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二郎神」:他的主要原型之一竟是波斯雨神!

2020-12-13 葉話文史

原創:唐封葉

前言:

說起二郎神,那在中國民間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知名度不下於玉皇大帝、如來佛祖、孫悟空等神仙吧。現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二郎神,基本信息如下:

姓名:楊戩

性別:男

相貌特點:英俊少年,眉間長一隻豎眼

武器:三尖兩刃刀、彈弓

寵物:哮天犬

部下:梅山七怪

家庭住址:灌江口

親屬:母親為三公主,舅舅為玉帝

想必在大家心中,二郎神「自古以來」就是上面的樣子。但正如易中天老師所說,從來沒有什麼「自古以來」這一說。二郎神的上述形象也是從無到有、由多個原型經過千百年的融合演變,到明清之後才定型的。那二郎神有哪些主要原型,各個原型裡的元素又是怎麼匯合在一起「煉成」今天的二郎神形象的,唐封葉就在這裡說道說道。

正文:

我們首先從二郎神的重要信息——他的「籍貫」說起。大家都知道二郎神的住地或說道場在「灌江口」,簡稱「灌口」。那灌江口在哪裡呢?原來它就在古代的灌州(縣)、現在的四川成都市所轄縣級市都江堰市。中國名山大川甚多,神話中的二郎神為啥住那裡,這就要提到舉世聞名的都江堰。

大約2300年前的秦昭襄王后期,秦國蜀郡郡守李冰為了開通由蜀地伐楚的水上航道,同時解除蜀地水患、灌溉農田,帶領蜀地軍民費時10餘年,修建成了包括魚嘴分水堤、寶瓶口等在內的水利系統,這就是後世所稱的都江堰工程。其實除了都江堰,當時李冰還整修了蜀地的很多河流,比如開挖溝渠、開鑿航道上的巨石、夷平險灘等。因為當時技術落後、工具簡單,李冰他們是靠著「螞蟻啃骨頭」的精神,通過火燒來開鑿山石等手段,才最終取得成功。當然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建成,也惠及蜀地千年,灌溉良田數百萬畝,使蜀地真正成為「天府之國」。

這樣史詩般的工程,自然很早就被神話。在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一書中,就記載了李冰為制止江神娶妻,化身青牛與江神搏鬥的傳說;東晉常璩《華陽國志》也記載了李冰開鑿大渡河匯入岷江入口處的溷巖時,持刀跳進水中與水神拼殺的故事。

冰鑿崖時,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與神鬥。——《華陽國志·蜀志》

不過可能是後人覺得堂堂郡守(秦時郡相當於省級單位),居然一言不合就親自變牛搏鬥或操刀上陣,太沒有高級幹部的樣子了,於是慢慢又有了李冰有兒子幫父親治水、打水怪的傳說。現存的最早記載李冰兒子幫忙治水的資料是南朝梁李膺的《治水記》,裡面說:

蜀守父子擒健鼉(tuó),囚於離碓之趾。

到了唐代,李冰的兒子有了排行,被稱為「二郎」。唐代崔令欽《教坊記》就有《二郎神》詞牌。

可能又有人會嘀咕了,為什麼李冰的兒子不是大郎而是二郎呢?這個卻沒有任何資料有具體解答。

1974年,人們在都江堰外江出土了東漢年間雕刻的李冰石像,上面除了刻著李冰的姓名,還有「都水掾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水萬世焉」等字樣,說明東漢人當時一共造了3個人像,除了李冰還有2人,也許是李冰的隨從。古人稱侍從為「郎」,所以很可能是由李冰有「二郎(兩個侍從)」,演化出李冰有「二郎」(排行第二的兒子)。

只不過唐代以前,「李二郎」的形象還沒有留下確切記載,是比較模糊的。但自宋代以後,二郎神的形象就比較具體了。宋代張唐英在《蜀檮杌(táo wù)》中說:

(乾德)二年八月,(王)衍北巡,以宰相王鍇判六軍諸衛事。旌旗戈甲,百裡不絕。衍戎裝披金甲,珠帽錦袖,執弓挾矢,百姓望之,謂如灌口神

這裡張唐英雖然沒直接形容「灌口神」的樣子,但說五代十國之一的前蜀國後主王衍打扮得跟灌口神一樣,那麼灌口神自然也是戴著珍珠串成的帽子、著戎裝、穿金甲,拿著弓、夾著箭的威武樣子了。

