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東方書畫修復室裱畫師: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古畫

2020-12-21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由於疫情的關係,今年,大英博物館從3月18日起暫停對公眾開放。而在此前一天,邱錦仙剛修復完明末清初惲壽平的一幅花卉作品。她決定先不拍漿上板,因為「閉館期間無法確定古畫上板後的狀態,等博物館重新開放,再去上班的時候,就可以把它貼到板上了。」邱錦仙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修復古畫的工作,邱錦仙已經做了47年,單是在大英博物館就有近33個年頭。她的一生都在進行著中國古畫的修復和裝裱工作。

搶救中國文物,讓古畫重放光芒

邱錦仙1972年進入上海博物館裱畫組,在那裡工作了15年。其間,她先後師從揚幫裱畫的徐茂康和蘇幫裱畫的華啟明兩位師傅,深入掌握了中國傳統的古畫修復手法。1987年,邱錦仙經由同事引薦來到倫敦,為一位臺灣古董商人修復古畫。當時她「只想來英國看看,了解一下外國裱畫業的情況」,所以她跟上海博物館約定,兩年以後一定回去。碰巧這個時候,英國著名的漢學家、敦煌學和中國藝術史學者韋陀教授正在上海訪問,得知邱錦仙來到了倫敦,立刻返回倫敦與她會面,並極力邀請她去自己的東家——大英博物館演示裱畫和修畫技藝。邱錦仙演示的是修復一幅傅抱石的畫,是韋陀教授買來的,據說是從火裡搶出來的作品。「當時那幅畫有好幾個大破洞,在英國專家看來是不可能修復的。」

在仔細檢查了這幅畫作,確認不掉色之後,邱錦仙使用中國傳統的修複方法,先用開水在畫卷正面洗了5次,洗完後把畫卷背後的覆褙紙揭掉,重新找到補紙,重新託,重新補,補好破洞再全色。修復後,破洞的地方跟原來的畫心顏色非常接近,很難看出修補的痕跡。英國人從來沒有用熱水在正面洗過畫,邱錦仙的演示讓他們都看傻了眼。

當時,大英博物館裡只有日本和英國修復師,他們沒有任何修復、裝裱中國古畫的經驗。由於這次演示,大英博物館館長大衛·M·威爾遜和東方部主任羅森當即力邀邱錦仙留下,在平山鬱夫東方古畫修復室專門負責修復館藏的中國古畫。邱錦仙接受了這份工作。

兩年後,邱錦仙面臨是否回上海博物館的抉擇。羅森竭力挽留邱錦仙,任翻譯的同事也很願意協助她辦理工作籤證和其先生的探親籤證。他們的熱情感染了邱錦仙,那些依舊「暗無天日」的中國古畫更令她不忍一走了之。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邱錦仙說:「如果我不做這份工作,這些文物可能就毀掉了。我修一幅畫,就讓一幅畫重放光芒。這樣,古畫可以展出,可以供學者研究,可以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這些古畫原本是中國的,我這也是在搶救中國的文物。」

於是,在大衛·M·威爾遜委託下,羅森給上海博物館的馬承源館長寫了一封信,感謝對方同意邱錦仙繼續在大英博物館工作,並希望和上海博物館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在獲得上海博物館的許可後,邱錦仙在倫敦留了下來,繼續進行中國古畫修復工作,並且一做就是30多年。

拯救《女史箴圖》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女史箴圖》唐摹本,是《女史箴圖》現存於世的最早摹本,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而《女史箴圖》能夠重見天日,回到公眾視野,要完全歸功於邱錦仙的巧手匠心。

邱錦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女史箴圖》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當時八國聯軍攻佔北京,英國軍官克拉倫斯·詹森獲得了這幅作品。1905年,詹森將《女史箴圖》帶到大英博物館,想要賣掉畫上的玉扣。在博物館工作的歷史學家西德尼·考爾文等人意識到這幅畫的價值,用25英鎊買下了這幅《女史箴圖》。

