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士會客廳|書店與城市②實體書店的社會功能和城市功能

2020-12-19 澎湃新聞

商業經營是書店盈利和持續運營的保障,文化傳播是書店經營行為的自然產出。在市場利潤與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書店運營呈現出極高的文化活動和主動性,從萬聖書園到先鋒書店,從方所到西西弗,書店成為一座又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公眾喜愛的休閒消費場所,甚至是大型購物中心的流量入口。可以說,書店雖小,在城市中卻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文化影響力。

書店的社會功能——市場利潤與社會價值並行不悖 

書店作為一個具有文化屬性的商業業態,社會功能具有較多層次。按照商業經營、文化活動、空間場所和衍生價值四個層面,對書店的社會價值進行分析,如框圖所示。

實體書店的社會功能,作者製圖。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首先,書店的商業經營以

圖書分銷

為核心業態,附屬文化產品、休閒餐飲等綜合業態。經營活動是書店運營成本和利潤的來源,是支持書店運營並發揮文化作用的基礎。市場力量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

其次,以

消費活動

為基礎,書店聚集了文化消費人群,並促進了人與書、人與人的互動。書店的文化氛圍和咖啡、自習室等設施,鼓勵著閱讀、學習、思考、交流等人文活動的自然發生。個別書店通過舉辦展覽、講座、沙龍活動,主動展示、傳播文化內容。

少部分具有

創作能力

的書店,還會自行發掘本地、社會文化內容,進行原創圖書、周邊製作。例如,先鋒書店為讀者組織一系列戲劇分享、讀書沙龍等活動;大隱書局不定期舉辦讀者文化體驗、圖書分享的活動等等。廣州博爾赫斯書店成立博爾赫斯書店藝術機構,在與法國的午夜出版社長期合作之下,出版「午夜文叢」作家的小說中譯本。不同層次的文化生活聚合在書店中,人們在書店消費不只為了購買圖書等實體物品,還可以體驗文化生活方式,參與文化挖掘與創作。

再次,越來越多的書店意識到

空間設計

對客群的吸引力,藉助良好的空間環境,營造高品質的文化氛圍。空間、人、文化的聚合,讓書店成為充滿人文意象的「場所」,形成兼具消費、休閒與紀念意義的探訪目的地,吸引讀者反覆「打卡」並藉助社交媒體傳播,逐步形成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城市文化客廳」。現今許多世界知名書店如天堂書店、聖彼得堡書店、代官山蔦屋書店、潘多拉書店、先鋒書店等都已成為當地著名的文化景點。

最後,以商業經營為主線,以人的互動為內核,以空間場所為載體,書店為城市和公眾提供了多樣而富有活力的

公共文化服務

,包括營造文化氛圍、培養文化社群、激發文化活力、挖掘文化內涵、構建文化記憶、凸顯文化形象、展現文化自信等,具有潛力巨大的衍生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營書店的經營活動中,企業自主性高,公共服務功能主要得益於圖書的文化屬性,又與書店經營者的情懷、能力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市場壓力與社會需求共同作用下,書店營業者主動提升服務水平,形成了整個行業百花齊放的局面。這一現象體現了市場供給公共服務的特徵,即出於收益訴求,供給方對社會需求十分敏感,主動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實現

經營收益與社會服務的雙贏

書店的城市功能——書店與城市功能區配合發展 

伴隨民營經濟的發展和書店服務內容的多元發展,書店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售書空間,而有了越來越精細的分化。相比按照資金來源、服務內容、客流量等經營要素分類,本研究認為,區位最能體現出書店和城市生活的聯繫,位於景區、商圈、高校、社區、交通樞紐的實體書店,往往與所在環境、受眾互動頻繁,並形成自己獨特的經營策略,發揮著與區位密不可分的文化價值。因此,本研究按照區位分類,探討不同類型書店的特徵與可發揮的社會價值。