除了形象,宋代對二郎神的祭祀也很特別。與中原自周代以後形成的以「太牢」(牛羊豬三牲)為最高祭祀規格不同,五代和宋朝時期人們祭祀二郎神用海量的羊,數量多到每年4萬多隻,令人咋舌。

那從南北朝到隋唐,經歷了什麼變故,讓李冰兒子二郎有了拿弓矢的金甲神的模樣,而且祭祀用羊十分驚人呢?清代吳任臣編纂的《十國春秋》中有了一絲線索。《十國春秋》對前蜀國後主王衍北巡也有記載,但是與張唐英的《蜀檮杌》稍微有點不同,他記道:

秋八月戊辰,帝(王衍)發成都,以同平章事王鍇判六軍諸衛事,帝被金甲、冠珠帽、執戈矢而行,旌旗戈甲連亙百餘裡不絕,百姓望之,謂為灌口祅神

大家看看最後一句,宋張唐英說「百姓望之,謂如灌口神」,清吳任臣說「百姓望之,謂為灌口祅神」,「灌口」後多了一個「祅」字!這個「祅」,左為「礻」右為「夭」,通「妖」。但很多學者認為,此處「祅」應是「祆」(右為「天」)字的誤寫。

原來,自公元前11世紀開始,中亞草原一帶逐漸形成一種早期宗教,名叫「瑣羅亞斯德教」。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之一,後來興盛於古波斯地區,以祭拜光(日月星辰之光、火光、雷電光等)為特徵,所以傳入中國後被稱為「拜火教」;又因他們的廟宇內沒有偶像,中原人誤會他們在祭拜天,所以稱之為「祆教」。祆,左為「礻」,代表祭祀,右為「天」,整個字就是祭天之意。說到拜火(光),可能有人會想起金庸小說裡的明教也即摩尼教,但摩尼教產生於公元3世紀,只能說算瑣羅亞斯德教的一個變種。

祆教很早就通過南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據新疆和內地的出土文物顯示,兩晉時西域和北朝就已經流傳該教。在唐代,都城長安、洛陽內都有祆教的廟宇,熱播片《長安十二時辰》中也有對該教的刻畫。成都地區唐代是經濟發達地區,有「揚(州)一益(州)二」之稱,所以成都地區那時也流行異域的祆教。特別要提出的是,前蜀後主王衍的昭儀李舜絃,就是波斯人後裔!

在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祆教)中,有一位與水有關的神仙,就是雨神蒂什塔爾。蒂什塔爾被波斯人認為是天上的天狼星,能司雨水。瑣羅亞斯德教秉持「善惡二元論」,所以雨神蒂什塔爾自然要跟旱魃之神作鬥爭。蒂什塔爾雖然為女性形象,但是一個月有三次變化:上旬變為英俊健美的15歲少年郎,中旬變為金角公牛,下旬變為金耳白馬。注意我們的二郎神,就是英俊健美的少年郎形象!

再對比一下祭祀方式。據史書記載,隋唐時期中亞一帶信奉祆教的國家祭祀雨神蒂什塔爾時,用羊就極多。《隋書·西域傳》寫道:

(曹國)國中有得悉神(蒂什塔爾的另譯),自西海以東諸國並敬事之。其神有金人焉,金破羅闊丈有五尺,高下相稱。每日以駝五頭、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常有千人食之不盡。

曹國一天用一百隻羊祭祀得悉神(蒂什塔爾的另譯),一年360多天,全年祭祀用羊自然近4萬隻,這與宋人記載的祭祀灌口神要4萬隻羊完全吻合!至於曹國用駝和馬,蜀人不用,這也很好解釋,畢竟中原無駝少馬。中國人比較節儉,自周代以後祭祀就是意思意思而已,所以蜀人祭祀灌口神4萬隻羊,顯然說明這個神的原型應是遊牧地區的神,所以要吃羊!「李二郎」後來變成「楊二郎」,很可能跟祭祀灌口神用羊有關,「吃羊的二郎神」慢慢訛誤成「楊(羊)二郎」!

