉折點。那時候他的作品開始得到評論界支持,雕塑創作的黃金時期也正剛剛開始。1880 年,羅丹創作的《青銅時代》被法國政府以 2000 法郎買下。
  • 羅丹-為藝術而生的雕塑巨匠
    童年內向的小羅丹身上都開始體現出藝術細胞,他的母親瑪麗.謝弗每次去小商店買東西回來,小羅丹看到包裝紙上面有好看的圖畫或者雕像,他就要給臨摹出來。14歲的時候,羅丹對未來並沒有明確設想,但經常去一個聖熱納維埃芙圖書館看書,有一次他看到介紹米開朗基羅作品的書,茅塞頓開,從而決定要好好畫畫,將來要當個畫家。
  • 情人還是老的好:Musée Rodin 羅丹 520
    這與羅丹創作理念不謀而合[自然與古物對一名藝術家來說是個很棒的靈感來源。在任何情況下,古物即意味著自然。這是它的真理和它的微笑]藝術源於自然,自然倒映藝術。館藏作品的藝境之美,羅丹最著名作品幾乎都有陳列[吻]1882,[地獄之門]1890[巴爾扎克]1898。
  • 「地獄之門」——羅丹的作品傳送門!
    你連掏50塊看羅丹的雕塑展都磨磨唧唧?好吧,不要告訴小編你是熱愛藝術的好孩子了,下館子一頓飯錢,敲開藏有林林總總讓人嘆為觀止的羅丹雕塑的大門,太值了哥們兒!嗯,今天我不是來推銷這個展覽的,雖然小編以推薦好展覽為己任。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件羅丹未竟的作品,但是這件作品可以說是羅丹的作品集,從這件作品中羅丹派生出了很多震驚世人的單品,它就是——《地獄之門》。
  • 你只看到了雕像的藝術美,卻不知道他們背後的故事
    這個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藝術也是多種多樣的,而其中的雕像藝術是最生動最形象的藝術作品。在世界各地旅遊,都會看到有大大小小的雕像,比如我們從小就熟知的自由女神,都知道是美國的代表。大家可以趁國慶出境旅遊去看看這些世界著名的雕像,但是大家對雕像的樣子熟記於心,大家知道這背後有什麼故事嗎?
  • 參觀羅丹故居,漫步玫瑰園,領略露天博物館的魅力:羅丹美術館
    羅丹美術館位於塞納河以南,奧古斯特羅丹在去世前曾在這裡渡過9年時光,他將自己的工作室、個人作品及收藏的作品全都捐獻出來,1919年起羅丹美術館開始對公眾開放。畢宏宅邸 美術館還包含著名的畢宏宅邸(Htel Biron)及其周邊附屬建築和花園,是一處歷史遺產聖地。
  • 【美術欣賞】「造就羅丹」的天才雕塑家 卡蜜爾·克洛黛
    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
  • 羅丹與《巴爾扎克像》
    因為讀過奧地利詩人裡爾克的《羅丹》和羅丹本人的《藝術論》,到了巴黎,行囊甫解,我便走進了羅丹美術館。   美術館的主建築為兩層樓房,樓上樓下布滿了羅丹製作的形體較小的大理石與石膏雕塑;那些石質的大型群雕和青銅雕塑,像名作《思想者》《吻》《加萊義民》《地獄之門》等集中在展館的前後花園裡。前後花園之間有一幢別墅,羅丹在這裡工作、生活了9年時間。
  • 最私人的羅丹博物館攻略,他和情人相愛相殺成就的全是雕塑...
