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經典年畫(兒童篇),一幅幅熟悉的場景

2020-12-16 歷史影像錄

本組年畫選自著名年畫大師李慕白先生作品【作者簡介】李慕白(1913.8—1991.4)浙江海寧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年畫。1931年李慕白從師杭樨英、陳秋草學畫。1949年後曾參加上海中蘇友好大廈室內壁畫創作。1954年受聘為上海畫片出版社特約年畫作者。1956年受聘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特約年畫作者,並創辦慕白畫室,培養青年年畫作者。

1954年出版《露營生活》,學校組織小學生野外露營,培養孩子的獨立。

1954年出版《棉花豐收》,放學後幫助父母在田地裡拾棉花。

1954年出版《飼雞》,男孩女孩在農家小院餵雞。

1954年出版《小組生活》,幾名小組成員在課間討論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1954年出版《小咪可愛》,兩個呀呀學語兒童和寵物貓。

1955年出版《少年先鋒隊--張號歸隊》,三名少先隊員吹起嘹亮的集結號。

1955年出版《在花園裡》,男孩女孩拿著噴壺在給花盆裡的鮮花澆水。其實他們也是祖國的花朵,一樣需要呵護。

1955年出版《養鴨》,男孩女孩從河邊將上岸的鴨群趕回家。

1955年出版《學習種菜》,年輕的媽媽在菜園教幼小的女兒種菜。

1955年出版《騎木馬》,三個兒童快樂的騎在木馬上。

1955年出版《課外活動》,課間兩個男孩在單槓上玩耍。

相關焦點

  • 懷舊80年代的年畫(3)
    時光荏苒,曾經的歲月,已成追憶,眾多知名畫家,以其妙手丹青,創作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年畫作品,而今,我們編選成輯,每輯10張細細回顧,以此紀念80年代的中國!1、1980年出版的《寶貝》年畫,作者是劉熹奇,年輕的媽媽蹲在鮮花叢中,抱著她的孩子,小男孩手裡拿著紅蘋果,場景溫馨。2、80年代出版的《大變靠我們大幹》年畫,作者是楊樹有,大雪壓青松,山梁上紅旗招展,人們拿著工具,在雪地裡一起勞動。
  • 逆天的小學生又將徵服中國年畫 首屆中國兒童年畫藝術節啟動
    原標題:逆天的小學生又將徵服中國年畫 首屆中國兒童年畫藝術節啟動  未來網(www.k618.cn中央新聞媒體)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賀卓輝 陳佩忠)一個小朋友手捧壽桃坐在荷葉上,旁邊是兩個喜慶的「福」字;用橡皮泥捏制的畫作兒童舞獅圖栩栩如生呈現出新年的氣息……一幅幅生動的畫作不禁讓人感慨「逆天啦小學生」,青少年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再創造者,12月8日,
  • 年畫裡的新年
    年畫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完美結合,表達了民眾的審美取向和文化祈求,是年畫根深葉茂、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年畫不僅僅是一種五彩繽紛的年節點綴,更承載著文化傳承、道德教育和審美傳播的功能。 色彩鮮活明快、大紅配大綠等形式是年畫常見的撞色運用,給人一種鄉土氣息撲面而來的喜慶。人們把美好生活刻在一幅幅年畫中,在花花綠綠的年畫裡,裝滿了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故事。
  • 懷舊60年代的年畫(5)
    時光荏苒,曾經的歲月,已成追憶,眾多知名畫家,以其妙手丹青,創作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年畫作品,而今,我們編選成輯,每輯10張,細細回顧,以此紀念60年代的中國!3、1965年出版的《讀好書、學好樣》年畫,作者是江風,兩個小女孩一起讀著《雷鋒小時候的故事》一書,背後的牆上,繪有向雷鋒叔叔學習的牆畫。4、1964年出版的《社慶日》年畫,作者是鄭良,在一個農村公社的社慶日,社員群眾們聚在一起,參觀社會主義教育展覽,參加牲畜賽膘大會,以及五好社員發獎大會。
  • 武強年畫博物館再現當年武強年畫的歷史風貌歷史場景
    武強年畫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家年畫專題博物館,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該館運用聲、光、電、多媒體、半景畫、3D動態、觸控螢幕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以及模型、雕塑、圖表、照片、音像和場景復原等輔助展品,全方位、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武強年畫的歷史風貌和歷史場景。圖為該館講解員正在向遊客介紹復原的民居及年畫作品。
  • 《中國年畫:懸掛的風景》
    2021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一部以中國年畫為藍本,深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新書《中國年畫:懸掛的風景》已由瀋陽出版社出版並在全國發行。  年畫是一種中國寓意吉祥的形象,表達了民眾的審美取向和文化祈求,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本書以中國年畫為藍本,深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藉此傳承並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 《王牌》回味上世紀九十年代,華晨宇扮年畫娃娃,柳巖談父親落淚
    華晨宇扮演成了年畫娃娃,愣是猜成了年畫青蛙。接下來就是嘉賓看上世紀九十年代經典視頻讓嘉賓猜其中的演員或者視頻名字,出題的視頻就是由張曼玉跟黎明飾演的經典電視劇《甜蜜蜜》,以及為了描述情節差點被賈玲跟沈騰坐跨的道具自行車,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 高科技讓金東古老木板年畫「活起來」
    這個問題一直是金華木板年畫基地、金華木版年畫博物館負責人黃菁菁近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木版年畫不能只往回看,還要往前看、往未來看,要讓木版年畫煥發時代朝氣,就要求變,賦予木版年畫新的時代主題,為其尋找新的傳播載體。」黃菁菁說,如今他們正往「輕資產」打造非遺文創產業道路上越走越遠。
  • 到國美民藝博物館感受桃花塢與楊柳青年畫
