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阿波羅17號完成了人類迄今為止最後一次登月任務,而在半個世紀後的2023年,億萬富豪兼藝術家前澤友作將以旅客的身份展開他的太空漫遊。
圖/Twitter
SpaceX今晨召開發布會,正式公布了首位月球旅客的身份。來自日本的億萬富豪兼藝術家前澤友作(Yusaku Maezawa)成為被埃隆·馬斯克創辦的SpaceX送上太空旅行的第一人,他將在2023年搭乘BFR(Big Falcon Rocket)火箭展開繞月旅行。
42歲的前澤友作將成為阿波羅時代的46年以來第一個到月球旅行的地球人。他承包了飛船上的所有座位,並將帶上6-8名藝術家與他共赴月球,同時馬斯克也有可能一起進行太空旅行。
「我認為,他是最勇敢的人,也是最願意這麼做的人,」馬斯克稱,「繞月旅行是一個危險的任務,並不是像在公園裡散個步那樣說走就走。「他稱SpaceX將在正式載人飛行前進行多次試飛。
通過SpaceX,馬斯克將他的使命描述為使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他沒有透露前澤友作為這次旅行支付的價格,但他稱這位億萬富豪為BFR50億美元的開發成本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據the verge報導,BFR能能夠容納100名乘客,擁有6個引擎。不過馬斯克在推特中稱也可能是7個,一切都還沒確定。
圖/Twitter
值得注意的是,前澤友作能否成為第一人還要看馬斯克的競爭對手的表現。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創辦的的Blue Origin已經制定了一項新計劃,想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的人類定居點,並且在未來五年之內率先開始月球登陸任務,他們預計從明年開始售票。
「如果你收到我的邀請,請說『是』並接受,不要說『不』。」前澤友作在發布會的演講上還向馬斯克提供了一個座位,不過馬斯克對個人太空飛行的傾向就顯得相對謹慎,「就我而言,我不確定。」
前澤友作是日本最大電子商務公司Start Today的創始人兼CEO,日本最大時尚在線網站 Zozotown 創始人,其淨資產達到了23億美元,17年的福布斯榜單中排在日本富豪第14位。
但更值得稱道的是他藝術收藏家與東京當代藝術基金會創辦人的身份。他早年創辦Switch Style樂隊,拒絕上大學,帶上女友遊蕩美國,通過郵購進口CD賺得第一桶金,2000年起打造在線平臺,2004年創辦時尚在線網站Zozotown。2017年,他更是以1.105億美元的創紀錄天價拍下Jean-Michel Basquiat的當代藝術畫作。
前澤友作為這次履行專門設了一個名為dearMoon的網站,向人們介紹月球、藝術與探索。
圖/dearmoon.earth
「我想邀請6-8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我共赴月球,」他稱,「這些藝術家將在回到地球後創作一些與月球相關的東西,這些傑作將激勵全世界的夢想家。」前澤友作說他還沒想好要邀請哪些藝術家,但希望能夠代表許多不同的領域,包括畫家、音樂家、電影導演等。
前澤友作稱,他的靈感來自於他對喜愛的藝術家前往太空後的創作的想像。「畢卡索去月球會發生什麼?安迪沃霍爾呢?麥可傑克遜呢?約翰列儂呢?」他在活動中問道,「可可香奈兒呢?這些都是我崇拜的藝術家。」
50年前,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描述了這樣一個畫面:
一群猿猴飽受大型野獸的欺壓,但毫無辦法。直到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塊黑色石板,其中一隻猿猴在觸摸石板後「開竅了」,學會了用骨頭當武器。這一突變讓他與野獸的關係倒轉,一個族群得以生存並擴張。
馬斯克就像是率先摸到石板的人。他創立的SpaceX開發了可重複使用的獵鷹系列運載火箭和龍飛船。2012年,龍飛船將貨物送到國際客運站,開啟了私營航天的新時代。它的發射數量也在逐年提升中。
圖/becoming a multiplanet species
今年2月,運載能力超過自阿波羅時代以來在美國發射的任何火箭的重型獵鷹(Falcon Heavy)火箭升空,帶著馬斯克的櫻桃紅色特斯拉跑車、車內穿著太空衣的假人、伴著音響裡大衛鮑伊的《Life on Mars》,向著火星軌道前進。
對馬斯克而言,登月只是殖民火星的第一步,我們可以稱他為最高調的幻想家。馬斯克在2017年就介紹了SpaceX的火星殖民計劃「becoming a multiplanet species」;今年7月,科學家們在火星南極的塵土和冰層中發現了一條12英裡寬的鹹水帶,是迄今為止人們在火星上發現的最大規模的液態水。液態水的存在使得在火星上獲得氧氣、能源成為可能。
SpaceX總裁Gwynne Shotwell也戲謔道,馬斯克自己的「副業」項目、也就是現在正在挖掘隧道的Boring公司,未來有一天可能會開始為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提供人類的生存住所。因為相比科幻電影中的漂亮房屋,Boring如果能夠在火星挖掘出一個可以供人類居住的地下空間,可能就沒必要去「火星救援」了。
當然,就眼前的繞月計劃而言,火箭會爆炸,乘客會死去。但如果第一次旅行成功了,我們對星際旅行的熱情會加大,人們對探索太空的信息也會加強。即時未來不是一片坦途,就像電影《星際穿越》中說的,「我們應該是新世界的探索者和開拓者,而不是舊領土的保護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