祆教和雨神蒂什塔爾帶來中原的東西還很多,後世二郎神的武器彈弓和三尖兩刃刀跟她有莫大的關係。

敦煌學研究者姜伯勤老先生考證,蒂什塔爾神話在中亞地區傳播時,跟敘利亞地區的狩獵女神艾爾特米斯結合,所以有了弓矢這武器,後來二郎神的弓又演變為彈弓。而在敦煌壁畫和胡人墓中,三叉戟非常常見。注意下面統萬城胡人墓中的胡人武士所持的三叉戟,如果三叉往一起再合一合,是不是跟三尖兩刃刀很像?

二郎神身邊形影不離的哮天犬,也和祆教及蒂什塔爾有關。在祆教中,狗的地位特殊而崇高。原來祆教認為人死後被蒼蠅叮咬而腐敗,會永遠骯髒。早期,波斯人讓犬或鷹來啃噬屍體,認為這才能去除屍毒(西藏天葬就是從祆教來的);薩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建立後,方式有所改良,犬只需圍繞屍身走幾圈「去毒」,搬動遺體也要在犬的注視下,稱「犬視」。所以在祆教中犬的地位和人是一樣的。

再說蒂什塔爾,之前說過她本是天狼星,而在西方星座中,天狼星屬於大犬座,它旁邊就是小犬座,所以天狼星和小犬座也是形影不離的。

現在我們清楚了,唐代興起的「灌口祆神」,就是波斯祆教雨神蒂什塔爾和中國本土灌縣水神「李二郎」的結合體。很可能是唐代信仰祆教的胡人尤其是波斯人來到成都,發現成都有水神(李冰和二郎),於是也宣傳自己的雨神蒂什塔爾,最終兩者互相結合,形成了「灌口祆神」帶弓矢、執三叉戟(類似三尖兩刃刀)、騎白馬、牽白犬的英俊少年的形象。這一形象其實是外來比重勝過了本土元素。

有人可能會質疑,說不對啊,柳宗元所作的《龍城志》曾記載,隋朝末年青城山有個叫趙昱的年輕道士,被隋煬帝任命為嘉州(治所在今四川樂山)太守,曾經持刀入水斬蛟除害;再後來嘉陵江發大水,已經棄官而去的趙昱突然又騎著白馬現身於青色的霧氣中,身邊跟著幾個打獵裝束的侍從。

也就是說,按《龍城志》的說法,道教神仙趙昱出現在隋朝,比唐朝才由波斯祆教雨神蒂什塔爾和李二郎結合形成的「灌口二郎神」要早啊!

其實學者早就考定,《龍城志》並非真的是由唐代柳宗元所作,一般認為是北宋前中期人託名所寫。隋唐的史書、筆記中,也查不到趙昱這個人。所以趙昱「隋朝人」的身份其實是宋朝人編出來的,具體說應是宋朝的道士為了擴大道教的影響、爭奪信眾而編出來的。為了迎合當朝,道士們故意給自家的這個神仙編了個「趙」姓,眾所周知宋朝的皇姓就是趙嘛!道教的這種行為,也得到宋朝官府的支持。

原來在北宋初年,蜀人不滿宋朝統治,經常借祭祀「灌口神」聚眾鬧事甚至造反。著名的李順、王小波起義,就與祭神有關聯。

程琳……知益州, 蜀人歲為社會以祀灌口。琳曰:往時不誅李順,故大亂。乃捕為首者戮之,餘百數配內地。——曾鞏《隆平集》卷八《程琳傳》

宋朝官府忌憚原來那個祆教色彩濃厚的「灌口神」,而且宋朝皇帝本就崇尚道教,於是就扶植道教編出的跟自家一個姓的趙姓二郎神趙昱。經過宋朝300多年統治,「二郎神是道士趙昱」的說法已經在全國深入人心,李冰家李二郎基本靠邊站了(只在灌口保留影響),祆教的色彩也早看不出了。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時二郎神的長武器已經變為棹刀,算是三尖兩刃刀的雛形。《宋會要輯稿》記載: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知益州李士衡言:永康軍村民賽社,用棹刀為戲,望行禁止。