景區書店 

景區書店指的是位於人文、風景名勝區、藝術區等旅遊目的地附近的書店。有的景區書店由景區運營團隊開設、管理,有的景區書店與景區管理相獨立,僅依託景區的客流、環境資源。

景區客流量稠密,自身有較突出的人文特色與風景環境,都有助於景區書店的經營。

景區書店以旅遊客群為主要受眾,往往投遊客所好,售賣景區人文、風景主題的書籍和相關紀念品,起到了傳播景區文化、提升旅行品質的作用。個別書店可以進一步挖掘、展示本地文化,促進景區與遊客的人文互動,並以此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南京先鋒書店 圖片來源於網絡

案例:南京先鋒書店

先鋒書店在南京開辦了五臺山總店和分布在各個具有南京文化特色的景區分店。對南京城市文化的深入發掘,對南京文化的展示使先鋒書店具有獨特的吸引力,而先鋒書店也是南京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從五臺山總店開始就體現出濃鬱的南京古代和近代文化交融的色彩;南京的建築物、民國人物肖像等元素也體現在店中售賣的文創產品上。先鋒書店在2009年被南京市民推選為南京十二張文化名片之一。

南京博物院新生活書局陳列著許多民國時期的珍貴古籍,特色鮮明。總統府的民國書院以民國專著為核心,聚焦民國政治、歷史、文化,與總統府人文氛圍相得益彰;中山陵美齡宮文史書店的圖書則集中於民國歷史人物傳記。

其他參考案例還包括:北京魯迅博物館書店、798藝術區旁觀書社等。

商圈書店 

商圈書店指的是開設在商場或商業區中的書店。商圈書店不是書店一廂情願的選址結果,而反映了商業地產主動引入實體書店的趨勢。為迎合消費者對購物環境品質感、互動感不斷提升的要求,越來越多購物中心開始倡導「體驗式消費」理念,將由櫃檯、店鋪構成的傳統零售場景,轉變為餐飲、娛樂、零售共存的休閒消費空間。

購物中心希望為消費者打造出一個為滿足理想生活而進行消費的氛圍,而將書和閱讀視為理想生活的一部分,主動引入兼備文化感、設計感的民營書店。書店為商場提升人文情懷、吸引閱讀客群,而商場為書店提供低價經營空間、消費受眾。書店與商圈互利共生,越來越多新興商圈、購物中心將品牌連鎖書店視為標配。

西西弗書店 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案例:西西弗書店 

西西弗書店是中國主要的民營連鎖書店之一,旗下有矢量咖啡、不二生活、推石文化等子公司。和商業地產結合是西西弗書店的重要經營策略。作為連鎖書店,西西弗制定了模式化的經營方式。根據不同城市的商業體定位,西西弗書店制定了標準線、主題線、定製線三大店型產品線,為讀者打造層次豐富的閱讀體驗。截至2019年5月,西西弗在全國60多個城市擁有210多家實體連鎖書店、210多家意式咖啡館、超過400萬活躍會員。

其他參考案例還包括:言幾又設計書店、成都方所書店、上海鍾書閣書店、上海思南書店,上海衡山和集等。

高校書店 

高校書店即位於高校校園內或校園周邊的書店,首要客群是高校學生和教職工。圍繞高校受眾需求,高校書店往往具備突出的人文特色,包括展銷高品質的人文讀物,舉辦學術沙龍、讀者交流等文化活動。因此,書店文化氣質與所在的高校環境往往相得益彰。

伴隨書店行業競爭壓力增加,2011年,位於清華大學東門附近的光合作用書店倒閉,成為高校書店式微的標誌。然而,仍有一定數量的高校書店生存下來,成為高校周邊有情懷感的人文地標。

