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賣菜,怎麼這麼難?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投資界

這兩年,資本市場進入寒冬,「錢荒」蔓延至生鮮電商行業,終於推倒了多米諾骨牌。

作者 I 齊敏倩

來源 I 市界

「這個冬天太冷了。」四季生鮮創始人胡剛一進門就對我們感嘆。他說的冷不是氣溫驟降或是寒潮來襲,而是所處的生鮮電商行業遇冷,融資不順。

最近,生鮮電商玩家們接連爆雷,整個行業籠罩在肅殺之中。月初,妙生活80多家門店全部關閉;吉及鮮被曝融資失敗;呆蘿蔔關閉杭州中心,被曝經營不善後,業務收縮至大本營合肥。

巨大的市場空間、極低的線上滲透率,讓生鮮電商在過去數年間一度成為投資風口,引得資本競折腰。然而,低毛利、高成本、高損耗並存的情況下,盈利始終是壓在生鮮電商企業心頭的大石。

這兩年,資本市場進入寒冬,「錢荒」蔓延至生鮮電商行業,終於推倒了多米諾骨牌。

賣個菜,怎麼就這麼難?哪種模式能突圍,何時才能盈利,所有人都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01

冰與火之歌

對很多人、很多業態來說,生鮮行業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作為一日三餐的必需品,生鮮消費具有高頻次、高復購率等其他零售業態並不具有的優勢,被視為最佳引流「工具」。

一位商業地產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告訴市界,盒馬鮮生、永輝等擁有生鮮的大型超市,由於引流作用明顯好於服裝等業態,深受購物中心青睞,能享受到更優惠的租金待遇。

感受到生鮮魅力的遠不止線下實體商業。在對「衣食住行」進行全方位滲透的過程中,網際網路也盯上了生鮮這塊大蛋糕,生鮮電商開始遍地開花。

生鮮電商誕生的邏輯除了巨大的市場、超強的引流效果外,還在於生鮮行業原本以線下為主,線上滲透率低。

另外,我國城市居民區大都分布密集,消費者集中,生鮮電商無論是推廣獲客、線下開店或者配送都更容易實現規模經濟。

最早,生鮮電商行業以地域性垂直類生鮮電商平臺為主,比如2009年成立的天天果園和2012年成立的本來生活。這時的生鮮電商以城市中心倉模式為主,產地直採,自建倉儲冷鏈和配送。

隨著生鮮電商得到資本和電商龍頭企業青睞,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阿里、京東兩大電商巨頭紛紛布局生鮮業態,前置倉模式的代表企業每日優鮮也在2014年誕生。

2015年,風投女王徐新在一次活動上提到「電商還有最後一個堡壘就是生鮮,你拿下了生鮮,就能拿下天下。」這樣的論斷,在當時幾乎是業界共識。

以售賣半成品淨菜為主的O2O企業青年菜君,是那時期的明星創業公司。公司創始人之一的任牧接受採訪時曾提到,2015年他在錄製完某檔創業節目離場時,直接有投資人跟著跑出來,想要投資他們公司。

也有一線主流投資機構給了青年菜君投資意向書,創始團隊認為對方給的幾個億估值太低就沒同意。2016年,資本寒潮來勢洶洶,青年菜君開始出現資金緊張的局面。當年7月,由於融資失敗,任牧開始遣散工作人員。

青年菜君只是當時整個行業的縮影,O2O泡沫破裂,生鮮電商首當其中,美味七七、後廚網和許鮮等一大批生鮮電商企業在那兩年倒下。

曾在順豐優選和聯想佳沃市集這兩個生鮮電商平臺擔任CEO的崔曉琦當年還表示:「我暫時不會再碰生鮮」。

許多創業公司倒在前路的「墓碑」並沒有嚇退後來者,不僅垂直平臺層出不窮,網際網路和零售巨頭也趁著「新零售」的東風趕來。

阿里有天貓生鮮、盒馬鮮生;永輝有永輝生活、超級物種;美團除了平臺加商戶模式還在大力擴張美團買菜。

跟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等零售行業新業態「一陣風」似的來去匆匆不同,生鮮電商行業即使創業企業淘汰了一批又一批,但市場依舊認可它的底層邏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

