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位於江西省貴溪縣西南,武山北麓山分兩支,環抱如一龍一虎,因此得名。龍山數峰相連,逶迤起伏;龍頭雄偉,逞欲飛之狀;虎山尾高頭低,前爪伏地,如對龍長嘯。兩山景色秀麗,被譽為「江南小桂林」。
山上原本有道觀多座,為道教教主住地,故亦為道教名山。在極盛時期,山上曾有十六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三十六座道院,為一方之道教名山。
龍虎山風景秀麗,山勢雄偉,自然為道士們所喜愛。早在東漢時期,便有道士來此,建觀結廬,修仙學道。並在此傳道達六十三代,近一千九百餘年,上清宮是該山最大的道觀,號稱「仙靈都會」、「百神受職之所」,建於東漢,是我國最古老,規模最大的道觀之一,據說漢末的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曾在這裡創建道教,故而被尊為道教發祥地。
上清宮以三殿和玉皇殿為中心,分八門四方,為周天、八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象徵。上清宮下二裡的嗣漢天師府是張道陵的起居之所,其規模宏大,建築瑰麗,被稱為「龍虎山宰相家」。山下的正一觀為西晉時所建,宋以來為江南道教聚會中心,有「龍虎天尊」之稱。
在這些道觀之中,天師府是現存的最壯麗的建築。天師府分為三廳、三院、八室。前廳內懸掛字畫,陳列文物;中有天師殿位,殿位上懸掛張道陵畫像,內廳為天師住房。前後廳的棟梁窗欞上,雕刻著古代神話故事、戲劇人物,各種花卉、飛禽走獸等。天師府的朝門,據說只比漢朝皇官朝門低一尺,上清河繞經門前,進朝門,但見曲徑迴廊,庭院幽深,古木參天。歷代名人如王安石、曾見、陸遊等都來此遊覽,並留詩三百餘首。
龍虎山還是一個極富文物古蹟之地,近年來發掘的春秋戰國時的近百座巖墓,出土了豐富的文物,如最古的水琴、紡織機具、紡織品等二百多種。後來各代,都有高人葬此,歷代天師之墓、明嘉靖年聞踐英殿首落大學士夏信之墓等及出土文物,為研究古越族史,道教史等,都有一定的價值。
龍虎山附近的仙巖、上清河和龍虎山有著同樣秀麗的山水、古老的文物和動人的傳說。
仙巖巖峰紛呈,名巖二十四座,有三人佇立水池的「三教巖」,如一人俯瞰上清河的「觀水巖」,極似穀倉的「仙倉巖」,還如「酒龕巖」、「藥蘿巖」、「丹灶巖」、「轆釣巖」「杼機巖」,「鷹架巖」、「木履巖」等,形態各異,不一而足。
上清河在仙巖下。泛舟河上,可見河岸山巖壁立,險不可攀,其高處有幽深的洞穴。明人朱維京有《遊仙巖》詩:「巖有千年骨,梯懸萬仞船。夜門仙樂動,縹緲五雲邊。」「仙巖」曾以其神秘的傳說引動了多少人的好奇,現在查明,這些墓葬為古代的一種葬式,其陪品等與平地起墳差不多,只是葬於而已。
龍虎山不僅僅是一座道教名山,還是一座文化名山。登臨其上,你可欣賞雲起霧湧的自然景色,也可以遠眺周圍的文物遺存,那秀美的溪水,那奇怪的石頭,那如龍如虎的雲霧,那高懸的瀑布,那一如綠海的植被,都使你目不眼給,流連忘返。你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陸遊的詩句:「山西有龍虎,煙霧耿相併。寒清漾微波,咬翠困前清。」誠哉斯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