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智慧|菩薩道修行,讓因緣際會,更提醒我們需善待一切!

2020-12-21 大茶經

受疫情的影響,相信很多人對待生活以及價值觀有了許多改變。我們常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是,過完這個年,這場疫情結束的背後,我們是否更懂得了,當一切因緣際會時,我們是否更應當「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所謂的冷暖自知,在這場疫情中,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陌生人中齊心致愛,讓冷暖自知,成為了國人齊心背後的驕傲。

佛教講緣起,來解釋所有事物的本質及其流轉的過程,沒有因緣條件,就沒有果的到來和離去。我們相信這場疫情在國人的奉獻和鬥爭中能夠早早結束,我們緬懷與感恩那些為社會貢獻的人們。而在疫情的結束的背後,我們是否更應該去懺悔和反省。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學智慧,這場疫情,菩薩道修行,讓因緣際會,更加提醒我們需善待一切!

在佛學的理論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從無明到產生的善與不善,是因緣果報的重要循環。疫情的背後發展的條件,我們更應該關注,疫情在發展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緊密相連,更值得我們去用「驕傲」來形容。

曾幾何時,我們因為一腳碰撞而撕心裂肺的吵鬧;因為醫院裡的大夫是否有過失都不知,就用拳打腳踢;因為至親的人一點過失與誤會鬧得不開膠;因為我們外賣快遞小哥晚到而批評。而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這些人是否讓你感到無比溫暖。

中國的傳統文化教導我們,從善積德,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因才有善果。佛學的思想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來告誡人們,以「自利利他」,無所得之心來行大德。

佛家的《華嚴經》淨行品中講述「善用其心」,講的就是菩薩道修行,這本佛家經典中共有一百四十一首偈語,每一首偈語講的都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

經中說:「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相信我們的民族沒有多少人不懂得福報與功德,人人都享有,但我們是否有一顆善用的心,去成就別人,有一顆菩薩心腸的心去回饋這個社會。而這場疫情的醫務工作者,因公及義工人員他們就是一個菩薩的心去回饋和幫助更多的人。

許多人也探究佛學的經典《金剛經》有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佛法還有「善心」。所謂因緣際合,當我們有一顆善心去對待一切,我們也就有了善因,自然得有善果。如果我們一顆慈悲善良的心都不復存在,我們如何談得功德與福報。

在疫情面前,那些勇於奉獻的人們,更多的就是一顆菩薩的心去與這場疫情鬥爭。中國的禪宗文化有說「即心是佛」,那麼這些擁有慈悲之心、奉獻心的疫情工作者就是菩薩,他們用生命去捍衛這個國家和人民。

佛家大德淨慧老和尚有段禪語說:所謂的善用其心,就是要盡其善心,存其善心,處處體現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的心態;所謂的「善待一切」,就是要對周圍的人要善待,對每一顆小草,每一粒沙子,每一粒塵埃我們要善待。「善用其心」就是優化我們的自身素質;「善待一切」就是讓我們不斷的和諧自他關係。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以「儒釋道」三家為綱領,都離不開一個「善」字。「釋」指的就是佛家思想,它告訴了人們一切有因也有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這場疫情過後,一切因緣際會,我們是否更應該懂得「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相關焦點