永康軍是宋代的行政區劃名,就是現在的都江堰市。益州知州李士衡的話意思是,當時灌口民間搞祭神活動,就拿棹刀耍著玩。為什麼拿棹刀?想必那時灌口的神也即二郎神的神像也是拿棹刀的。

《武經總要》中的掉(棹)刀

到了元朝,二郎神趙昱的故事中又增加了梅山七聖。元雜劇《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二郎神自己有唱詞:

吾神姓趙名昱,字從道,幼年曾為嘉州太守。嘉州有冷源河,河內有一健蛟,興風作浪,損害人民。嘉州父老報知吾神,我親身仗劍入水,斬其健蛟,左手提蛟首級,右手仗劍入水。見七人拜倒在地,此乃梅山七聖。

南宋後期和元代時,二郎神的故事裡多了「劈山救母」這一段,它與「沉香劈山救母」一起流傳,至於誰先誰後,已經搞不清了。「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故事被明代後期百回本的《西遊記》收入,二郎神因而也有了玉帝外甥的身份。

真君喝道:你這廝有眼無珠,認不得我麼!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靈王二郎是也。今蒙上命,到此擒你這造反天宮的弼馬溫猢猻,你還不知死活!大聖道:我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

只不過在《西遊記》裡,二郎神只有姓(楊),沒有名字。在百回本《西遊記》之後、明朝末年許仲琳的《封神演義》中,二郎神終於有了具體名字——楊戩。

熟悉宋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宋徽宗寵信一個叫楊戩的太監,他魚肉百姓、搜刮民財,名聲狼藉。楊二郎為什麼跟這個死太監楊戩同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胡適先生猜測,認為可能跟二郎神的祭祀用羊太多、騷擾地方百姓有關。

到這裡,二郎神的所有元素基本講過了,我們該來解釋一下最後一個問題——二郎神的「第三隻眼」是什麼時候有的。

這個問題最簡單直觀的就是看古代傳下來的神像。下面有兩張二郎神像,年代分別為明萬曆和清代,注意其面部,兩眉之間都沒有第三隻眼。

明代萬曆年間二郎神像
清代二郎神像

有人會說,不對啊,我看央視《西遊記》裡面,楊戩帶天兵天將下界捉拿齊天大聖孫悟空時,不就是靠第三隻眼,識破孫悟空所變的麻雀、魚兒的嗎?可惜我要告訴大家,這個在原著裡其實是沒有的,是電視劇編導增加上的。我們來看看原著:

四大天王與李天王俱出轅門迎接,相見畢,問及勝敗之事,天王將上項事備陳一遍。真君笑道:小聖來此,必須與他鬥個變化……只請託塔天王與我使個照妖鏡,住立空中。恐他一時敗陣,逃竄他方,切須與我照耀明白,勿走了他。」……正嚷間,真君到了,問:兄弟們,趕到那廂不見了?眾神道:才在這裡圍住,就不見了。二郎圓睜鳳眼觀看,見大聖變了麻雀兒,釘在樹上。——《西遊記 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原著裡,二郎神與孫悟空交戰前,特地向託塔天王借照妖鏡,如果他有「天眼」,自然就不用借了;而且孫悟空變化後,他只是「圓睜鳳眼觀看」,並沒有開「第三隻眼」。不但《西遊記》,稍後的《封神演義》裡也沒有二郎神長三隻眼的說法,大家沒事可以仔細翻翻。

那二郎神的「第三隻眼」是啥時候才有的呢?清末說唱鼓詞《沉香救母雌雄劍》裡面有唱詞:

當先顯出一身將……牽著狗來駕著鷹,……頭戴一頂三山帽,身披鎖子甲黃金,面白微須三隻眼,手使三尖兩刃鋒。……眾神看罷楊小聖,認得是臨江灌口二郎神。

這大概是目前最早說二郎神有三隻眼的文字。所以「二郎神有三隻眼」的說法差不多是清朝後期才產生的,至今頂多200年時間。

唐代觀音殘像

那二郎神為什麼會生出三隻眼呢?一些學者追溯到所謂的三星堆銅人,還有人追溯到灌縣北方的少數民族氐人,其實都不靠譜。小編認為,二郎神的三隻眼應該是受佛教影響,佛教中有不少菩薩、天神都是三隻眼。而在明代小說《西遊記》中,二郎神又「目光犀利」,能認出孫悟空的各種變化,因此清代後期就有了他也有三隻眼的說法。至此,二郎神的所有元素才都齊全了。

