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沙漠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

2020-12-13 一位書生

「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從此便有了撒哈拉。」

剛讀到這個句子的時候,就被其中的深情震撼,這樣獨特絕美的句子該是怎樣的人寫出來的,直到翻看《撒哈拉的故事》,答案才漸漸明了。

這個浪漫、真性情、勇敢瀟灑的人,僅憑一張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便決定搬去沙漠定居,在撒哈拉這片世界上最廣袤的黃沙中,在與世隔絕的世界盡頭,在這樣原始得一如天地洪荒的地方,三毛用力地生活,努力去克服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困難。

生活的沙漠

從字裡行間中,能夠體會到三毛傳達出的正能量,她對柯西曾說過的稀奇古怪的話,讓人感到她獨特且富有詩意的魅力。

她把簡陋不堪的小屋布置得像世外桃源一樣,吸引了不少外國記者前來參觀,甚至還有設計師要以此作為沙漠中造房的參考,她就是這樣用她那顆藝術的心,給荒涼的大漠上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書中提到最多的,是三毛在撒哈拉的鄰居、朋友以及碰到的各種各樣的人,那些讓她又愛又恨,讓她心生憐憫,讓她想起自己的家人,讓她悲慟不已卻又無力解救。

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大部分人都不清楚自己幾歲。傳統封建的宗教習俗在他們的腦中根深蒂固,他們難以接受新的文明,固守著自己頭頂上寫滿「宗教」的天空,容不得一點「異端」。那是一個比新舊交替中的中國社會更加慘不忍睹的地方。

但是生性正直、愛憎分明的三毛才不管那些,她只知道人人平等,她和所有談得來的人交朋友,這其中包括地主、奴隸、軍人、警察、普通的撒哈拉威人、妓女、小偷……她甚至覺得自己並不比那些關在監獄的人高尚多少。

撒哈拉教會了三毛堅強與樂觀,當她看到小水池旁的黃色小花的時候:

「心中受到很大的啟示,芥草在沙漠中,尚且欣欣向榮,而我們為人者,環境的挫折一來,就馬上低頭,這都是沒有了解生命奧秘的人所處的心境。」

不過撒哈拉也讓三毛無奈與心痛,她親眼目睹了自己好友伊達的悲慘死狀,這個並沒有過錯的人,就因為與撒哈拉威的傳統觀念不容,落魄地倒在了滾燙大漠的烈日之下,再也沒有站起來,只有駱駝的嘶叫充滿了整個天空。

「亂世,才會有這種沒有天理的事情啊。」

三毛只能用文字來記錄這個無情天地的悲劇。除了伊達,還有明知道自己被騙依然義無反顧奔向自己妻子的可憐人沙侖,以及因為種族歧視而世代作為奴隸的啞奴,這些鮮活的生命都在三毛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他們就像單調沙漠中一朵一朵嬌豔明媚的花,燦爛地依水而活,哪怕只有一瞬間,也帶給人美的體驗。在撒哈拉那個一切都無比落後的、仿佛被造物主遺忘的地方,無論物質上多麼匱乏,那裡的人們仍然有一顆追尋美好的內心,有作為一個人該有的愛的本能。

這個與生俱來的能力,讓悽涼大漠裡的人們在擁抱家人的時候,也像品嘗到了歡樂的泉水,那麼再苦也是溫暖的,因為一個幸福的家就是最寶貴的財富。

也許生活本身就是一片廣袤無垠的沙漠,需要我們自己用心裝點自己的世界,營造出一片世外桃源,這樣我們也便是一朵散發魅力的沙漠之花。

流浪的生活

柯西不是一個浪漫且有錢的闊少,撒哈拉不是一個怡人的風景區,純粹的與世隔絕,遠離塵囂的荒涼,白天酷熱,夜晚酷冷,不是大多數人幻想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般的詩意景象,而是一片浩瀚中的殘酷、落後、骯髒、寂寞、匱乏,沒有水,鄰居身上用布包裹著,散發著濃濃的體臭;沒有知識,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齡;沒有正義,善良且美麗的伊達被人唾棄,對神靈的迷信令人害怕……

