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
「甘道夫」伊恩·麥克萊恩朗誦杜甫的詩被朋友圈刷屏,他朗誦的片段出自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在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評論稱:這是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以如此之高的評價,以如此驚豔的方式,被生動完整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伊恩·麥克萊恩
令人好奇的是,一個英國人是如何痴迷上中國詩人的?
8月5日,在第二十六屆上海電視節紀錄片大師班上,英國廣播公司製片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隔空連線,為現場觀眾講述了自己幾十年拍攝紀錄片的心得,以及自己和中國的不解之緣。
麥可·伍德
麥可·伍德畢業於牛津大學奧瑞爾學院歷史系,除了歷史學家身份,還身兼紀錄片製片人、主持人、作家等多重身份。如今已72歲的他,參與製作並主持了120餘部電視紀錄片,這些紀錄片多與歷史、文明相關。
麥可·伍德介紹說,自己第一次對杜甫感興趣是在十六七歲的時候。當時,企鵝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平裝的晚唐詩詞集譯本,其中詩人還包括李賀、孟郊、李商隱和杜牧。
「我現在仍然非常喜歡這套書,這些年來,我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很多朋友。我從未在西方詩歌中讀到過這樣的作品。在當時的年紀,對我而言,那是一個無從想像的世界,我被不可思議地深深地吸引了。」
麥可·伍德曾這樣評價杜甫:他不僅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也是全世界最偉大的詩人,沒有人能比杜甫在表達人類共同情感方面如此出色;他不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他在構建這個國家價值觀方面比任何皇帝都做得多。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
關於選角:「我們想像中的杜甫,就應該長這樣」對於為何會選擇伊恩·麥克萊恩,伍德表示,當時伊恩正好在話劇舞臺上做一個演出,就是回顧他一生的表演。
「我們發現他回顧自己人生的過程中,和杜甫在《壯遊》中回顧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伊恩的表演非常有渲染力,所以我們找到他,他說先給我看詩,我們就把詩發過去,不到48個小時他就答應了。」
伍德認為,雖然這個項目請伊恩·麥克萊恩是冒了風險的,但這個風險有了回報,也再次證明了詩歌是有普世性的。他透露,後來有很多中國觀眾給他寫信說,「我們想像中的杜甫就應該長得他這樣。」
事實上,杜甫這部紀錄片也不是伍德第一次與中國結緣。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就第一次來到中國,後來陸續到訪過中國12次,他於2016年在BBC推出了《中國故事》《中國新年》等系列紀錄片,包括《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
那麼如何把異域文化介紹給完全不了解的觀眾?拍攝時如何來選擇切入點和視角?
麥可·伍德解釋說,他們的特長就是通過活生生的文化,通過我們的旅行來進行傳記片的拍攝,並且希望不但要反映歷史上的場景,而且還要表現在今日現實中的場景,兩者交相輝映。
以杜甫為例,他本身人生就是跌宕起伏,經歷了安史叛亂,他的個人故事以及歷史都反映在他的詩作中,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跳上巴士,跟隨他的旅程、複製一遍他的旅程。
「我們的每一部紀錄片都是一個旅程,甚至可以說它是一場冒險。」麥可·伍德坦言,拍攝《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其實就是「實現了自己的一個夢想」,「拍它不是為了掙錢」。他也很遺憾地講到,如果能夠完全由自己決定,他希望能夠製作一個90分鐘時長的電影,這樣的話觀眾們就能跟他一起享受更多的細節。
