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繞城高速三河場出口下高速就能看到一片鬥拱飛簷、青磚灰瓦的川西風格建築群,勸業場、錦華館、郵政大廈、朱自清故居等一批老成都古建築聚集於此。這裡就是成都新都區的錦門絲綢旅遊小鎮。
不過,這片復原清末民初建築的文化旅遊街區在2012年之前還是原三河老場鎮低洼棚戶區。作為成都市北城改造重點工程,通過引入社會資金實施了棚戶區改造,以「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切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重塑成都北大門。
這只是成都「北改」工程的一個縮影,自2012年啟動以來,成都「北改」工程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19項;正在實施的城中村改造項目3項。「北改」範圍內擬調遷市場118個,至今已關閉調遷19家專業市場,外遷20家物流市場、貨運停車場。
作為成都最大的民生工程,「北改」片區涉及金牛區、成華區和新都區,總面積212平方公裡,現狀人口150萬人。「北改」工程力爭通過五年努力,將成都北部城區建成產業現代化、形態國際化、環境生態化、凸顯鮮明成都文化特色的新北城。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城市形態不斷升級,舊城改造成為中國眾多城市面臨的共同問題,如何在舊城改造中協調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在推進改造進程中籌措建設資金?成都的「北改」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鑑的新思路。
「北改第一籤」西林社區六七組原址新貌
涉及150萬人的城市改造
7月4日,位於成都北三環的富森美家居北門新店正式開業,成為全國首家以家居為主體的超級購物綜合體,這被稱「北改第一單」的工程從開工到建成僅用了18個月。十多年前,富森美家居落戶於此,當時的形態還是家具批發市場,建築低矮,業態低端,周圍也比較凌亂。
富森美家居對面正在興建的建築分別是宜家家居在成都的第二個賣場和樂居美家廣場。其實,這兩處原本是汽車貨運場站,以前來來往往的大卡車,導致周圍混亂擁堵。經過「北改」,這裡陸續關閉搬遷了9個貨運場站,引進了宜家家居、樂居美家廣場、智慧家居廣場等現代家居項目。
根據規劃,川陝路-熊貓大道片區將被打造成成都第一現代家居商業基地。成華區昭覺寺文化旅遊商貿區推進辦主任肖偉表示,「未來2~3年,該片區銷售收入將突破百億元,成為繼建設路商圈之後成都城北又一個百億家居商圈。」
分別位於金牛區和成華區的火車北站和火車貨運東站就處於「北改」範圍內,鐵路及其場站周邊地區成為改造的一大難題。以火車貨運東站為例,八裡莊二仙橋片區範圍內,20餘條鐵路線縱橫交錯,工業、倉儲物流企業布局凌亂。
成都市北改辦有關人士還表示,「北改」範圍內擬調遷市場118個,佔地面積5800畝;還有眾多國營單位留下的大量老舊院落以及一些城中村。「『北改』不搞大拆大建,除了新建之外,一些老舊院落不適合搬遷,大部分通過綜合整治和外立面改造來優化環境。」
不僅如此,在對老舊院落、老舊市場等改造的同時,「北改」區域按照交通暢通、產業提升、生態優化、文化立城、形態美化、配套完善的要求,需要大量的交通基礎設施、公建配套以及生態建設。
按照規劃,「北改」區域骨幹道路規劃形成「16橫12縱」的道路網。目前已全面啟動「16橫11縱」道路網建設;擬規劃形成「三湖三山、兩片九廊」的藍脈綠網,目前已建成鳳凰山公園、新都香城溼地公園等8個公園綠地,佔規劃公園個數比例44.4%,公園綠地由2012年的787公頃增至993公頃。
群眾自主+政府讓利
在舊城改造中,拆遷是最頭疼的難題。成都市北改辦有關人士表示,「北改」之前其實已經做了很多拆遷,「北改」現在遇到的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以前拆不動的「硬骨頭」。而且在聲勢浩大的「北改」啟動之後,「很多人觀望,預期比較高。」
這位人士表示,老舊居民區拆遷最大的問題就是怎麼樣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滿足不同群眾的利益,解決群眾的利益訴求。其中,曹家巷就是一個例子。實際上,曹家巷已經拆了很多年,拆遷難度大,市上規定不能出現一個釘子戶,通過群眾自治,大多數人做少數人工作,最終完成了拆遷。
被高樓大廈包圍的成華區青龍街道西林社區六、七組是「北改第一遷」,這個區域僅用了46天就完成100%「籤約」。當地村民曾有貴說,主要是這裡的環境太差,又是原址返建,並有社保醫保,所以村民們都很快同意搬遷。
曾有貴說,原來這片都是自建房成片區域,路面破爛,村民們出行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沒有排水系統,其中尤其是六組地勢低洼,一遇到暴雨就會被淹。住上新房,改善環境就成了他們的迫切希望。
然而,啟動這裡的搬遷卻並不簡單。村民們的自建房大多兩三層,將房間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成為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每戶家庭每月大概收入有5000元左右,那麼,搬遷之後,他們將失去這部分收入,怎麼辦?
