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乾隆就是個「潮人」(圖)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昨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

  ▲「十全乾隆」特展上展出的《永樂大典》。

  ▲「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上,「十全乾隆」的十隻手掌,握有十大影響乾隆藝術品位的文物符號。

  ▲這件「英國十八世紀銅鍍金仙鶴馱亭式表」由倫敦著名鐘錶匠James Cox製造,仙鶴腹中安置音樂機械裝置,啟動時可演奏四支樂曲。

  由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手舉辦的「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於10月8日至2014年1月7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啟幕展出。展覽展出200件文物,其中45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同步推出的「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以科技+藝術的手法,跨界服裝、攝影、動畫、裝置、電玩等,展現創意概念的「乾隆美學」。

  兩岸故宮第四次合作

  如果以當代的眼光來看,乾隆絕對是個「潮人」:追求完美,自號「十全老人」;多元而豐富的藝術品位;雄視古今、卓而不群的收藏家及鑑賞家,從而引領時代潮流。從昨日開始,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的大陸遊客,將能夠穿越古今認識乾隆其人及其藝術世界,並領略新媒體詮釋之下的「人人都可以是乾隆」。

  這是兩岸故宮第四次合作展覽,來臺參加開幕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兩岸的文物合作從康熙、雍正到本次的乾隆特展,使得清朝的文物系列更為完整。雖然目前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還無法到內地展出,不過此次為乾隆量身打造的多媒體藝術展也相當具有藝術價值,希望能率先登陸。他認為2015年故宮建院90周年是個不錯的時機。

  過去的十年前,以乾隆為主題的展覽,國內外已有過五展,其中包括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如何策劃出一個與眾不同的乾隆展令人頗費思量。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介紹,經過密集討論最後定格在探究乾隆的藝術品位,策展團隊從乾隆說過的話、寫下的詩文及留下的各種文字痕跡,最後緝成「清高宗乾隆皇帝藝文活動年表」,由此乾隆的藝術品位成為展覽的主軸。

  走進展廳,可以清晰地看到,展覽分為3個單元,第一單元「品位養成」,從教養和環境切入,探究皇祖、皇父、帝師對乾隆的啟迪,以及詞臣、畫師、能工巧匠與豐富典藏的環境對其藝術品位的影響;第二單元「鑑藏製作」主要呈現乾隆大規模且有系統地整理清宮典藏,編輯各種圖錄,並對文物進行品評;第三單元「生活藝術」展示清高宗如何將藝術品位實踐於生活情趣中。

  探究乾隆的藝術品位

  乾隆是個怎樣的人?

  在滿文中,「乾隆」的字義是「得到上天的保佑」。他一生寫了4.2萬首詩作,平均每年創作700首,他每12年編制一冊「御製詩集」,卷前扉頁均附肖像。對乾隆長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從這些展出的詩集中一睹這位皇帝各時期的面貌。

  在馮明珠看來,乾隆喜歡角色扮演,如同當下的潮人,像動漫迷熱愛的Cosplay(扮裝秀)。他常令宮廷畫家仿製前人畫作,以自己的容貌入畫。從展品「高宗是一是二圖軸」可見,乾隆身著漢人服飾,正在坐榻上觀賞皇家收藏的各種器物。其身後屏風上,懸掛一幅與榻上所坐乾隆容顏一樣的畫像。以這種畫中畫的形式來表現的,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僅乾隆一人。

  而且這件畫作體現的是乾隆的哲學思想及治國理念。他在畫上墨題「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他認為儒墨二者作為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如同畫中坐榻上的他與屏風上他的褂像間的關係,是不可分的。

  乾隆曾南巡6次,每次他都會帶著官員事先規劃《乾隆南巡紀程圖》,裡面依照路線繪製,簡要介紹各站路程、衙署設施、山川名勝、地方沿革與史跡源流,如果以現代詞來形容,那就是一本乾隆的南巡旅遊攻略手冊。

  人人都可以是乾隆

  「每個人都可以是現代乾隆」,同步推出的「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策展人黃怡儒告訴記者,希望借展覽將「乾隆」轉譯為一個文化符號,讓蘊含有「帝王品位」的文物與現代通俗文化做一場跨時空的對話。

