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昨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
▲「十全乾隆」特展上展出的《永樂大典》。
▲「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上,「十全乾隆」的十隻手掌,握有十大影響乾隆藝術品位的文物符號。
▲這件「英國十八世紀銅鍍金仙鶴馱亭式表」由倫敦著名鐘錶匠James Cox製造,仙鶴腹中安置音樂機械裝置,啟動時可演奏四支樂曲。
由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手舉辦的「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於10月8日至2014年1月7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啟幕展出。展覽展出200件文物,其中45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同步推出的「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以科技+藝術的手法,跨界服裝、攝影、動畫、裝置、電玩等,展現創意概念的「乾隆美學」。
兩岸故宮第四次合作
如果以當代的眼光來看,乾隆絕對是個「潮人」:追求完美,自號「十全老人」;多元而豐富的藝術品位;雄視古今、卓而不群的收藏家及鑑賞家,從而引領時代潮流。從昨日開始,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的大陸遊客,將能夠穿越古今認識乾隆其人及其藝術世界,並領略新媒體詮釋之下的「人人都可以是乾隆」。
這是兩岸故宮第四次合作展覽,來臺參加開幕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兩岸的文物合作從康熙、雍正到本次的乾隆特展,使得清朝的文物系列更為完整。雖然目前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還無法到內地展出,不過此次為乾隆量身打造的多媒體藝術展也相當具有藝術價值,希望能率先登陸。他認為2015年故宮建院90周年是個不錯的時機。
過去的十年前,以乾隆為主題的展覽,國內外已有過五展,其中包括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如何策劃出一個與眾不同的乾隆展令人頗費思量。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介紹,經過密集討論最後定格在探究乾隆的藝術品位,策展團隊從乾隆說過的話、寫下的詩文及留下的各種文字痕跡,最後緝成「清高宗乾隆皇帝藝文活動年表」,由此乾隆的藝術品位成為展覽的主軸。
走進展廳,可以清晰地看到,展覽分為3個單元,第一單元「品位養成」,從教養和環境切入,探究皇祖、皇父、帝師對乾隆的啟迪,以及詞臣、畫師、能工巧匠與豐富典藏的環境對其藝術品位的影響;第二單元「鑑藏製作」主要呈現乾隆大規模且有系統地整理清宮典藏,編輯各種圖錄,並對文物進行品評;第三單元「生活藝術」展示清高宗如何將藝術品位實踐於生活情趣中。
探究乾隆的藝術品位
乾隆是個怎樣的人?
在滿文中,「乾隆」的字義是「得到上天的保佑」。他一生寫了4.2萬首詩作,平均每年創作700首,他每12年編制一冊「御製詩集」,卷前扉頁均附肖像。對乾隆長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從這些展出的詩集中一睹這位皇帝各時期的面貌。
在馮明珠看來,乾隆喜歡角色扮演,如同當下的潮人,像動漫迷熱愛的Cosplay(扮裝秀)。他常令宮廷畫家仿製前人畫作,以自己的容貌入畫。從展品「高宗是一是二圖軸」可見,乾隆身著漢人服飾,正在坐榻上觀賞皇家收藏的各種器物。其身後屏風上,懸掛一幅與榻上所坐乾隆容顏一樣的畫像。以這種畫中畫的形式來表現的,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僅乾隆一人。
而且這件畫作體現的是乾隆的哲學思想及治國理念。他在畫上墨題「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他認為儒墨二者作為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如同畫中坐榻上的他與屏風上他的褂像間的關係,是不可分的。
乾隆曾南巡6次,每次他都會帶著官員事先規劃《乾隆南巡紀程圖》,裡面依照路線繪製,簡要介紹各站路程、衙署設施、山川名勝、地方沿革與史跡源流,如果以現代詞來形容,那就是一本乾隆的南巡旅遊攻略手冊。
人人都可以是乾隆
「每個人都可以是現代乾隆」,同步推出的「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策展人黃怡儒告訴記者,希望借展覽將「乾隆」轉譯為一個文化符號,讓蘊含有「帝王品位」的文物與現代通俗文化做一場跨時空的對話。
「乾隆潮」果真潮,這種潮以新媒體為表現手法,以各類乾隆文物為創意元素,對乾隆的藝術品味進行詮釋與再創作。
踏入展覽第一感覺是光怪陸離,首先要穿過由《皇清職貢圖》與乾隆肖像構成的時空洞,鏡子裡你與古人真假莫辨,且古人畫像會跟你打招呼「你好,乾隆」;接著踏入以琺瑯彩瓷設計的「乾隆奇異山水」,透過互動,觀者可一試自己的藝術品味;穿過奇異山水,是一座以《漢宮春曉圖》為文本設計的虛擬城市——乾隆的春曉慶典。觀眾只要將臉孔對準臉部偵測系統,會發現自己竟穿上古裝跑進動畫,成為慶典中的一員;接著「乾隆的小宇宙」多寶格展示櫥窗出現眼前,九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以乾隆文物創意出全新的當代藝術;環顧一旁牆壁,則為公益攝影展,邀請臺灣近百位知名及有故事的人,透過每個人生命中最具意義的收藏品,述說「現代人皆可以是當代乾隆」的理念。
展路的盡頭,「十全乾隆」聳立眼前,這是一架附有十隻手掌,拼貼帝冠、朝服及龍形的飛行器。「小乾隆」就坐在駕駛艙中望向四方,身後十隻手掌握有十大影響乾隆藝術品位的文物符號,成就了所謂的「十全」。(深圳商報駐臺記者 劉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