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時代。
我們的陶瓷行業同樣如此。
景德鎮作為千年瓷都,在經濟增長、轉型升級等方面也在積極尋找思路。
但是,一系列的問題擺在了地方官的面前:景德鎮的發展後勁在哪?作為千年陶都這塊招牌如何越擦越亮?景德鎮過去所執行的產業政策是成功還是失敗?未來景德鎮的產業政策制定的依據是什麼?應該如何著手?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系統地回答上述問題,對於當下景德鎮陶瓷產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產業政策依然乏善可陳。要麼浪費很多資源,不了了之;要麼一窩蜂,在短時間內造成全行業過剩。
前者的例子是現在各地方政府響應中央倡導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紛紛開辦創業孵化器、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產業引導基金。各地的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千差萬別,卻要走同一條獨木橋,運動式地搞創新,很難避免資源浪費。
後者的例子是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十分突出。現在中國已成全球最大的光伏生產國和使用國。但如果沒有政府補貼,絕大多數光伏企業仍然無法自負盈虧。
政府如何推動產業的發展?政府如何引導產業的發展?這對於景德鎮的當政者來說。是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因為同樣是作為陶瓷產區的佛山,已經走在全國陶瓷產區的前列。
01、人文價值需要深挖
2011年筆者在景德鎮走訪了幾天。印象深刻的有二:一是機場,在候機樓位置,全是瓷器。這應該是國內第一個專門賣瓷器的機場。二是景德鎮陶瓷藝術大師雲集,手工藝人遍地都是。隨便給一幅什麼作品,他們能把它做到以假亂真。
景德鎮所代表的陶瓷文化是整個中華文化的縮影,是以陶瓷為載體的文化傳承與再造,中國文化正是通過陶瓷而傳播到全世界,世界也是因為陶瓷而進一步認識中國。
有學者認為:中國陶瓷到達的邊界就是中國文化影響力的邊界。中國文化再博大精深,沒有陶瓷的轉化也難以走出國門。在留存下來的大量實物文象中,我們可以看到皇家文化、農耕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家族文化、精英文化等諸文化脈絡,稱之為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一點也不為過。
以文化的創造性、獨特性、傳播性、觀賞性、實用性、收藏性、認同性等諸指標來綜合判斷,景德鎮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是世界公認的文化品牌。從這個意義來說,景德鎮的文化無形資產遠大於有形資產,是中國最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文化寶庫。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以及「以器載道,以瓷弘文,以匠立世,以德服人」才是景德鎮的人文價值所在。
景德鎮是陶瓷的故鄉,素有瓷都美譽,絕非浪得虛名。
從瓷土的發現、應用到命名就深深打上了景德鎮的地理標誌—-高嶺土。
由於上蒼的眷顧,在景德鎮周邊集中分布了催生陶瓷的金、木、水、火、土五要素,加上高溫技術的掌握和中國獨有的玉文化崇拜,陶瓷的誕生就由偶然變為了必然。天幫忙還要人爭氣,景德鎮人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大腦和博大的胸懷硬是在偏遠荒蠻之地打造出了精美絕倫的瓷器徵服了全世界,並由此得到皇帝封號的殊榮。
五品縣衙的設立、御窯的興建和督陶官制度建立足見景德鎮的歷史地位。
著名學者王魯湘曾下過一個定語,景德鎮陶瓷是中國的第一件世界級商品。是中國商品輸出與文化輸出最成功的案例,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策源地和主力軍,準確的說陸上與水上瓷茶之路的原點在景德鎮。瓷行天下,風靡世界,茶伴輸出,文明互鑑。曾幾何時,盛產銀礦的歐洲竟然因為鍾愛陶瓷而鬧起了銀荒,巨大的貿易逆差為鴉片戰爭埋下了伏筆。
景德鎮的另一大貢獻是為人類的文明進化與歷史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不論是英國下午茶、分餐制,還是文化傳播與投資收藏,景德鎮都功高居偉。以作坊為核心的分工協作七十二道工序對工業文明的誕生起到了助產士的作用。
現在風生水起的特色小鎮建設,追本溯源景德鎮才是鼻祖,文化聚集,產業支撐,生態利用,皇家命名,世界認同,以瓷代國,誰人能比。景德鎮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鎮!
