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社火

2021-03-03 童年的太陽

           想起社火

    初三啦!年後一天。

   今年的春天來著早,元宵節一過,大地完全甦醒,耕牛遍地走。

     今年沒有聽得有社火,社火也是民間農村的一道很歡的精神食糧,童年的記憶裡,村子裡每年耍社火,獅子旱船蠟花,領路的是燈傘,樣式像傘,舉起來顯眼,由村子裡德高望重的老人高高掌起,還要會喝燈傘。

      一般正月初四出窩子,天色掩過身子,鑼鼓喧天,先到廟裡去燒馬,大人說判社火主要是耍給神欣賞的。

      孩子們高興壞了,掌燈籠,每家都有一個掌燈籠的人,黑夜裡的燈籠星星點點,初四出窩子轉一圈,獅子就臥了。

      村子裡耍,家家戶戶跑馬,有小孩的人家把孩子從獅子嘴裡餵進去,屁眼裡接出來利祥,一張獅子皮裡頂著兩個人,一個抱頭,一個墜尾,我也頂過,只會墜尾,那是多麼吃力的活,跑完一個四門,汗水譁譁洗身,抱獅子頭的更加吃力,晚上耍完幾戶人家,夜就深了,寒犬聲聲,耍社火的人都累了,主要是瞌睡來了,倒地就會睡著,那個時候的瞌睡是那麼多,現在的夜晚,再沒有了那個時候的瞌睡香了。

      離開了那個村莊,我再也沒有參與過耍社火了,無論是新堡子還是會寧城,我都是看客,會寧城每年的元宵節在北關廣場,各鄉鎮的社火上城了,各單位大門上有接待的人,給耍社火的人菸酒獎勵,會寧的幾條街人如螞蟻,孩子架在脖子裡的,抱在懷裡的,託在手上的,那是多麼的歡快!

      社火的確是一個很有趣的、很熱鬧的民間文化。

     

