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媒體《NEWSIS》2日援引相關業界的消息稱,首爾新羅酒店計劃邀請中國釣魚臺國賓館的總負責人和7名廚師、7名服務員赴韓國進行餐飲宣傳活動。餐具將從中國直接空運到韓國。韓國《亞洲新聞》評論說,近日中國「限韓令」解禁信號頻傳,新羅酒店時隔4年與中國釣魚臺國賓館重啟合作令業界備受鼓舞。
《亞洲新聞》報導稱,中方近日向韓方表明,重視韓方對恢復赴韓跟團遊、順利出售樂天瑪特及重啟瀋陽樂天世界項目等問題的關切。韓國業界紛紛盼望兩國關係能迅速走上正軌。其中,深陷「薩德」風波的樂天集團1日表示,相信中方立場和承諾。
美國彭博社2日報導稱,在中國國家主席特使楊潔篪訪問韓國後,與中國關係密切的韓國化妝品和旅遊相關股票2日呈現一片上揚走勢。
相關閱讀:
專家建言2018中韓關係怎麼走:應成「金蘭之交」
中韓關係因「薩德」問題一度陷入建交後最大危機,在雙方努力下,於2017年年底迎來回暖的曙光。兩國政府同時發表了「關於改善雙邊關係的溝通結果」,韓國總統文在寅也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但在元氣大傷之後,兩國要恢復並發展健康的雙邊關係,還需付出更大努力。為此,在2018新年之際,環球網與韓國《亞洲經濟》共同策劃,分別邀請了中韓兩國各3位半島問題專家,從中韓關係、中韓經貿合作、人文交流3個角度,表達了對對方國家的期待,同時,也從不同角度對上述領域做了展望。希望這些可以為關注兩國關係及東北亞局勢的讀者提供參考。
1、 中韓關係
預測2018:中韓關係在這些點上會更好
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呂超
中韓近兩年多以來圍繞韓國部署「薩德」問題,雙邊關係出現嚴重障礙。好在2017年年底隨著文在寅總統對中國的友好訪問終於出現了轉機。中韓關係大幅起落的現實說明,作為近鄰的兩國關係有著脆弱的一面仍待我們今後努力去消除和避免,也有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主流的一面,這正是中韓能夠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牢固基礎。
展望新的一年裡的中韓關係,在熱烈期盼中仍存在幾分擔憂。據環球輿情調查,超4成中國受訪者認為中韓關係「會更緊張」。這是因為橫亙在兩國關係中的「薩德」問題尚未徹底地解決,例如在文在寅總統訪華期間與中國領導人共同以積極務實的態度階段性解決了「薩德」問題,但韓國的某些在野黨,極端親美勢力卻在其國內媒體掀起一陣反對聲浪,繼續狂熱鼓吹部署「薩德」,不能不引起中國人民的反感。
既然堅冰已經打破,我們還是堅信新的一年裡中韓政治外交、經濟合作都將會出現新亮點。中韓友好關係對於雙方都是極為重要的。首先是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久遠。在共同維護歷史真相、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等方面,中韓因為有共同立場而存在著廣闊的政治外交合作空間。其次,中韓在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中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和深入的合作前景。最後,在安全上的共同訴求也是無法改變的。中韓友好關係的發展也是東北亞和平穩定的基石,是維持朝鮮半島穩定的保障。
2018年,將會是中韓逐步恢復友好關係的一年。其一,在中國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中韓可以共同在促進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建設。
其二,中韓FTA全面啟動,兩國將形成一個低關稅、高水平的共同市場,必將為兩國企業創造更多商機。中韓兩國貿易將基本跨入「零關稅」時代。