  • 佛學常識:禮佛的意義是什麼?
    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大家每天找出一段時間來進行禮佛,這樣一方面會讓你的身心變得很柔軟,另一方面是在做運動,這也是動中禪的修行方式,你會清醒明覺的察覺,你當下禮佛的每一個動作,他都會讓你的身心變得很柔軟,能夠培養出你的感恩之心,一旦有了感恩之心,你佛法喜就會源源不斷的出來,你只管用你原來的方式進行禮佛,方式不必拘謹,只要互相不衝突就可以了,如果你禮佛的場所不夠大,那你大可以移動著禮佛。
  • 東臺,蘇州,因緣際會!
    東臺,蘇州,因緣際會!地處長三角城市群北翼的東臺因緣際會,深化拓展與蘇州的全方位合作。創新是新時代最強烈的音符,蘇州作為全國創新發展的排頭兵,孕育了「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園區經驗」等智慧結晶,演繹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蹟。東臺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堅持把蘇州作為推進高水平開放的戰略重心,主動學習蘇州先進經驗,積極承接蘇州創新資源溢出效應,高水平建設創新型城市,在推動創新發展上,東臺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基礎優勢。
  • 一切離合聚散,都是因緣和合
    一切離合聚散都是因緣和合 我們在生活修行中會遇到種種障緣和阻撓,十件事中不如意事常有八九。達摩祖師說:「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人非天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
  • 《孟婆傳奇》桑黛篇:因緣際會天註定,種下善因會有善報
    關於死亡,總是充滿好奇,好想知道關於死亡的一切,我們為什麼會死,死後會去哪裡,有前世今生嗎?為什麼會不記得前世的事情,難道真的是喝了孟婆的那碗湯嗎?關於孟婆,大多的故事把她塑造成種齜牙咧嘴、佝僂著背的老太婆形象,甚至有點恐怖,卻沒有更多的筆墨去寫關於她的故事。
  • 《金剛經》: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因緣構成
    他認為一切事物都存在因緣,都是由因緣造就的。你現在做了什麼事,都是以前的因緣際會,如果不存在那個因緣,現在這件事就不會發生。並且,不管你現在做的這件事你做得好做得不好,都會有一個果報存在。它不但是現在的果,也是未來的因,你未來也會根據你現在的行為,來湊成你將要做什麼事。
  • 一切偶然,都是因緣際會下的必然
    經常有人會問教主,你為什麼會兜兜轉轉還是選擇了做茶?教主回答,趕巧了吧。 那你為什麼總能找到一些奇奇怪怪的茶呢?嗯,趕巧了吧。 那為什麼總有那麼多人喜歡和你聊茶,喜歡找你喝茶呢?可能,還是趕巧了吧。
  • 菩薩道的修行,遠不只是布施行善那麼簡單!值得反覆去讀
    這一樂趣與世間法有所重疊,即世間所認可的一切美德與善意。菩薩道有兩個方面:向內追求生命的真理,對外成就眾生,隨順世間的善,隨順世間的孝。落實菩薩道需要踐行,有行就會有「我」。即使有「我」存在也沒有問題,我們依然可以選擇善的對境,這一對境需要和願的終極追求無二。
  • 上座部佛教的菩薩道思想
    沙利子(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知道事由經過後,帶著五百位常隨阿拉漢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講述其過去生中行菩薩道及圓滿巴拉密的故事,於是佛陀講述了其從燃燈佛時代的蘇美塔智者(Sumedha,善慧,妙智)一直到維山達拉王時代漫長時間中修行菩薩道的《佛種姓經》。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即源出於此。
  • 綜合座談二菩薩道與當代漢傳佛教之發展 修行方式
    因此,慈濟宗的理念是「修行為眾生,開悟為眾生,成道為眾生」,或者說,「為眾生才是修行,為眾生才能開悟,為眾生才能成就無上菩提大道」。一切眾生,一切因緣,都是菩薩覺悟的契機。佛教之根本大義,「一切因緣生,因緣滅」。而一切「緣起」都是隨著「因」而轉。沒有因,就沒有外緣的牽引。唯識學倡議阿賴耶識為一切種識,善惡一切的業因種子都含藏其中。第七識,則為自我生成的推力。
  • 一切聚合離散,何嘗不是因緣和合!
    我們在生活修行中會遇到種種障緣和阻撓,十件事中不如意事常有八九。逆境都不過是歷劫業因種子的現行而已,一切的怨尤都是多餘的,我們要抱著逢苦不憂、體冤進道、逆來順受的心態,用同情心和憐憫心善待對方,加強自我修養,以德報怨,化解煩惱和敵意,這樣就能減少許多煩惱,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我們平常還能把握尺度,一旦發生爭執就會口不擇言,犯下妄言、綺語、惡口的過失。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我們前幾期從殺生的報業一直講到了佛陀開導阿闍世王,最終引出:被害者與施害者其實都是業報中的一環,一個人犯下了罪業虔誠懺悔是可以減輕業報的;更甚至如果能夠達到「空見」的境界,那麼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