廣州學而優書店 圖片來源:簡書@Echo麗

案例:廣州學而優書店 

廣州學而優書店於1996在中山大學西門開設第一家書店,此後又在中山大學附近開設學而優新港店,在暨南大學、華南師大附近開設學而優崗頂店。現在,學而優已在廣東美術館、廣州番禺南奧等地開設多家分店。雖然一些分店已脫離大學周邊,但學而優立足學術的特色化經營戰略一直沒有改變。學而優書店以學術圖書為主導提供個性化服務,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為各分店提供更加細分的學術書籍,並舉辦不定期的文化活動,還會利用周邊大學資源,邀請大學教授進行講座等。

其他案例還包括:北京萬聖書園(清華北大)、單向街書店(清華北大)、佳作書局(中央美術學院)等。

社區書店 

社區書店是城市中分布最廣泛、數量最大的書店。大量社區書店的環境與人文特色並不突出,知名度較低,服務範圍僅限於周邊居民,是具有一定便民性的書籍零售商。社區書店普遍為個體經營,盈利方式、受眾範圍有限,利潤受電子閱讀、網上購物衝擊最嚴重。當書店運營利潤降低時,個體便會儘快「解套」,轉營其他行業,因此社區書店是「倒閉潮」的主體。

作為分布最廣泛的圖書零售商,社區書店如與社區休閒文化設施相結合,可發揮一定的便民服務、社區建設作用。許多社區書店會採用會員制,拉近與當地社區的聯繫。許多社區書店經常舉行文化交流活動,如讀書分享、學生課後活動等,成為社區鄰裡間交往的特殊空間,為促進社區的交往提供了平臺。

墨盒子繪本書館 圖片來源:搜狐

案例:墨盒子繪本書館 

墨盒子繪本書館創始於2008年,是北京市最早的繪本主題專業書店之一。書店一般分布於居民區附近,主要受眾為周邊親子家庭。除了售賣繪本圖書外,書店還常常舉辦手工、繪畫、讀書分享等活動,為親子交流、鄰裡交往建立了一個溫馨的空間。書店雖然很受兒童喜愛,卻不僅服務兒童,許多愛好繪本的成年人也在這裡找到了知音,收穫了閱讀分享的樂趣。

交通樞紐書店 

交通樞紐書店即位於機場、高鐵站等交通樞紐的書店,滿足人們候機、候車期間的消遣需求。交通樞紐書店通常規模較小,消費人群以出差較多的商務人士為主。匹配讀者粘性差、停留時間短、客流量高等特點,圖書品類主要有經管、勵志、小說等,暢銷書佔重要比重。除了售賣出版物外,交通樞紐書店也會售賣城市特色文創產品、紀念品。

廣州白雲機場逸臣書店。圖片來自網絡

其他書店

一些書店的選址存在偶然性,經營特點與所在區位沒有顯著聯繫,如依附於出版社地址的如出版社書店、租賃公寓樓的個人書店等。這些書店內容和形式比較多樣,沒有特定的客群導向。

書店與城市的聯繫是如此緊密,立足於不同區域的書店,服務著年齡、興趣、閱讀需求各不相同的讀者,就這樣為城市注入了細緻而豐富的靈魂。透過書店,可以看到城市不同區域的特質與性格。從這個角度看,每座城市、每個區域都該有自己的書店,並不是一句妄談。