02

第二輪洗牌

2016年第一次生鮮電商倒閉潮後,阿里、騰訊和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入局,隨著技術、觀念的進步,從產地到餐桌,整個生鮮行業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王強從業多年,他原來曾給許多生鮮電商公司供貨。據他觀察,最上遊的水果蔬菜生產基地如今和2016年前後相比,無論是產品包裝、品質還是標準化都有了很大進步。

物流環節的冷鏈物流、生鮮供應鏈也在資本支持下日益成熟。

這些都可以理解為行業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再加上資本扎推的示範效應,這兩年,做生鮮電商行業的人越來越多。

胡剛,就是在被譽為生鮮電商「死亡之年」的2016年進入這個行業的。父輩在北京經營了一輩子蔬菜攤位,他打小就長在菜市場。

和淘寶店的代運營類似,生鮮電商也有專門做代運營的公司。代運營公司介於美團、餓了麼和京東到家等平臺和菜市場商戶之間,通過提供品牌、平臺店鋪管理等服務賺取扣點或差價收入。

胡剛最早便以此起家。他回憶,剛入行時,整個行業做代運營的企業不過十多家。今年,他能明顯感覺大競爭壓力大了,同行的數量一下子漲到160多家。

產業鏈上遊,王強主要做生鮮基地直採,再供貨給小B端企業,他同樣感覺到去年開始,競爭對手越來越多。

胡剛和王強做的都是能保證盈利的「生意」,雖然越來越難做,但跟自營生鮮電商企業,他們遠不是最慘的。

目前,生鮮電商行業以三種模式為主,分別是:每日優鮮採用的前置倉加到家模式、生鮮傳奇和蘇寧小店採用的到店自提模式,以及這兩年爆火的社區拼團模式。

三種模式各有優劣,但今年以來,各種模式的生鮮電商都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今年7月,鮮生友請的董事長等高管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被帶走;吉及鮮、呆蘿蔔資金緊張,收縮調整;妙生活關閉全部80多家門店。

資本、業界乃至大眾,對生鮮電商行業的擔憂情緒再度爆發。

03

巨頭時代

今年以來不斷爆雷的生鮮電商企業,雖然業務模式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因為資金短缺,導致公司難以為繼。

妙生活CEO鄒志俊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提到,目前他們的成本佔到總價的30%—40%,生鮮批發的毛利率卻只有10%—20%,高額的成本導致企業短期無法盈利。

雖然妙生活曾累計獲得超過2億元融資,但鄒志俊判斷資本會冷下來,於是今年8月份開始陸續關店。

成本高、盈利難,考驗著每一個入局者。生鮮批發毛利率不足20%,但無論是前置倉或是到店,都需要前期建倉開店、運輸物流等成本。到家模式,還需要配送成本。

這兩年火熱的社區拼團倒是不需要店面、配送等成本,但跟其他兩種模式相比,規模小,管理也不夠規範,很難誕生大企業。

損耗大也是生鮮電商面臨的難題。四季生鮮創始人胡剛告訴市界,生鮮產品每增加一個環節就會增加相應的損耗,很難控制。

銀河零售分析師李昂直言,「生鮮電商前端的成本非常昂貴了,後端的獲客壓力卻並沒有因為其技術優勢得到緩解。生鮮電商用技術處理非標準化產品,難點很多。」

在他看來,生鮮電商行業有些畸形。高客單、低性價比也不符合當下的消費趨勢,行業整體議價能力非常有限,談盈利還早。

既然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大多數生鮮電商就只能靠不斷融資輸血。

在王強看來,尚未盈利的情況下,提高平臺總交易量,是生鮮電商企業在一眾競爭者中打動投資人的唯一方式。

總交易量的提高,可從提高客單價和客戶群體數量兩個方面下手。為了拉新或是覆蓋更多消費群,生鮮電商即使不盈利,也必須不斷擴張。為了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企業之間的價格戰不斷,這也就讓錢越燒越多。

資本寒冬延續,再加上生鮮電商久難盈利,投資者對生鮮電商的投資態度和邏輯發生變化。資本對整個行業呈現出更為理智,且向垂直賽道內頭部企業集中的趨勢。

艾瑞諮詢的一組數據更能直觀反應這種變化。2016年之後,我國生鮮電商融資總額和融資數量均出現下滑,不過,平均單筆融資額度從1.4億元提升到1.7億元。

其實,資本、資源向頭部企業集中的現象並不只出現在生鮮電商行業。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網際網路整體普及率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市場、流量紅利都已進入存量時代。

企業之間的競爭變得更為殘酷,資本變得極為理智,除了追求美好的未來,當下的盈利能力成為他們考核投資標的的重要指標。

為了降低風險,保證收益,投資機構必然會選擇最為優質的資源。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生鮮電商前五大公司共佔據37.6%的市場份額,比上一年增加12.5%。

細分行業的第一、第二大企業才是資本追逐的對象,體量小又不盈利的小企業勢必會被拋棄。

對於大多數生鮮電商而言,這次的寒潮將更為猛烈,甚至到了決定生死的前夜。

04

賣菜為何這樣難?