千年窯火不熄,歷史人文遍地。景德鎮的歷史價值獨一無二。
02、生態環境需要保護
景德鎮坐落於黃山、懷玉山餘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江南紅壤丘陵區。山區特徵明顯,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其中浮梁縣森林覆蓋率達81.4%,各類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植被類型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為主,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溼地松等,是千年燒瓷的主要原材料。
其自然風情風貌與富春山居圖十分相似,景德鎮的母親河—-昌江本身就與富春江有著美麗的歷史傳說。且不說水系相連,風光相近,據說富春江的名字也與景德鎮的富春村有關。
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獨特的自然稟賦,就是綠色生態。而景德鎮在冥冥之中錯過了上一輪的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恰恰保護了這一片青山綠水。如今成為了最寶貴的財富。是景德鎮又一張亮麗的綠色名片。未來中國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僅僅只有工業化、城市化這麼一條路,滿足人民更高需求的文化旅遊將大行其道,景德鎮的自然優勢日益凸顯,隨著城市森林公園的落成和洗臉洗腳工程初建成效,清新秀美的景德鎮宛如一個凌波仙子展現在世人面前。
自然是最美的環境,自然是最缺的資源,自然更是最貴的財富。此時此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景德鎮因生態與環境優勢已成為投資者看好景德鎮的又一個重要的理由。
在追求GDP的年代,各地政府主要盯著有形價值(土地、礦產、基礎設施、工業產值等)的變現,實現的是物質財富的重組與轉化,是有天花板的發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續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必然要加大對無形資產的價值開發,諸如文化、生態、安全等精神與健康方面的需求,才能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生產方式也隨之發生根本性改變,即由簡單的物質加工轉向物質加精神的二元價值容介態,是圍繞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03、瓷器產業需要戰略
景德鎮因為瓷器而名揚天下,景德鎮也因瓷器而在國內臭名遠揚。
大規模地,年復一年地擺地攤賣 景德鎮瓷器,讓景德鎮瓷器成了低檔貨。
那些來擺攤的人賺了多少錢我不知道,但他們臨走時出於將瓷器運回景德鎮所需人工及運費等因素考慮,他們將景德鎮瓷器的價格叫得很低很低,大部分都遠低於成本,有的人甚至將少部分瓷器砸毀。
「2018年夏日,景德鎮的街頭,一個六線城鎮的樣板呈現:破爛、坑窪的主幹道,逼仄、髒亂的街巷,地上隨處可見的垃圾、空中雜亂無序的纜線,城垣殘舊、棚戶連片……這座城市的破敗,極易幻滅初訪者對陶瓷藝術的憧憬,也讓它的定位「與世界對話的城市」產生一種荒謬感。過去的10年,荒謬和幻滅,在這座素有「瓷都」美譽的地級市交替上演。」
這是2018年中國經濟周刊的一篇關於景德鎮瓷器報導的引言。
2008年至2013年間,景德鎮藝術陶瓷市場經歷了空前的繁榮。彼時,無論是大師的工作室,還是藏家的藏館都可以用「門庭若市」來形容:來自全國的商賈名流在這裡排隊等候付錢。如今,這樣的盛況是一去不復返了。景德鎮蓮花糖街原是陶瓷大師作品一條街,最紅火的時候,一鋪難求。而今,藝術陶瓷紛紛撤離,蓮花糖街淪為了雜貨一條街。走在景德鎮的大街上,隨處可見大量關門倒閉的陶瓷門店,即使是少量營業中的門店也是門可羅雀生意慘澹。無論是在輝煌時期還是蕭條時,政府一直對這個產業不聞不問,不理不睬。
其實,在所有陶瓷產區中,只有景德鎮有個景德鎮陶瓷大學。是陶瓷行業的人才的黃埔軍校。但是這些學生大部分都來到了佛山。因為景德鎮沒有留人政策。
政府應該制定瓷器行業發展戰略,給藝術家,給這個產業鏈一個方向,一個指引。不斷推動這個行業向前發展,也唯有如此,景德鎮才能擁有更大的可能。
景德鎮的無形資產遠遠大於有形資產,是一個取之不盡的財富寶庫,亦是景德鎮區別於其他地方的核心價值所在。在新的歷史時期,時代又把景德鎮推到了風口浪尖,是抱殘守缺,還是鳳凰涅磐?是繼續跟跑,還是創新領跑?景德鎮只能選擇後者,這是由其資源稟賦、文化傳承、歷史積澱和城市性格所決定的!景德鎮手握一把別人都不具備的好牌,如何實現價值轉化、經濟轉型和動能轉換,讓我們試目以待吧!
作者|江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