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不懈奮鬥和努力,江蘇海安市的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市城鎮道路、橋梁、綠化、排水、供熱、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城鄉居民基本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建築業、房地產業等支柱行業帶動城市建設加快發展,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使城市舊貌換新顏,大型商業綜合體、優秀商品住宅小區為城市增光添彩。改革開放40年,海安住房城鄉建設事業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喜人嬗變。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新中國成立之初,海安城鎮各項基礎設施處於落後狀態,海安建成區面積僅有2.1平方公裡。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步入快車道,市政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城鄉建設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建成區面積擴大到目前的32.1平方公裡,擴大了15倍以上,各項城市綜合性指標大幅度提升。
海安奧體中心鳥瞰
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海安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佔地1657.9畝,建築面積37.35萬平方米,總投資30.4億元的「五大中心」於2009年開建,現已全部投入使用。圖書館新館、青墩遺址博物館、博物館新館等工程建設進展迅速,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建設質量和水平,加快了城市轉型發展。
市政道路建設突飛猛進。1995年後,海安著力實施外延擴張戰略,大力新建城市道路,1993—2008年,新建城市道路76條115.2公裡。「十三五」期間,海安不斷加大城市道路改造建設力度,完成了中壩中路、長江東路、寧海南路、海光西路、安平路、江海西路等道路的改造提升。
供水保障能力不斷攀升。1973年始籌建自來水廠,以地下水源供水。1989年開始建設地面水廠。2003年,啟動南通市西北片引江區域供水工程,至2008年年底海安境內工程具備通水條件。「十三五」期間,海安圍繞提升供水質量,推進鎮村供水管網改造,共改造管網374公裡,改造戶表30260戶,安全供水7615.4萬噸,自來水普及率達100%。
住房條件明顯改善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草房,70年代建瓦房,80年代建樓房,90年代興裝潢。1991年,市房地產開發總公司與市房地產公司分設,開始開發新寧小區。1992年,全市房屋建築面積194.5萬平方米;2008年,全市房屋建築面積761.91萬平方米,人居環境逐步得到改善。
「十二五」期間,海安新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3149套,完成棚戶區改造18870戶,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9002套,全面超額完成了各年度省政府下達的建設任務。
「十三五」期間,海安積極搶抓國家棚戶區改造扶持政策機遇,穩妥推進城區8個連片棚戶區、城中村和舊城項目的改造工程。安置房建設成績顯著,麗景美域、如意紫都、盛世名門等9個小區共計166.13萬平方米已交付使用,交付戶數8628戶。保障性住房任務超額完成,房地產市場平穩過渡。目前,海安在舊城改造、安置房建設領域投入53.78億元,現有房地產開發在建面積111萬平方米。
海安中洋現代城
今後,海安將以全面實現「住有所居」為目標,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廣覆蓋的住房保障體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確保規劃、資金、政策和監管到位;擴大保障範圍,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將城鎮中等偏下收入、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進城落戶農民、外來務工人員和新就業人員納入住房保障,力爭住房體系健全率90%以上。加快舊住宅區整治,完善基礎配套和物業管理,優化居住環境,提高居住區百姓生活品質,建設和諧宜居社區。
綠化水平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40年來,海安城鎮園林綠化投入力度不斷加大,1993年海安推進城區綠化工程,1996年起在主幹道交匯處建設綠島,2008年人均綠地面積4.65平方米,形成了以道路河濱為網絡,小區和庭院綠化為依託,公園、廣場、景點綠地點線面結合的綠化格局。
「十二五」期間,海安持續推進生態園林工程,全面優化生態環境,全力打造天藍、地綠、水清的人居環境。加快實施景觀綠化工程。實施瀋海高速道口、啟揚高速道口、204國道、221省道等處的景觀綠化建設及提升工程。完成東洲公園、船閘公園、黃河路景觀改造工程、洋港河西側景觀工程、時代廣場北延景觀工程及黃海大道、焦港河等休閒遊園工程。城區新增綠化面積429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37.34%,綠化覆蓋率達40.71%,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從593公頃增至1295.97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5.9平方米增至12.84平方米。
海安東洲公園
「十三五」以來,海安圍繞創建江蘇省園林城市、改善居住環境,進一步加大生態園林工程建設,實施了36項綠化工程的提升改造建設。完成兩期「現代、精緻、增綠、便民」工程建設,城區洋港河、小焦港河、翻身河兩岸綠化以及化工園區、人民路等區域的綠化提升改造全面到位,火車站站前廣場景觀綠化工程、世紀大橋東兩側綠化工程、20處街頭綠地工程全面完成。新增、改造綠化面積253.12萬平方米,我市被省政府命名為「江蘇省園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