由於年代久遠,《女史箴圖》在修復之前,畫卷上的絲綢已經皸裂,僵硬而脆弱,絹變成了一絲絲,馬上要脫落的樣子。大英博物館一直在考慮如何修復這幅畫,但修複方案卻遲遲沒有確定。2013年夏天,大英博物館召開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地的學者和專家討論如何修復《女史箴圖》,最後決定不能重新裝裱,只能在原畫的基礎上進行加固。邱錦仙根據過去的修復經驗,提出使用由澱粉糨糊和化學糨糊混合起來的混合糨糊進行修補,這樣既能保證合適的黏度,又不會留下糨糊的痕跡。

為了謹慎起見,大英博物館將這種混合糨糊送到實驗室進行檢驗,發現這種糨糊非常理想。於是邱錦仙和她的助手們就用這種材料在顯微鏡下為《女史箴圖》進行修復,每天不停地工作,在放大鏡下三寸三寸地添糨,用了整整兩個月時間,終於將《女史箴圖》修復完畢。邱錦仙還為《女史箴圖》進行了全色,這是只有技藝高超的古畫修復師才能完成的工作。她用藤黃、硃砂和墨調配出適合的顏色,將殘缺破洞處補好,也重描了一些褪色部分,顏色和原畫本色就拉平了。

邱錦仙說,現在的《女史箴圖》非常牢固,再放上兩三百年都沒有問題。如今,《女史箴圖》保存在兩個由德國公司設計和製作的價值10萬英鎊的恆溫恆溼的展示櫥中,每年只有在中秋節、春節以及亞洲藝術節等重要日子,觀眾才得以一睹其真容。

除了《女史箴圖》,邱錦仙修復的中國古畫還有明代朱邦的《紫禁城》、元代趙孟的《雙馬圖》、盛懋的《雪景圖》以及明代張翀的《瑤池仙劇圖》等等。迄今為止,她已經修復了三四百幅大英博物館館藏的中國古畫,其中大約有一半是中國歷代古畫,另一半則是來自敦煌藏經洞的敦煌絹畫。現在,大英博物館裡收藏的敦煌絹畫已經全部被邱錦仙修復完畢,只留下了一幅,這是邱錦仙的主意,為了留給世人看看,這些敦煌絹畫在修復之前究竟是什麼樣子。

藝術和匠心的傳承沒有國界

68歲的邱錦仙早已過了退休年齡,可是大英博物館卻捨不得讓她退休,她也不忍心扔下那些殘破的古畫不管。她說:「如果可以,我希望一直將這份工作做下去,希望能修復更多的中國古畫,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有這麼多偉大的藝術作品,知道中國在藝術領域是多麼領先。」

她還收了兩個「洋弟子」,跟她一起在東方書畫修復室修復中國古畫。其中一個叫作瓦朗蒂娜的女弟子已經跟隨了她15年,另一個叫作卡羅的女弟子也跟她學習了9年。「她們從裁紙、打糨糊、練棕刷刷牆開始學習,天天練習,直到手上有了老繭,手腕有了軟硬勁道,才算完成基本功。她們現在還不能算出師,我希望再帶她們幾年,能讓她們把中國傳統的修複方式學成。」邱錦仙說。

瓦朗蒂娜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學習中國傳統古畫修複方法非常不容易,為了保持手腕的靈活,她們每天都要進行「刷牆練習」。此外,還要學習欣賞中國古代藝術,只有理解了古畫的韻味,才能更好地進行古畫修復。她說:「邱老師是古畫修復的第一代藝術家,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第二代,將中國古畫修復技藝傳承下去。」

大英博物館閉館以來的這段時間,邱錦仙在家中休息,心裡仍然放不下那些古畫。她對記者念叨,除了那幅惲壽平的花卉作品,還有一幅明代倪端的山水畫也差不多修復好了,另外,等著她修復的還有一幅畫工非常精妙的花鳥畫,「雖然署了宋徽宗的名字,但其實是明代的作品」。邱錦仙說,這3幅作品是美國一個基金會指定請她修復的。這個基金會在大英博物館看到那些「重生」的中國古畫,看到邱錦仙的修復工作,看到她讓那些「一塌糊塗」的古畫「起死回生」,很為她的技藝所折服,也被她的匠心所感動,於是向大英博物館捐贈了5萬多美元,指明這筆經費專門用來支持邱錦仙的古畫修復工作,資助她購買宣紙、顏料等古畫修復所需的材料。