(未完待續。「禮士會客廳」是由中社社區培育基金啟動的對話專欄,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提供內容支持,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首發。「禮士」取自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所在地南禮士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禮士會客廳·訪談|葉楠:讓兒童覺得城市是美好的、溫暖的
    2020年,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印發《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設計導則》,從街道各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提出空間、功能、管理的統籌整合策略。9月,禮士會客廳發布了《北京面向兒童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指引》課題組編寫的兒童友好出行情況調研問卷。
  • 實體書店變身記
    然而,2016年40家新店,2017年51家新店,2018年83家新店,西西弗書店正在急速擴張。每到一個城市,就去當地的西西弗書店「打卡」,成為許多讀者旅行途中不可或缺的項目。    同時,樊登書店、言幾又書店、中信書店以及各地新華書店旗下書店數量都在迅速增長。這背後,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實體書店的鼓勵和扶持,功不可沒。
  • 江西省推動實體書店創新發展
    9月12日記者獲悉,根據中宣部等11部門的意見精神,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等12部門聯合印發的《江西省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已正式下發並實施。該意見結合江西實際,推動全省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
  • 一座城市都有值得一去的書店,鄭州這座城市也衍生出一些獨立書店
    一座城市都有值得一去的書店,鄭州這座城市也衍生出了一些獨立書店,成為鄭州文化精神的守護者與瞭望者。目前,鄭州獨立書店的數量正在逐年增加,鄭州比較好的獨立書店不在少數,如,紙的時代書店、松社書店、城市之光書店、書是生活書店、銳普 24 小時書房、樂書閣、大樹空間書店、鄭州三聯書店等。優秀的獨立書店往往被定義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及特色,通過獨立書店窺看一座城市,感受這座城市所散發的文化魅力和氣質內涵。什麼樣的書店也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的象徵。
  • 實體書店進入新賽道②:從顏值時代到破圈經營
    戲劇理論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榮廣潤欣喜地表示,戲劇書店的開張,對於戲劇人來說,是非常重大的一個事件,戲劇書店對於上海的戲劇文化建設,乃至上海整個文化建設是非常有意義的。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作家孫甘露認為,戲劇書店更像是一個文化生活的空間,可以舉辦大量的讀書活動,讓作家和戲劇人可以在這裡和讀者見面:「戲劇書店的誕生將為上海這座城市的戲劇生活注入新的可能性。」
  • 城市觀察 | 「噹噹閱界」選擇閉店,煙臺的實體書店還有未來嗎?
    實體書店時代的終結?書店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誌,若書店沒有了,人們在這喧囂的城市中生活就缺少了一個可以愜意地享受生活的精神驛站。尤其是對於年輕人和上班族,電子書可以隨時閱讀,而這也在客觀上影響了紙質書的銷售,加速了實體書店的消失。網絡書店的衝擊和休閒娛樂方式多樣也極大影響到了實體書店的經營。曾經,當當網對於實體書店信心爆棚,噹噹實體書店總經理莫鈞曾在2018年的發展計劃中表示,將在3~5年內達成1000家線下書店的目標,還要實現銷售額破5億元的新目標。如今,噹噹實體書店非但沒有實現擴張,反而迎來了閉店的現狀。
  • 實體書店前景如何 看濱州這個書店是怎麼做的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在數字出版、網絡銷售等時代浪潮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今年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整體受到重創。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一批書店通過創意設計、創新「玩法」吸引人流、提升服務,還有一些新店逆勢開張。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正在經歷怎樣的艱難蛻變?
  • 實體書店倒閉成風 小書店如何支撐
    從相對指標來看,倫敦、紐約、東京、巴黎每萬人擁有的書店數分別是3.87、8.88、3.75、5.84,而北京每萬人擁有書店數是1.06;倫敦、紐約、東京、巴黎每平方公裡擁有的書店數分別為1.08、9.30、2.16、0.55,而北京每平方公裡擁有的書店數僅為0.11。課題組給出的建議是,「在建設世界城市的過程中,北京市有必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實體書店體系。」
  • 從功能單一到百花齊放 我們越來越愛去書店了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喜歡逛書店的人應該已經發現,越來越多的書店在悄悄改變。它們打破了傳統意義上書店的單一功能,或將書店多元化發展,結合時尚和傳統元素,或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縱深融合,總體都以「網際網路+書店」「文化+書店」為延伸方向,為讀者創造一個全面、舒適的精神文化家園。
