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分《撒哈拉的故事》:看三毛如何把沙漠生活過成一首詩

2020-12-26 楓小凌的空間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即使你沒有讀過三毛,你也一定聽過這首《橄欖樹》。這首由臺灣作家三毛填詞的歌曲,不僅唯美動聽,更是凝聚了三毛對自由奔放的流浪生活的一種懷念。

三毛說,自己的半生,漂流過很多國家。

而撒哈拉,無疑是她生命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國家地理》裡一篇介紹撒哈拉沙漠的文字,成了年輕的三毛心中揮不去的嚮往——「我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她的情懷,被許多朋友視為一個笑話。

只有荷西,她後來的丈夫,沒有笑話她,而是默默先搬去沙漠探路,找好工作安定下來,等著她來。

兩人便這樣在非洲的撒哈拉定居了下來。

在沙漠生活的這幾年,成了三毛創作的黃金時期,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她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這本書在豆瓣上得到了17萬多人的評價,評分高達9.3。

三毛用細膩又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沙漠生活的點點滴滴。而她旺盛的生命力、恣意瀟灑又深情悲憫的靈魂,透過一篇篇文字,感動和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她對生活充滿熱情,雖條件艱苦,仍堅持自己的風花雪月

三毛和荷西在沙漠結婚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吃西餐。她母親不願意女兒在非洲受苦,便用航空包裹寄來一大批中式食材。

荷西第一次吃粉絲,還以為是中國細面。三毛故意逗他:「這個嘛,是春天下的第一場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根凍住了。」

為了不讓荷西搶自己的豬肉乾,三毛便把它們切成小塊,藏在一個瓶子裡,騙他說那是喉片。荷西偷了一堆分給同事吃,於是大家每次想吃豬肉乾,都在三毛面前假裝咳嗽。

沙漠裡必然是缺乏物資的,三毛卻用有限的食材發揮著無限的想像力。雖然荷西不懂中式料理,可三毛依然變著花樣烹飪,讓兩人的小日子變得有滋有味。至於那些俏皮話,更是增添了兩人之間的生活情趣。

反觀我們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物質資源極度豐富,可誰願意在精緻的飲食上下功夫,不是叫不健康的外賣、就是用方便食品隨便對付著吃。

除了做飯,三毛還在書裡細細描述了她和荷西如何把一個空蕩蕩的房子裝飾成全沙漠上最美的宮殿。

她用極大的熱情和樂觀的心態面對沙漠中的生活,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

買不到沙發,三毛就自己用厚海綿墊和彩色條紋布自製。央求母親寄來中國棉紙燈罩,央求朋友寄來中國書法和版畫,她把家裡裝點得古色古香,頗有情調。她還把舊的汽車輪胎平放在蓆子上,裡面填上一個紅布坐墊,人人都搶著坐。

家裡不能沒有植物,所以她拉著荷西悄悄去總督院子裡挖花。

家裡不能沒有音樂,所以她省錢好長一段時間,就為了買錄音機和錄音帶。

家裡不能沒有藝術品,所以她到處搜羅,連普通沙漠老人雕刻的石頭人像和動物,也被她高價買到家裡來。

三毛是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再艱苦的環境,也能讓她活出精緻的詩意。

「有心」和「無意」之間的差別,不過是你對生活是否充滿熱情,是否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熱愛生活的人,再狹小的出租屋也能布置得自然溫馨,讓人感覺到家的舒適。而得過且過的人,再大的房子也不過是冷冰冰的空殼,沒有色彩,沒有溫度,不過像個睡覺的旅館。

三毛的有趣和溫度,恰恰體現在了她對生活的熱情上。

若沒有那些「風花雪月」,每天不過是日復一日地單曲循環,我們的生活還有什麼樂趣和價值呢?

她對周遭充滿好奇,包容性強,不管正面負面,都能發掘出樂趣

三毛在沙漠上發現一間垃圾堆上的破房子,掛著「泉」,一問才知這竟是撒哈拉人洗澡的地方。她大為好奇,隔天就大著膽子花了40塊錢進了女浴室。老闆娘說身體裡面也要洗,並做出一個掏腸的動作。她既驚嚇又興奮,便央求荷西帶她去勃哈多海邊看。

三毛用詼諧的語言,描繪了這場刺激的沙漠觀浴全過程。

她充滿了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哪怕這個探索的過程有點違背倫理道德,她也要偷偷摸摸地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許多人覺得生活如一潭死水,恰恰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對新鮮事物的發現和渴望,當生活中沒有任何改變和刺激,自然也不會有趣了。