總結:二郎神最早原型是李冰兒子,這個原型奠定了二郎神的道場(灌口),還有他少年郎的簡單形象;賦予二郎神最多元素的其實是外來的「和尚」——波斯祆教雨神蒂什塔爾,蒂什塔爾進一步深化了二郎神英俊少年郎的形象,並給他帶來寵物犬和武器弓矢、三叉戟,三叉戟在宋代演化為棹刀也即三尖兩刃刀;宋代道教為了擴大影響在官府的支持下推出趙姓二郎神趙昱,影響遍及全國;元代時,「趙二郎」的故事中收了梅山七怪(聖),同時「楊二郎劈山救母」也出現;明代《西遊記》中「楊二郎」的形象基本完成;清代「楊二郎」不知何故被起名「楊戩」,清後期「楊二郎」被添上了「第三隻眼」,二郎神楊戩的形象最終形成。

主要參考資料:

書籍

常璩《華陽國志》

馮廣宏《都江堰創建史》

姜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

滕磊《西域聖火——神秘的古波斯祆教》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編委會《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

論文

劉文強、徐軍《都江堰渠首出土石人相關問題探討》

胡小偉《宋代的二郎神崇拜》

慄凱凱《二郎神形象在文學作品中的演變探析》

侯會《二郎神源自祆教雨神考》

陶敏《柳宗元〈龍城錄〉真偽新考》

相關焦點

  • 什麼情況國人崇拜多年的二郎神有人說來自波斯
    二郎神,又稱二郎顯聖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口神、赤城王、昭惠顯聖仁佑王、清源妙道真君等等,是民間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民間多認為他是一位與水利、農耕、防止水災有關的神,甚至是水神,清以前曾被奉為戲神,還被奉為獵神、蹴鞠神、雷神、酒神等。二郎神居於四川都江堰市,都江堰有二王廟(古稱二郎廟),所以有些說法裡灌江口即都江堰。由於封神演義的影響,二郎神通常叫作楊戩,他力大無窮,變幻莫測,能有七十二變(八九玄功)。他的武器是三尖兩刃槍,武功絕倫,座下有神獸哮天犬,額間有第三隻神眼。
  • 《西遊記》中二郎神的原型是誰?
    「在民間,有將李冰父子二人合稱為二郎神之說,有將李冰稱為二郎神之說,亦有稱李冰次子李二郎為二郎神的說法。」事實上,不論李冰、李冰次子或者父子二人,確實都在某一歷史時期被民間甚至朝廷作為二郎神來崇拜,只不過三者分別在不同的朝代受到推崇。
  • 孫悟空欠二郎神一聲謝謝,只因五百年前二郎神做的這件好事
    \二郎神是波斯拜火教的襖神?在唐代以前是沒有二郎神這種說法的。據唐崔令欽《教坊記》, 唐初宮廷音樂家曾根據民間迎神報賽時娛神詠唱二郎神的曲調製成《二郎神》詞牌, 說明唐代才出現了二郎神的名號。襖教把維施帕卡奉為襖神,他經常身披甲裝 , 冠帽騎馬 , 執弓挾矢 ,形象十分帥氣。唐五代後主王衍之也信奉襖教。《蜀禱機》卷上有雲:「(乾德)二年,西曆紀元前五、六百年,波斯國有聖八月,(王)衍北巡,以宰相王借判六軍諸衛事。
  • 二郎神楊戩的人物形象原型,並非是宋朝大太監楊戩
    據說,他在府中養了許多的鶯鶯燕燕,在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中還有過記載。但他畢竟是個太監,身體不健全,這些被養在府中的女人時間長了,難免寂寞。就和楊戩府中的一名食客勾搭在了一起。此事被楊戩知道了之後,異常憤怒,就親手將那名食客給閹割了,可真是夠狠的。就這樣一個人,怎麼能和神仙搭上關係呢?
  • 二郎神楊戩升職記
