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百歲後仍出3本書(1)

2020-12-18 中華網新聞

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經濟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去世,就在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虛歲)生日。

兩個「半圓」從經濟學家到語言學家的轉變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那時還是清朝光緒年間。十歲時,周有光隨全家遷居蘇州,進入當時初始興辦的新式學堂讀書。中學畢業後,周有光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後來又改入光華大學繼續學習。大學畢業後,他與夫人張允和同往日本留學。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任教光華大學,並在上海銀行兼職。抗戰結束後,上海銀行業派一些人到美國學習。周有光與張允和一道漂洋過海到了紐約。1949年夏回國。

50歲之前,周有光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家,50歲之後,他從上海移居北京,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老曾戲言自己50歲起由經濟學教授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廢,後者是半路出家,兩個『半』字合在一起,就是個圓圈,一個『零』字。事實上,他在學術生涯中所獲得的成功、成就和成績,達到了近乎圓滿的境界。」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張森根如是評價道。

漢字信息化制定《漢語拼音方案》載入史冊

周有光進入聖約翰大學的第一天要求新生註冊:每個人領取一張姓名卡片,上面用打字機打上每個人的姓名的羅馬字拼寫法。「校方叮囑,一切作業和文件,都得按照這樣的拼寫打上自己的姓名。校檔案都用這種字母順序來處理,我開始看到了字母順序的科學管理。讀書之後發現,大學裡面都是用英文——英文可以用打字機打,可以根據字母建立檔案、查找檔案,這些功能,當時的中文都是實現不了的,所以我立刻感覺到中文的不方便——不是不要中文,而是中文需要現代化。這個思想在當時很普遍。」1929年,瞿秋白在蘇聯起草了《中國拉丁化的字母》,被稱為「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在留蘇華僑中推行。1933年傳來中國,形成一個群眾性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周有光也參加了這股文字運動的潮流中。新中國成立之後,重新制定漢語拼音又被提到議事日程。當時拼音方案委員會一共有15個人,由幾個大學的語言學家組成,而具體工作則由葉籟士、陸志偉和周有光三個人負責。「事實上,我們三個人都共同提出要用26個拉丁字母,沒有新字母。看法基本一致。」

《漢語拼音方案》以其國際化、音素化的嚴密設計,使得不能準確表音的漢字有了科學的注音工具,更使掃除文盲、推廣普通話、索引排序、工業產品編碼、制定旗語、燈語、手語、盲文和少數民族文字有了強有力的工具和憑藉。《漢語拼音方案》誕生後不久就成為用拉丁字母轉寫中文的國際標準。特別是計算機應用普及以來,採用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在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方面顯示出極大的優越性,為漢字信息化、漢語國際化、普及普通話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周有光被尊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不過,他本人卻總是謙虛地說:「不要把功勞都歸在一個人身上。」

