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視節|紀錄片大師麥可·伍德:跳上杜甫的旅行巴士

2021-01-20 澎湃新聞

前陣子,

「甘道夫」伊恩·麥克萊恩朗誦杜甫的詩

被朋友圈刷屏,他朗誦的片段出自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在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有評論稱:這是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以如此之高的評價,以如此驚豔的方式,被生動完整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伊恩·麥克萊恩

令人好奇的是,一個英國人是如何痴迷上中國詩人的?

8月5日,在第二十六屆上海電視節紀錄片大師班上,英國廣播公司製片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隔空連線,為現場觀眾講述了自己幾十年拍攝紀錄片的心得,以及自己和中國的不解之緣。

麥可·伍德

麥可·伍德畢業於牛津大學奧瑞爾學院歷史系,除了歷史學家身份,還身兼紀錄片製片人、主持人、作家等多重身份。如今已72歲的他,參與製作並主持了120餘部電視紀錄片,這些紀錄片多與歷史、文明相關。

麥可·伍德介紹說,自己第一次對杜甫感興趣是在十六七歲的時候。當時,企鵝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平裝的晚唐詩詞集譯本,其中詩人還包括李賀、孟郊、李商隱和杜牧。

「我現在仍然非常喜歡這套書,這些年來,我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很多朋友。我從未在西方詩歌中讀到過這樣的作品。在當時的年紀,對我而言,那是一個無從想像的世界,我被不可思議地深深地吸引了。」

麥可·伍德曾這樣評價杜甫:他不僅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也是全世界最偉大的詩人,沒有人能比杜甫在表達人類共同情感方面如此出色;他不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他在構建這個國家價值觀方面比任何皇帝都做得多。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

關於選角:「我們想像中的杜甫,就應該長這樣」

對於為何會選擇伊恩·麥克萊恩,伍德表示,當時伊恩正好在話劇舞臺上做一個演出,就是回顧他一生的表演。

「我們發現他回顧自己人生的過程中,和杜甫在《壯遊》中回顧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伊恩的表演非常有渲染力,所以我們找到他,他說先給我看詩,我們就把詩發過去,不到48個小時他就答應了。」

伍德認為,雖然這個項目請伊恩·麥克萊恩是冒了風險的,但這個風險有了回報,也再次證明了詩歌是有普世性的。他透露,後來有很多中國觀眾給他寫信說,「我們想像中的杜甫就應該長得他這樣。」

事實上,杜甫這部紀錄片也不是伍德第一次與中國結緣。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就第一次來到中國,後來陸續到訪過中國12次,他於2016年在BBC推出了《中國故事》《中國新年》等系列紀錄片,包括《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

那麼如何把異域文化介紹給完全不了解的觀眾?拍攝時如何來選擇切入點和視角?

麥可·伍德解釋說,他們的特長就是通過活生生的文化,通過我們的旅行來進行傳記片的拍攝,並且希望不但要反映歷史上的場景,而且還要表現在今日現實中的場景,兩者交相輝映。

以杜甫為例,他本身人生就是跌宕起伏,經歷了安史叛亂,他的個人故事以及歷史都反映在他的詩作中,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跳上巴士,跟隨他的旅程、複製一遍他的旅程。

「我們的每一部紀錄片都是一個旅程,甚至可以說它是一場冒險。」麥可·伍德坦言,拍攝《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其實就是「實現了自己的一個夢想」,「拍它不是為了掙錢」。他也很遺憾地講到,如果能夠完全由自己決定,他希望能夠製作一個90分鐘時長的電影,這樣的話觀眾們就能跟他一起享受更多的細節。

隨後,麥可·伍德補充說道:「不管是講一個偉大的詩人也好,偉大的藝術家也好,偉大的思想家也好,我們希望反映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生活。通過杜甫我想西方的觀眾可以理解到,中國的觀眾可以回憶起,中國淵源流長的詩歌傳統應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詩歌的創作是最古老一直持續到現在的一種藝術形式。」

麥可·伍德回憶起當時去成都去進行實景拍攝的時候,他非常感動,他看到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中國人去參觀杜甫草堂,喜歡讀杜甫的詩歌,還在思考杜甫的詩歌、他的思想和他的價值觀。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劇照

「杜甫不但是一個詩人,他的詩歌裡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所以這個紀錄片不僅是有關詩人的,而是比詩人更大的一個感受。」他說。

眾所周知,麥可·伍德喜歡進行實景拍攝,更喜歡去採訪一些普通人,他認為這樣做能夠讓紀錄片更有活力。

「以前曾經有人說,我們這一代人是最後一代能夠記得以前的文化傳承以及歷史故事的了,我並不認為如此。」麥可·伍德回憶起去貴州拍攝的時候,發現貴商對於他們的一些傳說、文化的積累就非常的豐富。

「他們有家族傳說,有家譜,有口口相傳的故事等等,所以我認為歷史不一定要由歷史學家來承載,歷史也可以是一些活生生的故事。」

對於「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這個命題,麥可·伍德表示其實所謂的中國故事,中國人就是中國故事的儲藏庫,所以要和活生生的中國人去談,不要以為這些故事都已經消失了,他們沒有消失,他們回來了。

對於未來創作,伍德也不確定會從哪個片子開始著手,他已經拍過了印度的故事和中國的故事,他覺得或許下一個可以拍拍古希臘的故事,總之就是把世界上幾個古代重大文明都來拍一遍。

「我本人一直對鴉片戰爭非常的感興趣,鴉片戰爭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我想拍一個能夠體現中英兩國雙視角的紀錄片,而鴉片戰爭最早的開始要回溯到1793年,英國派了一個特使馬戛爾尼來覲見乾隆皇帝,我想也可以以它為一個切入點。現在我們聽說英國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和中國的故宮博物館正在策劃一個有關這個期間的展覽,所以如果能以此為中心來進行拍攝的話,也將會很有意思。」

