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百貨,臺灣僅存最早西式百貨,日本創始人令人唏噓

2020-12-15 騰訊網

最近,聽聞哈爾濱的秋林公司在電商時代處境尷尬。作為有近百年歷史的歐式風情老店,哈秋林的建築及歷史也是城市發展的縮影,如何保存保護,我想臺南林百貨的案例可供參考。

內地有一夥小鎮青年喜歡和「灣灣」打鍵盤架,武器就是內地的高層商品住宅樓。他們如果有自由行資格的話,可能會不喜歡臺南,嫌棄這裡太古舊了,太不日新月異了,太沒發展了,還不如他們縣城的居民樓高。

但我卻對臺南喜歡得不得了。

乘坐大巴一進城,那些有年代感的樓房和鱗次櫛比的招牌和霓虹燈,所煥發的濃鬱的市井生活氣息,看著就感到莫名的親切自然。特別是一棟棟樣子古樸的騎樓建築,和中西合璧的日據時期建築,更是讓我心花怒放流連忘返。

眼前的這棟林百貨,與我所住的酒店隔街相望。放下行李出門就被這棟大樓吸引了,質樸卻精緻,這就是林百貨。

連著兩天從酒店進進出出,從各個角度看到林百貨,都忍不住給他拍照。直到第三天晚上,才想起進去看看。

先是以文物角度,打量這棟大樓的。

林百貨主要由鋼筋混凝土構築,整體使用了溝面陶磚、洗石子(洗刷石)、磨石子等建築材料與工藝,每個細節角落體現當時的建築之美。所用的彩色地坪,耐久且耐火。格子窗、吊燈以及包覆鋼梁的石柱,不但注重美感,也強調結構力學。因為有抗震工藝,才得以保留到現在。

1998年6月,臺南市公告其為市定古蹟,邀請投資者把林百貨這個置的遺產,轉化為文創產品推廣平臺。作為臺南市永恆的地標,林百貨也是一扇從歷史看未來的窗。展示和出售的每一件貨品必須經過精挑細選,背後要有歷史掌故和品牌故事。

整修從2010年開始,歷時四年半才竣工。本著「修舊如舊」原則,保持和修復了手燒仿石材面磚、磨石嵌銅地磚、手搖鐵卷門、手工燈具、手工實木門窗。用了很多心血去復原,按原色澤及尺寸燒制壁磚,儘量恢復當年風貌。

二戰時,作為戰略制高點,林百貨建築淪為戰場,建築被徵用,樓頂架上機槍,在向敵方開火的同時,自身也成為炮火的靶子,險些被炸為瓦礫。遺留下來的傷痕及彈孔,在後來的修復中也予以保留,力圖還原真實歷史。

2014年6月,林百貨重張開幕,轉型為「文創百貨兼歷史文化博物館」,成為臺灣僅存最早的西式百貨建築。不僅遊客非常喜歡,在裡邊上上下下地細細觀摩,本地年輕人也喜歡,各種精美精緻的手工藝品,還有好吃好玩好看的創意產品、本地特色的復古老物件、潮流商品、印有祝福和喜字的伴手禮,一應俱全。

接著追究歷史。林百貨是日本商人林方一創始。

林方一先生一家

創辦如此知名大百貨公司的林先生,並非大財閥大老闆。他出生於明治十六年(1883年),早年很窮苦,孤兒一枚,依傍叔叔一家過活。而叔叔嬸嬸也很早過世,他和幾個姊勉強長大。19歲後獨自外出謀生,六年後自己創業乾貨運。為了求發展機會,1912年,跟人來到海外尋找機遇。

中日甲午戰爭後,戰敗國大清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將臺灣送給了日本,成為其海外殖民地。林先生到臺灣後,勤勤懇懇,踏踏實實,通過勤勞發家致富,一點一滴積聚財富,三十大幾才娶妻生子,不敢有一絲享樂,全家仍勤儉節約,為的是站勞腳跟。