為什麼說「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看看三毛就知道了。在沙漠這麼一個荒涼又落後的地方,她還能不斷找到新的樂趣。

至於生活中那些煩惱,她也能用樂觀包容的心態去面對。

三毛考駕照的地方,對面就是沙漠的監獄,而那些犯人很無聊,整天對著考生們喊些粗鄙的話。

原本考試就緊張,被這些粗人們一攪和,肯定更容易心煩意亂。可三毛卻很欣賞這些天台上的瘋子,因為「沒有看到過這麼多興高採烈的犯人」。

給她帶來麻煩的,還有那些未開化的、喜歡隨便「借」人東西的鄰居。

有一次,女鄰居姑卡偷偷把三毛參加酒會的紋皮高跟鞋拿走,卻把自己的沙漠鞋留下了。三毛氣得不得了,上門去找她理論。

沒料到,姑卡理直氣壯地說:「你的鞋子在我家,我的鞋子還不是在你家。」

三毛被氣笑了,感嘆自己寂寞的沙漠生活被這些搞怪的鄰居弄得五光十色。

換作普通人,遇上這樣不靠譜的鄰居,不是想和鄰居大鬧一場,就是想搬得遠遠的,哪裡還能在這樣的環境裡甘之如飴地繼續生活下去。

只有心態足夠開放和包容的人,才願意用幽默積極的態度來化解生活中的不如意。

三毛是個有溫度的人,她願意看到沙漠中不同人事物的閃光點,把枯燥的沙漠生活裝點成有趣的美夢,從觀察和感受到的點點滴滴中探索和享受生命的美妙。

她對世界充滿愛心,悲憫善良,讚美沙漠中人性的美好

三毛因為小毛病不斷,帶了許多藥去沙漠。自從她用阿司匹林治好了一個老太太的頭痛之後,沙漠裡的人就常常請三毛這個「巫醫」來瞧病。

有一次,鄰居慌慌張張跑來,說表妹眼睛很瘦弱,漸漸看不見了。荷西不讓她多管閒事,可她不忍心,依然偷偷跑去。原來,這個「正在死去」的小姑娘不過是極度營養不良,三毛用維他命和羊湯成功地幫她續命。

後來,她瞞著荷西,又偷偷出診好幾次。

沙漠裡的醫療資源匱乏,而這些窮人又沒有相應的知識和生活常識,三毛自然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

可她畢竟不是真的醫生,若心中沒有大愛,誰願意承擔這人命的風險呢?

在這個利字當頭的社會,依然不計代價幫助他人的人少之又少,這份愛心和善意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在這個荒涼的大沙漠上,三毛的善良,也是有回報的。

三毛去一個大財主家做客,意外地發現撒哈拉竟然還保留著蓄奴的傳統。她能做的,只有給那個小奴隸一點錢,以及跑去質問法院的秘書出出氣。

讓她沒想到的是,小奴隸的父親為了感謝她,送了她一棵撒著水的碧綠生菜。

三毛很感慨:「我們在這一帶每天借送無數東西給撒哈拉鄰居,但是來回報我的,卻是這樣一個窮得連身體都不屬於自己的奴隸。」

人性的美好,本就不在於你是富貴還是貧窮,受過教育還是大字不識。有些人看起來衣冠楚楚,可內心充滿貪婪算計,只知道出賣的勞動去獲取財富。而這個奴隸,儘管物質匱乏,卻溫和有禮,知恩圖報,他才是沙漠中文明的象徵。

三毛對這個奴隸發自內心的尊重和關愛也漸漸緩解了他的自卑,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感情就這樣自然流動起來。

她不顧其他撒哈拉鄰居的眼光,和奴隸成為了朋友,想方設法地接濟和幫助他。而他能回報的,就是悄悄替她補天棚、洗車、收衣服。

奴隸身上的純善,閃耀著熠熠的人性之光,而這和三毛自己身上的美好品質如出一轍。

有溫度的人,總能輕易識別他人身上的人性之美,也容易吸引同樣心懷善意的人。

三毛的魅力,在《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她的有趣,體現在她對生活的熱愛和無盡的好奇心上。而她的溫度,則體現在她能樂觀面對一切的不盡如人意,同時善於發現人性的美好。

文藝青年總是羨慕那些一直行走在路上的瀟灑靈魂。可是又有幾個人真正能像三毛這樣,充滿熱情地打理自己的生活,充滿好奇地面對單調的風景,充滿愛心地對待身邊每一個陌生人呢?

