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臺灣人住得怎麼樣? |
移居上海 「去上海投資,到上海發展,在上海安家」,成了風靡臺灣的一種時尚。臺灣人喜歡上海,是一種浸染在回憶、張愛玲和白先勇的小說中的喜愛。臺灣人對上海有著天然的親近,一見如故的喜愛,索性就住了下來。 據統計,目前在上海市區的常住人口中,外地、外籍人士已達30%,其中臺商的數量不下20萬人。從前,來上海常住的臺灣人,大多是先住賓館,然後租房,最後買房。但現在許多臺灣人是先買房,然後人再過來。臺灣《商業周刊》進行的一次「移居上海大調查」顯示:在已移居上海的受訪者中,近三成在上海購置了房產,另有四成表示準備在一年內買房。半數以上的移居者對上海的生活表示滿意和相當滿意,其中1/3的人認為,上海生活與臺灣差不多。 掀起臺灣人在上海購房熱除上海的生活日益方便外,還在於上海誘人的房價。據說,上海的房價和臺灣高雄不相上下,是臺北房價的1/3。黃浦江畔的某樓盤,每平方米2000美元,而臺北市中心與此相近的樓盤,每平方米要1200美元。上海的房價雖然便宜,但房租卻比臺灣高許多,在上海兩年的房租完全夠付的首付。據說,上海樓盤的投資回報率高達20%,而臺灣卻只有4%-5%。許多具備投資不動產能力的臺灣人,看重上海房產的優勢,先買房後出租。早先在古北置業的臺灣人,靠出租房屋,在三四年裡就賺回了當初的投資。目前,浦東的樓盤備受臺灣人的青睞,據說浦東世紀公園周邊的住宅20%以上都被臺灣人買下了,他們喜歡那裡合理的布局和便利的交通。現在經常有臺灣人組團到上海看房或買房。 如同早年華人移民到國外總是先聚居在一起一樣,臺灣移民也保持了這一傳統,在某些城市中造就了臺灣城。在上海定居的臺灣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某些社區,古北新區和萬科城市花園是臺灣人比較集中的2個社區。 上海的「小臺北」 古北新區是臺灣人在上海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聚居地。據說,兩個臺灣商界驕子在臺灣時,互相只聞名,卻從未謀面。沒想到兩人卻在古北新區見了面,原來兩人都已移居上海。 古北新區坐落於上海西區黃金地段,位於西部虹橋沿線,與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毗鄰,交通十分便利。古北新區佔地136.6公頃,規劃建築面積200多萬平方米,以涉外的高標準住宅為主,兼具商業和外貿功能。新區的許多公寓、大廈都出自歐洲著名設計師之手,1995年5月被評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 古北新區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臺灣人居住,有賴於它的天時、地利與人和。20世紀90年代,上海房地產仍然分為內銷房、外銷房及僑匯房,銷售對象有著嚴格的劃分,在上海的臺灣人只能租賃或購買外銷房或僑匯房。這使許多臺灣人選擇了以外銷房和僑匯房為主的古北新區。古北新區竣工後,正是上海房地產市場價格下跌,古北新區的房價也跌至1200美元,甚至1000美元,比1994年每平方米跌了五六百美元。優惠的價格也使眾多臺灣人到古北小區置業。 另外,古北新區距離虹橋機場只有15分鐘的車程,這對那些經常往返於大陸臺灣、國內國外做生意的臺灣人十分具有誘惑力。這裡毗鄰浦東未開發前上海設施最完善、規模最大的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臺灣風味餐飲業的聚集地仙霞路離古北新區也很近,仙霞路是臺灣人最喜愛的休閒場所,仙霞路餐飲娛樂一條街有100多家餐飲娛樂店,大多由臺灣人經營,也以臺灣人光顧得多。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住在古北新區得臺灣人慢慢多了起來,進而有人把這裡稱為「小臺北」。 