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二戰態度曖昧,芬蘭逆境中卻嚴守中立,捍衛國家尊嚴

2020-12-11 人猿相揖別後

二戰歷史上北歐四國(丹麥,挪威,瑞典,芬蘭)作為德國首要目標,個人認為只有芬蘭才是為了真正中立而夾縫中求生存,並沒有助紂為虐幫助德國。

首先,丹麥是北歐四國中最弱小的國家,再加上國土與德國接壤。在開戰僅4個小時後以後就宣布投降。之後成為二戰中的德國最大的奶製品和肉製品提供者。

挪威擁有北歐四國最長的海岸線,其岸炮部隊是挪威最大的軍力投入。但是,挪威在德國外交、軍隊雙重恐嚇下國王哈康七世被迫逃亡北極。德國在挪威扶植了維迪昆吉斯林領導下的傀儡政府。之後為二戰中德國提供魚肉和皮革製品。德國通過駐紮在挪威深水港裡的海軍,有效地攔截盟軍對蘇聯的援助。挪威還為德國原子彈計劃提供主要的原料——重水。

一直打著中立旗號的瑞典,在二戰中為了本國利益卻對德國「眉來眼去」。在1940年瑞典就允許德國在其境內運輸物資,事實上就是瑞典人承接了德國在瑞典境內的運輸任務。有數據表明到1943年底,瑞典幫助德國運輸了214萬部隊和10萬多列火車的物資到前線。並且在面對猶太人在瑞典的存款,瑞典完全面向德國利益。

芬蘭,作為北歐四國裡唯一保持真正中立的國家。在面對蘇德強大的壓力,依然堅守本國利益,夾縫中求生存。

在二戰以前,很多俄羅斯帝國的士兵逃亡芬蘭。並且在芬蘭建立反抗蘇軍的陣地,蘇聯一直視芬蘭為威脅。芬蘭的最早的國境線緊挨蘇聯的列林格勒,再加上蘇聯覬覦芬蘭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蘇聯提出和芬蘭交換領土被拒後,挑起了蘇芬戰爭。

蘇芬戰爭態勢圖

最終結果是,芬蘭人在傳奇總統曼納海姆的帶領下將蘇軍打的頭破血流。並且成功阻止蘇聯扶植政府的傀儡政府的統治,打破了將芬蘭劃為蘇聯領土的陰謀。

雖然這場戰鬥蘇聯傷亡率高達了5:1,但無奈芬蘭本來就是一個小國,最終還是無法與蘇聯抗衡。1940年3月芬蘭被迫籤署條約,割讓10%的領土給蘇聯。

芬蘭軍隊抗擊蘇軍

1941年「巴巴羅薩」計劃實施之前,德國就希望拉著芬蘭一起進攻蘇聯。但是芬蘭人清晰記得在剛結束的蘇芬戰爭中,德國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侵略,但是卻大量攔截國際對芬蘭的援助。德國為了表示真誠,派遣大量教官和物資幫助芬蘭重建軍隊。但是,芬蘭依然不為所動,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蘇德戰爭全面爆發,芬蘭人意識到這是收復失地最好機會。於是,芬蘭加入德國開始收復失地。

值得提醒的是,芬蘭在收復了蘇芬戰爭失地後,拒絕擴大芬蘭參戰範圍。即使在希特勒許諾將整個科拉半島劃給芬蘭,芬蘭高層依然不為所動(科拉半島面積將近是芬蘭國土的1倍以上)。這說明芬蘭高層對於蘇德戰爭性質的有著明顯的認識。

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出現敗勢以後,曼納海姆便預言蘇德戰爭德國必敗。1944年曼納海姆接任芬蘭總統以後開始秘密和蘇聯聯繫。在和蘇聯談判反覆協商後籤署停戰協議,隨即要求德軍撤出在芬蘭駐軍。在德國拒絕以後,芬蘭立刻調轉槍頭將德軍趕出拉普蘭。