邱錦仙回憶說,這些年來,她得到的捐贈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中國、英國、美國的學術機構、企業或個人都曾向大英博物館捐贈過不小的金額,專門用於資助她進行中國古畫修復工作。前不久,有一位美國女士向大英博物館捐助了4000英鎊,希望她用這筆資金修復一幅溥儒的手卷畫。邱錦仙說,等前面那3張畫修復完畢之後,她就接著修復這幅手卷畫。手卷畫用兩個月就可以修復好。

相關焦點

  • 「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
    大英博物館邱錦仙工作的東方古書畫修復室想近距離接觸一下邱錦仙大師及她的工作環境是件不容易的事。邱錦仙是英國大英博物館高級古書畫修復師。這行業很「小眾」,卻有很多國家政要專門去見她。提起她的名字,中國人了解的並不多,西方人知道的卻不少。
  • 大英博物館如何收集到三千件貴重中國書畫?收購和接受捐贈都有
    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三千多件中國書畫中,有一千多件是19世紀廣東人繪製的外銷畫,主要是由雷納(Rneere)小姐在1877年捐給大英博物館。安德生是一位古董收藏家,從1842到1900年,他一共賣給大英博物館3500件文物,在其中的2400多幅繪畫裡146幅是中國畫。自1873年至1880年,他曾經是日本東京海軍醫院的院長,收藏大量的東方文物。在1910年2月17日,一個只留下姓氏韋格納(Wegener)的婦女將一百多件中國繪畫捐給大英博物館後,悄然而去,至今不知其名。
  • 巧遊大英博物館 中國遊客的參觀建議
    與此同時,更多的人希望在「蓋印章」之餘,能在有限的參觀時間裡見識到更多的寶物,更有所得。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該博物館的電腦資料庫中現共登記了23579件中國文物藏品,包括平面(書畫、織品等)5224件、立體器物(石、玉、金屬等)18355件,囊括了中國的全部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等。
  • 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
    對,就是那個擁有265年歷史,藏有800多萬件文物珍品,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那在這樣一個博物館裡修文物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由於因為家裡人大多都是學習美術出身的,也收藏了不少古畫,耳濡目染,大學期間,她對書畫裝裱修復產生濃厚的興趣。
  • 三峽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原來是這樣進行的?!
    「說實話,漢代士兵的鎧甲形制何止百種,我無法在看到殘片的瞬間就拍腦門子,確定這是哪種形制的鎧甲。」此後,在接近半年的時間裡,飛天查閱了大量古書,從排列組合、串聯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分析比對,連吃飯睡覺都在琢磨這到底是哪型哪款。最後靈光一閃,驀然回首似地,他終於從海量的資料中,找到了那件鎧甲的準確形制。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書畫,令人心碎!
    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珍品以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盛況世界因遺產而璀璨——2016中國古書畫鑑定修復與保護國際高峰論壇隆重開幕!
    本次國際高峰論壇以「世界因遺產而璀璨」為核心,以「不斷回望與前進」的文化視野,就中國古代書畫的鑑定、修復與保護問題召開的此次有廣度、有深度、有精度、有高度,還有新度的,傳承人類精神文明遺產與再創璀璨世界的文化盛宴。本次盛宴由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文獻書畫保護與鑑定研究中心承辦,臺灣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協辦。
  • 揚幫古書畫非遺傳承人談古畫修復和古箋再造
    對話|揚幫古書畫非遺傳承人談古畫修復和古箋再造  嚴桂榮(1920-2011)是揚幫裱畫與古書畫修復的高手,曾為上海博物館修復古畫文物300餘件,包括「鎮館之寶」王羲之唐摹本墨跡《上虞帖》、唐代孫位的《高逸圖》》等。結合正在上海古美藝術中心舉辦的展覽「妍妙輝光」,揚幫古畫修復非遺傳承人、嚴桂榮弟子費永明近日就揚幫古畫修復和古法制箋接受了澎湃新聞專訪。
  • 帶你逛博物館|世界最宏偉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又稱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希臘和羅馬文物館、東方文物館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古希臘羅馬、古代中國的燦爛文化。埃及館被視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王」。在埃及館入口處矗立著一塊引人注目的羅塞塔石碑。
