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優秀工匠的價值——從工匠人才走俏看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在瓷都景德鎮的陶瓷發展史上,一代代陶瓷工匠的傳承創新,讓這座城市的千年窯火生生不息,越燒越旺。
江山代有才人出。
景德鎮市人社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該市僅經人社部門認定的陶瓷類高技能人才就有近4000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最近該市的不少陶瓷文化創意企業,卻面臨「一匠難求」的局面。
企業渴求優秀工匠
「現在,優秀工匠人才實在是太走俏了!」說起工匠人才話題,景德鎮成窯陶瓷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先生頗有感觸。
前段時間,因生產需要,該公司高薪招聘一名優秀的利坯師傅。頗費周折的是,試用了十餘名利坯師傅、耗費了四五萬元的人工工資和原材料後,才相中一人。這名師傅還兼著另兩家手工制瓷企業的利坯工作,但為確保公司能生產出一流品質的瓷器,李先生還是決定聘用他。
景德鎮法藍瓷實業有限公司是以生產藝術裝飾瓷為主的陶瓷企業,年產值上億元。今年,該公司加大海外市場的營銷力度。由於手繪上彩人才緊缺影響生產,該公司的中高端產品海外訂單的完成正面臨壓力。該公司事務部部長雷方春告訴記者,不僅很難在短時間內招聘到經驗豐富的手繪上彩人才,還面臨現有人才被「挖角」的尷尬。
9月下旬,記者在對成窯、法藍瓷、陶藝工坊、十門造等十幾家陶瓷企業隨機抽樣採訪時發現,90%以上以生產手工陶瓷茶器或藝術裝飾瓷等產品為主的企業,都遭遇「一匠難求」的難題。其中,工匠人才需求缺口最大的達到近50人。種種跡象顯示,優秀工匠人才供不應求已導致這些陶瓷文化創意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需求變化促人才走俏
景德鎮是「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有數以萬計的陶瓷工匠。究竟什麼原因導致優秀的工匠如此走俏?
近年,我國茶葉消費者群體逐年增加,將景德鎮陶瓷茶器產業逐漸送上「風口」。
景德鎮市個體私營經濟協會會長、誠德軒瓷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元陽表示,從2014年開始,隨著名家藝術陶瓷市場下滑,許多工藝美術人才開始進入茶器領域。目前,在景德鎮市,以生產茶器為主的註冊陶瓷企業有3000多家,加上未登記註冊的小作坊,以生產茶器為主的企業和作坊超過5000家。蘇元陽認為,茶器行業的規模化發展催生優秀工匠人才走俏。
「優秀工匠人才走俏也是千年瓷都魅力衍生的結果。」有人認為,這一現象與近年大量「景漂」湧入景德鎮不無關聯。
信息顯示,來自世界多地的「景漂」一族現已近3萬人,有的從事瓷上繪畫創作,有的甚至帶資金進入手工茶器生產行業。在生產方面,大部分「景漂」藝術家負責瓷上繪畫創作,其他工序基本由景德鎮的陶瓷工匠完成。「景漂」不斷湧入,對各類陶瓷工匠,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景德鎮陶藝工坊負責人堯長平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審美情趣不斷提高,手工陶瓷茶器等生活日用器的市場需求,正在由低端走向高端。市場需求的變化帶動了大部分手工制瓷企業品牌、質量意識的提升,這離不開優秀工匠人才的支撐。
大力培育優秀工匠
優秀工匠人才的集體走俏,既是工匠價值回歸的生動體現,也是景德鎮城市轉型發展的必然。
記者從景德鎮市發改委獲悉,9月,該市創建「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已獲國務院同意。這項對景德鎮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戰略,跨出最關鍵的一步。如何讓工匠人才隊伍的成長壯大與陶瓷文化產業、城市轉型發展同頻共振?業界人士認為,景德鎮的本土職業技術院校應針對企業需求加大對「一專多能」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同時,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創意企業也可嘗試從工資收入、社會保障、工作環境、勞動關係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新型的工匠人才培養模式和用工制度,不斷適應市場帶來的變化。
景德鎮市人社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徐國平表示,人社部門將創新工作方法,用好各種政策,服務陶瓷技能人才的成長。同時,將通過政府層面引導,授予貢獻突出的工匠人才各種榮譽,全面提升工匠人才的社會地位,大力促進陶瓷傳統技藝的傳承創新和優秀工匠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