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匠人才走俏看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優秀工匠的價值——從工匠人才走俏看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在瓷都景德鎮的陶瓷發展史上,一代代陶瓷工匠的傳承創新,讓這座城市的千年窯火生生不息,越燒越旺。

  江山代有才人出。

  景德鎮市人社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該市僅經人社部門認定的陶瓷類高技能人才就有近4000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最近該市的不少陶瓷文化創意企業,卻面臨「一匠難求」的局面。

  企業渴求優秀工匠

  「現在,優秀工匠人才實在是太走俏了!」說起工匠人才話題,景德鎮成窯陶瓷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先生頗有感觸。

  前段時間,因生產需要,該公司高薪招聘一名優秀的利坯師傅。頗費周折的是,試用了十餘名利坯師傅、耗費了四五萬元的人工工資和原材料後,才相中一人。這名師傅還兼著另兩家手工制瓷企業的利坯工作,但為確保公司能生產出一流品質的瓷器,李先生還是決定聘用他。

  景德鎮法藍瓷實業有限公司是以生產藝術裝飾瓷為主的陶瓷企業,年產值上億元。今年,該公司加大海外市場的營銷力度。由於手繪上彩人才緊缺影響生產,該公司的中高端產品海外訂單的完成正面臨壓力。該公司事務部部長雷方春告訴記者,不僅很難在短時間內招聘到經驗豐富的手繪上彩人才,還面臨現有人才被「挖角」的尷尬。

  9月下旬,記者在對成窯、法藍瓷、陶藝工坊、十門造等十幾家陶瓷企業隨機抽樣採訪時發現,90%以上以生產手工陶瓷茶器或藝術裝飾瓷等產品為主的企業,都遭遇「一匠難求」的難題。其中,工匠人才需求缺口最大的達到近50人。種種跡象顯示,優秀工匠人才供不應求已導致這些陶瓷文化創意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需求變化促人才走俏

  景德鎮是「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有數以萬計的陶瓷工匠。究竟什麼原因導致優秀的工匠如此走俏?

  近年,我國茶葉消費者群體逐年增加,將景德鎮陶瓷茶器產業逐漸送上「風口」。

  景德鎮市個體私營經濟協會會長、誠德軒瓷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元陽表示,從2014年開始,隨著名家藝術陶瓷市場下滑,許多工藝美術人才開始進入茶器領域。目前,在景德鎮市,以生產茶器為主的註冊陶瓷企業有3000多家,加上未登記註冊的小作坊,以生產茶器為主的企業和作坊超過5000家。蘇元陽認為,茶器行業的規模化發展催生優秀工匠人才走俏。

  「優秀工匠人才走俏也是千年瓷都魅力衍生的結果。」有人認為,這一現象與近年大量「景漂」湧入景德鎮不無關聯。

  信息顯示,來自世界多地的「景漂」一族現已近3萬人,有的從事瓷上繪畫創作,有的甚至帶資金進入手工茶器生產行業。在生產方面,大部分「景漂」藝術家負責瓷上繪畫創作,其他工序基本由景德鎮的陶瓷工匠完成。「景漂」不斷湧入,對各類陶瓷工匠,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景德鎮陶藝工坊負責人堯長平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審美情趣不斷提高,手工陶瓷茶器等生活日用器的市場需求,正在由低端走向高端。市場需求的變化帶動了大部分手工制瓷企業品牌、質量意識的提升,這離不開優秀工匠人才的支撐。

  大力培育優秀工匠

  優秀工匠人才的集體走俏,既是工匠價值回歸的生動體現,也是景德鎮城市轉型發展的必然。

  記者從景德鎮市發改委獲悉,9月,該市創建「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已獲國務院同意。這項對景德鎮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戰略,跨出最關鍵的一步。如何讓工匠人才隊伍的成長壯大與陶瓷文化產業、城市轉型發展同頻共振?業界人士認為,景德鎮的本土職業技術院校應針對企業需求加大對「一專多能」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同時,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創意企業也可嘗試從工資收入、社會保障、工作環境、勞動關係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新型的工匠人才培養模式和用工制度,不斷適應市場帶來的變化。

  景德鎮市人社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徐國平表示,人社部門將創新工作方法,用好各種政策,服務陶瓷技能人才的成長。同時,將通過政府層面引導,授予貢獻突出的工匠人才各種榮譽,全面提升工匠人才的社會地位,大力促進陶瓷傳統技藝的傳承創新和優秀工匠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