    羅丹很多作品的靈感都來自於卡蜜兒,其中不少也是在卡蜜兒的協助下完成的,比如最著名的地獄之門。地獄之門包涵186個形象,其中《思想者》和《吻》被單獨拿出,舉世矚目。認識卡蜜兒以前,羅丹的作品主題都比較嚴肅,他塑造的人物大都是健行者或者運動員一類的沉重形象。比如青銅時代、沉思者,而與卡蜜兒相戀期間,他的作品中注入了更加細膩的情感、靈敏的感官和細緻的皮膚肌理,他的雕塑中出現了眉目傳情的男女和交纏的肢體。這一時期,羅丹的藝術創作達到巔峰。
  • 雕塑家卡米耶·克洛代爾,羅丹情人亦對手
    藝術領域更是如此,無論中外。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世界上是沒有女性藝術家的。前兩年的熱播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裡,角色甚至是這樣說的。
  • 羅丹 · 思想者
    入館花園右側樹叢之中,隱藏著羅丹的《思想者》。《思想者》端坐於高臺之上,一個世紀思索,不知是否看明思清當今世界的藝術潮流,是否如同塞納河的水潮起潮落?羅丹《地獄之門》局部《地獄之門》是原為計劃中的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而設計的巨型雕塑。因為某種緣故,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修建被夭折了,《地獄之門》也被無限期擱置了。
  • 用摺紙藝術呈現世界級雕塑羅丹的《思想者》
    這期有點偏題,不像介紹摺紙藝術,像是介紹雕塑藝術的。。。沒興趣的可以直接拉到最下面看圖解。《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雕塑名作。享譽全世界。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上圖是羅丹本人。
  • 從未相遇的羅丹與賈科梅蒂,終於在西班牙「相遇」了
    羅丹的學生布德爾是賈科梅蒂的老師,但羅丹與賈科梅蒂,兩人從未相遇。但賈科梅蒂曾表示自己的雕塑風格來自羅丹。更重要的是,兩人在各自的時代發現了一種更加貼近人類形象藝術表達方式。這種方式又是如何植根於特定的時代,又是如何反映個人願景的?
  • 羅丹《思想者》是哀悼者?
    詹金斯說,羅丹深受古希臘雕塑影響,在藝術學校學習古希臘雕塑藝術,1881年至1917年至少到訪大英博物館15次,觀看希臘帕特農神廟雕塑,但是從未去過希臘。「羅丹知道那個時期(古希臘)雕塑的一切。」大英博物館定於4月26日至7月29日舉辦《羅丹和古希臘藝術展》,屆時將把博物館中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雕塑與巴黎羅丹博物館出借的羅丹作品一同展出。按照大英博物館博客的說法,《思想者》一名出自鑄造工人,而非羅丹本人。鑄造工人覺得雕像看著像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的雕塑《梅迪奇家族的洛倫佐》。那件雕塑又獲稱《思想者》或《沉思者》。
  • 來自世界各地的5個著名雕塑背後隱藏的故事
    雖然有一些雕塑僅僅是為了美觀,但有不少雕塑,它們可能定義了整個城市,成為了時代的象徵,甚至還隱藏了某些故事。有時,一個著名的雕塑甚至可能是我們對一個城市真正了解的全部。這一次,小編整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5個著名雕塑背後隱藏的故事。 1、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憐子雕像
  • 羅丹《思想者》真偽起紛爭
    《思想者》遠涉重洋作客2000上海藝術博覽會,聯洋公司草籤百萬美元意向書欲買羅丹的傳世巨製  2000年11月7日,對遠涉重洋前來上海藝術博覽會作客的羅丹雕塑《思想者》來說,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而又值得紀念的日子。中法兩國政府官員以及社會名流濟濟一堂,目睹了上海聯洋土地發展有限公司與法國法蘭西畫廊草籤了一百萬美元收購《思想者》的意向性協議。
  • 羅丹「思想者」20年後再訪北京
    原標題:羅丹「思想者」20年後再訪北京   原標題:羅丹「思想者」20年後重訪北京   139件雕塑作品界的「大腕兒」昨天齊聚國家博物館,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思想者」、「巴爾扎克」、「亞當」和「夏娃」等。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舉辦的最大規模的羅丹藝術展。
  • 畢宏宅邸:羅丹和他的雕塑世界
    塞納河以南,有一處羅丹曾經度過九年時光的地方,這裡是執著於藝術、注重於表現人物心靈的精神世界, 這裡為19世紀停滯了的雕塑藝術注入了新的靈魂,這裡就是羅丹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