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從此便有了撒哈拉。」
剛讀到這個句子的時候,就被其中的深情震撼,這樣獨特絕美的句子該是怎樣的人寫出來的,直到翻看《撒哈拉的故事》,答案才漸漸明了。
這個浪漫、真性情、勇敢瀟灑的人,僅憑一張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便決定搬去沙漠定居,在撒哈拉這片世界上最廣袤的黃沙中,在與世隔絕的世界盡頭,在這樣原始得一如天地洪荒的地方,三毛用力地生活,努力去克服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困難。
生活的沙漠
從字裡行間中,能夠體會到三毛傳達出的正能量,她對柯西曾說過的稀奇古怪的話,讓人感到她獨特且富有詩意的魅力。
她把簡陋不堪的小屋布置得像世外桃源一樣,吸引了不少外國記者前來參觀,甚至還有設計師要以此作為沙漠中造房的參考,她就是這樣用她那顆藝術的心,給荒涼的大漠上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書中提到最多的,是三毛在撒哈拉的鄰居、朋友以及碰到的各種各樣的人,那些讓她又愛又恨,讓她心生憐憫,讓她想起自己的家人,讓她悲慟不已卻又無力解救。
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大部分人都不清楚自己幾歲。傳統封建的宗教習俗在他們的腦中根深蒂固,他們難以接受新的文明,固守著自己頭頂上寫滿「宗教」的天空,容不得一點「異端」。那是一個比新舊交替中的中國社會更加慘不忍睹的地方。
但是生性正直、愛憎分明的三毛才不管那些,她只知道人人平等,她和所有談得來的人交朋友,這其中包括地主、奴隸、軍人、警察、普通的撒哈拉威人、妓女、小偷……她甚至覺得自己並不比那些關在監獄的人高尚多少。
撒哈拉教會了三毛堅強與樂觀,當她看到小水池旁的黃色小花的時候:
「心中受到很大的啟示,芥草在沙漠中,尚且欣欣向榮,而我們為人者,環境的挫折一來,就馬上低頭,這都是沒有了解生命奧秘的人所處的心境。」
不過撒哈拉也讓三毛無奈與心痛,她親眼目睹了自己好友伊達的悲慘死狀,這個並沒有過錯的人,就因為與撒哈拉威的傳統觀念不容,落魄地倒在了滾燙大漠的烈日之下,再也沒有站起來,只有駱駝的嘶叫充滿了整個天空。
「亂世,才會有這種沒有天理的事情啊。」
三毛只能用文字來記錄這個無情天地的悲劇。除了伊達,還有明知道自己被騙依然義無反顧奔向自己妻子的可憐人沙侖,以及因為種族歧視而世代作為奴隸的啞奴,這些鮮活的生命都在三毛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他們就像單調沙漠中一朵一朵嬌豔明媚的花,燦爛地依水而活,哪怕只有一瞬間,也帶給人美的體驗。在撒哈拉那個一切都無比落後的、仿佛被造物主遺忘的地方,無論物質上多麼匱乏,那裡的人們仍然有一顆追尋美好的內心,有作為一個人該有的愛的本能。
這個與生俱來的能力,讓悽涼大漠裡的人們在擁抱家人的時候,也像品嘗到了歡樂的泉水,那麼再苦也是溫暖的,因為一個幸福的家就是最寶貴的財富。
也許生活本身就是一片廣袤無垠的沙漠,需要我們自己用心裝點自己的世界,營造出一片世外桃源,這樣我們也便是一朵散發魅力的沙漠之花。
流浪的生活
柯西不是一個浪漫且有錢的闊少,撒哈拉不是一個怡人的風景區,純粹的與世隔絕,遠離塵囂的荒涼,白天酷熱,夜晚酷冷,不是大多數人幻想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般的詩意景象,而是一片浩瀚中的殘酷、落後、骯髒、寂寞、匱乏,沒有水,鄰居身上用布包裹著,散發著濃濃的體臭;沒有知識,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齡;沒有正義,善良且美麗的伊達被人唾棄,對神靈的迷信令人害怕……
在那個荒山之夜,柯西深陷泥潭,沒有人幫助,反而招惹來強盜……荒漠裡的愚鈍、迂腐、迷信將撒哈拉的荒涼推向了極點,而你在那無邊的荒涼麵前,如同一粒沙子那般渺小。
大概每個人都曾嚮往過流浪,可是那不過是年少輕狂時不食人間煙火的想法,面對生存的困境,總會發現流浪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美好,然後失望、厭世、頹廢,撒哈拉不是想像中的撒哈拉,可三毛從來沒有改變過對它的熱愛,甚至將青春獻給它也無怨無悔。
在三毛的文字中,我從未看到一丁點的埋怨,她鎮靜,勇敢,懷著一顆美好的心,忘記了惡劣的環境,而被那廣袤的自然,美好的沙漠風光深深吸引。
去探索奇特的風俗,去解開撒哈拉威人心靈的密碼,去追隨屬於前世的鄉愁,提著照相機勾魂攝魄,提著藥箱懸壺濟世,用棺材木頭將小屋裝扮成愛的家園,給無知的撒哈拉女子講課,把愛傳遞給每一個人,無論他是軍官、工人、地主,還是奴隸,不管他們懂不懂得感恩,她總是一如既往的悲天憫人。
「讓我去愛,即使愛把我毀了,我寧可擁抱一個血肉模糊的人生,也不要白開水一樣的空杯。」
不甘於平庸,寧可做因飛翔而累死的大鵬,也不要做安穩舒服的燕雀,不甘於原本擁有的,去爭取,奮鬥,做一個有夢想的人,更要做一個勇敢執著的追夢人。
《撒哈拉的故事》,一個又一個小故事,有讓人忍俊不禁的,有讓人熱淚盈眶的,有發人深思的,有觸痛心靈的。撒哈拉沙漠,詩意而蒼涼,一個三毛又愛又恨的第二故鄉,也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歡樂與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