在那個荒山之夜,柯西深陷泥潭,沒有人幫助,反而招惹來強盜……荒漠裡的愚鈍、迂腐、迷信將撒哈拉的荒涼推向了極點,而你在那無邊的荒涼麵前,如同一粒沙子那般渺小。

大概每個人都曾嚮往過流浪,可是那不過是年少輕狂時不食人間煙火的想法,面對生存的困境,總會發現流浪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美好,然後失望、厭世、頹廢,撒哈拉不是想像中的撒哈拉,可三毛從來沒有改變過對它的熱愛,甚至將青春獻給它也無怨無悔。

在三毛的文字中,我從未看到一丁點的埋怨,她鎮靜,勇敢,懷著一顆美好的心,忘記了惡劣的環境,而被那廣袤的自然,美好的沙漠風光深深吸引。

去探索奇特的風俗,去解開撒哈拉威人心靈的密碼,去追隨屬於前世的鄉愁,提著照相機勾魂攝魄,提著藥箱懸壺濟世,用棺材木頭將小屋裝扮成愛的家園,給無知的撒哈拉女子講課,把愛傳遞給每一個人,無論他是軍官、工人、地主,還是奴隸,不管他們懂不懂得感恩,她總是一如既往的悲天憫人。

「讓我去愛,即使愛把我毀了,我寧可擁抱一個血肉模糊的人生,也不要白開水一樣的空杯。」

不甘於平庸,寧可做因飛翔而累死的大鵬,也不要做安穩舒服的燕雀,不甘於原本擁有的,去爭取,奮鬥,做一個有夢想的人,更要做一個勇敢執著的追夢人。

《撒哈拉的故事》,一個又一個小故事,有讓人忍俊不禁的,有讓人熱淚盈眶的,有發人深思的,有觸痛心靈的。撒哈拉沙漠,詩意而蒼涼,一個三毛又愛又恨的第二故鄉,也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歡樂與感傷。