其三,中韓文化產業交流,民間來往將會更加活躍。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韓劇湧入中國。韓國的醫美業、遊戲業、服裝業都將大舉進軍中國。文化、教育、體育交流將達到新高度。中韓同為亞洲體育強國,漢城和北京都因成功舉辦過奧運會而受到世界體壇的矚目和讚揚。中國祝願和盼望2018年平昌冬奧會和帕運會的順利舉行,希望看到朝鮮體育代表團出席這次體育盛會,以南北兄弟同場體育競技來緩和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同時我們在籌辦中的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季奧運會也熱切盼望來自韓國體育界的支持。
韓中兩國應成為「金蘭之交」
韓中親善協會會長 李世基(韓方)
2017年給韓中建交的短暫歷史留下了傷痛的一頁。在政府和民間的努力下,傷口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治癒,但無法保障未來不會再發生類似的矛盾。兩國一定要以薩德事件為鑑,總結其中的教訓和經驗,進一步努力促進韓中關係的健康發展 。
中國有「金蘭之交」一詞,象徵著兄弟般的情誼,在韓國也被廣泛使用。希望2018年能成為韓中關係發展成金蘭之交、善鄰友邦的契機。為此,雙方需要做出以下努力:
首先,恢復兩國間的政治互信是當務之急。兩國領導人間的相互信任對雙邊關係的發展有極大影響。文在寅總統訪華為兩國關係的恢復起到了破冰的作用,接下來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韓國的回訪,我相信並期待能夠起到「融冰」的作用。同時,兩國在首腦會談中達成的恢復高層定期交流也應早日實現。多渠道交流有助於兩國加強溝通,增進理解,縮小分歧,消除誤會。
第二,換位思考的態度很重要。韓民族與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同甘苦,共患難,維持著命運共同體般的關係。最近韓半島和東北亞形勢陷入危機,兩國都意識到了戰略合作的重要性。兩國的國家利益、國家關係不同,厲害關係相異,不能說是沒有矛盾,但兩國關係的發展能給雙方帶來更多的利益,是一種雙贏的關係。從這一點出發,雙方應該本著換位思考的精神發展和充實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第三,兩國需共同努力恢復民心。習近平主席曾說過:「國之交在於民相親。」過去的一年中,韓中矛盾使兩國國民之間產生了對立和厭惡,對對方的好感大幅下降,部分媒體和人士的言行對兩國企業及國民造成了傷害。民心是兩國關係發展的基礎,為發展健康的兩國關係,兩國政府及民間需合力挽回失去的民心。
「金蘭之交」的原話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嗅如蘭」。如果韓中兩國能不忘建交的初心,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就都能夠克服。
2018年,希望東北亞核心國家韓國和中國能夠齊心協力,在實現韓半島和平與安定的基礎上,共同邁向「東北亞時代」。
2、中韓經貿合作
先定三個小領域!2018中韓經貿合作「奪得千峰翠色來」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笪志剛
回首過去的一年,中韓關係既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陷入低谷,也迎來了峰迴路轉的改善契機,從越南APEC峰會上開啟面向未來的領導人會談,到年末文在寅總統訪華旨在改善並落實兩國互利合作新舉措,兩國關係的柳暗花明及區域放大效應既反映了東北亞地緣關係依然複雜的現狀,也印證了兩國關係具有超越雙邊層面的多邊影響力的重要。
2017年對中韓固然是極具風雨與考驗的一年,但兩國在經貿合作領域並沒有戛然而止,而是延續了貿易增長、投資增長的良性態勢,旅遊可望逐漸恢復,為兩國2018年續寫新篇章奠定了基礎。2017年1-11月中韓貿易額253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1%,已超2016年全年水平。從1-9月兩國的進出口數據看,韓國對華進出口分別為720.5億美元、1016.7億美元,分別增長13.4%和14.0%,佔韓國進出口總額的20.3%和23.6%,中國是韓國進口和出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韓國也是中國單體國家中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迄今中國實際利用韓資6.3萬項,韓企在華投資存量達716億美元,韓資繼續在中國開放進程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不僅經貿,中國赴韓遊客在經歷了時隔8個月的低迷後出現了朝向正常化的恢復式增長。雨後彩虹或許是描繪過去一年中韓經濟往來的恰當形容。