    年畫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以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年畫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徵和符號意義,在傳統生活中通俗而廣泛,蘊含著人們對生活「福祥喜瑞」的願望,體現著人民群眾的情感寄託。年畫的題材包羅萬象,堪稱一部民間生活百科全書,在內容上可分為:神仙與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故事傳說。在年畫界素來有「南桃北柳」之說,南即蘇州桃花塢年畫,北即天津楊柳青年畫,是中國年畫的主流。
  • 四川中國年畫城——綿竹
    走進年畫村,沿途是一排排青瓦,白牆的川西民居,簡約古樸;房前油菜花黃,麥苗正綠,倒映在水塘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家家戶戶牆上那一幅幅色彩鮮亮,題材豐富的年畫。一幅幅色彩絢麗的年畫被描繪在雪白的牆壁上,抱著鯉魚的送福童子,神氣活現的武士,羞赧豐腴的侍女,栩栩如生地傳遞著新生的活力。
  • 新成李記木版年畫——九代人的年畫情結
    聆聽著他的講述,我們也跟著走進了一個年畫世家神秘與光彩的藝術世界。「我家祖輩就是做木版年畫的,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八代了。我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就跟著大人學畫畫。那時為了掙錢餬口,家人們人人都會做畫」。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當接力棒傳到了第八代傳人李連中手中,更是遇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好年華。他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結合新時代新特點,創作了各個類別的一系列深受百姓大眾喜愛的新作品,並於新世紀之初投資改擴建創辦了「新成李記木板年畫」畫店,畫板雕刻和年畫印製更是興旺發達。李連中也由此成為李記木板年畫發展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
  • 快過年了,你準備年畫了嗎?孩子已經準備好馬勺臉譜年畫咯!
    其中在門上貼上福字,或者是各式各樣的年畫,會讓家裡在新的一年裡福氣滿滿,順順利利。正人學員作品而中國的年畫種類豐富,每個地區都有其特別的年畫傳統,但是寓意都是相差不多的,都是驅兇避邪、祈福迎祥,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 年畫、剪紙、花燈…600歲德勝門城樓首次上演元宵燈光秀
    年畫、剪紙、花燈、歌謠……2月19日,一場以最體現年味民俗、傳統花燈以及節日場景等文化元素的燈光視聽盛宴,首次「扮靚」近600年的德勝門城樓,以此展示元宵節習俗的緣起、元宵佳節的古今盛況、呈現傳統元宵燈會。
  • 「香港老大街」重現 港人重拾五十年代舊記憶
    「香港老大街」重現 港人重拾五十年代舊記憶     香港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左四)與特首曾蔭權(左三)等人共同主持開幕禮。
  • 天津楊柳青年畫:年畫娃娃抱的是條什麼魚?
    新京報訊(記者 李傲)馬上「臘八」了,家家戶戶該進入置辦年貨的日子了,擱以前,年畫在每家必不可少,貼上年畫預示著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和和美美。說起年畫,就必須提到天津楊柳青,因為楊柳青的年畫名氣太大,製作精美,傳承有序,即便如今貼年畫的人少了,可過年前送人一張楊柳青的年畫,依舊是件喜慶開心的事情,拿得出手。
  • 俺的童年記憶之年畫
    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會兒,河北農村地區還沒有電腦、手機和報紙,就連黑白電視也是不多見得,所以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比較空虛的。當然,針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空虛,每個時代都有自己「治癒」空虛的法子。我們老家那會兒「治癒」空虛的法子之一,就是逢年過節在集市上購買幾張年畫張貼在屋內,儘管是幾張靜止不動也不變的圖畫,但它也能令你開心大半年。它雖然不能動,但我們的腦能動啊!
  • 老照片;五十年代的美國、日本及韓國
    一,五十年代的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進入空前高速發展時期,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50年代為4.0%,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和北部發展尤其迅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美國中產階級用轎車裝蘋果)(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裝修,十分的花哨。)
  • 五十年代的日本彩色照片:城市化率相當於現在的中國
    50年代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二戰剛剛結束不久,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有比較大的提高,根本就不像是一個剛受到原子彈襲擊的戰敗國。
  • 精美年畫喚起兒時溫暖記憶
    看著這些年畫,都是逝去的青春。」市民劉女士感慨道。今日上午9點,長沙市婦幼保健院聯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灘頭年畫)傳承人鍾星琳,共同在門診舉行「辭舊迎新送年畫」活動。在醫院產六科(家化二區)和產科家化區門診,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精美年畫,親手贈送給了前來就診的孕媽媽。「本來做檢查還有些緊張,看著這些年畫,心情一下就放鬆開朗了很多。」
  • 上海小校場年畫新探(上):關於晚清上海市民《新年十二景》
    這套組畫以傳神逼真的畫面完整展現了晚清滬上人家喜過新年的全套過程,既充滿濃鬱的歡樂氣氛,又具有寶貴的民俗文獻價值,而且畫面喜慶飽滿,稍加渲染就是一幅幅標準的年畫。在《上海小校場年畫研究新探》中,作者介紹了小校場年畫中的個案「畫家同人團體飛影閣」、小校場木版年畫的衰落和小校場年畫中的門畫系統。上篇圍繞從畫報社到年畫店莊的飛影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