三十年代,他耗盡財力,畢其功於一役,開發建設了這棟林百貨。

百貨甫一開業,就轟動了南臺灣,成為現代西式文明生活的示範基地,將臺南人帶入摩登時代。然而造化弄人,林百貨開業僅僅五天,林先生就於1932年12月10日病逝,享年49歲。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作為戰勝國的中國,與蘇、美、英三國共同籤署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歸還包括東北和臺灣在內的中國領土。1937年7月,日本發動的這場侵華戰爭,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沒能把亞洲戰勝,納入其大東亞共榮圈,反而把早年辛苦建設好的殖民地輸了回去,包括東北和臺灣,都一併被國民政府收回。

戰事結束,日本僑民隨著軍隊如潮水般撤回日本。作為不動產,林先生的林百貨就這樣永久地留給了臺灣。

2013年,林先生的二兒媳林千惠子與家人來到臺灣,專程到臺南拜望了林百貨。這是時隔八十年後,林方一先生後人唯一的一次來臺回訪。

關於此行的情形,更詳細的記錄無法找到。但是讀到這段記載時,我默想了好久,無法釋然,深感這個家族創業歷程之悲情。

以上日本人在臺灣

在別的博物館參觀時,發現我喜歡老房子,熱心的志願者就向我推薦過林百貨。

這是臺灣第二家百貨公司,1930設計建設開工,1932年開幕,僅比當年臺北市的菊元百貨(已經無存)晚幾天,成為臺南臺北兩個商業地標。

林百貨開幕的時候,引起轟動。那時正是臺灣進入現代文明的起點,林百貨無疑成了開啟臺灣摩登時代的象徵。南部第一座有觀光電梯、洋點心、洋菸酒、化妝品,還設有茶館、咖啡館的現代新歐式商業建築。

作為二戰前臺灣第一座擁有電梯的百貨大樓,林百貨的古董級指針式電梯必須要體驗,當時叫做「坐流籠」。小小的很迷你袖珍居然非常平穩。直達六樓觀景臺,可以瞭望臺南夜景。林百貨不僅當年是臺南市最高的建築,現在也一樣可以俯瞰一方市容市貌。

一入大門就看到兩張老櫥櫃,此後每層都點綴著古董家具。一樓是好客廳,賣伴手禮,有臺南最精緻的農產品;二樓是好設計,賣工藝品,是最能體現臺南創意的地方;三樓是好時尚,以臺南鳳凰絲綢為概念;四樓是好文化,定期舉行文化講座,還有書店和唱片;五樓是好美味,古早味(傳統風味)的咖啡、鳳梨糕、冰激凌之類的,很受歡迎;六樓的好風景,還保留著日式居酒屋和樓頂神社。

