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不同的國家,地區,民族。雕塑作品的內容極其豐富,題材及其廣泛,風格形式更是多種多樣。經由古典雕塑的逼真形象到現代雕塑的風格迥異,羅丹起到了這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他的年代,備受質疑卻又大放異彩。
探尋雕塑最早的輝煌時刻,由對「神」的崇拜到對「人」的崇拜
雕塑最早的輝煌時期是在古埃及,然而當時的埃及人只是為了滿足宗教崇拜的需要才建造起了這些石刻,這代表著神權和王權的統一。然而這些有系統有規律的雕塑卻成了歐洲古典雕塑的源頭。
在古希臘時期,由於希臘半島的特殊位置,歷經了對歐洲各國的貿易往來和徵戰來往,希臘人摸索出了一套製作雕像的方法,由於統治者推行自己身上的「神」的色彩,要求工匠們為統治者製作神的形象。因而希臘的雕塑藝術也成為了希臘留存的眾多藝術成果之一。
希臘雕塑的題材多取自於神話或者體育競技,尤其是在愛琴海,有著非常豐富的雕塑材。尤其是白色大理石,它是用來雕刻聖潔的雕像的最好石材。因為古希臘人的身體崇拜,他們對運動員健碩的身材十分欣賞。運動員們的健美身材是古希臘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許多雕塑家也會以此為素材進行創作,記錄運動員們運動時矯健的身姿也成為這些雕塑家的追求。
希臘的神話傳說也是另一個重要源泉。在神話傳說中往往體現出了希臘人對自然力量的崇拜,以及對於未來的純潔憧憬。在希臘神話中的神和人不僅具有相同的身體結構,還具有相同的品質和性格。
希臘的雕塑風格較為簡約,典雅而精緻,高貴而單純。希臘美學為後世樹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範例。是歐洲古典主義的第一次創作高潮。
在希臘的全盛時期,帕特農神殿留下來的雕塑作品最多。帕特農神殿是雅典保護神--雅典娜的神殿,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莫屬《三女神》。這三位女神相互依偎在一起,雕塑的線條流暢,將她們優雅而健美的身體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表現運動員的作品中,屬《擲鐵餅者》最為有名,這件作品中,米隆清楚地將這位運動員的身姿,技巧等表現得淋漓盡致。展示著這位運動的力量和優美。在這個時期的雕塑不僅表現出了人物的特徵,還帶上了人物的感情特點。
在羅馬時期,更流行英雄崇拜,因而這一時期的雕塑雖然延續了希臘時期的雕塑特點,但也別具風格。在肖像雕刻方面,羅馬人有著獨特的貢獻。他們首先追求外形的逼真,並且注意人物的性格和內心的刻畫。
與希臘時期不同,羅馬時期為了表現皇帝的尊貴,他們對服飾的塑造也相對增多。在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奧古斯都》像中,對服飾進行的雕刻可以說及其細緻,在表情上也將這位羅馬皇帝的威嚴完全刻畫了出來。
文藝復興帶來別樣生機,雕塑藝術被賦予靈魂
在古希臘羅馬的高潮期之後,歐洲進入了漫長的基督教統治下的中世紀。在這一階段,主要以宗教作品為主。直到文藝復興時期,這些雕塑才又重新恢復生機。這些雕塑作品主要集中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
首先雕塑大師季培爾蒂雕刻了佛羅倫斯洗禮堂的兩扇青銅大門。這上面的浮雕作品對後世有關於「門」的雕塑作品影響很深,著名雕刻家米開朗琪羅將他們命名為「天堂之門」。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藝術主要是以寫實的手法,準確的人體解剖使得人物形態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被稱為文藝復興之父的多納泰羅創作的《大衛》大膽的表現人物裸體,他表情嚴肅卻帶著一抹神秘的微笑。體現出了人類內心最深沉的情感變化。米開朗琪羅繼承了多納泰羅對人物的塑造,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利用身體扭動變形產生的激烈身體形態來表達情感。
米開朗琪羅獨特的空間設計使得他的作品在造型上脫穎而出,將平面變為立體。米開朗琪羅創造的《大衛》更能表現男性陽剛的氣質,他在造型選擇上沒有和多納泰羅一樣選擇戰爭結束後的一個動作,而是著力於表達在戰爭即將來臨的那一刻這位少年複雜的心理活動。