燒錢的存量博弈對資金依賴明顯,生鮮電商要想挺過這輪淘汰期,最重要的就是足夠的資金儲備。網際網路、零售巨頭企業以及每個垂直賽道排名一二的企業,在這方面擁有絕對優勢。

除了資金,供應鏈管理作為生鮮電商行業最關鍵的環節,也是決定企業能否勝出的關鍵。

許多中小型生鮮電商進貨的渠道還是二級批發商,從產地到一級批發商再到二級批發商,供應鏈每增一個環節產品損耗就會增大,同時也會產生相應溢價。生鮮電商要想增加利潤空間就要儘量將供應鏈向上遊延伸,減少中間環節。

採購環節完成後,生鮮產品保質期短、難以標準化就會成為生鮮電商企業面臨的第二個難題。只有不斷了解消費者數據才能精細化管理庫存,減少損耗。

物流配送同樣是考驗供應鏈能力的重要一環,從分揀到配送,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都是生鮮電商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除了不斷燒錢的明星項目,生鮮電商行業也有不少像胡剛和王強這樣更為務實的「生意人」。

胡剛從一個人創業做生鮮電商代運營開始,如今慢慢向上遊發展做起了產品供應鏈,王強則一直堅持做生產基地和小B端的連接者。他們的共同點是行業經驗豐富,不燒錢擴張,求盈利。

「本來就是賣白菜的事兒,如果很多人只把這個當成生意,肯定能賺錢。」談到生鮮電商燒錢時,王強這樣說到。

生鮮電商賭的是消費者終將形成線上購買生鮮產品的習慣,市場很大,前提或許成立。但行業寒冬中,資本留給從業者試錯的機會越來越少。

無論模式如何變,生鮮電商本質上做的還是賣生鮮的生意。商家要賺錢,買家要求鮮、求快、更求便宜。

現階段,如果沒了補貼,生鮮電商要保證盈利就必須提高價格。試想一下,如果線上水果蔬菜價格高於線下價格,在大多數消費場景下,買家為什麼還要選擇線上呢?

下樓步行5分鐘就到的超市或者菜市場,水果蔬菜一應具有,還能挑挑揀揀貨比三家,順便和相熟的攤主話話家常,這樣買來的菜難道不夠香嗎?

賣菜這件小事上,最質樸的可能最動人,但做好卻難上加難。這輪行業大調整,生鮮電商中小玩家九死一生。

(註:應受訪者要求,王強為化名)

