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最重慶消息,像這樣的地方,民生路有很多:路邊小攤的旁邊,是周恩來和民主人士曾經往來的地方;再往前走上一段,是三聯書店在重慶的舊址;不起眼的巷子深處,是農工民主黨重慶市委成立之地……
民生路的前世今生
民生路起於民權路,先向北後向西,曲折而行,止於中山一路和金湯街,由當年的米亭子、雜糧市、武庫街、售珠街、勸工局街、楊家什字、方家什字等合併而成。民生路是重慶著名的「三民」路之一,另外兩條是民族路、民權路,緣於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
抗日戰爭爆發前後,重慶被國民政府內定為抗戰的後方基地(不久後就定為陪都),佔據重慶的劉湘對城內街道進行了一次大整合,並重新命名。考慮到「中央」入川已成定局,倒不如灑掃庭除,以示歡迎「中央」遷渝,於是 「三民」路得以遺留。
當年重慶城內修築公路,從七星崗進城後,沿民生路直達市中心。後來有了臨江路,去市中心不必再經民生路,街巷才顯得冷清了些。不過,民生路上依然店鋪林立,名流雲集,從遺留的眾多古蹟中,依見曾經的輝煌與榮耀。
新華日報社舊址:
茫茫黑夜裡的一盞燈塔
在民生路由北向西的拐彎處,有一棟三樓一底、灰白相間、磚木結構的民國建築,人民群眾稱之為國統區「茫茫黑夜裡的一盞燈塔」,毛澤東譽之為「共產黨另一方面軍」。它就是《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
《新華日報》於1937年10月籌備於南京,1938年1月11日正式創刊於武漢,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報社遷重慶。直到1947年2月28日,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新華日報》在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存在的9年零1個月又18天中,長達8年多的時間是在重慶出版。
這棟老式建築,曾是周恩來、董必武等中共領導開展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場所,章伯鈞、沈鈞儒等知識界朋友曾在二樓受到親切會見。更有無數仁人志士在這裡,為這份輝煌的報紙拋過頭顱、灑過熱血。
如今在和平年代,這棟老式建築早已安靜成一段歷史。門口,沿街叫賣的報童已換作了匆忙的行人。陽光透過黃葛樹的枝葉,落在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寫的「新華日報」大字上,不禁領略到那動亂時代中堅信共產主義追求光明的激情。
若瑟堂遺蹟:
隱藏在黃葛樹下的信仰
若瑟堂始建於1893年,因奉大聖約瑟做主保得名。從一個正對街道的梯坎的走下去,只見若瑟堂連同它的基督十字,若隱若現在高大的樹木之間。若不是在路邊仔細辨認,定不會輕易發覺這一處教堂的存在。
據史料記載,1913年,為了反對袁世凱稱帝,楊滄白和熊克武響應其他地方的討袁救國軍,宣布重慶獨立。失敗後,由於重慶城已經被黔軍佔領,城門出不去,楊滄白逃往若瑟堂中避難。
如今的若瑟堂,是一座搖搖欲墜的鐘樓,出於安全考慮謝絕參觀。牆上的爬山虎努力地向上攀巖著,似乎要蓋住整個牆面和浮雕。破敗的教堂陷在高樓中,兩邊的副塔原來懸有洋鍾,上面的五角星據說是文化大革命時貼上去的。
整座教堂只有一層還開放著,堂內兩排大柱託著乳黃色廳頂,華燈高懸,燭光交映。彩塑耶穌、聖母、若瑟像立於正中央,兩壁上是十四耶穌苦修油畫像。常有一些老人在裡面做禱告,默默訴說著自己的信仰。
淹沒在歷史中的地方
民生路17號有幾間不起眼的房子,原是中國民主同盟機關報——《民主報》的創立之地。張瀾主席、李公樸、周新民、梁漱溟、沈衡老、鄧初老等民盟的許多同志,都曾為報紙經營嘔心瀝血。
已經拆除的原民生路73號,原是三聯書店舊址,由當年「重慶生活」「讀書」「新知」三家書店聯合經營。三聯書店被譽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影響了新中國幾代人群中的知識分子。
喜歡民生路,正是喜歡這些隱藏在高樓下的古蹟、守著輝煌的低調,喜歡它眾芳蕪穢、美人遲暮的凋零之美。走在民生路安靜的街頭,左腳繁華,右腳落寞。一步一步走下去,任由靈魂旅遊,終究不懼時空。
原標題:探訪民生路:從繁華到落寞,只相隔一條街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