在雕塑不斷創新發展的後期,對雕塑的追求更為細膩,精美。巴洛克風格就是其中最好的體現。在這個時期,雕塑雖然繁複精美,雕刻家的技法也愈加成熟。然後其背後缺少了一些精神力量的折射,顯得有些空洞。
直到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將這一切打破,藝術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平民百姓也可以享受藝術。因而誕生了新的藝術流派,新古典主義。
一改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浮誇風格,新古典主義的代表雕刻家卡諾瓦將雕像的造型高度理想化。它的作品單純而簡潔,明晰而有節制。它的作品裡沒有那種華麗的襯託,恢復了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簡樸」風格。
這一時期法國著名的雕塑家烏東大放異彩,他的作品好像注入了靈魂。在這一時期,以法國為中心掀起了一場浪漫主義革命。強調雕塑主觀感情的抒發,追求雕塑的繪畫效果。重視對於具體和個性的體現。自然,力量和愛情成為了主要的表現題材。
突破傳統古典的束縛,羅丹的「新美學」開始大放異彩
羅丹的家庭並不富裕,在這樣的家庭條件下,父母自然更希望他能夠學習一些更加實用的本領,以補貼家庭生活的需要。然而他從小就是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他執著地熱愛著繪畫,他的啟蒙導師奧拉斯. 勒考克也帶給了他對於藝術的思考和啟迪。
羅丹一生的創作經歷都十分坎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仍然堅持著去做雕塑。他的技巧和想法也越來越成熟,於是他開始嘗試擺脫自己的雕塑作品對古典主義的依賴,開始追求自己內心的世界。
羅丹因為修道院的經歷曾經雕刻過《艾瑪神父》,這是羅丹的第一件籤名作品。這件作品以完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艾瑪神父,他瘦弱硬朗的面容以及從容堅毅的品行都能從這件作品中窺得一二。
羅丹既繼承了古典雕塑中典雅精緻的人物面部形象,又帶著他自己的理解,他追求人物的天然美。他將神父立起的頭髮也刻畫在了雕塑當中,他並沒有將神父給神化,反而能從神父的眼神中看出他的慈祥。
羅丹對於雕塑的理解是真實。他曾經因為貧窮在參與一個沙龍時用微薄的薪水僱傭了一個乞丐來當做他的模特,就是著名的雕塑作品《塌鼻子的人》。這個乞丐衰老,落魄,眼神呆滯,以及擁有一個塌鼻子。
羅丹將重心放在了這張醜陋的臉上,將他一切的悲慘命運都通過雕塑呈現出來。主辦方因為臨摹作品過於真實且醜陋,拒絕了羅丹的展覽請求。這件作品成為了羅丹重要的思想轉折,他認為,在藝術中「真」才是美。而虛偽,做作,沒有感情的東西才是醜陋的。
1875年羅丹開始了他的藝術考察之旅,他來到義大利觀摩了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這讓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啟迪,他認為米開朗琪羅的靈感是來源於對靈魂的反省和對物質束縛的爭鬥。
彼時,羅丹僱傭了了一名比利時年輕的馬隊士兵為模特,完成了一副男性裸體雕塑《戰敗者》。因為這座雕塑過於逼真,有媒體認為羅丹是從真人身上做了模型復刻下來的,羅丹不滿這樣的言論。邀請他們來工作室,以自己高超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在沒有模特的情況下製作了雕塑,謠言不攻自破。
在這件作品之後,羅丹意識到這種風格不能為這些學院派所接受。他決定走自己的「新美學」道路,他創造了雕塑作品《行走的人》,這件作品是人的一個軀幹,沒有手臂。但卻從細節上體現出他的運動姿態,這藉助了米開朗琪羅的風格,藉助空間轉動的遠離來完成的。極具現代感。
在羅丹的後半生,他受到但丁《神曲》的影響,開始創作《地獄之門》。他在創作中,想法越來越複雜,他渴望把人類的種種感情和世間百態都融入到這件作品當中去。這件隨著時間的延長而不斷增加內容的大門,在羅丹逝世後依然沒能完成。但這件作品集合了他思想的精華,從中也派生出一系列不朽的作品。
因為羅丹的思想已經超越了大多同時代的藝術家,他對一切的質疑也不再回應。站在這個雕塑藝術的分界點上,羅丹將「真」和「美」作為重要追求,繼承古典主義雕塑作品上推陳出新,塑造了不朽的藝術形象。
參考文獻:
《神曲》
《美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