展望2018年,中韓關係在鞏固改善勢頭的基礎上,以經貿為依託,以人文為紐帶,以心的溝通為基礎,實現「奪得千峰翠色來」漸入佳境的氛圍和環境不斷整固。朝向上述目標,中韓需要在三個領域夯實未來合作基礎,挖掘互利共贏潛力,推動區域共同繁榮。一是構築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韓國際產能合作新機制。中國希望韓企依託國際化和製造業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際產能雙邊和多邊合作,韓國認可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有意願參與區域一體化的各種實踐,兩國在上述領域擴大合作符合彼此利益和區域繁榮大目標。
二是推動中韓自貿區為實現中日韓區域一體化和貿易投資便利化做示範。中韓自貿區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和效應最明顯的雙邊高水平協議,前瞻自由貿易港和亞太自貿區建設,中韓自貿區的成熟經驗和示範效應將推動中日韓自貿合作在新的一年取得新突破,也將為促進亞太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提供更多路徑選擇。
三是以深化旅遊文化等人文合作構築東北亞旅遊文化共同體。中韓同為儒家文化圈成員,誕生地的中國在古代深刻影響韓國,現代韓國以「韓流」強勢走入中國社會,中韓的文化開放、包容互鑑使兩國通過深化旅遊和文化交流,促進形成區域歸屬感和一體化意識的感召力及影響力不斷放大,或許2月韓國平昌的冬奧會,2022年中國北京張家口的冬奧會就是一個難得的踐行契機。
2018,韓國有些經驗可供中國分享
中國經濟金融研究所所長 全炳瑞(韓方)
韓中建交25年來,兩國關係一直維持了友好健康的發展,但由於薩德問題陷入冰點。2018年對韓中關係來說是一個新的出發點。在新的一年,韓中兩國最理想的經濟合作方式是分享經濟發展經驗,並通過兩國發展戰略的對接,推動東北亞共同繁榮。
中共十九大之後,「分配和質的增長」成為關鍵詞,最大的風險為「高負債」,這些正好是韓國已經走過的路。人均收入在8000-1.2萬美元時代面臨的社會矛盾及分配不均等問題,韓國已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經歷過。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升產業結構、治理環境等問題上,韓國可以與中國分享經驗。
韓國在經歷了1992年金融市場開放和1998年金融危機後,為治療高負債留下的後遺症付出了昂貴的學費。中國如能夠在金融開放和金融結構改革上吸取韓國的教訓,可以大大節省社會成本。
中國提出了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正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韓國文在寅新政府則提出了「東北亞+責任共同體」的建議,還推出了「新北方政策」和「新南方政策」。韓中兩國的這些理念、政策和建議不無重合或相似之處,這為兩國的合作開拓了新的空間,同時也為兩國的企業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機會。雙方政府層級和企業之間的合作都具有了更多更大的合作潛力。
當然,不管中國在東北亞建立命運共同體,還是韓國推進其新北方政策,建立「東北亞+責任共同體」,朝鮮是避不開的一個短板和難題。韓中作為朝鮮的兩個鄰國,共同認識到核問題給地區和平以及核不擴散體系帶來的威脅,兩國應該在解決包括核問題在內的朝鮮問題上進行合作,而不是產生矛盾,更不應該成為受害國家。
如果朝鮮核問題得以和平解決,韓國與中國可在輕工業等適合朝鮮國情的產業上開展合作,並通過合作使得朝鮮儘快融入國際社會,從而實現東北亞地區的共同繁榮,讓「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新北方政策」在東北亞開花結果。
3。中韓人文交流
中韓25年友好非必然結果,第26年兩國應該怎麼做?