  • 菩薩道修行,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教的宗旨,就是要讓眾生解脫一切煩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脫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間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間法。世間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樂少,變化無常,不足貪戀。佛教形容世人貪戀世間的財色之樂,如同無知小兒貪吃刀鋒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
  • 元音老人:菩薩道的六度萬行法
    六度萬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第一個就是布施。為什麼要修布施呢?就是要斷掉我們的吝嗇心,執著心。我們都執著吝嗇得很,不肯舍。肯舍心量就大了。  第二是持戒,是指戒心不動。如果你心常常在動,妄念叢生就不行。  第三是忍辱,並不是說我們要發火了,硬壓制自己把這股火氣捺下去。不是!那樣肝火旺會生病的。那怎麼辦呢?
  • 佛學智慧,佛家講的「深心」是什麼意思?
    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學智慧,佛家講的「深心」是什麼意思?它不僅在佛家看來重要,在我們生活中一樣的重要,為何說懂得落實在生活中,受益匪淺!維摩經第一品講的就是「心淨則國土淨」,佛家認為,宇宙的本質就是空,虛幻不實的。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只不過是人心的幻相。當下一念心起時,宇宙萬物與心俱起;當下心寂時,宇宙萬物與心同寂,心為萬物之本。把握了心,就把握了萬物的本質。
  • 離苦樂之二邊後,還能做什麼,那些苦行僧的修行真的就沒有意義嗎
    在原始佛教的時代,極端的苦行是非常普遍的,他們的想法,會把色身苦到極限,精神就升華了,粗糙的想法好像也蠻有道理,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也試驗過,六年的苦行瘦到皮包骨頭,最後放棄了。所以修行者的態度是不苦不樂之中道,極端的快樂修行,極端的苦行,其實都不是正確的,因為解脫的關鍵在智慧。
  • 佛說:婚姻是了斷一場因緣
    佛說:大千世界皆是因緣而生,一個緣字包含的太多太多了,今生能有緣相聚相守餘生就是莫大的緣分,婚姻是前世的延續,今生的了結!夫妻是緣無緣不聚,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前世相欠今生才會相聚,前世不欠今生難以相遇!
  • 佛教:因緣和合而生,這3種人可以讓你的人生少走彎路!
    而最後的消失,也是因為因緣散盡。這裡的「因緣」不是婚姻愛情關係裡的「姻緣」。比如:芸芸眾生的一次相識,這就是因緣之一;再比如,你今天點開了這篇文章,這也是我們之間的姻緣;再或者,今天馬路上兩個發生刮擦的開車人,為此發生了爭吵,這也是因緣。只不過世間的因緣同樣也有著善緣,和惡緣之分。所以佛家認為,「因緣」也可以稱為因果。
  • 佛學:如果你也信佛,遇到這3種人,千萬不要傷害,會有報應
    佛教中常常將鳳凰涅槃重生,而修行佛法的最終目的也是如此,找到生命的奧妙,發現宇宙的真諦,超越生與死,超越一切的苦難,將俗塵的一切都斬斷,才能夠得到解脫,涅槃而重生。很多人會將佛看作是封建迷信,或是神秘莫測的宗教,其實用簡單的眼光去看待,佛教不過也只是一種信仰罷了。
  • 下一周起,煙花風月因緣際會,桃花星落定,舊愛回身,深情相許
    水瓶座人生中,水瓶座不是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尤其是在遇到不確定的事時,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性格,穩紮穩打地往前走,決不會有任何的衝動,因為水瓶座明白,一時的衝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最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糟,但水瓶座知道,雖然自己情商很高,也能及時解決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