相關焦點

  • 天水社火與馬社火
    原標題:【甘肅日報】天水社火與馬社火  所以說,社火是民間最神聖的娛樂載體,是全民參與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自發地傳承,使這種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下來,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與精神力量。  流行在天水、隴西一帶的社火,有傳統的秧歌、高抬、舞獅子、劃旱船、夜秧歌、高搖傘、高蹺、馬社火等。在眾多傳承不衰的社火中,唯有馬社火日漸衰微,已很少見。
  • 社火鬧元宵
    社火鬧元宵 社火鬧元宵燕趙都市報記者 韋佳攝影報導    桃林坪村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西部山區二十公裡處,村裡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有一場熱鬧的花臉社火表演。
  • 張掖:古稀老人「復活」高臺社火鼓譜
    其中具有600多年傳承歷史的高臺社火鼓譜,也同樣是通過輩輩老藝人口口相傳才延續至今。為了不讓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社火失傳,現年73歲的高臺縣退休老幹部葛立新挖掘整理了一批傳統社火鼓譜,並且自編新鼓譜近20套,鼓譜內容逐步完善,使得這一古老民間文化能夠得以恢復傳承。  難忘兒時社火情  2月5日,是寒冷冬日難得的一個好天氣。
  • 陝西關中社火起源
    社火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文面,文身、巫術、祭祀、宗教,社火臉譜亦是發源於此。社火臉譜的紋飾證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號,在臉譜上被完整的繼承了下來。陝西關中社火的傑出代表隴縣的隴州社火保留了原生態社火文化,隴州社火臉譜不僅與我國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有很深的關係,亦與我國古代民間的祭祀活動密不可分。它是從隋唐的儺舞、巫舞等百戲社火表演的「假面」、「塗臉」發展而來,堪稱我國最為古老的臉譜之一。
  • 麥積社火(原創文史)
    由於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後隨社會發展及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演變成為一種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民間娛樂活動。麥積社火取材廣泛,以反映社會各階層現實生活為主,也有一些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傳統戲劇故事。
  • 紅纓槍展社火魂
    ——訪張家井村白臉社火周末的清晨,陽光甚好,心情猶如天氣。迎著和煦的春風,我們走進了省級美麗鄉村張家井村。剛一進村,便被古樸、幽雅的村容村貌所感染,在街口與前來迎接的張梅生大叔相遇。他精神幹練的裝束,一看便知,自帶一股武林風。張梅生,69歲,張家井村社火現任傳承人。
  • 【印象隴縣】隴縣鏈枷社火曾登上中國首屆社火藝術節開幕式
    隨著太平盛世的到來,王姓人將鏈枷棍看家護院功夫又演變成一種民間社火形式,將這種民間文化滲透進了古老文化社火中去耍,一耍就是100多年。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李家下人將鏈枷棍法傳授到第三代人手裡。   鏈枷社火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表演吸引了省內外的知名記者和攝影家,又受到了縣文化部門的肯定和高度重視,隨後於2012年農曆正月十三參加了隴州社火創意大賽表演而一炮打響,被評為「最佳創意獎」。
  • 甘肅:榆中社火鬧「元宵」
    榆中社火 人民網蘭州2月20日電 (魏怡)2月19日是我國傳統的元宵佳節,在這嚴冬將盡、冰雪初融、大地復甦之時,伴隨著陣陣鑼鼓聲,蘭州市榆中縣社火展演吸引了十裡八鄉的群眾看社火、鬧元宵,追夢新時代,暢想幸福新生活。
  • 晉中市社火公園
    社火公園是晉中市為了弘揚社火民俗文化專門建設的主題休閒公園。
  • 隴原社火舞起來 龍騰獅躍迎新春
    隴原社火舞起來 龍騰獅躍迎新春  肅北  每日甘肅網2月3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通訊員朱蕊李彬記者劉學智文/圖)大年初二,肅北縣黨城灣鎮紫亭社區、東山村的秧歌社火隊與敦煌市莫高鎮的社火隊聯袂,在肅北縣會展中心舉辦「2017年新春社火秧歌大拜年」活動。
  • 夜聽丨風中的社火
    也許,接了社火的莊稼人,早就盼著這一天。他們在場院裡擺好了桌椅,準備了燒酒和搭紅用的錦鍛綈花被面。在家境殷實的村民家裡,安排了招待社火演員的酸菜火鍋和白面花卷。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也被請到了桌子前面,他們樂呵呵地捋著山羊鬍子,為村子裡尊老愛幼的遺風和即將開始的傳統社火表演而欣然。
  • 侯氏社火臉譜:巷子裡的濟南範兒
    、充滿戲劇性的京劇臉譜,而一提起社火臉譜,很多人卻不知道。在此次「濟南範兒——濟南城市文化符號評選」大型活動中,侯氏社火臉譜也被提及。  據悉,侯氏社火臉譜始於1820年,人稱「臉譜侯」的侯學林是其創始人,被譽為濟南一絕,並被列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記者採訪了侯氏社火臉譜第六代傳人侯志新,他告訴記者:「社火臉譜具有祈福、闢邪、嚮往生活越來越好的寓意,儘管全國各地都有社火臉譜,但侯氏社火臉譜卻獨具泉城特色,很有濟南的範兒。」
  • 天水市麥積區正月十三社火匯演鬧新春
    由於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後隨社會發展及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演變成為一種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民間娛樂活動。麥積社火取材廣泛,以反映社會各階層現實生活為主,也有一些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傳統戲劇故事。
  • 正月十五狂歡夜 人山人海擠社火
    「咚咚鏘、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2月19日,從中國河南省林州市東姚鎮東溝村裡傳出了陣陣鑼鼓聲,這是東溝村每年的「舞動社火鬧新春」社火表演,來自本村的群眾身穿表演服裝、手持道具,個個精神抖擻,踏著旋律盡情表演,用自己的方式,為來自方圓周邊近萬名群眾帶來一場盛大、熱鬧的社火盛宴。
  • 老西安的年味之大白楊社火
    社火是我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活動,包含旱船、竹馬、高臺、高蹺、舞獅、舞龍、秧歌等多種形式,據說社火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儺舞」,起初為人們用來逐疫驅鬼的一種迷信習俗,漢代發展為「儺舞」,唐代進而為儺舞配樂並扮成戲文行歌狂舞供人們取樂,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逐漸演變為形式多樣的社火,在我國廣為流傳。
  • 榆中:鑼鼓喧天慶團圓 社火演練迎新年
    連日來,榆中縣部分鄉鎮村組正在加緊排練社火表演,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在春節、元宵節的社火表演上大顯身手。 2月15日,榆中縣小康營鄉翟家灣村陳家坡社籃球廣場內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彩旗隊、太平鼓隊、舞龍隊、錢鞭隊、獅子隊等輪番上陣演練,喜迎新年的熱情掩蓋了隆冬的寒冷。
  • 王華鋒:侯官寨社火,一次空前的盛宴
    侯官寨耍社火,這是一次空前的盛會,這是一道可口的文化大餐,更是老人的天堂,孩子的樂園。耍社火,增添喜慶,人們似乎想把年氣留住,把歡樂留住。作為春節的最後一檔節目,社火閃亮登場。侯官寨村位於長安區楊莊街道,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村子,歷來把耍社火當作重頭戲。村子大,分南社和北社,兩個社抬出的社火往往比較,增加了看頭。侯官寨的社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了下來。
  • 震撼完整版:恭門鎮「二十五」大雪中耍社火狂歡,正月裡最後的社火驚豔了世界!
    當濃濃的年味漸行漸遠,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恭門鎮一年一渡的正月二十五社火民俗表演活動卻久久不衰,社火耍出了人民群眾歡慶盛世的精氣神,「耍社火」        2月21日(古農曆正月二十五),天降一場大雪,並未阻擋張家川在線小編走進恭門鎮看社火,感同身受古鎮的歷史厚重和「耍社火」帶來的歡樂。
  • 千年大白楊社火 如何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
    原來,自從2008年大白楊社火申報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後,隨著城市發展的加快、大白楊村的拆遷,其間大白楊社火耍了一次,之後十餘年再也沒耍過了。「社火是群眾的社火,不是我一個人的社火。傳習補助是大家的錢,我一個人拿著有愧。耍不成社火,我對不起政府。」侯宗海樸實的話語,讓很多人感慨老人高風亮節的同時,也讓大家陷入了思考。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完善城市文化生態,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和諧共生?
  • 遼寧本溪美食與社火傳說
    本溪的美食話題就到此為止,再來說說當地的民俗文化:本溪「社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因表演者手中以十八般兵器為道具,捉對廝殺,故名「武秧歌」,也稱「武社火」。武秧歌和「走社火」中的「地攤社火」十分相似,藝人從京劇表演中吸收了許多內容。故事豐富,情節複雜,動作也由最初的勝式和敗式,發展為成套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