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的臺灣散文史路線圖

2020-12-15 晶報

●徐秋玲(教師,臺灣)

或許跟非科班出身的背景有關,也可能肇因於不耐造作的急躁個性,總之,若有人寫出看似優美的滿紙形容或隱喻,必會得到我「欠缺細節與實例」的直率評語。說故事的能力來自理解與對話的心意,自言自語或自鳴得意,都不是個稱職的說書人。動人的抒情必建立在生活的實感之上,這是我向來的「偏見」。所以,在閱讀九歌出版社的104年散文選時,我很贊同主編袁瓊瓊以「時代感」作為選文旨歸,以作者的氣韻與人品,反映於作品的內在創造力為度量標準,這四十篇散文集結成書,體現了作者不同的性情與質地。

編者以香港作家西西《我的玩具》為全書首篇,文中童心歷歷,作家對玩具公仔與手作設計的執迷躍然紙上,幽默率真,猶如《他們在島嶼寫作2:文學大師系列影展》中,導演陳果以魔幻寫實手法詮演西西的俏皮童趣,把此文和紀錄片兩相對照,光是巨細靡遺描述劇場模型的組裝搬演,就能理解導演塑造西西遊走「我城」、戲味盎然的緣由所在了。散文選中的年長作家不多,可見創作力雖不見得會隨年紀而退化,但作家能否與時俱進、求新求變,在時間的洪流中持續厚築底蘊,實攸關創作的良窳。王定國、簡媜與林懷民的書寫,不因歲月衝刷而趨於寡淡無味,或寫與親人的日常相處,瑣細日常娓娓道來,雲淡風輕,感傷微微;或以中外典故嘲諷愛情的迷思,穿越古今猶能正反辯證,詼諧犀利,令人莞爾。而最讓我低回不已的,當屬林懷民的悼念書寫,仿如對話般的第二人稱口氣,是對一路走來的戰友的款款訴說,沒有悲痛,一切如常,其中深情無須透過修辭美文加以裝飾,便能汩汩流進讀者的心裡,潤溼乾涸人世,渡過無常生死。

除了王定國清淡有味的親情散文外,姚秀山述及外婆、母親與自己三代之間的《紙足記》,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貼近生活的實相,談隔代教養,談老年照護,談傷逝療愈,雖以第二人稱行文,狀似疏離,但筆冷心熱,特別是文中寫到外婆由病到死的憂鬱無力,對比之前祖孫間的相念相依,讀之揪心不已。本書另一篇《編輯生活凡例》的作者蔣亞妮將編輯凡例融入生活,用文字去規範生命,而躲入與奶奶共度夏日的小鎮,便是她逃離麻木、免於遺忘的方式。同樣以「你」代「我」,卻能以具體的細節使人共鳴,作者不願遺忘,也讓讀者依稀想起。

在抒情之外,書中顧野生的《野火的青春在路上》和傅月庵的《禁忌之書》是比較有思辨性的作品。前者以自己前往西藏墨脫縣背崩鄉的經歷,思索關於壯遊與回憶、偏鄉與開發,以及族群文化與城鄉差距的種種。作者在文末聚焦於鄉鎮的得與失,旅人記憶的虛與實,質疑與叩問:脫俗的桃花源果真只能在他方?那美好的想像是遊人的一廂情願,還是旅者的心靈原鄉?原始純樸的背後,不是文學的青春書寫,而可能是社會文化的殘酷物語。

至於善於讀書編書的蠹魚傅月庵,被選入的《禁忌之書》由志賀直哉《暗夜行路》一書中的亂倫談起,溯及陳映真《夜行貨車》的小說隱喻,再交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臺灣社會氛圍,非黑即白,二元對立,隱然呼應政治的禁忌。文中徵引頻頻,顯見作者的博學多聞,看似輕描淡寫,卻能以十多年後重讀此書的體悟,投射出不同年代不同自我的面貌與心態。以畫地自限的嫌惡為起點,在歷經人生的困頓與抉擇,「湧現一股厭惡的寂寞感」後決定重拾《暗夜行路》,進而以坦然面對不幸的臨水照鏡作終,可謂舉重若輕,發人深省。