相關焦點

  • 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景德鎮在線訊(熊水平)景德鎮因瓷而立、因瓷而名,一千多年的制瓷歷史,積澱了厚重的陶瓷文化。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順應時代潮流,緊緊抓住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有利時機,引導、鼓勵、支持全市相關單位和社會組織大力發展陶瓷文化產業,陶瓷文化產業已呈蓬勃之勢,成為引領全市經濟發展的綠色支柱產業。  讓陶瓷文化遺產活起來。
  • 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漸入佳境
    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清代詩人沈嘉徵以一首通俗易懂的詩句,從資源、人才、技術、市場角度勾勒出景德鎮那時的「陶瓷生態」。▲陶瓷工藝美術師在瓷坯上畫畫。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景德鎮陶瓷受到多種因素的衝擊,一度有些迷茫。數年之前,景德鎮市委、市政府提前布局,以一個全新的政策引導、人才支撐、科技引領、文化滋養來培育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
  • 景德鎮陶瓷的歷史地位與發展戰略
    站在世界範圍看,景德鎮千年的制瓷歷史、最高的制瓷水平、陶瓷產業的興旺和陶瓷人才的匯聚,讓她成為一座當之無愧的「世界瓷都」。 制瓷歷史悠久。「景德鎮千年窯火旺」,鑄就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蘊,鑄就了千年瓷都的歷史地位。景德鎮有冶陶史2000年,官窯史1000多年,御窯史600多年。景德鎮是世界「高嶺石」「高嶺土」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從此兩個地質術語名揚天下。 世界瓷藝高峰。
  • 景德鎮:千年「瓷都」竟沒一個世界級陶瓷品牌
    ,在17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景德鎮陶瓷產業集全國名窯之大成,匯各地良工之精華,創造出美侖美奐的陶瓷精品,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獨特風格,為中華民族陶瓷工業的發展增添了異彩。記者了在景德鎮街頭隨意採訪了解到,不僅外地人不熟悉景德鎮的陶瓷品牌,就連本地人也不知道景德鎮有什麼陶瓷品牌。  景德鎮陶瓷沒有形成知名品牌還要歸咎於當地嚴重的仿冒風氣。從陶瓷外觀設計、知名商標到名人名作,近年來,景德鎮陶瓷遭遇仿冒的現象屢見不鮮,並嚴重衝擊著景瓷的生存和發展。
  • 景德鎮陶瓷產業何去何從?
    我們的陶瓷行業同樣如此。景德鎮作為千年瓷都,在經濟增長、轉型升級等方面也在積極尋找思路。但是,一系列的問題擺在了地方官的面前:景德鎮的發展後勁在哪?作為千年陶都這塊招牌如何越擦越亮?景德鎮過去所執行的產業政策是成功還是失敗?未來景德鎮的產業政策制定的依據是什麼?應該如何著手?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 打造永不落幕的陶博會—聚焦唐山陶瓷文化創意中心
    為此,路北區專門聘請了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專家進行整體規劃設計,依託該區域豐富的陶瓷文化資源,規劃建設陶瓷文化創意產業中心。中心規劃佔地20畝,建築面積22500平方米,建成以國內、國際大師工作室為主體的陶瓷藝術創意產業基地,形成陶瓷設計、裝飾、生產、包裝、銷售、旅遊、服務等一條龍的創意產業園。
  • 景德鎮:陶瓷文化賦能百姓小康
    景德鎮如今是「越來越有文化了」。走進瓷都,所到之處,看到的、聽到的都是與陶瓷文化相關的人和事,城市和產業發展也與其密不可分。    曾經的「御窯廠」搖身一變成為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前來探尋景德鎮千年制瓷歷史的陶瓷愛好者絡繹不絕。
  • 景德鎮陶溪川:助推瓷都陶瓷文化重煥光彩
    昔日爐火熊熊的燒煉車間,成為美術館、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以往燈火通明的彩繪車間,成為眾多品牌企業的入駐地;過去瓷聲悅耳的選瓷包裝車間,成為國際藝術家工作室……在陶溪川,古老的陶瓷文化藉助發展升級理念迸發出創意之光。
  • 夢想地、時尚地、生活地——景德鎮有個陶瓷創意市集
    近代以來,景德鎮制瓷業一度陷入低谷,受經營體制不活等因素影響,景德鎮很多瓷廠陸續倒閉,大批老手藝人下崗,陶瓷技藝傳承面臨危機。近年來,在「復興千年古鎮、重塑世界瓷都、保護生態家園、建設旅遊名城,打造一座與世界對話的城市」的發展定位下,景德鎮大力開展陶瓷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堅持科學與藝術結合、文化與經濟結合、傳承與創新結合、民族與世界結合的思路,培育出一批優秀項目。
  • 惒堂文化,趙俊璞的陶瓷創意創新試驗田
    景德鎮是平臺家鄉才是舞臺    「景德鎮是個藏龍臥虎的陶瓷江湖」,向來有「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諺語。景德鎮五所大學擁有幾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長期定居的國內「景漂」30000多人,「洋景漂」也有5000人之多,客商則來自全球。
  • 景德鎮陶瓷博覽會日前開幕,陶瓷產業銳意創新——「雙創」讓千年...
    原標題:景德鎮陶瓷博覽會日前開幕,陶瓷產業銳意創新——「雙創」讓千年瓷都青春綻放圖③ 10月18日,2020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在江西景德鎮開幕。工作人員在瓷博會現場展示瓷板畫繪製技藝。  本報記者 王 晉攝江西景德鎮素有「千年瓷都」之美譽,憑藉著陶瓷業的興旺發展,這裡已經成為中國陶瓷文化創意和傳承的核心地帶。
  • 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