  • 「書店+」的新商業模式成型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實體書店正在加快轉型步伐。
  • 實體書店創新出版和商業模式
    摘要 【實體書店創新出版和商業模式】隨著網際網路日新月異的發展,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而實體書店和出版企業如何轉型發展,探索新的出版形式也是行業關注的問題。
  • 高校實體書店路在何方
    近年來,受電商和數字閱讀衝擊,不少校園實體書店因經營困難倒閉或搬離學校。重慶高校實體書店的生存現狀如何?高校實體書店對於校園文化的建設,推廣全面閱讀將起到怎樣的作用?高校實體書店又該怎麼建?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就此對我市多所高校進行了調查採訪。
  • 寶雞召開實體書店、城市院線創文工作推進會
    寶雞新聞網訊(記者 張超)12月9日,寶雞召開實體書店、城市院線創文工作推進會。會議對全市實體書店、城市院線落實《寶雞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實地考察點位測評標準》進行了安排部署。當天下午,會議傳達了全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整改提升工作推進會議精神,對《寶雞市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實地考察點位測評標準》進行了詳細解讀,指出了實體書店、城市院線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中存在的問題,安排部署整改提升工作。市區實體書店、城市院線代表登臺,就做好創文整改工作進行了表態發言。
  • 有名的實體書店也倒閉了,那些小書店還好嗎?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行動受限讓我們的生活受限也讓全國的實體書店受限過去數月我們眼見著一家家書店奔走呼號緊急求救甚至陷入倒閉危機在你所在的城市一定也有這樣一家書店書店和書在你心裡燃起的微光曾帶給過你溫暖和力量如果此刻的你想起了常去的那家書店如果你正好開了一家書店請繼續往下讀書中漫步•燃亮心燈特殊時期,實體書店舉步維艱。
  • 深圳實體書店迎開業潮:西西弗、誠品書店等即將亮相
    這些關於讀書的數字,讓深圳人驕傲,也詮釋著「讓城市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的深圳觀念。   記者探訪   新開實體書店如雨後春筍   3月22日至26日之間,深晚記者實地探訪了多家實體書店。記者發現,大多數實體書店均已顛覆傳統的「買書賣書」功能,更多的是提供一種生活方式,均對空間設計極為注重,打造獨具特色的閱讀氛圍和空間。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它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文化沙龍、師生活動、專題培訓、創意生活等功能於一體,肩負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師生閱讀需求,推進學校思想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使命。本文從分析、梳理校園書店發展現狀和面臨困難著手,在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嚴格考核、整合資源和宣傳引導等方面,對今後校園書店的建設和管理進行了探討,旨在拋磚引玉,推進校園書店的健康發展。
  • 數據中的實體書店2017:一線城市、年輕女性、蘋果手機
    1月11日,由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百道網主辦的「2017中國書店致敬盛典」在北京舉行。會上,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城市文化專家丁俊傑,豆瓣網技術副總裁耿新躍、今日頭條文化頻道魏辰翔等嘉賓分享了實體書店與城市文化以及2017年大數據裡的實體書店。澎湃新聞整理了一些有意思的數據,與大家分享。
  • 「書香」之美提升城市品位 ——西安市新華書店北大街書店提升轉型...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當古城西安城市建設突飛猛進的時候,老西安的風貌也逐漸成為記憶,作為在這個城市一員,對西安老城區有種特殊的情懷,而北大街作為古城最重要的中軸線街道,一直以來都是城市形象的標籤。上世紀90年代的北大街,沿路種滿了槐花樹,到了夏季,白色的槐花開滿枝頭,香氣飄飄。
  • 政策提振信心,創新激發活力——實體書店發展如何迎來新的春天?
    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記者姜瀟)實體書店是城鄉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文明載體。日前,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等11部門聯合出臺《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一系列鼓勵創新、支持發展的政策措施,為進一步促進實體書店發展提供政策指導和切實保障。
  • 實體書店在「字裡行間」尋找一線生機
    全國多家民營實體書店倒閉、萎縮的消息不絕於耳。記者注意到,曾經是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面臨危機。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說,在網絡盛行的現狀下,實體書店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實體書店還是被受眾需要的。近日,新聞出版總署提出,既要支持網絡出版、數字出版的發展,同時也要讓更多的目光投到實體書店的發展上。當下,實體書店的發展需要得到兩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