就像她在書裡寫的:「生命的過程,不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啊!」

生命的美好之處在於探索,不管是探索人或事或物,體驗是最高的權威。

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有很多不滿,或許你可以學學三毛,把平平淡淡的日子過成一首詩。

相關焦點

  • 從《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重新認識三毛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每個人一生下來被分到的苦難都是不一樣的,面對生活中的未知數和困難,我們該如何做?三毛通過她在《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告訴我們,生活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易,總是不斷上演著得到、失去、相聚、離別、開心、難過,這是生活的真實模樣,我們無需花費時間去糾結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只需要盡力讓自己輕鬆、自在地過好當下即可,這是三毛的大智慧。《撒哈拉的故事》是臺灣作家三毛第一部出版的作品集,於1976年5月正式出版。
  • 可愛的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美好的婚姻生活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三毛在沙漠中與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相處的感人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雖然充滿了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的眼裡把這種殘缺的生活看成了一種完美。
  • 跟隨三毛的足跡,尋找撒哈拉沙漠的美
    相信很多人對三毛並不陌生,那些喜歡三毛的人,一定知道一本書,它就是《撒哈拉的故事》。有些人可能初高中就讀過了,有些人可能二三十歲才把它當作睡前讀物來讀。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人們,從中也會感悟出不同的道理。
  •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的沙漠情
    三毛,原名陳平,是自己改的名字,由於父母給起的名字太難寫,年少的時候叛逆,初中時經常逃課,高中畢業後,已經讀完了市面上流行的書籍。她是無數青年學生眼中的奇女子,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最鍾情與撒哈拉沙漠,本書是三毛最受歡迎的作品,徵服了無數讀者。
  •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撒哈拉的故事,也是三毛的故事
    手捧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心中如黃色的書封一樣, 有一種蒼茫與寧靜,那是大地的顏色,遼遠空闊,又沉穩深邃。說實話,在這之前,我從未對沙漠有過任何幻想。也從未想過,有那樣一個女子,在最美的年紀,遠行撒哈拉,說這兒是自己前世的夢幻、第二個家。
  • 撒哈拉沙漠:三毛的生活並不富有,卻讓我愛不釋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告訴你生活可以詩與夢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才敢拿起《撒哈拉的故事》,才敢去神交三毛,因為拿起來卻放不下,因為放不下,所以有那麼多的牽掛,內心有許多言語想說,說與三毛聽:三毛,你將生活過成了夢。「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了一粒沙,然後就有了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因為一本《國家地理》,三毛被撒哈拉所吸引,就這樣她背起自己的行囊,告別西班牙,來到了撒哈拉,一個漫天黃沙,有一個文明極度不發達的地區。去過她的生活,去相會她的愛人荷西,也帶給了我們一本書。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很有趣。三毛記下了在撒哈拉的歲月生活。租來一間沒有頂的屋子,周圍是很驕傲的沙哈拉威鄰居們,有一輛車子,身邊是丈夫荷西,生活得不算差。故事從沙漠中的飯店展開。臺灣寄來的食材,經過三毛「大廚」的烹飪,菜品多樣。荷西很喜歡,其他人也喜歡。寄來的中國食材用得差不多了,西菜便出場,中國飯店一周開張一次。筍片炒冬菇?不存在的,小黃瓜角色扮演筍片。
  • 《撒哈拉沙漠》丨冥冥之中,是沙漠選擇了三毛
    在三毛和丈夫荷西來到沙漠的這段日子,她將在沙漠發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通過文字呈現給大眾,這場不停歇的文字之旅成就了「三毛熱」。最後三毛的丈夫因意外去世,為此她大受打擊。可三毛終於活了過來,拯救三毛的正是大千世界的風採。我想,大概三毛和世界已有羈絆,不然怎麼會這麼及時地出現在她身邊。
  • 讀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有感