  「乾隆潮」果真潮,這種潮以新媒體為表現手法,以各類乾隆文物為創意元素,對乾隆的藝術品味進行詮釋與再創作。

  踏入展覽第一感覺是光怪陸離,首先要穿過由《皇清職貢圖》與乾隆肖像構成的時空洞,鏡子裡你與古人真假莫辨,且古人畫像會跟你打招呼「你好,乾隆」;接著踏入以琺瑯彩瓷設計的「乾隆奇異山水」,透過互動,觀者可一試自己的藝術品味;穿過奇異山水,是一座以《漢宮春曉圖》為文本設計的虛擬城市——乾隆的春曉慶典。觀眾只要將臉孔對準臉部偵測系統,會發現自己竟穿上古裝跑進動畫,成為慶典中的一員;接著「乾隆的小宇宙」多寶格展示櫥窗出現眼前,九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乾隆文物創意出全新的當代藝術;環顧一旁牆壁,則為公益攝影展,邀請臺灣近百位知名及有故事的人,透過每個人生命中最具意義的收藏品,述說「現代人皆可以是當代乾隆」的理念。

  展路的盡頭,「十全乾隆」聳立眼前,這是一架附有十隻手掌,拼貼帝冠、朝服及龍形的飛行器。「小乾隆」就坐在駕駛艙中望向四方,身後十隻手掌握有十大影響乾隆藝術品位的文物符號,成就了所謂的「十全」。(深圳商報駐臺記者 劉瑜 文/圖)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組團21日訪大陸(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組團21日訪大陸(圖) 2014年07月29日 11:03:4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讓博物館「活」起來
    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 讓博物館「活」起來  20多歲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從講解員一路成長為院長,她自嘲是「入宮」30年的資深「宮女」。銳意改革後,臺北故宮博物院變得越來越「年輕」——周末的全民派對、爆款刷屏的文創產業和「朕知道了」的表情包。
  • 當故宮博物院遇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兩「掌門」暢談文創
    如果您對中國的博物館稍有了解,就會知道,這些創意是源自兩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些產品創意新穎,或形象呆萌,或美觀別致。但不知您有沒有注意,這些有趣的產品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提到這些創意,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這兩位被認為是中國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重要推動者,巧的是,二人昨天在浙江寧波相遇了。
  • 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到南京就是老友相見
    【導語】24日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等一行7人順利抵達南京。在為期一天的行程中,馮明珠將在南京進行簡短訪問。  【解說】馮明珠說,她不是第一次來到南京,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就是他多年的好友。此外,馮明珠的母親是南京人,讓她感到更加親切,她表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將和南京博物院加大合作。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每一分收支公眾都能查到
    臺北故宮       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每一分收支公眾都能查到」  在文物維護、人員素質和管理理念上,海峽對岸的那所故宮博物院給予我們的借鑑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本刊記者 李乃清 發自臺北  「黃公望的這件《富春山居圖》,是中國藝術史上名跡中的名跡。
  • 空缺1個半月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由副院長馮明珠接任
    中廣網臺北9月14日消息(記者李贏)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7月底請辭後,空缺1個半月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人選昨天(13日)塵埃落定,由副院長馮明珠接任。  作為新院長的熱門人選,馮明珠當選之後說,自己到這個位置上有點意外,不過在業界或者外界看來,這隻桂冠非他莫屬。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北京故宮本身是藝術品
    中新社臺北八月二十日電 題:讓典藏文物活起來——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  中新社記者 曾嘉 董會峰  臺北「故宮博物院」自一九六五年建成後,一直以保護、收藏文物為主要目標。如今臺北「故宮」要讓文物活起來,凸現服務大眾的理念,剛剛上任不久的院長石守謙堪稱任重道遠。
  • 臺北故宮博物院:那一派直抵人心的「中國風」
    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上任伊始「雄心勃發」,宣稱任內將推動「故宮臺灣化」,迅即引爆島內批駁聲浪。臺北故宮博物院之所以被冠以「故宮」之名,其來歷兩岸中國人無不知曉。兩岸兩個「故宮」,藏品同出一源,其中國文化的基因和底色無以篡改、塗抹,也不可分割。新院長輕率放言,怕是低估了此事的難度。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將展出3D版《富春山居圖》
    臺北故宮在所有熱愛中華文化的人們眼中,是一座頂級寶藏。這座頂級寶藏的頂級守護與宣揚者,便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早知道周功鑫院長事務異常繁忙,日前,記者經多方努力,終於在臺北舉行「華人企業領袖遠見高峰會」時約到了她。而記者見到她時,已到了深夜時分。
  • 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做客上海交大文博講堂