復旦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主任 鄭繼永
文在寅訪華後,中韓關係取得一定突破,雙方的政治互信得到一定恢復,中韓經貿關係實質性發展的基礎得到夯實,中韓人文交流與心心相通的成果成到延續,中國「命運共同體」與韓國「東北亞+責任共同體」在歷史與現實中實現了無縫對接,兩國關係應抓住這一良好機遇。
未來的中韓關係發展,應以中韓經貿關係好轉為先導,以人文交流為紐帶,以中國的一帶一路構想與韓國的經濟合作戰略構想的深度融入為抓手,以安全合作的加強為導向,雙邊各層級關係不斷彌合,安全關係重拾升勢,戰略互信不足的形勢不斷得到改善。
人文交流方面,中韓應持以下期待,以促進兩國關係的健康發展:(一)民眾的交流應有可持續性和保障機制。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眾交流是兩國關係的基礎。除了「薩德」問題暴露出來的短板之外,中國在韓投資與生活事實上也遇到相當多的困難,存在著事實上的非國民待遇。(二)公共基礎設施與文化內容仍需提高。如在觀光方面,面對中國觀光客的蜂擁而入,韓國在飲食、住宿、交通上時時捉襟見肘,無法有效應付,造成觀光質量下降,遊客滿意度下降。同樣,韓國在開發旅遊產品時,有意強調「本土文化」,這當然是吸引遊客的手段之一。但是更多的「中華文明圈」文化也能拉近兩國的心理感知,形成更多的「回頭客」。韓國需要在文化內容的開發上下功夫;(三)媒體交流。媒體交流在兩國有關係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有時甚至是關鍵性作用,能起到「放大器」的作用。但是,中韓兩國媒體的機制與屬性不同,造成對同一事件的解讀完全不同。如近期韓國媒體的整體保守化,及其對文在寅政府的不友好宣傳,尤其是對文在寅訪華時「記者事件」過早下結論攻擊中國政府,事實上就對中韓關係造成了負面影響。(四)青年交流。青年是中韓兩國的未來,自然也是兩國關係的未來。雖然兩國各自在對方國家有相當數量的留學生,但與兩國關係相比,這一數量遠遠不夠。應持續擴大留學生的規模與質量,將兩國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五)地方政府交流。在國家政策中,國家層面與地方政府層面對於外交的感知也有細微的差別,對於外交的填補作用非常大,也比國家層面的交流有韌性。
中韓兩國尤其應妥善處理好「第三方」問題。朝鮮問題、朝核問題、美國等佔據了中韓關係的主流是不正常的現象。健全的雙邊關係不能由次生問題主導中韓關係。
中韓關係新模式應有以下特徵:(一)著眼於東北亞命運共同體構建、共生、互通,扭轉韓美同盟關係與中韓關係的互斥零和局面;(二)更密切的人文經濟社會聯繫;(三)戰略安全有密切溝通、協調與合作,不基於情緒與國內政治來處理雙邊關係。
中韓兩國各界應珍惜25年來來之不易的發展與友好,而不應視之為當然與必然結果,呵護與維護中韓友好關係是跨入新的25年、50年的使命。
韓中人文交流要「知不足」
中國人文經營研究所長 劉光鍾(韓方)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知足常樂」,該成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意為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這也教育我們應消除心中貪慾,找到內心的平靜。知足對於個人來說十分重要。
韓國和中國若想更深層的了解雙方人文文化,相比「知足」,「知不足」更為需要。
韓中建交已有25年,兩國關係步入成熟的發展期。但當被問及「你對對方國家了解多少」時,沒有韓國人或中國人可以痛快地回答「了解很多」。至少筆者是這樣認為的。韓國人對於中國人不大了解,中國人也沒有深入了解韓國人的想法。
韓國人在看待中國人時抱有幾點偏見,中國人給韓國人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印象可從「掌柜」說起。100多年前,來到韓國定居的華僑們在餐廳管理錢庫,「掌柜」刻畫出中國人努力管理金錢的樣子。對錢精打細算、疑心多則是中國人給韓國人留下的印象。
部分中國人也沒有深入了解韓國的想法,除了對韓流和韓國代表性商品充滿好奇外,他們多認為韓國就是中國的一個附屬國。雖然經常用「一衣帶水」、「唇亡齒寒」等來形容韓中兩國相近的地理關係,但在中國人心裡韓國人就是「暴發戶式的鄰居」、「以前是我們的蕃邦」。
在這種情況下,韓國和中國增進相互間的人文理解迫在眉睫。韓國是一個被強國包圍著的半島國家,長期以來,人們為了生存不斷進行激烈地鬥爭。如今,韓國已發展為世界範圍的貿易、經濟強國。中國具有多樣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民在一次次戰爭和災難中站起來,中國已成為當今世界強國。因此,韓中兩國的人文在這樣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緊密結合在一起。
韓國可學習中國漢字世界裡的獨特智慧,與陸地相連的韓國有著積極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的熱情和動力,中國也可將其作為發展自身文化的參考。中國具有廣闊的陸地,這使中國在展開文化交流時,會與海洋文明更顯著的韓半島形成互補。因此若考慮到這一點,韓中兩國為了增加對對方的人文理解,需要更多、更深層的交流。
韓中建交雖有25周年,兩國的人文交流還處於剛起步階段。韓國和中國人民之間保持相互理解,但目前來說理解的並不深入。韓中的人文交流應該說是「知不足常樂」。(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