相關焦點

  • 全新的經營理念 「網上賣菜」叫好難叫座
    ◆核心提示  近兩年,「賣菜網」這一新名詞逐漸進入百姓生活,只要打開網頁輕點滑鼠,新鮮的蔬菜就會被送上門來。如今,在上海、深圳等城市「賣菜網」已經非常普及,青島目前也有「青島生活客」和「幸福老家」兩家農貿食品銷售網站開始嘗試網上賣菜。
  • 「第九街市」的網上賣菜經
    創業者:趙仕碩  創立時間:2010年  創業地點:廣州  融資紀錄:無  經營業績:已收支平衡  這家公司的業務很簡單———網上賣菜網上賣菜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廣州的第一批賣菜網站如好幫手、廣州買菜網等興起於2008年,但真正能堅持到今天的卻寥寥無幾。那麼,這家公司是如何做到的呢?  網上的菜賣給白領?錯  今年33歲的趙仕碩,創業前在一家IT公司做財經軟體開發,收入相當不錯。
  • @版農貿市場:網上賣菜
    在長沙,不少白領及準媽媽興起網上買菜,只要空閒時下好訂單,在約定的時間內就有新鮮的蔬果送到家門口。據記者調查,長沙平均每天有200多人上網「淘菜」,且數量在不斷增長。    王槐術是個23歲的毛頭小夥,他創辦的長沙第一家買菜網已運營了一年多。    「長沙好多人工作忙,下班後要麼買不到菜了,要麼就是蔬菜不新鮮,而且下班高峰期又那麼堵,買個菜真鬧心。」
  • 網上賣菜是個什麼生意
    最近如火如荼的社區生鮮團購其實並不是什麼新的創新模式,早在三四年前的時候,其實各路勢力就已經盯上了線上賣菜這塊業務。當時阿里的盒馬鮮生,還有京東和永輝一起搞的永輝到家,還有蘇寧,大潤發等當時都曾經進入過這一個領域。
  • 三個大學生當上網上「賣菜郎」
    南昌市某機關的公務員陳建輝這兩天上網閒逛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賣菜的網站。這讓陳建輝很新奇:如今在網上購物早已不是新鮮事,可賣菜的網站他還是第一次見到。至今還單身的陳建輝每天下班回家,最希望能吃上一頓熱乎飯,可在政府機關每天都要按部就班,「每次下班之後再去菜市場買菜,基本上都買不到什麼新鮮菜了」。
  • 賣菜小哥給冬瓜「紋身」後,1個賣100元,路人:沒點才藝賣菜都難
    甚至連街邊賣菜的小夥子,都學會「紋身」了。賣菜小哥給冬瓜「紋身」後,1個賣100元,路人:沒點才藝賣菜都難!現在冬瓜大量上市,雖然說冬天的時候天氣比較乾燥,多吃一些含水量較多的冬瓜可以幫助補水,而且冬瓜清熱效果也是比較不錯的。然而因為冬瓜的味道太過清淡,很多人不太喜歡吃冬瓜,所以在市面上冬瓜銷量也是不太好的。
  • 怎麼做賣菜的軟體商城?
    如今電商已經發展到可以實現在網上買菜的地步了,許多商家也瞄準了這一發展機會開始在網上搭建賣菜平臺發展賣菜業務。不過搭建平臺還需要一款專業的系統軟體,那麼對於商家來說做個賣菜的軟體具體要怎麼弄呢?一、做個賣菜的軟體要怎麼弄對於商家來說做個賣菜的軟體可以有許多種方式,可以是購買現成的系統軟體,也可以是尋找開發公司進行軟體的定製,如果自己有開發能力還可以自己研發賣菜軟體。1、購買現成的系統軟體一般是大多數企業會選擇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最快捷的。
  • 網上賣菜大戰中,巨頭們的「原子彈」,能幹掉菜販子的電三輪麼?
    自從疫情以來,武漢網上賣菜訂單倍增,這給了這些電商巨頭們一個錯覺,他們認為「疫情」教育了「生鮮網購」市場。於是,本來已經斷氣或者半死不活的生鮮電商,再被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看好,巨頭們手裡的巨額資本,就像投放在生鮮市場上的原子彈,一場老套路的補貼大戰正在各大城市如火如荼。
  • 外賣小哥都來搶賣菜生意了,菜市場會被搬到網上?
    今天你網上買菜了嗎?冬天來臨,你是不是發現身邊網上買菜的人比以前多了。「北京風這麼大,我出門買菜會把我颳走的。」在被問及為什麼選擇線上買菜時,瘦小的小可開玩笑道,「很多時候懶得出門,我經常在線上買菜,免費送貨上門,還能預約時間,菜品新鮮,魚也是現宰的,送到我家還在動尾巴。」
  • 南沙四大市場網上賣菜,市民在線下單後直送小區
    廣州人對食材最講究的就是「鮮」,現在居民不方便天天出門,購買新鮮食材成了居民的「難」,菜市場菜品滯銷也是商家的「愁」。針對這些問題,南沙區市場監管局迅速行動,推動建設網上生鮮街市,把菜場搬到網上,通過阿里本地生活、「餓了麼」等網絡平臺,重點解決市民買菜難問題,讓市民們能夠隨時吃到熟悉菜場檔口的生鮮食材。
  • 網上買菜難?買菜貴?實際是快遞員「缺貨」