「在跟政府協商的過程中,村民提出了拆遷建議,就是讓政府讓點利,村民以優惠價格購買多餘面積。」曾有貴表示,這條建議被政府採納,村民人均可以免費獲得35平方米,超過部分村民可以2400元的優惠價格購買。曾有貴之前有221平方米的三層自建房,現在他分得了兩套套二和一套套一總面積186平方米。
而今這裡原地建起了一個嶄新的安置小區青龍鷺苑,品質與旁邊的商品房配置差不多,同時周邊道路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利用節餘土地,成都第四十中學也搬遷至此,這所1952年成立的學校之前「蝸居」在青龍高架下一個角落裡,功能室缺乏,設施設備老舊,場地十分有限。
政府讓利在推進企業單位自主改造上更為突出。富森美家居項目就是啟動的自主改造。成華區北改辦有關人士表示,按照規定企業不能自主土地變性。「北改」為自主改造推出了特殊政策:企業可以申請變性,土地出讓金按照雙評估價格差收取,富森美家居作為首單還優惠了60%。
不僅如此,在報建費上,政府也給了極大讓利,自主改造項目的報建費優惠了一半。成都市北改辦有關人士表示,政府出臺了很多有利政策,通過費用減免將實惠給老百姓、開發商。「北改區域相當於特區,因為欠帳太多,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北部區域政策傾斜,安置戶購房費用三年減免了6.72億元,在土地出讓金和報建費上減免了55億元。」
錢從哪裡來?
然而,即使順利地進行拆遷和土地徵收,這麼龐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錢又從哪裡來?這是一個根本問題。
「對於棚戶區改造,國家開發銀行投入了大量資金,這也是國務院的要求。前期棚戶區改造資金主要來自國開行。」成都市北改辦有關人士表示,另外就是通過政策和項目吸引,建立好的商業模式讓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進來。
2012年4月,成都市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北城改造有關政策的意見》(下稱《意見》)規定,在規劃管理、土地利用、項目報建、房屋徵收、財政稅收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優惠政策,這為社會資本參與創造了條件。
比如,企業利用自有存量土地進行開發建設,涉及劃撥補辦出讓、改變土地用途、增加容積率的,根據項目實施進度計收土地出讓收入。企業在2012年內、2013年內、2014年內、2015年內拆遷量達到應拆建築面積50%的,市政府分別按雙評估價差30%、40%、50%、60%計收。
另外,單位自建房可按拆除產權面積的1.5倍免徵報建費, 超出部分面積以及通過公開出讓方式取得土地進行開發的項目在2014年12月 31日前報建的,按120元/平方米的標準繳納報建費,在2015年12月31日前報建的,按140元/平方米的標準繳納報建費。
這有利於推動企業自主改造。富森美家居副總經理吳寶龍表示,富森美家居升級改造目前已完成了一期工程,建築面積36.3萬平方米,而整個提檔升級改造完成後,總建築面積將增加到140萬平方米,該項目計劃總投資80億元(不含土地)。
新都區北改辦有關人士還介紹,針對大豐南豐片區現狀,新都區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土地資源變資本、資本變股本參與改造」的改舊新模式,極大地調動了企業主動參與「北改」的積極性,推動了舊城區域國有存量土地再次開發利用。
「因為這是歷史較長的老舊工業片區,片區內工業廠房與居民住宅犬牙交錯,土地業主參差不齊,這一模式就是把有土地資源的業主和有資金的開發商結合起來,讓土地業主入股成立公司與資方合資成立新的公司組成開放商。」這位人士表示。
目前,南豐片區通過自主改造的方式完成拆遷23家工業企業,土地面積約520畝,建築面積約28.3萬平方米。豐瑞璽悅城(華通)已竣工;北城首座(俊華標牌)、北新上錦(旭堯投資)等14個自主改造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中。
另外一方面則是鼓勵其他社會資本參與改造,成華區北改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成華區已經引進社會資本700億元參與「北改」項目,通過給企業合理回報吸引資金進入。
成都市北改辦人士還表示,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舉辦成都北城改造規劃建設展暨項目推介會、西博會「北改」招商引資會、北京-上海-深圳「北改」投資洽談會等活動,共計推出招商地塊項目91個,籤約項目30個,項目籤約資金達1048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