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三年前的12月16日,強家角橋建成啟用。一個多小時之後,滬航客107號客輪從蘇州河北岸緩緩駛向南岸碼頭完成了它的最後一渡。
自此,蘇州河市區段渡船歷史徹底結束。強家角渡——蘇州河上的最後一個渡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在二十三年後,蘇河兩岸「好戲連臺」,「蘇河之眼」昌平路橋通車,蘇州河42公裡岸線今年底將全貫通……
強家角渡
作為一個初建於清末,跨度百年的渡口,強家角渡見證了蘇州河和上海的變遷。今天,二十三載後的12月16日就讓小紅(ID:hszs1921)帶你回顧上海蘇州河上最後一個渡口——強家角渡口的故事。
20世紀20年代的蘇州河
20世紀40年代的蘇州河
解放前:時移世易,落入衰敗
關於強家渡最初的設立,史志記載較多的是由當地鄉紳捐田設渡,即「義渡」。晚清時期的周家橋沒有商店,居民買東西要到法華、曹家渡或靜安寺。
為了方便周家橋一帶農民出行,以及蘇州河兩岸來往,有鄉紳捐出田地給渡夫,供其生活,從而為百姓提供免費渡船服務。義渡這種形式缺乏統一管理,常因各種狀況而無法維持,時移世易,強家角渡便成了無人監管的「黑渡」,濟世渡人的初衷也漸漸消逝。
20年代周家橋工商業興起,1915年無錫榮家在周家橋買下榨油廠址,創辦申新紡織企業工廠(即建國後國棉二十一廠),1919年日商豐田吉左在極司菲爾路(歷史上的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建豐田紗廠。
△申新紡織企業工廠
△上海豐田紗廠
因此,大量外來勞工湧入周家橋一帶,居住空間逐漸短缺,當時強家角北岸人煙稀少,遂不少工人前往北岸開墾空間。由此,強家角渡的重要性日漸上升。1934年,王素梅、吳瑜等人承辦強家角渡,通過整修碼頭、制定航線、更新渡船。1936年,強家角渡正式成為了合法民營渡口。
強家角渡航線
然而僅僅運營一年,淞滬會戰的炮火燃遍大半個上海,強家角渡再次落入破敗,直到抗戰勝利才再次逐步開始恢復運營。
解放後:濟渡事業,日漸蓬勃
上海解放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上海市港務局取代了上海市公用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蘇州河濟渡事業發展日漸蓬勃。
1956年,強家角渡正式成為了國營船渡,建立起了統一的經營管理制度、改善員工工作環境和待遇,自此,強家角渡迎來了全新的階段。
改革開放:歲月變遷,盛景不再
改革開放之後,強家角渡對岸蘇州河一帶,興建了許多廠房等,天山、仙霞地區與長風地區居民互通,最便捷的方式便是強家角渡船,上班、上學、買菜、鍛鍊,人來人往。
△當時居民買菜集中地——三角場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逐步深入,蘇州河兩岸大量老舊企業、工廠破產關門。
△改造前的原周家橋地區
隨著上海市的城市規劃建設逐步開展,蘇州河兩岸周家橋、長風地區的重汙染企業紛紛搬遷,曾經熙熙攘攘的盛景已不再;加之橋梁道路交通的發展和地鐵1號線的通車,選擇輪渡的船客人數驟降。
1997:傳奇老去,壽終正寢
強家角橋
1996年,市政府牽頭,聯合長寧與普陀共同出資建造了強家角橋,強家角橋於1997年12月16日正式啟用,而蘇州河上最後一個渡口——強家角渡,便於此日壽終正寢。
如今:生活秀帶,增輝添彩
現在蘇州河上已經看不到擺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又一座美輪美奐,實用與美觀兼備的橋梁和綿延數十公裡的健身步道。
長寧區政府將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著力提高蘇州河步道的建設品質,注重細節設計增強群眾感受度。把蘇州河長寧段變成上海市民真正的後花園。
那麼好奇的你肯定想知道現在的蘇州河長寧段是什麼樣子的?那就快跟著小紅一起來看吧~別說小紅沒提醒你:「多圖警告」
作為阿拉上海的母親河,蘇州河滋養了上海人民鍛造了上海人平穩、務實的氣質。由於她流經上海最為繁華的中心的城區,蘇州河兩岸的自然與人文歷史資源都十分豐厚,是上海的一塊寶地。
相信隨著蘇州河兩岸未來的發展,這條孕育了上海的母親河將成為重要的水脈、綠脈、商脈、文脈、人脈融為一體的功能複合的水陸並進的公共岸線,為上海這一國際大都市增輝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