為了配合「時代感」的汰選標準,書中有好幾篇文章提到了電腦網路與社交平臺。《文字咒》談文字化虛為實的力量,談小小的方塊字裡有天地乾坤,還說文字是咒,承載思想與情感,以及民族文化中最真誠的底蘊。但作者曾昭榕坦承過度依賴電腦之後,便罹患文字退化症與句法關節炎,「所有文字萎縮成陌生的單細胞密碼,大腦皮質接收後卻難以運作」,於是字變得陌生而跳離,奇異且弔詭,成為另一種難以辨識的文字。這種現代人的困境,在焦元溥的《照鏡子的下午》中,則聚焦到社交平臺上的創作危機。「倘若創作者一天到晚乞討溫暖,媚俗媚得理直氣壯」,那麼,批評可以摧毀一個作家,讚美何嘗不能?但社交平臺無辜,它只是逼人現出原形而已。被主編選為年度散文獎的《賣夢的人》,作者言叔夏以渾然天成的詩化語言,讓記憶自電影教室緩緩倒帶,回到學生時代的觀影印象,然後穿越夢境,來到如今用一張臉寫一本書的時代。時光惘惘,昏昧無夢,沒有答案的書寫卻讓人如此親近,倍感安心。

誠如本書主編袁瓊瓊所言,寫小說的時候可以是別人,但寫散文的時候就只能是自己,所謂文如其人,誠不妄也。但面對書中不少赤裸自剖的家族或自傳書寫,或大膽或悲情或全盤託出,一覽無遺,那種誤入密林的窺探仍令人稍感不安,這也是時代的趨勢,一種恣意無隱的告白。換個角度想,散文貴「真」,有我有私有情,如是而已。