隨後,麥可·伍德補充說道:「不管是講一個偉大的詩人也好,偉大的藝術家也好,偉大的思想家也好,我們希望反映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生活。通過杜甫我想西方的觀眾可以理解到,中國的觀眾可以回憶起,中國淵源流長的詩歌傳統應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詩歌的創作是最古老一直持續到現在的一種藝術形式。」
麥可·伍德回憶起當時去成都去進行實景拍攝的時候,他非常感動,他看到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中國人去參觀杜甫草堂,喜歡讀杜甫的詩歌,還在思考杜甫的詩歌、他的思想和他的價值觀。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劇照
「杜甫不但是一個詩人,他的詩歌裡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所以這個紀錄片不僅是有關詩人的,而是比詩人更大的一個感受。」他說。
眾所周知,麥可·伍德喜歡進行實景拍攝,更喜歡去採訪一些普通人,他認為這樣做能夠讓紀錄片更有活力。
「以前曾經有人說,我們這一代人是最後一代能夠記得以前的文化傳承以及歷史故事的了,我並不認為如此。」麥可·伍德回憶起去貴州拍攝的時候,發現貴商對於他們的一些傳說、文化的積累就非常的豐富。
「他們有家族傳說,有家譜,有口口相傳的故事等等,所以我認為歷史不一定要由歷史學家來承載,歷史也可以是一些活生生的故事。」
對於「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這個命題,麥可·伍德表示其實所謂的中國故事,中國人就是中國故事的儲藏庫,所以要和活生生的中國人去談,不要以為這些故事都已經消失了,他們沒有消失,他們回來了。
對於未來創作,伍德也不確定會從哪個片子開始著手,他已經拍過了印度的故事和中國的故事,他覺得或許下一個可以拍拍古希臘的故事,總之就是把世界上幾個古代重大文明都來拍一遍。
「我本人一直對鴉片戰爭非常的感興趣,鴉片戰爭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我想拍一個能夠體現中英兩國雙視角的紀錄片,而鴉片戰爭最早的開始要回溯到1793年,英國派了一個特使馬戛爾尼來覲見乾隆皇帝,我想也可以以它為一個切入點。現在我們聽說英國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和中國的故宮博物館正在策劃一個有關這個期間的展覽,所以如果能以此為中心來進行拍攝的話,也將會很有意思。」
寄語年輕人:不要忘記人生中的激情所在當年,還沒有把博士課程讀完,麥可·伍德因為比較喜歡記新聞,所以去做了6年記者。「我們英國有個說法就是,新聞報導往往就是歷史的初稿,在這6年的記者生涯中我學到了很多,因為我採訪的是政治和歷史這條線,所以我報導了英國很多重大的一些政治危機歷史危機。」
麥可·伍德拍攝的第一個紀錄片,是關於1893年英國北部約克郡礦工罷工題材的紀錄片,他拍完之後發現很有趣,因為「我可以利用大電視媒介來講振奮人心或者說激動人心的故事」。
「一方面它還是有新聞報導的正確性,另外一方面它是一個電視片,所以它能夠觸及的觀眾更多。當然了我到現在還在寫學術論文,不過讀的人少得多,電影電視觀眾面比較廣,所以直到現在我還在經營這個行業。」
談到歷史紀錄片的精標準,麥可·伍德認為如果片子能夠寓教於樂,又能拍得非常美,能給觀眾看一些他們之前沒有看到過的東西。「這是我個人的一個目標,目前我們生活的世界上隔閡很多,如果通過我的紀錄片能夠讓我的觀眾們對相互之間產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同情,更多的同理心,那就很好。」
對於想投身於電影和紀錄片的年輕人,麥可·伍德也給了中肯之言:「千萬不要忘記你人生中的激情所在,保持年輕的的激情火焰一直燃燒,就可以讓你整個職業生涯都能夠在激情的驅使下繼續保持旺盛的戰鬥力。」
「另外,不管你未來在紀錄片製作的過程中答應擔任的是什麼角色,也不要固步自封,你要了解到整個紀錄片製作過程中的其他工序,其他的工種,紀錄片是一個圖畫,文字,聲音,還有剪輯的一個結合體,所以你也要了解其他人做些什麼。」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們想拍我這樣的紀錄片,而不是那種所謂的調查新聞,千萬記得要發揮同理心,要有愛心,要把你自己放到那些被你拍攝的人的位置設身處地去想一想,否則的話,你的紀錄片拍出來以後,人家會覺得它沒有心,也不值得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