    原標題:為博物館藏品打造「年輕密鑰」 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做客上海交大文博講堂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講座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8000年的陶瓷文化、8000年的玉器文化、4000多年的銅器文化……中華文化厚重悠長,可是,當他們呈現在你的面前時,你是滿足於擠入人群「籤到打卡」,還是希望找到一種途徑可以聽懂歷史的聲音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稱:「把臺北故宮變成臺灣人的故宮」
    文 I 蘭斌強昨天(16日)下午,臺灣新上任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召開的媒體茶敘會上稱:要「把臺北故宮變成臺灣人的故宮」、「臺北故宮的文物不是搶來的,中國不敢來要。」並囂張表示「不怕挑動敏感神經」。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圖)
    左起:故宮副院長莊嚴、孔德成(孔子後人)、王世傑、羅家倫、杭立武、譚先生 圖/莊靈先生提供 2圖 二戰期間的文物運輸船隊 圖/莊靈先生提供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  一件宋代汝窯杯可以蓋一座故宮,而故宮擁有21件汝窯杯,價值千億  本刊記者 李乃清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夜遊秦淮河 稱對南京情感特殊
    24日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一行來到南京夜遊秦淮河,馮院長用「情感上的親切」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解說】畫舫凌波、槳聲燈影,夜間的秦淮河水有一種寂靜的悠揚感。馮明珠剛到南京,就和自己的老朋友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一起,坐在遊船上夜遊秦淮河。從崑曲聊到江南書院,兩位老朋友相談甚歡。
  • 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故宮臺灣化」言論遭批駁
    新華社臺北7月18日電(記者查文曄 陳君)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陳其南剛上任即拋出「故宮臺灣化」言論,引發臺灣社會輿論質疑這是「去中國化」的政治宣言,一旦成真,將迎來「故宮不故宮」的難堪局面。  陳其南16日舉行上任後首次媒體見面會,宣稱任內重要任務是「故宮臺灣化」,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典藏文物和臺灣文化產生連結,故宮成為「臺灣人的故宮」。他稱,遊客來看臺北故宮博物院,不是來了解臺灣,而是來了解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不被認為是「臺灣的故宮」,而是「北京的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不管怎麼經營,都會成為北京故宮的「飛地」。
  • 圖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玉璽
    圖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玉璽     春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三樓設有「皇帝的印章」陳列室,參觀者正在認真觀看清乾隆皇帝的褐玉「幹隆璽」和碧玉「緝熙殿寶璽」。
  • 記者手記:臺北故宮博物院:那一派直抵人心的「中國風」
    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上任伊始「雄心勃發」,宣稱任內將推動「故宮臺灣化」,迅即引爆島內批駁聲浪。臺北故宮博物院之所以被冠以「故宮」之名,其來歷兩岸中國人無不知曉。兩岸兩個「故宮」,藏品同出一源,其中國文化的基因和底色無以篡改、塗抹,也不可分割。新院長輕率放言,怕是低估了此事的難度。
  • [海峽新幹線]臺灣 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要讓臺北故宮「臺灣化」
    [海峽新幹線]臺灣 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要讓臺北故宮「臺灣化」 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要讓臺北故宮「臺灣化」。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11月30日首次針對此議題表態,稱「沒有改名問題」。
  •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故宮,只有一個
    在歲末年初、春機孕育之際,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去年下半年推出的新著《天府永藏》首次系統全面地介紹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沿革、淵源和各自收藏的特點,在海內外引起反響之時,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近期策劃運作和即將進行的一系列互訪交流、合作辦展活動為兩岸文化交流帶來濃濃的春意——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在百忙中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陷改名風波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沒有討論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甚至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發外界不少風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30)日赴臺灣立法機構參與審查預算,強調臺北故宮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召集「立委」萬美玲指出,因改制是否涉及明年預算多寡,期盼吳密察針對改組案先予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