相關焦點

  • 可愛的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美好的婚姻生活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三毛在沙漠中與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相處的感人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雖然充滿了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的眼裡把這種殘缺的生活看成了一種完美。
  • 《撒哈拉的故事》荷西和三毛在夢想中的沙漠過著現實的生活
    因為自己的一句話,荷西先到沙漠紮下根。三毛是一個骨子裡浪漫且天馬行空的人,就因為在一本地理雜誌上看到撒哈拉沙漠的介紹,就覺得那是自己前世記憶的地方。所以她和自己心愛的人去到那裡尋找前世之旅。初到撒哈拉,才知道現實是壓垮理想的稻草三毛第一天來到撒哈拉沙漠,來到荷西和她的家,見到那方寸之地,空空的屋子,沒有任何家具,裝飾。她就知道這次旅行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撒哈拉沙漠,三毛人生中最美好的兩年,就在這裡度過!
    愛上這個國家還因為臺灣作家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故事,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是羅曼蒂克的愛情故事的序曲,是我們一代人茶餘飯後的永恆話題,那個年代沒有看過幾篇三毛的散文,你都不好意思撩妹,這種情懷一直是我們腦海中永恆記憶。 從三年前規劃摩洛哥之旅到今年成行,買了很多書,看了很多攻略,12天的行程前年就計劃好了。
  • 從《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重新認識三毛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每個人一生下來被分到的苦難都是不一樣的,面對生活中的未知數和困難,我們該如何做?三毛通過她在《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告訴我們,生活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易,總是不斷上演著得到、失去、相聚、離別、開心、難過,這是生活的真實模樣,我們無需花費時間去糾結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只需要盡力讓自己輕鬆、自在地過好當下即可,這是三毛的大智慧。《撒哈拉的故事》是臺灣作家三毛第一部出版的作品集,於1976年5月正式出版。
  • 「天舒陪伴」在沙漠中綻放的花——《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在沙漠中綻放的花——《撒哈拉的故事》有感說到國內現代的女作家,就不得不說三毛,小編看過她所有的書,對她的評價卻不能一言以蓋之,梁羽生曾經說:有些本來是含義美好的名詞,用得濫了,也就變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滿街走是一個例子,銀幕、熒幕上的奇女子頻頻出現也是一個例子。
  • 活著還真是件美好的事—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by 三毛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並不能完全理解三毛為何選擇在撒哈拉沙漠中生活一段時間,看完《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之後,我才明白三毛並不是在沙漠中單純的生活,而是在沙漠中尋找生活的真善美。僅僅因為一本地理雜誌的吸引,三毛背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這其中不乏流浪的意味。三毛去撒哈拉沙漠的動機很簡單,我有時會想如果我們也有三毛這種想做什麼就去做的魄力,那麼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
  • 沒有阿特拉斯,撒哈拉沙漠會變成什麼樣?
    我只知道撒哈拉以南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於非洲北部,但是關於撒哈拉以南有多大,在哪裡結束的事情,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到2012年為止,我第一次在埃及接觸它,深入西部沙漠,當地的貝德溫人聽到撒哈拉以南的故事,談了一場不可救藥的戀愛。
  • 沒有阿特拉斯,撒哈拉沙漠會是什麼樣子?
    直至2012年,我第一次於埃及與它接觸,深入西部沙漠,聽當地貝都因人講撒哈拉的故事,便無可救藥的愛上。一直期待再回撒哈拉,直到摩洛哥宣布對中國免籤。起點始於突尼西亞或摩洛哥。在深入大漠之前,可先遊覽古老的城市,多數國人對撒哈拉的了解,來自於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但一般都以為撒哈拉沙漠就是三毛寫作生活之地,沙漠裡有住房、有工作、有生活,或者說,變相地以為撒哈拉沙漠是一個可以生活的地方。
  • 豆瓣9.3分《撒哈拉的故事》:看三毛如何把沙漠生活過成一首詩
    即使你沒有讀過三毛,你也一定聽過這首《橄欖樹》。這首由臺灣作家三毛填詞的歌曲,不僅唯美動聽,更是凝聚了三毛對自由奔放的流浪生活的一種懷念。三毛說,自己的半生,漂流過很多國家。而撒哈拉,無疑是她生命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 旅遊: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查德