這是個很成功的商業改造項目。為了保護建築,要限制入場人數。人多時,需要排隊領號牌進入。

收藏

舉報

相關焦點

  • 臺現存最早西式百貨公司「林百貨」風華穿越80年
    臺現存最早西式百貨公司「林百貨」風華穿越80年     往昔,林百貨是當時設備最新穎、豪華的百貨公司,曾是臺灣三大百貨公司之一。
  • 【臺灣文創】林百貨:全臺唯一具有傳奇代表的文創百貨公司
    【八大必看】1.溝面磚林百貨外牆的溝面磚,是1920年代前後日治建築常建的建材,臺灣大多於北投窯廠生產,在日本稱之為スクラッチ・タイル(scratchtile) 。溝面磚表面是一溝一溝凹凸的形式;最常見者,大多做成十三溝,因此常常可以聽到人稱之為「十三溝面磚」。
  • 【林百貨】最舊的百貨?最新的百貨!
    臺南林百貨是臺灣第二家大型百貨公司,由日本商人林方一創辦。
  • 蔡潔:82年前臺灣第二老時尚臺南林百貨
    1930設計建設開工、1932年臺灣文明摩登時代的林百貨開幕!  林百貨,俗稱五層樓仔,座落於臺南市末廣町,是臺灣第二家百貨公司,僅比當時臺北市榮町的菊元百貨晚幾天開幕,並與之並稱為臺灣日治時期南北兩大百貨。
  • 臺南林百貨,廢墟上的一場提早懷舊
    1932年12月5日,林百貨開幕,開啟臺灣文明的摩登時代。30年代是臺灣進入現代文明的起點。生活上出現電燈、電話、自來水普及、飛機、汽車等文明進入臺灣。臺灣咖啡廳開始盛行,流行文化、電影、留聲機,爵士樂出現。思想開放主張自由戀愛,洋裝替代和服,西式教育日漸普及,這就是1930年代的臺灣。1933年,鄧雨賢的《跳舞時代》捧出了臺灣第一位流行音樂歌手純純,同年鄧雨賢寫出臺灣經典歌曲《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臺灣的跳舞時代譜下結束的舞曲。林百貨也結束他與臺南短暫而燦爛的相會。
  • 懷舊人文感知 | 臺南林百貨
    知道我要前往,琪姐也聊起工作緣故來過林百貨,因林百貨仍屬古蹟,雖修復過但無法容納過多人潮,故參與了相關工作,工作之餘也感知到林百貨頂層有遺留戰爭的彈孔痕跡( 詳細可參考 有繁華、也有戰事的林百貨 ),並推薦由陳秀琍女士所寫的林百貨【備註1】,以下資料也將引用到書中所述。      介紹林百貨前,先來說說商圈附近中正路這帶,這區在日治時代可是相當有名,甚至有銀座之稱呢!
  • 有繁華、也有戰事的林百貨
    (Photo Credit | Chi Hsu)雖是文創商場的臺南林百貨也曾有著「戰事」。 在林百貨開幕前,一個工作機會,琪姐欣然地去林百貨現勘,到頂樓時,看到留有美軍空襲遺蹟,不禁訝然! 原來,當時為臺南第一高樓的林百貨被子彈掃過!不油然地,在還不膫解林百貨的「百貨史」及即將開幕的文創定位時,已升起「尊敬」之心。 看著看著,耳轟轟地,頭一抬,一架客機正巧飛過,應了個景!隨即拍下畫面記憶。
  • 臺南林百貨:創意的市集
  • 臺灣:臺南林百貨近百年的風華、見證府城超過一甲子的歷史
    導語:臺灣、臺南林百貨近百年的風華、見證府城超過一甲子的歷史。大家好,我是本文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行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林百貨,人稱五棧樓仔。在一九三0年代,從臺南車站經明治公園到臺南運河之間的大正町通、末廣町通,是城市裡最繁華的地段,林百貨與鄰近的小出商行現今中正路47、49、51號,獨領一時風騷。
  • 臺灣林百貨考察-項目做成旅遊景點 活動做成文化盛事
    臺南林百貨位於臺南市中正路與忠義路的交匯處,所在區域日治時期叫末廣町,為臺南當時最繁華的區域,有臺南銀座之城。區域有臺南第一條整體規劃設計的街區,林百貨為當時最高、最大型的商業建築。同時項目周邊有臺灣國立文學館、孔廟等臺南重要的旅遊景點。
  • 臺灣最早的百貨公司:菊元百貨