    因老師要求學生讀三毛寫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為兒子買了這本書,兒子讀完,順手放在床邊,被我隨手拿來閱讀。三毛似乎是一個與我久未有消息的老朋友,既熟悉又陌生,記得年輕時三毛給我留的印象並不好看,所以看到兒子在我身邊讀三毛寫的另一本書時不由說:「知道三毛長得什麼樣嗎?瘦瘦的,眼睛不大,長得不算漂亮。」為了證實我說的正確,在電腦中搜出三毛的照片,才發現三毛是這麼有韻味的女子。兒子湊到跟前看了說:「三毛長得這不很漂亮嗎?」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日復一日,我這隻原本不是生長在沙漠的「黑羊」,是如何在努力有聲有色地打發著漫長而苦悶的悠悠歲月。——三毛對於作家三毛而言,在撒哈拉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經歷,那裡有她和摯愛荷西的記憶。他們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被三毛筆下的文字詮釋的生動而又具體,讓人忍不住也要想深入大漠體驗一把。01 天生自由愛浪漫很多人以為三毛為了愛情去了撒哈拉,其實當初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她,而不是荷西。為了她,荷西願意陪著她一起去。
  • 遇見撒哈拉的故事,與三毛一起感悟人生,淚流滿面也值得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在沙漠中生活,甚至比平常人更加清苦,多少人避之不及,但三毛的字裡行間卻透露著幸福與溫暖,活成了無數人羨慕的模樣。她以一顆清淡,平常的心來描述生活中的瑣事,幸福於無形中在筆下生花。
  • 三毛與荷西:撒哈拉沙漠的悽美絕戀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難忘回憶,裡面有她和丈夫之間的生活瑣事,有當地的民俗民風等等。三毛原名陳懋平,1943年3月26日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往臺灣生活,初戀失敗後於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臺灣駐西班牙大使是三毛父親的好朋友,她便住到大使專職廚師的家裡,起居飲食都由其照顧。廚師有個14歲的兒子在上中學,荷西是他的同學住同一棟公寓,常到他家裡玩,由此認識的三毛。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獨特式的經典語錄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三毛與荷西在枯躁乏味的大漠中,令人感動的那種相濡以沫的愛。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在衣食住行上雖然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根植於三毛心中對荒原上美好的嚮往,甩掉一切困難,用他們的雙手創造出一個溫馨可愛的家。
  • 《撒哈拉的故事》——跟隨三毛感受那片遙遠沙漠裡的酸甜苦辣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讀三毛的第一本書,在此之前,我早已對三毛及這本書的大名有所耳聞,依據那些別人摘抄與品評的零零碎碎的文字,我覺得三毛應該是一個特立獨行又十分瀟灑有魄力的女子,然而在讀《撒哈拉的故事》的過程中,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三毛的浪漫、可愛與純粹。
  • 撒哈拉沙漠中的橄欖樹,三毛與抑鬱症
    三毛是知名女作家,我曾經讀過她很多作品,為她筆下所描寫的異國風光,跨國戀情,撒哈拉大沙漠而吸引。再後來,了解到她的童年,其實也是非常不幸和曲折的,三毛小時候比較偏文科,數學不好,經常考零分,後來她發現數學老師總喜歡考課後的習題,就背了習題,結果連考了幾個一百分。
  • 作家三毛:我在撒哈拉沙漠痛快地活過
    在數次的心碎和逃離之後,她選擇去往承載著前世鄉愁的撒哈拉。這一次她找到了自己的歸所。02「不記得在哪一年以前,我無意間翻到了一本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那期書裡,它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 三毛的最愛:撒哈拉沙漠
    特別是像撒哈拉這樣,名聲在外、風景迷人、人跡罕至的地方。 許多年前,一位奇女子,走進這片風塵滾滾的撒哈拉,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從此,整整一代人都對撒哈拉產生了一種如鄉愁般莫名的思念。萬般感慨,只為圓青春記憶裡的一個夢!因為三毛,去一次撒哈拉!,三毛曾說「我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我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有趣的生活,不一樣的情懷
    我從未去過撒哈拉沙漠,但看了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之後,便會有些嚮往,對於這個整日在鋼筋混泥土搭成的高樓大廈間穿梭,等待一輛輛車從身邊過的時間比穿過馬路的時間還要長的我來說,想想廣闊無垠的沙漠,是件多麼愜意的事!連擁擠的心房似乎也跟著寬廣起來!
  • 三毛:行走在撒哈拉沙漠裡的深情
    僅僅是因為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圖片,感覺似乎自己曾經是屬於那片土地的,心中湧起一種淡淡的鄉愁。因為這個緣故,就義無反顧的勇敢的出發了。熱愛她的荷西為了追隨她,也就陪著她一起闖入了撒哈拉沙漠那個神秘的世界。撒哈拉沙漠,集結了三毛一生浪漫的情結。這個臺北女子,如同她腳下走過的千山萬水,充滿了謎一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