    【旅遊: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查德】導語:如果你想到撒哈拉沙漠,想像沙子,乾燥和熱量。很少有人知道,在查德東北部,16個湖泊可以提供茶點。這個國家還有更多驚喜。撒哈拉沙漠涼爽?生活在查德東北部的遊牧民族沒問題。有16個湖泊可供選擇大,小,淺和深,最長26米,淡水湖泊和鹹水。只有一件事是共同的,水溫幾乎不會超過17攝氏度。對此有幾個原因,延伸湖泊Ounianga從巨大地下水沉積物供給的超過20平方公裡,湖泊的大部分覆蓋有浮動簧片森林的風和用於在表面的冷卻蒸發提供。
  •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在這個冷漠的世界裡,我堅信著愛情的存在
    而一直讓我堅信著愛情存在的,就是三毛,看了《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真的會讓人為之動容。一其實很早之前,就已經聽說過三毛的名字了,但一直沒有去看她的書,是因為看過她的一些生平簡介,覺得她這個人太偏激了。但隨著年齡的長大,發現對一個人的認識真的不能只從一個角度去分析的,而且最近的「愛情」故事真的讓人三觀崩塌,所以就想著看看其他的「愛情故事」了。《撒哈拉沙漠》這本書是一個個小故事編撰而成的,每一個小故事都是描述三毛和荷西一起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事情。有一些很瑣碎,但愛情不就是這樣嗎?都是生活的瑣碎而成的,哪有那麼多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 撒哈拉沙漠:三毛的生活並不富有,卻讓我愛不釋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
  • 《撒哈拉沙漠》讀後感
    (通訊員:有維)《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裡,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
  • 去撒哈拉沙漠,尋找屬於我們的故事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因為三毛的一本《撒哈拉的故事》,成了很多人的旅行目的地。 流浪的三毛,是怎麼形容撒哈拉的呢?沙漠的新奇、生活的樂趣、鐵皮做的小屋、單峰駱駝和成群的山羊......
  • 在空中瞭望撒哈拉沙漠
    記憶中的撒哈拉沙漠,從空中觀察,風沙連片、綿延不絕,沒有城市,只有幾個稀少的、肉眼幾乎看不見的村莊或居民點,如此荒涼的不毛之地,居然還掩蓋著三毛與荷西的故事,實在令人驚嘆! 撒哈拉作為地球最大的沙漠著稱,面積約佔整個非洲的四分之一,總面積有900多萬平方公裡,幾乎與美國差不多大。
  • 揭秘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真實生活:像乞丐一樣,日用品全靠撿,只有愛情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僅次於南極洲的第2大荒漠,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而如今撒哈拉沙漠充滿了文藝氣息,一部分是得益於三毛的故事。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在那裡,她和荷西感受到了最美好的愛情,即便物質生活非常貧瘠,但兩人還是能夠苦中作樂,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我們理想中所追尋的自我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告別家人好友,背上行囊,生活於目無邊際的茫茫大漠中,以遊子旅人的身份感受著異國他鄉的風土民情,喜怒哀樂。三毛把自己的個性帶入了日常生活中,帶入了她的行事風格中,帶入了她的愛情中,也帶入了她筆下流淌的文字中。《撒哈拉的故事》是由幾篇散文結合而成,主要描寫了三毛與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與所聞,心酸與苦楚,浪漫與喜悅。在這個神秘浩瀚的茫茫大漠中,他們結識了當地的好友,感受著當地的文化和習俗。
  • 《撒哈拉的故事》——再感受三毛擱淺沙漠的幸福,在心中微語
    圖源於網絡,侵權刪當三毛被一望無垠的黃沙,夕陽中的海市蜃樓所吸引時,她魂歸撒哈拉沙漠,一心嚮往。從《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懸壺濟世》等等這些在沙漠的洗禮下而完成的故事中,無不透露了三毛在那裡的幸福生活。只因她有一顆灑脫不羈的心,在她的心裡,生活必須充滿了詩意和童趣;只因她有一顆寬闊的心,在她的心裡,靜靜地安下了世界上每一個人,甚至一草一木一沙。
  • 尋聲撒哈拉之電建港航青年沙漠故事
    在這黃沙漫漫中,有一群電建港航青年,正上演著他們與沙漠的故事。請跟隨我們一起走進撒哈拉沙漠,聽一聽發生在電建港航公司「沙漠青年」的故事。沙起·沙漠裡的生命之泉「快!快!收儀器!沙塵暴來了!」話音剛落,狂風裹挾沙石很快形成數十米高的沙牆,從遠處席捲而來,遮天蔽日,恰似「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真實寫照。
  • 《撒哈拉的故事》書評
    三毛,這個浪漫、真性情、勇敢瀟灑的人,僅憑一張照片感應到的前世的鄉愁,便決定搬去撒哈拉沙漠定居。期間,三毛用她手中的筆,描繪出了「萬種風情」。  初時,夜深人靜在燈下閱讀,我覺得此書輕鬆悠閒。書中的《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素人漁夫》,我在手不釋卷之餘,覺察到了三毛的人生智慧。之後讀《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死果》時,輕鬆不再,能領略的是沙漠生活的萬般無奈和生命的頑強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