    資料圖:早期菊元百貨(圖左)、菊元百貨店現狀(圖右)  菊元百貨店是由日本人重田榮治於1932年11月28日成立於臺北榮町(今日臺北市中正區衡陽路與博愛路口,現為國泰世華銀行臺北分行)的百貨公司,是日據時期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
  • 林百貨-項目做成旅遊景點 活動做成文化盛事
    臺南林百貨位於臺南市中正路與忠義路的交匯處,所在區域日治時期叫末廣町,為臺南當時最繁華的區域,有臺南銀座之城。區域有臺南第一條整體規劃設計的街區,林百貨為當時最高、最大型的商業建築。同時項目周邊有臺灣國立文學館、孔廟等臺南重要的旅遊景點。
  • 日本人留在臺灣的不動產
    二戰時,作為戰略制高點,林百貨建築淪為戰場,建築被徵用,樓頂架上機槍,在向敵方開火的同時,自身也成為炮火的靶子,險些被炸為瓦礫。遺留下來的傷痕及彈孔,在後來的修復中也予以保留,力圖還原真實歷史。2014年6月,林百貨重張開幕,轉型為「文創百貨兼歷史文化博物館」,成為臺灣僅存最早的西式百貨建築。
  • 歲寶百貨創始人楊祥波離世
    深圳報業集團資料圖 深圳晚報訊 (記者 李超) 6月5日,深晚記者從歲寶百貨方面了解到,公司創始人兼執行董事楊祥波先生於6月2日離世,終年57歲。老字號品牌「歲寶百貨」,曾是深圳人的老記憶,楊祥波的離世也讓深圳各界及不少市民感到突然和惋惜。
  • SKE | 百貨發展史
    ◉ 三越百貨總店前身是一家吳服店於1904年成立,後與伊勢丹合併。下圖為日本橋三越本店◉ 臺灣林百貨於1932年12月5日開幕▼整修前的林百貨(2006年7月)▼林百貨1樓▼林百貨4樓的餐廳
  • 中友百貨更名 植入臺灣百貨模式時代終結
    別了,中友百貨  在臺灣團隊撤離12年後,中友百貨終於邁出了剝離臺灣團隊牽制的最後一步。  曾經的西單地標之一中友百貨近日徹底換標,換上了「漢光百貨」的招牌。6月19日,漢光百貨相關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友百貨」更名是因籤約臺灣「中友」的商標權使用到期。
  • 臺灣百貨走向分眾化 SOGO百貨堅持「一分店一特色」
    面對全客層買氣衰退與平價時尚及網購侵蝕,臺灣百貨從日本取經,打算以「一百貨、一特色」來的經營分眾,未來僅有少數連鎖百貨能經營全客層,「分眾」將成百貨新顯學。  SOGO秉持「一分店、一特色」的塬則,忠孝館維持全客層、天母店走社區化,開幕第五年復興館是「分眾百貨」最成功的例子,今年營收可望突破百億元,將是臺灣百貨史上營收最快破百億的單店。
  • 為紀念創始人 北京中友百貨更名為漢光百貨
    聯商網消息:記者從中友百貨方面獲悉,北京中友百貨6月16日將正式更名為北京漢光百貨,以全新的本土百貨形象重新出發。  據悉,新名稱取自已故的前中友百貨董事長王漢光先生。為表達對創始人的紀念和致敬,公司決定以他的名字命名新品牌,力求將他誠實經營的精神傳承下去。  記者了解到,北京漢光百貨於1999年開業,位於著名的西單商圈,曾經首創「返券促銷」和「36小時不打烊」等經典營銷手段,開行業之先河。
  • 北京最大單體百貨之一的崇光百貨瀕臨倒閉 莊勝陷困境
    有知悉內情的一位檔主告訴贏商網,「崇光七八年前興旺時,門口排滿了密密麻麻的自行車,客流絡繹不絕,由於推行打折卡、返券營銷,幾百號黃牛圍繞其中逐利,如今風光不再,令人唏噓」。   莊勝集團官網顯示,1995年,莊勝集團與日本崇光百貨集團籤訂商標使用和輸出管理的框架協議,北京莊勝崇光百貨商場被獲準使用「SOGO」商標,並且日本方面向北京莊勝崇光提供管理諮詢服務。
  • 日本大創百貨進軍臺灣 貨品多是大陸制
    頗受臺灣消費者歡迎的大創百貨,最近被美國消費組織指玩具含鉛超量,不過,臺灣公司強調本地出售產品都合格。  據臺灣媒體報導,日本大創百貨(DAISO)臺灣子公司表示,不清楚美國是進口的是哪些商品,但引進臺灣的商品全都符合檢驗規定,沒有安全疑慮。  以每件39元(新臺幣,下同)打開臺灣市場的大創,商品以廚房生活用品佔比最高約有三、四成、其次是美容保養、健康浴室用品和食品,文具、玩具約佔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