    二郎神有兩個原型,也就是李冰和李冰的二兒子,當然,也有認為是父子二人合稱的這兩種形象,都先後被民間甚至朝廷作為二郎神的原型來進行祭祀和崇拜。不同於其他凡人成神的案例,二郎神的故事和其他神話中的神仙充滿了交集。
  • 二郎神是誰?蹺二郎腿真的和二郎神有關係嗎?
    至嘉祐八年(宋仁宗時期),由於二郎神一直流行於蜀地民間,朝廷才在蜀人的接連請求下將以李冰次子為原型的二郎神納入官方祀典,並封其為地位不怎麼高的「靈惠侯」。隨著蜀地越來越頻繁的對外聯絡,二郎神信仰日漸走出特定地域,京城也有了二郎神廟。在民間信仰的進一步推動下,二郎神於元祐二年(宋哲宗時期)被封為「靈惠應感公」。
  • 二郎神究竟是誰?歷史上確有其人還是被人杜撰?
    二郎神究竟是何方神聖,是出自於民間的神仙(比如福建沿海所崇信的媽祖)?或是真實的來自於民間?還是出自於道教神仙譜系的自然之神?今天我們就好好的探究一下二郎顯聖真君的來龍去脈。「二郎神」這個詞最早出自於《教坊記》,文中說二郎神其實有兩個,一個是秦朝時期李冰的兒子,在灌江。
  • 二郎神究竟是誰,蹺二郎腿真的和二郎神有關係嗎?
    至嘉祐八年(宋仁宗時期),由於二郎神一直流行於蜀地民間,朝廷才在蜀人的接連請求下將以李冰次子為原型的二郎神納入官方祀典,並封其為地位不怎麼高的「靈惠侯」。隨著蜀地越來越頻繁的對外聯絡,二郎神信仰日漸走出特定地域,京城也有了二郎神廟。在民間信仰的進一步推動下,二郎神於元祐二年(宋哲宗時期)被封為「靈惠應感公」。
  • 二郎神究竟是誰?楊戩只是神話,還有三人你不知道
    二郎神楊戩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神話人物形象,來自於神話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這兩本書的塑造,以三隻眼和哮天犬出名,發家於灌江口,《西遊記》裡更是說他是玉帝的外甥,稱顯聖二郎真君,也就是說,二郎神楊戩是屬於神話體系的人物,屬於玉皇大帝神仙貴族的圈子,至於歷史上有沒有楊戩這個人,同名同姓肯定有,比如北宋權宦楊戩就一度被赴會成二郎神,這當然沒有太大意義。
  • 天宮第一戰神二郎神
    二郎神得以在民間家喻戶曉,還要歸功於《西遊記》裡孫悟空大鬧天宮那一段。孫悟空一條金箍棒打得各路神仙七零八落,竟是連一向神勇的哪吒三太子也抵擋不住,敗下陣來,然最後卻被勝自己一籌的二郎神給制服了。二郎神,由此在民間被賦予了一個「天宮第一戰神」的稱號。 二郎神的信仰起源於蜀地。二郎神又被稱為灌口二郎神,為道教中的水神。關於其來歷,可謂眾說紛呈。一種說法認為:二郎神是戰國時秦國的李冰。 戰國時代,李冰任秦國的蜀郡太守一職。秦孝文王時,他帶領老百姓建造了都江堰,使川西平原的千裡良田得到灌溉,蜀郡因此變成千裡沃野。
  • 二郎神是誰,關於二郎神的傳說
    二郎神的信仰起源於蜀地。二郎神又被稱為灌口二郎神,為道教中的水神。關於其來歷,可謂眾說紛呈。最主流的一個說法就是二郎神是玉皇大帝的外甥,跟三聖母也就是沉香的母親是親兄妹,可是給我的感覺好像是玉帝對待三聖母跟二郎神好像不太一樣呀。也就是說楊戩的母親是玉帝的妹妹,那麼問題來了,二郎神的姥爺是誰?
  • 二郎神楊戩到底有多強,二郎神與孫悟空哪個更厲害?
    二郎神楊戩到底有多強,二郎神與孫悟空哪個更厲害? 二郎神和孫悟空都是我國歷史上信仰了超過1000年的本土神明,早在宋元時代,二郎神就是我國四川等地民間信仰的神祗,孫悟空則是我國福建等地信仰的神明。
  • 楊戩叫「二郎神」,這個「二」字是什麼意思