相關焦點

  • 楊朔散文的評價史及其文學史地位
    必須指出的是,對楊朔散文的否定評價不僅在單篇論文中層出不窮,也出現在專史研究的著作中,沈義貞在《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中直言:楊朔散文「是一種特殊時代被扭曲了的靈魂所炮製出來的畸形產物」。「楊朔的散文創作從總體上看,可以說是完全失敗的。如果進一步推而論之,則60年代一批追隨楊朔的『詩化散文』的套路,被譽之為『釀造詩意的散文作家群體』所建構的散文文本也是完全失敗的。」
  • 史小溪:​喙聲永不消失|散文苑
    喙聲永不消失文/史小溪  要使你的心地像一個祭壇,讓聖潔的火在上面永遠燃燒。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 林清玄簡介經典散文一覽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據臺灣《自由時報》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終年65歲。(海外網 )林清玄  林清玄,1953年出生 ,中國臺灣省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 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鵑》。
  • 「新文化大散文」與「非虛構寫作」:當下散文寫作新動向
    資料圖片  回到「元氣時代」尋找散文的力量  文化大散文作為一種散文現象,在20世紀90年代勃興並蔚為大觀。文化大散文從文化的視角反思歷史、觀照社會、探詢人文,豐富了當代散文的內涵,拓展了散文的審美空間,擴大了散文的社會影響力。從這一意義上說,文化大散文可以說是當代散文的一個高峰。
  • 臺灣計程車的另類艱難
    臺灣計程車的另類艱難 2015年02月04日 08:0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規劃史|夏鑄九:反思臺灣規劃史,失敗的現代性建構
    從歷史的角度反思規劃史今天的主題是從規劃史的角度來介紹臺灣地區的一些經驗。規劃史(Planning history)是都市史(Urban history)的一部分。規劃和城市,規劃的言詞與物理的空間都不能脫離社會來對待,這和臺灣一般的官方看法及被官方接受的學院看法是不同的。
  • 臺灣課本怎樣教「大陸史」? 臺灣媒體人揭示
    臺灣課本怎樣教「大陸史」?,讀中學時已是1985年上下,那時的歷史課本,教我們的「本國歷史」仍然教的是「中國」的歷史,並沒有特別區分什麼「臺灣史」。
  • 張怡微:這是一個小說為散文分憂的時代
    張怡微,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教於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入圍上海文學藝術獎之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 。2013年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組首獎、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組評審獎、臺北文學獎散文首獎 。2014年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散文大獎 。著有長篇小說《細民盛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 等。
  • 新加坡推出零售業轉型路線圖
    日前,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宣布推出零售業轉型路線圖,從政府機構、生產商、零售業者等各利益相關方著眼布局,多渠道銷售將成為新加坡零售業的主要推動力。  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長易華仁介紹,行業轉型將從四個核心方面入手。一是創新驅動行業增收。二是技術促進生產率提高。三是培養面向未來的高產勞動力。
  • 值得陸客一遊的臺灣另類博物館
    七夕來臨之際,臺灣鹽博物館用鹽打造月老廟珊瑚博物館裡的珊瑚製品雍容華貴新人赴臺北自來水博物館拍婚紗照七夕情人節將至,臺灣鹽博物館推出「愛戀漫鹽、情定鹽館」活動,用鹽打造的東方月老廟和西方教堂將迎接八方遊客的到來。臺灣有各類博物館500多家,除了知名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灣博物館等外,還有不少諸如臺灣鹽博物館的另類博物館。
  • 臺灣寫真:抗獨史陣線向林少貓致敬 籲還原臺抗日史
    臺灣寫真:抗獨史陣線向林少貓致敬 籲還原臺抗日史 2014-05-30 15:25:22他指出,對於這樣一位領導閩南人、客家人與少數民族三大族群共同抗日的重要領袖,今天的臺灣學生無法切實了解其事跡;當局理應在教科書中加強臺灣抗日史,並改變臺灣至今仍沒有一座專屬臺灣抗日紀念館的局面。  當天《中國時報》刊登了林明正撰寫的紀念文章《臺灣抗日第一猛林少貓》,詳細回顧這位英傑的故事。
  • 立德樹人的綠色路線圖
    立德樹人綠色路線圖的構架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正確方向,堅持遵循規律,堅持協同配合,堅持常態開展,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我校以立德樹人的綠色路線圖構架為載體,全面推動學校德育工作提質增效——德育總體目標和各學段目標系列的構建。
  • 臺灣著名美學大師蔣勳首度公開美學感言
    探尋體認讓我們從「品字」開始,悉心聆聽臺灣著名美學大師蔣勳為您帶來的美學講座之《美與生活》,以布道之心傳播美的感動。蔣勳簡介:臺灣風流人物、美學大師蔣勳,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
  • 臺灣「毒茶風暴」衍生另類商機
    茶葉農藥殘留引發的「臺灣毒茶風暴」,波及全臺手搖茶店。
  • 「便所餐廳」受捧 臺灣另類創意進軍大陸(圖)
    據臺灣《旺報》報導,這是1間臺灣老闆在上海田子坊的創意餐廳,叫做「便所餐廳」,另類餐飲才進入上海2個月,天天大爆滿。  另一家另類創業,標準的從第二產業製造業轉換跑道。彰化社頭三代從事襪類製造的蕭俊彥不甘心只做代工,懷抱一個品牌的夢想來到上海,一手打造「桃色蕾絲」這個性感品牌。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余光中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對於余光中,大家熟知的是30多年臺灣詩壇上的一個著名的詩人,但是殊不知他的散文成就也是極其的高。關於他的散文成就,曾有這樣的說法: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 颱風雨過後臺灣防災沙包成「另類公害」(圖)
    颱風雨過後臺灣防災沙包成「另類公害」(圖) >  泰利颱風來襲前,各地聞雨色變,民眾紛紛索取沙包應戰,風雨過後,有民眾任意棄置沙包,恐成為另類「公害」。
  • 從《散文容忍虛構》談作文不必拘泥於真人真事
    學生作文一般都是記敘文,屬於散文的範疇(散文是區別於小說和詩歌的一種文體。小說是以虛構為主的敘事文體。散文是否可以虛構?下面將要談到這個問題)。散文是否可以虛構?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許多年月。一種意見認為,散文起源於「真實」(真人真事的記錄),至今依然應遵循內容不許真實這個原則。
  • 臺灣博物館奇妙之旅 另類博物館值得陸客一遊
    臺灣博物館奇妙之旅 另類博物館值得陸客一遊 2015-08-07 09:47:31臺灣有各類博物館500多家,除了知名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臺灣博物館等外,還有不少諸如臺灣鹽博物館的另類博物館。隨著越來越多的大陸遊客湧入寶島,這些「古怪」的博物館越發吸引他們的眼球。  鹽、雞精、香腸都有博物館  位於臺南七股的臺灣鹽博物館,是島內最大的產業博物館,鹽堆狀的造型格外有特色,遠遠望去如同白色金字塔矗立在鹽田裡。
  • 瑞雪兆豐——「2019年度中國散文年會」在京舉行
    「在我開始文學創作的第三年,我買到了1982年1月中國青年出版社第11次印刷的長篇小說《創業史》,定價1.35元,我在這本書的封面上鄭重寫上『彭見明』……」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原著小說作者彭見明的一番獲獎發言,道出了無數位文學作者從籍籍無名到慢慢被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熟知的艱辛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