  • 大英博物館: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博物館
    位於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其藏品豐富、種類繁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大英博物館擁有100多個展廳除英國本國收藏外該博物館還收藏了世界各地近800萬件的寶貴文物和書畫珍品囊括了古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印度、中國等文明古國的頂級文明
  • 在大英博物館看中國珍寶(圖)
    化為200多塊碎片,後來雖然被修復,但據說瓶身上的裂縫還是依稀可見。一層最北側的幾個展廳,中國印度等東方展品: 中國館編號是33號。如果你能看到一尊10多米高的漢白玉佛像,那就是中國館啦。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在大英博物館中國館的約有2000件。
  • 大英博物館:到英國的必去的景點,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
    裡面很大,但是最主要的幾個就是埃及館,中國館,希臘話館,我去的時候中國館正在裝修所以沒看到非常可惜。只去了中國瓷器館,裡面的瓷器真的非常精美。第一次見到木乃伊,還有乾屍……如果時間充裕,我覺得來兩天比較合適。吃的可以在一樓簡餐咖啡廳解決。洗手間蠻幹淨的,都要好好地坐著上廁所啦。1號展廳,我震驚了,沒想到博物館可以是這樣的,和中國的完全不一樣啊,這得擄了多少好東西啊,都隨便放放的。
  • 大英博物館裡的那些中國頂級文物
    印象中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相信很多人有著相似的觀念 ,但當你走進大英博物館第33號展廳中國文物廳,你會發現我們的先人是在七千年前就開始創造文明,製造藝術品,目前在中國文物廳以年代劃分展品,從公元前5000年至新中國成立,它所展出的中國文物,跨越了整個中華民族歷史長河,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
  • 含《女史箴圖》和中國書畫,大英博物館新增30萬張藝術品數據
    《女史箴圖》局部上次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進入中國公眾視野,還是在2014年。那時,大英博物館將館內所藏《女史箴圖》割裂開來,裱褙成平板式多段進行展示,並稱其為「日式折屏手法」。這種裱褙方式已經造成畫面明顯的開裂和掉粉。在線圖中,依舊能夠看到開裂的痕跡。
  • 大英博物館授權《宋徽宗·寫生翎毛圖》首次原大出版
    性好書畫,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並且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他自己則不但擅長花鳥、山水、人物,也喜好收藏法書名畫,遂使內府珍藏的名跡,百倍於前朝,並且將之編纂為《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成為今天研究古代繪畫史的重要資料。
  • 大英博物館開放新項目:190萬張珍貴文物圖像免費下載
    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女史箴圖》在線瀏覽2013年,大英博物館邀請了中國及其他地區的書畫和修復專家,一起討論《女史箴圖》的狀態和保護方案。
  • 大英博物館裡的極品中國文物,美到心痛!
    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玉器
    大英博物館以龐雜豐富的收藏傲立於世界頂級博物館中。近300年的歲月中,它收藏了來自全球數百萬件文物。
  • 世界因遺產而璀璨——2016中國古書畫鑑定修復與保護國際高峰論壇
    在不斷維護著這個精神家園的道路上,有國家民族的倡導與措施,有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的收藏與保管,有高等學府的研究與傳播,有藝術家的描摹與實踐,有私人藏家的精選與交流……《世界因遺產而璀璨——2016中國古書畫鑑定修復與保護國際高峰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文獻書畫保護與鑑定研究中心張斌、張繼剛、張小崗、張美芳等教授倡導,由張繼剛先生策劃、組織並邀請,匯集諸多歷史遺產領域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共赴近幾年來未有之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