這裡的住戶多來自香港、臺灣、韓國、日本,本地住戶也多受西方文化影響,可以說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在這裡水乳交融。佔據整個古北購物中心三樓的「家樂福」大賣場,經營高檔粵港料理的「海逸海鮮酒家」和經營義大利菜的「季諾休閒餐廳」,「燕京麵館」中隨時可以翻閱的當日《中國時報》…… 古北新區住著許多來自臺灣得自由職業者,他們大多是彈性工作制,過著率性而為的生活。在古北新區的核心部位有一條幾百米長的黃金城道,小吃店鱗次櫛比,各種風味,隨時開放,隨時可以享受周到的服務。 經營著「紫薰閣」的黃建林夫婦,原本在法國巴黎經營當地最大的中餐館,後來在古北新區的洛城廣場二樓開這家越南風味的餐廳。餐廳的生意非常好,不少上海人和外國人慕名而來,夫妻二人也忙得不可開交。黃太太說,「臺灣是爸爸媽媽家,上海才是自己的家。」 萬科城市花園 萬科城市花園是1993年開發,由新加坡著名的設計師孟大強先生設計的具有東南亞風格的一社區。萬科城市花園中有居住著來自韓國、馬來西亞和阿拉伯等共7個國家的住戶,可以稱得上是小小的聯合國,他們大多是高級管理人員。萬科花園內共居住著495位臺灣同胞,其中買房的有71戶,還有200多戶是租房居住。 臺灣人喜歡萬科花園主要是因為這裡的管理水平很高。一位已經離開萬科城市花園的臺灣人至今仍懷念它的種種好處:醫務室、餐飲、髮廊等配套設施應有盡有,小區內臺灣人開的小吃店,打個電話立即送飯菜上門,巴士免費送住戶到市區,便利性不比臺灣差。萬科城市花園正是靠著這樣的良好口碑,引來了眾多的臺灣住戶。萬科的老總王石認為,萬科應成為行業的領跑者,就必須為業主提供一流物業、一流的管理服務。萬科城市花園是按照深圳萬科統一的服務模式為業主提供服務的。萬科人的目標是,讓我們做得更好,讓大家住得更好。萬科的服務標準高於國家標準和上海的服務標準。按照上海的慣例機修的時間是在24小時之內,而萬科城市花園的維修人員半小時之內就能趕到現場服務。 萬科給業主最深的印象是優美的環境及良好的物業管理服務,以及由此產生的諸如整潔、方便、舒適、成熟和自然的感覺。萬科城市花園的物業每個季度都要進行每顧客滿意度調查,對報安、綠化等情況進行調查。在萬科城市花園的一位住戶是臺灣同胞業主管理委員會委員,他認為萬科的物業管理非常好,達到和超過了臺灣水平。一位臺灣人賣了自己在臺灣的房子,在萬科買了兩套房子。 由上海著名的調查公司中則市場調查有限公司所做的項調查顯示,在一般的消費者最關心的三種(報案、環境、綠化)物業指標上,萬科都有不錯的表現,特別是在消費者最關心的小區治安方面,萬科表現得到了幾乎所有住戶的一致認同。萬科城市花園的120多名保安,都經過嚴格的培訓,許多原來還是武警戰士。這些年來,社區內沒有發生一起責任事件,在上海的口碑非常之好,有些不良分子甚至說,到萬科就等於自投羅網。 臺灣人的法律意識很強,對物業的要求也比較高。一位大陸業主把家中的一些雜物堆放在公共部分一個多月,一位臺灣住戶看不慣了,向物業提出要求把這些物品清理掉。開始大陸的住戶很不理解,鄰裡間還產生了一些隔膜,後來那位大陸的住戶也理解了,主動把東西清理了。臺灣的住戶還曾向物業管理人員提出,業主們不應把垃圾放在家門口,讓物業管理人員清理,應該自己拿,這不是舉首之勞嗎? 小區的物業管理公司儘量尊重臺灣人的風俗習慣。2001年中秋節特地搞了一臺中秋節晚會,讓臺灣同胞免費用ISDN於自己在臺灣的家人通話。 萬科城市花園每年都要在社區內組織四五次活動,以改變業主們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萬科物業管理還出版了社區的刊物《家住萬科》,介紹社區內鄰裡之間的故事。一位住在社區內的70多歲的臺灣老人,很擅長打門球,主動倡議在社區內成立門球隊。於是,物業管理公司發出通知,成立門球隊,後來還獲得了閔行區的第一名。社區還組建了時裝表演隊、書法班、京劇班,物業管理公司儘量位他們提供表演的機會。 臺灣人的社區構成了上海的一道新的風景,它在慢慢地融入美麗上海,為上海憑添許多色彩和故事。(喬天碧 楊雨文) (華夏經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