    近日,受疫情影響和返城人員的增加,不少人反映,線上買菜難,買菜貴。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現象:網上買菜,漲價售罄現象時有發生近日,很多網友反映網上買菜不但貴,還不容易買到。實際是快遞員「缺貨」買菜難,送到家更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首先,記者多方了解到,現在並不是缺貨。盒馬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因為疫情影響,線上訂單0點幾秒鐘時間,一天的量就被預約滿了,線上訂單到量的時候,APP就會顯示售罄,其實門店一直在補貨,門店貨物是充足的。
  • 瀋陽租門面賣肉賣菜賺錢嗎 怎麼賣菜才能掙錢
    瀋陽租門面賣肉賣菜賺錢嗎 怎麼賣菜才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不會錯的,無論大家在哪方面不消費,吃飯總是要吃的,有人氣的小區總會有固定的人群去菜市場買菜賣肉買水果,這個行業門檻也不高,商品也是剛需,就成了很多人創業的手續按,那租門面賣菜真的好嗎,怎麼做又能賺到呢?
  • 淘寶網上「賣菜」開心農場催生新職業月入三五千
    首頁 > 評論 > 關鍵詞 > 淘寶最新資訊 > 正文 淘寶網上「賣菜」開心農場催生新職業月入三五千
  • 誰說水果店不能賣菜?百果園都開始了!
    疫情下,「賣菜」領域好不熱鬧。各種線上賣生鮮的都紛紛傳出「爆單」消息。比如,京東生鮮全平臺銷售額同比增長470%;沃爾瑪春節全國整體O2O「到家」業績暴增,銷售額同比去年增長超4倍;美團買菜在北京的日訂單量達到節前單量的2-3倍;多點Dmall到店到家全渠道單量同比增長89%! 近日,水果零食業巨頭百果園宣布正式「賣菜」了。
  • 拼多多賣菜的生意,靠什麼贏?
    OPPO和VIVO之所以這麼成功,就在於段永平的營銷手段,而且很善於抓住用戶的心理和眼球。所以,在營銷手段這一塊,黃錚深得段永平的真傳。首先從拼多多的定位上來講,一開始就採用差異化的競爭,從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三環以外入手。當京東和淘寶發現狼來的時候,拼多多已經站穩三環外,殺進了二環內,成為了不可忽略的存在,想打打不死,想趕趕不跑。
  • 14歲賣菜少年火了!稱「幫父母賣菜比出去旅遊有意義……」
    「賣菜也是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掙錢,有什麼見不得人的。我爸媽靠著辛苦賣菜給我提供了這麼好的生活,我怎麼能嫌賣菜丟人?」王龍澤說,每個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賣菜只是辛苦,絕不是丟人,自己非常感恩父母的付出。
  • 賣菜老太太給我的商業啟示
    早起去賣菜,菜場邊上有一個小型農貿市場,都是一些老人家在賣自己種的時令蔬菜。因為老人家賣的蔬菜,新鮮便宜,又都是當季蔬菜,所以生意特別好。如果想買到點特別的,還要看緣分。去晚了,就沒有了。問她,這麼小的南瓜,怎麼捨得摘了賣。老太太的回答讓我覺得很有哲理。老太太說,等到南瓜大量上市,她就賣不到這麼高價,而且,賣的人多,她也不一定能賣完。現在南瓜雖小,但是她摘多少,就賣掉多少,幾乎不會有滯留。仔細一算,她還是賺的。這大概就是物以稀為貴的最好詮釋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 快遞人手不夠造成賣菜APP常缺貨
    摘要:受疫情影響,和大批人員返程,網上買菜APP頻頻出現缺貨問題,部分蔬菜也有漲幅。這實際是快遞人員不夠造成的。 近日,受疫情影響和返城人員的增加,不少人反映,線上買菜難,買菜貴。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現象:網上買菜,漲價售罄現象時有發生近日,很多網友反映網上買菜不但貴,還不容易買到。某生鮮超市APP發配送延遲提醒。
  • 「有了夜市攤區,我賣菜輕鬆多了」
    「玉米怎麼賣?」「2元一斤。」「給我稱點。」近日,在市中區邱家嘴規範的夜市攤區,市民吳大姐剛將蔬菜擺好,就有人來買了。今年51歲的吳大姐家住交通鎮曙光村,有兩個孩子,老大已參加工作,老二還在上初中。這些年,為了供孩子們上學,她已經賣了10年蔬菜。
  • 美國富豪改變世界,中國富豪卻忙著賣菜,菜市場該被消滅嗎?
    美國富豪改變世界,中國富豪卻忙著賣菜,為什麼財富差的不多,這境界卻差這麼多呢?比如馬斯克、比爾蓋茨、貝索斯,這些能叫上名字的,哪個不是衝著改變世界去的,「人腦工程」、「生命工程」哪一個不是大局觀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