撤離芬蘭的德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芬蘭一直在蘇德兩大強國之間捍衛著國家的尊嚴、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並且保持清晰不受法西斯的誘惑,沒有助紂為虐幫助德國侵略蘇聯。所以說,芬蘭才是二戰中北歐四國真正嚴守中立和正義的國家。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進攻丹麥和挪威,為什麼最後卻放過了瑞典?
    那麼瑞典終究有什麼過人之處能夠在人類歷史上的這場浩劫中安然無恙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其中的原因。 一、瑞典國家實力較強 在戰爭年代,在動蕩的國際局勢中,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才是一個國家的話語權所在。
  • 瑞典在二戰中憑藉什麼保持中立的,為何蘇聯和德國都不敢招惹他
    說起瑞典,大家對這個國家的感覺就是這個國家非常有錢。瑞典作為北歐五國之一,確實很有錢,人民生活水平非常高。不過我們今天講的並不是這個國家有錢的問題,而是在二戰中瑞典中立的問題。如果我們對二戰了解的話,就能發現,這個國家在二戰時是中立的。可以說在當時能保持中立非常不容易。
  • 二戰時期的中立國瑞士與瑞典為何有人加入黨衛軍
    歐洲的瑞士與瑞典,在二戰中均保持中立,從拿破崙時代起,瑞典就將保持中立作為基本國策,夾在德國與俄國這兩個長期不合的強國之間,瑞典的中立政策無疑是最佳選擇。瑞士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結構,註定它也只能選擇中立國的策略,周邊的德、意、法都不好惹。
  • 二戰中的瑞典有多無恥?居然從魔王希特勒身上賺了成火車的黃金!
    但瑞典方面至今仍置若罔聞。瑞典這個國家,在當今的國際上也算混的人模狗樣兒。是表面數字相當好看的所謂發達國家,而且通過每年頒發一次炸藥獎來影響國際事務,動輒以人圈衛士自居,沒少在國際上做幹涉別國內政,尤其是對中國的所謂人圈狀況特別的操心,手伸的很長,小動作頻頻。最近兩年,歐洲難民泛濫,瑞典也裝出一副剩母的樣子,事後才發現招來了一堆好吃懶做還整日琢磨怎麼偷搶的大爺來。
  • 瑞典真是「小國」嗎?強大的軍工業背後其實是嘴喊「中立」站德國
    強大的軍工業背後其實是嘴喊「中立」站德國編輯/烽火望瞭臺校稿/烽火望瞭臺提起蘇聯我們會想到發達的軍工產業,而提起俄羅斯就不一樣了,如今俄羅斯的軍工產業已經無法得到正常的生存,因為俄羅斯的國內採購是無法支撐起本國的軍事工業的生存的。
  • 挪威和瑞典同為中立國,為何二戰中德國入侵挪威卻放過了瑞典?
    二戰爆發後,許多國家都捲入了戰爭。大多數國家雖然都事先聲明自己是中立國,但是仍難逃出戰爭的魔爪。在這場空前的災難裡,也有幾個國家倖免於難。這些國家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擁有著相當強悍的武力。如果沒有強大的武力,那麼這些國家恐怕也難逃像盧森堡這樣的中立國被打敗的命運。
  • 沒有立場也不穩:二戰時期的那些中立國,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當全球面臨新冠病毒疫情威脅時,有人編了俏皮話調侃一些疫情嚴重的西歐國家:「這次疫情比二戰還危險,因為這次沒法投降了」——面對病毒威脅,不但沒法投降自保,而且也無法保持中立。即便二戰中戰火席捲全世界2/3 的國家和3/4的人口,還是有一些國家成功以中立姿態免遭空前浩劫的荼毒。
  • 瑞典芬蘭空中加油訓練,所謂永久中立國,涉及自身安危並不中立
    這些國家與國家之間要麼是對手,要麼是盟友。冷戰也是二戰後最不平靜的時代,很多次雙方幾乎一觸即發。二戰結束後,歐洲的百姓應該慶幸冷戰終究是冷戰,沒有變成一戰二戰那樣的熱點。其實國家與國家除了對手與盟友兩種關係外,還有一種身份那就是中立國。中立國指在發生大戰或武裝衝突時,對交戰的任何一方都不採取敵對行動的國家,中立國又分為戰時中立國和永久中立國。
  • 二戰中罕見的和平!來自北歐的瑞典是如何明哲保身的?
    二次大戰期間,作為戰爭的中心和主要戰場,歐洲大陸的大部分曾一度被軸心國所控制,地處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瑞典更是在五年左右的時間裡被納粹德國所包圍。然而,整個戰爭期間瑞典卻以中立國的身份成功地置身於戰火之外,未遭被佔領的厄運。那麼,瑞典在大戰期間到底執行了一種什麼樣的中立政策呢?
  • 精選七條關於瑞典的趣知識
    (瑞典面積45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千萬)一,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宣布中立,是一個永久中立國。瑞典中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拿破崙時代,但當戰爭真正來臨時,瑞典並不嚴守中立的立場,瑞典是「有保留的中立」。在蘇聯與芬蘭的戰爭中,瑞典是芬蘭的堅定的後援。