    二郎神排行老二比較好理解,但讓不少人難以接受的是,此處的二郎神也許並非是《寶蓮燈》裡的二郎神。大部分人了解二郎神都是來源於小說,比如《西遊記》,比如《寶蓮燈》,戲劇來源於生活,後人對二郎神原型爭論不休,但也有人認為其實二郎神真人與小說裡的二郎神也就是重了個名,本質上完全兩回事兒。
  • 二郎神為何叫這個名字,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嗎?真有個兄弟叫大郎?
    在天上的眾位神仙中,有一位比較特殊,他在《西遊記》中也出現過,但並不是主角,不過能力也是不容小覷的一位大神,他就是二郎神,提到這個名字我們不由得生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二郎神這個名字是不是在家中排行老二的緣故,要不然為何叫二郎呢?他的上面是不是還有個大郎?
  • 你們真以為二郎神比孫悟空厲害?
    孫悟空惜敗於二郎神,已經是事實。兵不厭詐,不管二郎神怎麼贏,就是贏了。你們真以為二郎神比孫悟空厲害?正如悟空與如來打賭,十萬八千裡的筋鬥雲也飛不出他的手掌心嗎?錯了,悟空不是飛不出,而是輸於寫在如來右手中指的那幾個字「齊天大聖到此一遊」,也輸給了自己,年少輕狂,心比天高,不諳世事。
  • 「二郎神」的來歷是什麼,答案和你想的,可能並不一樣
    眾所周知,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西遊記》中,「男一號」孫悟空可謂是上天入地、神通廣大,他偷蟠桃,盜仙丹,甚至是大鬧天宮,簡直就沒有人能治得了他。孫悟空的本事無疑是非常厲害的,然而卻有一個人,其本事並不在孫悟空之下,那就是二郎神,別的暫且不說,我們只來看一看他們二人的「武功」,大概也就明白了。孫悟空的「武功」名叫「七十二變」,可二郎神的「武功」,卻叫「七十三變」,哈哈,比你多一「變」,當然要比你厲害啦。
  • 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二王廟,竟是二郎神的祖廟
    在都江堰景區內,二王廟是一處不可錯過的景點,它是為紀念都江堰的修建者李冰及其子二郎而建,廟內除了供奉李冰父子外,也供奉有一些道教神話人物,所以二王廟也是一座道教宮觀。二王廟背靠玉壘山,面臨岷江依山而建,樓臺宮殿上下重疊錯落,古木掩映,環境優美,有「玉壘仙都」的美譽。
  • 楊戩並非二郎神!這些才是歷史的真相
    二郎神是我國神話傳說中一位著名的神仙,也是影視劇中大家最熟悉的神仙之一,劇中的對二郎神形象的描述有正有邪,但大都承認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是天庭的第一戰神。但是,對於二郎神的姓名,大家似乎都認為他姓楊名戩,家住灌江口。
  • 二郎神原來不叫楊戩?而楊戩竟然是個太監?
    似乎我們所知道的二郎神都叫楊戩。而且,看多了神話傳說和神話故事,我們總希望故事裡的人物都是真的。那麼,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這些神仙到底有沒有原型呢?很多人肯定都很想知道。神話故事裡的二郎神到底存不存在呢?
  • 二郎神神通廣大,親舅舅玉帝為何不待見他?
    之前與巨靈神、哪吒、四大天王等鬥法時,三下五去二就把他們打發了,但是他在二郎神面前一直很被動,只能邊打邊躲。孫悟空不停地打打躲躲,跑到人間,又被二郎神追回來。打鬥到高潮部分哮天犬出場了,協助二郎神,對孫悟空是窮追不捨。孫悟空頓時手忙腳亂,露出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