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組稿:印象隴縣 邢亞洲 微信合作:13571781989
隴縣河北鎮有一個村叫李家下村,乍一聽,李家下村,就是住著姓李人家的村莊。其實不然,這個村莊連一戶姓李的人家都沒有,住著的全是王姓人家,說起這個原因,還有一段曲折動人的故事。早在200多年前,該村以李姓為主的大戶人家,耕讀持家,勤儉為本,家道漸漸殷實,為防盜匪,便以北方一普通農具--鏈枷演繹出鏈枷棍法,其章法變化多端,威武無比。如此的習文練武,使族人都有鏈枷棍的本領。盜匪到此搶劫無望,多次被李姓之人用鏈枷棍打敗,隨後多方盜匪聯合,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血洗了李家下。此一劫難20多口人的一個村莊僅1人(李姓掌門人)跳崖生還,其他人均被殺害。該李姓掌門人由於受傷過重,沿村旁水銀河溝向縣城方向逃亡,途中被一王姓人所救,到其家中黃家崖洞灣村療傷避難。後來李姓掌門人恢復了健康,因家中再無他人,加之自己年過花甲,為感謝王姓人救命之恩,便將李家下全部糧田轉贈,部分王姓人從洞灣村遷往李家下村,這就是李家下人姓王不姓李的原因,李姓人為了不讓鏈枷棍法失傳,也將其傳授於王家。隨著太平盛世的到來,王姓人將鏈枷棍看家護院功夫又演變成一種民間社火形式,將這種民間文化滲透進了古老文化社火中去耍,一耍就是100多年。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李家下人將鏈枷棍法傳授到第三代人手裡。
1964年,河北人民公社社長馮嶽祥來到李家下對此民間藝術進行挖掘和整理,並創意編排出「四門鏈枷棍」由李家下村民王生春、王鐵毛、王三信、王青兒四人表演,準備在一九六五年春節過後到西安進行表演。但之後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民間傳統文化被當做「四舊」破除,社火器械一燒而光。眼看這個民間藝術即將失傳,在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感召下,本村村民組織老藝人王秋福等人進行重新整理和編排,於2012年農曆正月初八在本村與世人見面,群英連枷棍這一民間藝術得到拯救。
鏈枷社火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表演吸引了省內外的知名記者和攝影家,又受到了縣文化部門的肯定和高度重視,隨後於2012年農曆正月十三參加了隴州社火創意大賽表演而一炮打響,被評為「最佳創意獎」。
在隴縣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2012年11月28日,國家民協主席王勇超及省市民協專家、藝人一行20餘人,專程來到李家下村,考察觀看了鏈枷社火全套表演,對李家下連枷社火的悠久歷史、獨特藝術、精彩的表演給予了肯定和高度讚揚。鏈枷社火隨之被確定為2013年中國首屆社火藝術節開幕式表演節目。
「中國首屆社火藝術節」開幕式在總導演王宏的精心組織編排下,由李家下村60多村民參與演出的「天地社火、百姓舞臺」節目在2013年正月十三「中國首屆社火藝術節」上正式演出,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一時間鏈枷社火名聲大噪,各種受邀演出接肘而來,所到之處掌聲不斷。
來源:隴州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