    二、項目運營商簡介  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隸屬於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的「陶溪川-China坊」項目開發運營公司。  三、項目簡介  「陶溪川·CHINA坊」國際陶瓷文化產業園——景德鎮市重點項目,由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投資億元興建的一座集文化創意、購物、休閒、餐飲、娛樂等多種綜合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是中國首座以陶瓷文化為主體的一站式文化休閒娛樂旅遊體驗創意園區,名副其實的「CHINA坊」。
  • 2020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開幕
    10月18日,2020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在景德鎮拉開帷幕。(海波 攝)10月18日,2020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在景德鎮拉開帷幕。他說,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去年7月成功獲批。千年瓷都在歷史的轉角處,迎來了重振輝煌的千載機緣;紅土聖地在國家的大局中,落下了趕超跨越的關鍵一子。一年多來,江西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以答卷者的使命、奮鬥者的自覺和先行者的擔當,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率推進、高水平落實,推動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 廣美陶藝教學成果展示新時期陶瓷發展圖景,或為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作...
    希望未來廣州美術學院和景德鎮陶瓷大學充分融合交流。在陶瓷學科領域,尤其在教學與產業化的融合這個方面兩個學校應該加強合作,互相幫助,共同促進,把我們的教育和產業都做好。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正表示:陶瓷是中華民族文化裡面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一張名片,是我們最重要的文化成果。如何構建新時代的中國的陶瓷藝術,確實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使命。
  • 為什麼景德鎮陶瓷沒有品牌誕生?
    而景德鎮這塊「金字招牌」正在被千千萬萬形形色色的「景德鎮制」漸漸消耗!為什麼景德鎮陶瓷沒有品牌誕生?什麼是品牌?品牌是人們對一個企業及其產品、售後服務、文化價值的一種評價和認知,是一種信任;是消費者心中衡量價值的一桿秤。因此,品牌是一套完善的市場價值評判標準。這正是景德鎮陶瓷產業的癥結所在 - 標準缺失。究其根源,有內部和外部兩大原因造成:產業詬病和市場變化。
  • 中國陶瓷行業的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
    隨著制陶業的發展,自殷商時代早期,即已出現了以瓷土為胎料的白陶器和燒成溫度達1200℃的印紋硬陶,開始了由陶向瓷的過渡。至東漢時期,浙江的越窯出產了成熟的青瓷,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裡程碑,標誌著我國瓷器業的成熟。  一、歷史與現狀  (一)偉大的發明  我國有多處遺址出土1萬年前的陶器。陶器,它是進入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標誌之一,它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 景德鎮陶瓷的成長與變遷
    在上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陶瓷一直是景德鎮這座小城最知名的名片,如今景德鎮還通過「瓷博會」的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跨界融合,讓「瓷博會」成為景德鎮的新名片。千年窯火不斷景德鎮地區的陶瓷業距今已有1700年歷史。史料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此時的陶瓷「自身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同俗粗用」,不遠銷。唐代時,景德鎮的瓷器已在國內有較大的影響。
  • 景德鎮陶瓷該怎麼賣
    為什麼說景德鎮的陶瓷比較難銷售呢?我總結為以下兩點第一:工匠不適合做生意。景德鎮屬於內陸城市經濟不發達,銷售方式和理念總是比大城市慢好幾拍。大家可以去百度下,景德鎮陶瓷品牌就知道了,出來的結果除了幾條做了推廣的品牌其他的都是一些文章。
  • 景德鎮陶瓷文化與文化旅遊論壇舉行
    12月12日至15日,由市委宣傳部、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景德鎮陶瓷文化與文化旅遊論壇在我市舉行。開幕式上,孫菊生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5月視察江西時強調,要「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搶抓千載機遇、想盡千方百計、復興千年瓷都,加快建設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孫菊生指出,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是金字招牌、國家使命,是重大機遇、歷史責任。
  • 加快轉型 陶瓷產業迎來發展「豔陽天」
    從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到山東淄博、河北唐山和浙江龍泉等地,無論是管理體制機制創新還是科技創新,我們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這些地區在推動陶瓷產業提速轉型中強烈的創新發展氣息。近年來,這些地區的陶瓷產業發展「風生水起」,創新創造成為產業提速轉型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