推廣普通話百歲後仍出三本書

周先生對於推廣普及民族共同語有全面而詳盡的論述。他指出:「一國人民,如果語言彼此不通,那是一盤散沙,不是一個現代國家。」周有光是我國語言規劃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語言文字學理論對我們實施國家語言規劃,推廣普通話和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中國語文現代化的基本內容是「語言通用化,文體口語化,文字簡易化,拼音字母化」,資訊時代應增加「中文電腦化」和「術語國際化」。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百歲後仍出3本書
    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經濟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去世,就在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虛歲)生日。  兩個「半圓」 從經濟學家到語言學家的轉變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那時還是清朝光緒年間。十歲時,周有光隨全家遷居蘇州,進入當時初始興辦的新式學堂讀書。中學畢業後,周有光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後來又改入光華大學繼續學習。大學畢業後,他與夫人張允和同往日本留學。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對中文進入世界功不可沒
    方舟子:老而不糊塗更難  我看過幾篇周先生百歲之後的訪談,思想依然敏銳,評論切中時弊,在105歲時還寫過一篇文章支持我揭露學術造假,他用「了不起」來評價我揭露學術造假的努力,但我覺得,這三個字用在他身上更合適。他講人類思維經過神學、玄學、科學三個階段,講「不能批評的真理不是真理」,呼籲學術自由,都是真知灼見。  說他是「漢語拼音之父」誇張了。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 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 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時間:2017-01-14 16:27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 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 1月14日,我國 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辭世:上帝把那束光收走了
    佩戴著常州大學校徽的周有光。(資料圖)包海霞 攝中新社北京1月14日電 題:「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辭世:上帝把那束光收走了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14日,在過完虛歲112歲生日的第二天,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駕鶴西去。
  • 緬懷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早年研讀經濟學,1955年調到北京,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語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國語文現代化,他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面的科學的闡釋。
  • 「漢語拼音」之父《百歲學人周有光》將登央視
    昨日,人物傳記片《百歲學人周有光》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舉行首播發布會。該片將於8月28日起在CCTV-10《探索·發現》頻道播出,全景式展現周有光從經濟、金融到漢語拼音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他的智慧人生和長壽之道。
  • 輕輕牽手緊緊攥,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愛情故事
    2017年1月14日凌晨,剛剛過完自己的112歲生日,周有光先生便溘然長逝。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一生經歷豐富,其中與「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張允和相濡以沫70載的愛情故事,也為人所稱道。周有光先生已去世的兒子周曉平在近年回憶父親時曾寫道:2013年12月爸爸又一次從一場疾病恢復過來,讓醫生大感驚訝。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 享年112歲
    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在大學任教。1955年10月,周有光「改行」了:他到北京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後被留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工作,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很大程度上,正是為此,周有光被人們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 合肥女婿、112歲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走了
    據新華網,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電腦用來處理文字是好事情
    周有光在工作  對於國人來說,周有光最為人所知的頭銜當屬「漢語拼音之父」,由他主持編制的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澤被億萬人。周有光說,他後來發現,保姆天天用這個手機發簡訊,而且是用拼音輸入進去的。周有光細一打聽才知道,這位保姆在小學就學過漢語拼音,所以即使不用人教,也能無師自通發簡訊。  今天,漢語拼音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物,但為了實現這一點,周有光曾經歷了不少波折。
  • 周有光:最反感別人叫我「漢語拼音之父」
    晚年伏案寫作的周有光2017年1月14日,被媒體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其實在周有光生前,他很不喜歡這個稱呼。其子周曉平曾要求記者,「文中提到的『漢語拼音之父』幾個字務必去掉」,父親「最反感別人這樣叫他。他常說,漢語拼音搞了一百年,自己只是參與方案最終制定的幾個人之一,不能叫『漢語拼音之父』」。這既是周有光的謙虛,也是一種事實——現行《漢語拼音方案》,是在很多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 周有光是被上帝遺忘的「漢語拼音之父」
    上帝糊塗,把我給忘了……叩響國家語委宿舍樓的一戶普通單元門的門鈴後,筆者很快在家政服務員的引導下見到主人——一位清癯和藹的老人正從書桌旁的椅子上站起來迎候,他就是久聞大名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簡單的寒暄之後,我們面對面坐在略顯斑駁的小書桌前開始交流。儘管老人有些耳背,採訪中偶爾還得藉助紙筆,但記者自始至終都能感覺到老先生思路的清晰、思維的敏銳和精神的豁達。
  • 「漢語拼音之父」迎108歲建議不生氣多思考(圖)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1月12日,周有光迎來108歲(虛歲)大壽。他幽默地說:「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現場:海內外學者來祝壽  1月12日,北京長安俱樂部。北大教授張維迎、《血酬定律》作者吳思等學人齊聚一堂為周有光祝壽。武大教授劉緒貽、經濟學家吳敬璉等海內外學者來電祝賀。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談漢字聽寫大會:有些字不好寫也不好用
    火爆歸火爆,人們也對這檔節目的刁鑽提出了異議,108歲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認為:「假如我去考,一定考零分。」在他看來,央視這檔熱門節目裡的有些字不好寫,也不常用。「原來規定有7000個通用漢字,現在把通用漢字增加到8000多個,這個數量超過了人們的承受力,實在有點太多了。」周有光說,即使是大學生,需要掌握的漢字量也超不過6000個。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108歲壽辰文華燦然
    1986年語言界學者聚會(左起:季羨林、呂叔湘、許國璋、周有光、馬學良)。  今年1月13日是常州籍文化名人周有光先生108歲壽辰。近日,副市長方國強和市有關部門人員來到周有光在北京的家中,拜訪了這位被稱為中國「現代漢語拼音之父」的著名經濟學家、語言學家。  周有光是我國迄今最為長壽的語言文字學家,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而負責這一工作的,就是有著「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教授。周有光出生於1906年,早年時學習的就是古文古音,但隨著新思想的出現,白話文越來越受人推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周有光自然對白話文也相當青睞。因此,在他還在讀經濟學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白話文了。
  • 「漢語拼音之父」迎110歲生日 至今仍筆耕不綴
    原標題:「漢語拼音之父」迎來110歲生日   1月13日,「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將迎來110歲生日。昨天,周有光生日座談會在京舉行。周有光先生通過視頻向在座的各位朋友致謝,他說,「要從世界看中國,不要從中國看世界。有些人狂妄自大,我們自己封閉自己。」
  • 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被上帝遺忘」的人,111歲活成不老傳奇
    不僅知道中文,英文,法文和日文,而且在我百歲之後,我仍然可以寫下來。曾經笑說,「可能上帝很困惑,忘了我。」曾有美國記者描述當時中國人的識字率。 「除了少數地主,官僚和商人外,幾乎沒有識字能力。文盲幾乎達到95%。在文化上,這是這個星球上最黑暗的角落。 」如果不是因為他點燃了一束光,那麼十億文盲仍然生活在無知之中。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傳奇人生:和溥儀做過"飯友"
    剛過完112歲生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於1月14日凌晨去世。歷經了晚清、民國,新中國,周有光見證了百年風雲的變化。他厚重的人生,也堪稱傳奇。他娶了「張家四姐妹」中的張允和,與沈從文是連襟。
  • 112歲的周有光去世,發明漢語拼音,當了一輩子的寵妻狂魔
    從小出生於破落顯貴家庭,長大後考上聖約翰學院學習經濟,和合肥張家小姐結婚,成為沈從文連襟,50歲從經濟轉行語言研究,成為漢語拼音之父。抗戰爆發,周有光和張允和在重慶,有一個炮彈在他們身邊爆炸,周有光差點被炸死,在戰亂中小女兒得了瘧疾,得不到救治,兩個人一點一點的目睹最親愛的孩子走向死亡。直到很多年後,還是不能在張允和面前提到小女兒的名字,她會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