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理洱海生態廊道還百姓清水綠岸 連白鷺都來了
昔日「旁逸橫斜」延伸入洱海中的民居完全不見,代之以整潔乾淨的生態廊道,綠柳成蔭的斜坡,清澈的湖水拍打著岸邊的溼地。7月16日,一群當地女性村民正在洱海西岸水邊撿拾外來物種福壽螺,並交由政府以40元一斤的價格「回收」統一處理,她們是洱海生態廊道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洱海生態廊道吸引遊客。
7270人進行生態搬遷
「撿田螺這個方法好,不僅調動了村民打敗外來物種的積極性,還提高了他們收入。」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地帶生態修復與實地建設工程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不過後來者就沒有這麼好「賺錢」,因為靠岸的福壽螺已經撿得差不多了。
記者了解到,洱海是大理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湖」,對大理市的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可持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護好洱海,減少入湖汙染,所有在生態保護紅線之內的民宅拆除騰退到線外,並實施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工程(以下簡稱「洱海生態廊道」)。
洱海生態廊道吸引遊客。
這是大理市生態可持續的重要基礎之一,是洱海水生態系統搶救模式下的重要舉措。
從2018年開始,湖濱帶的1806戶(約7270人)進行生態搬遷,大理市還成立了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指揮部,明確「三線」是指藍線(洱海湖區界線)、綠線(洱海湖濱帶保護界線)和紅線(洱海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界線)。
規劃:跳出洱海看洱海
大理白族自治州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全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試點,大理州堅持保護和發展相協調,優先評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始終凸顯洱海流域保護這一核心和重點,設置洱海流域內外協調區,著重解決統籌洱海保護與發展,達到「跳出洱海看洱海」的要求。
同時,按照「尊重現實、產城融合、設施引導」的原則,在「雙評價」的基礎上,對保護與發展條件進行全面深入分析,留足留好生態空間的基礎上,依託全州現有城鎮基礎,考慮區域發展格局,選擇有容量、有條件、承載力較好的地區作為未來發展空間;構建雙中心、網絡化、組團型的城鎮組群協調發展格局,實現洱海流域內外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規劃目標。
洱海生態廊道吸引遊客。
生態廊道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
「129公裡的洱海生態廊道建成後,能有效削減入湖汙染負荷和改善洱海水質,對構建健康湖泊生態系統,提高洱海生物多樣性和洱海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工作人員介紹,生態廊道達到統籌「山水林田湖」系統,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產業協調發展。項目建成後,將給民眾創造一個生態宜居、環境優美的生活和生態空間,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讓所有人都能共享洱海保護治理的成果。
洱海生態廊道建設內容包括生態修復及溼地建設工程、生態廊道建設工程、生態搬遷工程、管網完善工程、科研試驗地建設工程。
2019年完成了「紅線」範圍內9760畝土地流轉協議籤訂、土地移交及50公裡洱海生態廊道主體工程建設。
為讓民眾共享洱海生態廊道建設成果,2020年1月16日起洱海生態廊道12公裡體驗性試開放段(下關鎮陽南溪至大理鎮才村)免費向廣大市民進行體驗性試開放(疫情期間暫停過一段時間)。
「沒進行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之前,這裡很少有白鷺,現在原本棲息在喜洲水域的白鷺也飛來了,說明了洱海生態環境正一天天變好。」工作人員說,一個魚翔鷗戲、白鷺翻飛的洱海湖濱帶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體驗休憩。(趙崗)
(責編:徐前、朱紅霞)
雲南思茅:林中有茶 茶中有林(組圖) 人民網普洱7月16日電 (李發興)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自古以來就是普洱茶的重要原產地、加工地和集散地。走進以茶葉為主導的思茅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一片片茶園臺塊整齊,線條優美,不同植物相互依存,形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態有機茶園。 近…【詳細】
研究癌症獲獎學生父親致歉 申請上交獎項 人民網昆明7月15日電 (朱紅霞)近日,針對昆明一小學生憑藉《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得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引發社會持續關注。15日,當事人父親陳勇彬在科學網發表書面情況說明。 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