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百度的換股交易,攜程和去哪兒最終還是在一起了,這項交易不僅在線旅遊行業關注,對航空公司和消費者也同樣會有直接影響。
先來看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收集來的部分消費者的評論:
*好日子結束了,不管你去哪兒還是坐哪家(航空公司)
*我只喜歡用去哪兒,合併後決定改用同程了。(注意:不是攜程哦)
*節省了比較機票價格的時間,增加了商務出行的成本!
*之前一直用攜程,最近剛註冊了去哪兒,結果他們要合併。。。
那麼,兩家OTA巨頭「在一起」後的結果,真的是像上述消費者擔心的那樣嗎,這其中,航空公司能否有作為,起了重要作用。
航空公司怎麼辦?
早在多年前,剛剛上任東方航空董事長的劉紹勇就曾對記者表示,航空公司一直為攜程等打工,如果航空公司的信息化上不去,永遠就是被動挨打的打工者。
最近幾年來,航空公司也一直在為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及「提直降代」(指提高直銷比例,降低代理銷售)進行努力,比如傳統的代理銷售機票獲得的佣金,也從最高的10%以上降到了現在的零。
但是,頻頻降代理費佣金到底便宜了誰?據記者了解,2014年航空公司將固定代理費下調後,中小型代理商能夠拿到的佣金的確變少,但話語權更大些的大代理,則通過與航空公司談判增加後返獎勵,彌補了代理佣金減少的損失,因此,對航空公司來說,減少佣金又增加後返,銷售費用的節省並沒有「理論上」那麼多。
畢竟對於航空公司來說,要想完全擺脫代理渠道進行直銷,還不現實。目前,一些航空公司通過攜程、去哪兒網等平臺賣出的票,甚至達到了30%的份額,即使近年來都在強調直銷,但由於消費者習慣和後臺支付流程、客服人力投入、服務產品豐富程度等因素,出票量仍不及大平臺。
此外,有時候一些大代理為衝業務量賺取更多後返獎勵,甚至會讓利銷售,將原本屬於自己的佣金補貼到票價中返利給消費者,從而賣的票比航空公司的直銷價格還便宜。
可以說,航空公司目前正在全力發展自己的線上渠道,跟OTA平臺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博弈——既需要OTA對客戶的銷售,也希望更多客戶到自己的官網來訂票。
而從2014年開始,攜程網在機票銷售中的角色,也悄然發生著轉變,從單純的機票大代理,變為像去哪兒一樣的開放平臺。
「如今兩家OTA巨頭合併了,雖然直接影響的是中小票代,他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但航空公司發展直銷,也可能要比以前更困難。」一家國內航空公司的管理層指出,畢竟OTA平臺在用戶的消費習慣,平臺產品的豐富程度等方面都有先發優勢,航空公司要想從OTA手上搶客戶,需要加倍努力了。
不過,也有航空公司高層認為,OTA巨頭合併,狼終於到了家門口,也有可能推動航空公司從戰略上真正重視發展自己的直營電商,或者通過航空公司之間的更多默契,扶持其他平臺。
還能買到便宜機票嗎?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如果想淘到便宜而又正規的機票,可以關注下各個航空公司的官網,2015年以來,南航已經率先打出「官網價格最低,否則賠款」的口號,據記者了解,其他航空公司也在籌劃跟進。
當然,消費者還要注意的是,雖然一些「小票代」將面臨淘汰的命運,但這並不一定適用於「黑票代」,因為他們原本就沒有指望依靠代理費佣金生存。
所謂「黑票代」,是指未取得中國航協頒發的票代資質,卻仍在銷售機票的機構。近年來,「黑票代」也開始藉助一些OTA大平臺販賣機票,甚至通過自行綁定保險產品、收取不合理的高額退改籤費用賺錢。
而在目前監管措施不夠完善的環境下,拿不到更多代理費的小票代,也可能會投機取巧從別的渠道賺錢,甚至變成不用繳納保證金、沒有資質認證的「黑票代」。
所以,攜程和去哪兒「在一起」後,如何更好的規範票代市場,也將是面臨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