  • 二戰中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參戰了,瑞士是憑什麼一直保持中立的
    說起二戰大家都知道,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災難,更是整個人類的痛苦。二戰給人類帶來的傷害是難以預計的,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影響。我們都知道二戰有東方戰場和西方戰場兩個戰場,幾乎將整個世界都包含在一起了。東方戰場主要是在亞洲,日本自從侵略中國後,就對中國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 二戰中為什麼唯獨德國尊重了瑞士的中立?「三無」國家,沒意思!
    二戰中為什麼唯獨德國尊重了瑞士的中立?「三無」國家,沒意思!雖然在二戰期間,德國對外聲稱尊重瑞士的主權和中立性,但是在法國淪陷後不久,德軍總參謀部就制定出了一份入侵瑞士的計劃書《聖誕樹作戰計劃》,並且希特勒本人曾在1941年的一次演講中表達過對瑞士的真實看法:瑞士擁有最令人作嘔且糟糕的人種和政治體制。瑞士人將會是新德國不共戴天的敵人。」
  • 二戰時期,瑞典僅僅是一個小國,為什麼德國卻沒有攻打它?
    很多人認為瑞典在二戰中能避開戰火是因為瑞典是永久中立國,但事實並非如此,並不是所有的永久中立國都能避開戰火。要能在戰爭中取得中立國的地位,自身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如果沒有一定實力,只要宣布中立就能避免戰火,那二戰期間所有遭到德國侵略的國家都會宣布自己是中立國,這樣一來或許元首也就無法發動二戰了吧。
  • 二戰時期,德國橫掃北歐,為何偏偏放過了瑞典?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瑞典都是以中立國的身份存在,並沒有參與戰爭。然而,這個中立國不是想當就能當,尤其是在二戰之中,很少有歐洲國家能在德國的坦克履帶下倖存,比如同為北歐國家之一的挪威和丹麥,都未能倖免。那麼瑞典憑什麼能夠在德國面前保持中立?
  • 西媒渲染中立的瑞典或將面臨戰爭 對手是俄羅斯
    「瑞典準備好和俄羅斯開戰」,英國《每日快報》28日以聳動的標題對瑞典陸軍參謀長布倫斯特倫的一番話做出解讀。布倫斯特倫在為一次軍事會議準備的內部文件中稱,瑞典可能在幾年內面臨戰爭,準備好迎戰一個強大的對手。
  • 為何北歐小國瑞典有這麼發達的軍事工業?
    可是後來瑞典意識到曠日持久的戰爭會嚴重消耗自身的國力。隨後從十八世紀開始,瑞典開始奉行中立政策。這也使得這個國家兩百年來也沒有遭受戰火的洗禮。可是瑞典的中立不是僅僅宣布中立那麼簡單,而是真正的武裝中立,以強大的軍力來威懾敢於侵犯自己的敵人。真正奠定瑞典軍工產基礎的是瑞典中立之後重視軍工產業和科技人才的政策帶來的。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諾貝爾了。
  • 二戰時期,德國縱橫歐洲,為何瑞典卻安然無恙?看了這個,就懂了
    二戰期間面對手握先進武器,思想狂熱的黨衛軍以及熟練使用閃電戰的德邊防軍,歐洲各個小國都是顫抖的,因為它們都很清楚,自己是沒有可能擋住德國人的,在捷克、波蘭、法國以及毛熊相繼被打倒或者即將被打倒時,那些堅守中立的小國(瑞典、瑞士)基本也就沒什麼好值得堅守了,被擊敗、被佔領是毫不奇怪的
  • 荷蘭一直保持中立,為何一戰德國不入侵荷蘭,二戰反而攻佔荷蘭
    這兩場戰爭是一次比一次殘忍,捲入的國家是越來越多。當然,戰爭的中心還都是歐洲,而且都是在歐洲挑起的。可以說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加入了這場戰爭。不過也有些國家為了自保,在戰爭中宣布中立。比如荷蘭,一戰和二戰時荷蘭都宣布了中立。但是結果卻完全不同。一戰時德國並沒有入侵荷蘭,二戰時,德國卻入侵了荷蘭。很多人想不通,同樣是中立。為何一戰時德國不入侵該國,二戰時反而入侵該國呢?
  • 捍衛尊嚴並非不顧後果的冒險
    其實很簡單,因為陳水扁想為「過境」美國能風光造勢,可以誇耀自己是兩岸對美外交戰的贏家,並且給先後往大陸跑的連宋難堪,扭轉近來不太好看的民意觀感。    但這個如意算盤被美國打壞了,陳水扁把自己的面子與臺灣尊嚴畫上等號,又把臺灣尊嚴與過境美國待遇畫上等號,然後把自己的面子和臺灣尊嚴捆綁在一起,交由美國藉著過境處理來打分數,然後對要不到糖果賭氣耍賴,聲稱臺灣尊嚴受到侮辱,多麼捍衛臺灣尊嚴哪!   社論分析說,事情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首先,美國對臺灣領導人過境的處理,是善意程度的溫度計,不是臺灣尊嚴的指標。
  • 都中立150年了為何還挨炸?揭秘二戰蘇聯突襲轟炸瑞典事件
    1944年2月22日,深夜8點,四架身份不明的外國轟炸機出現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的上空,在一陣騷亂之中投下了他們所搭載的炸彈。不久,斯德哥爾摩西部幾英裡外的斯特朗納斯小鎮也傳來了被不明身份的轟炸機襲擊的消息。連續兩次來自於不明國家的空襲使得整個瑞典人心惶惶,難道瑞典終於無法置身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