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系列紀錄片《家鄉至味》攝製組一行,來到樂山市五通橋區牛華鎮取景拍攝。這次拍攝的主角便是五通橋美食——麻辣燙。
據記載和民間回憶,牛華麻辣燙始於清代。那時牛華溪生產的鹽巴要經過船運,需要大量的鹽運、煤運工人,因為負荷沉重,餓得快,需要及時安撫「五臟廟」以補充體力,這樣沿搬運路線而繁盛的小吃攤點就應「運」 而生了。其中有種解饞又經餓的小吃,就是將煮熟後片成塊狀的豬肉、牛肉用竹籤串著,放到又麻又辣、佐料齊全滾沸的鼎鍋裡,下面用灶房撿的「二炭」火爆著,隨時都是麻辣滾燙的,搬運工們可以隨時取吃,邊走邊吃,既方便又不耽誤活路,成為最受歡迎的工間飲食,這就是麻辣燙的雛形。
1988年,有位綽號叫「老八婆」的張永貴,對此吃法又進行了較大的改進:把集中下料、味在鍋裡的做法改為沾水自配、每人一盤、麻辣自己掌握;葷素菜用竹籤串好放在一邊,食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取用;裝湯的砂鍋安放在特製的設有爐盤的桌子中央,食客圍桌而坐,打燃火後,可以將串有菜餚的竹籤放入鍋中煮熟,然後取出沾上作料即可食用。
牛華麻辣燙與火鍋的最大區別和訣竅在於,火鍋的味在鍋裡,麻辣燙的味在碟子裡。麻辣燙現在已經不只注重口腹之慾,它更向飲食文化的內涵發展。
本片以中國食文化為主題,除展現麻辣燙美食本身外,還將著重刻畫製作食物過程中的智慧和匠心及與地方飲食息息相關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預計將在9月份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