寄語年輕人:不要忘記人生中的激情所在

當年,還沒有把博士課程讀完,麥可·伍德因為比較喜歡記新聞,所以去做了6年記者。「我們英國有個說法就是,新聞報導往往就是歷史的初稿,在這6年的記者生涯中我學到了很多,因為我採訪的是政治和歷史這條線,所以我報導了英國很多重大的一些政治危機歷史危機。」

麥可·伍德拍攝的第一個紀錄片,是關於1893年英國北部約克郡礦工罷工題材的紀錄片,他拍完之後發現很有趣,因為「我可以利用大電視媒介來講振奮人心或者說激動人心的故事」。

「一方面它還是有新聞報導的正確性,另外一方面它是一個電視片,所以它能夠觸及的觀眾更多。當然了我到現在還在寫學術論文,不過讀的人少得多,電影電視觀眾面比較廣,所以直到現在我還在經營這個行業。」

談到歷史紀錄片的精標準,麥可·伍德認為如果片子能夠寓教於樂,又能拍得非常美,能給觀眾看一些他們之前沒有看到過的東西。「這是我個人的一個目標,目前我們生活的世界上隔閡很多,如果通過我的紀錄片能夠讓我的觀眾們對相互之間產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同情,更多的同理心,那就很好。」

對於想投身於電影和紀錄片的年輕人,麥可·伍德也給了中肯之言:「千萬不要忘記你人生中的激情所在,保持年輕的的激情火焰一直燃燒,就可以讓你整個職業生涯都能夠在激情的驅使下繼續保持旺盛的戰鬥力。」

「另外,不管你未來在紀錄片製作的過程中答應擔任的是什麼角色,也不要固步自封,你要了解到整個紀錄片製作過程中的其他工序,其他的工種,紀錄片是一個圖畫,文字,聲音,還有剪輯的一個結合體,所以你也要了解其他人做些什麼。」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們想拍我這樣的紀錄片,而不是那種所謂的調查新聞,千萬記得要發揮同理心,要有愛心,要把你自己放到那些被你拍攝的人的位置設身處地去想一想,否則的話,你的紀錄片拍出來以後,人家會覺得它沒有心,也不值得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是什麼讓杜甫「破圈」?專訪BBC紀錄片《杜甫》主持人
    片中,歷史學家麥可·伍德來到中國,足跡遍布與杜甫有關的大地山河,河南、長安(西安)、成都、三峽、湖南……依次在片中出現,並配以杜詩,讓人仿若回到了那個遙遠的極具傳奇色彩的唐代。儘管詩歌的譯本引發了一些爭議,但紀錄片在海外社交軟體及評分網站上口碑仍在不斷攀升。
  • ...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記者張代蕾、桂濤)5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位西方人對杜甫的致敬——訪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導演麥可·伍德》的報導。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
  • BBC拍了部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事實上,這部紀錄片的標題就出自史學家洪業於1952年在哈佛大學撰寫並出版的英文專著《Tufu:china’s greatest poet》,本片的主持人、腳本撰寫人是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教授、中英了解協會主席麥可·伍德,從文案上看,他可絕對是個杜甫的「迷弟」了。
  • 紀錄片杜甫BBC觀後感 導演談杜甫紀錄片創作與感受
    紀錄片杜甫BBC觀後感 導演談杜甫紀錄片創作與感受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播出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引起廣泛關注。該片導演、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這部紀錄片讓不少英國觀眾增進了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了解,他期待英中兩國未來繼續加強交流和合作,不要讓疫情和偏見切斷兩國之間的文化連接。  《杜甫》一片時長59分鐘,上月初在BBC播出。
  • 東方明珠百視通全媒體播出助力上海電視節「衝上雲霄」
    8月3日,第26屆上海電視節開幕。在今年特殊的大環境中,本屆電視節充分利用線上雲的力量,以雲論壇、雲市場、露天展映等方式,為大眾帶來一屆防疫常態化背景下的電視節。  全渠道覆蓋,電視節專區演繹人生百態  據悉,隨著上海電視節的開幕,多部海內外優秀影視劇、紀錄片、動畫等影視作品,將持續在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影視頻道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全世界都宅在家抗擊疫情的時候,英國出版業表示:「哎呀,一不小心線上銷量還上漲了?」大家紛紛表示:「終於有時間把傳說中的《尤利西斯》《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等名著)讀完了。」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
  • BBC最新紀錄片,轟動全球網友,主角是杜甫和他的成都草堂
    而在最後,這個一生蹉跎的詩人病逝於一條小船上,年僅59 重走杜甫足跡——草堂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紀錄片中,麥可·伍德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不僅讓與杜甫有關的大地山河依次在片中出現配以杜詩,讓人仿若回到了那個遙遠的極具傳奇色彩的唐代更是讓成都和杜甫草堂再次進入了全世界的視線紀錄片截圖在錦裡的街頭,麥可·伍德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念了一首《成都府》錦裡古街,紀錄片中的截圖
  • BBC推出這部杜甫紀錄片
    BBC日前播出的《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發中國觀眾熱議。在這部紀錄片中,BBC主持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沿著杜甫的足跡,輾轉西安到成都、從長沙到平江,通過他的詩歌串聯起這位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鳳凰網文化整理 鳳凰網讀書《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近日,西方首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在BBC上映。在紀錄片中,主持人麥可·伍德通過走訪留下過杜甫足跡的城市、地點、山川河流,還原了這個「中國最偉大詩人」歷經坎坷的一生。
  • BBC為杜甫立傳,中國文化認同開始走向具象化
    策劃丨DOCO編輯部 撰文 | 孟浪 編輯丨印雪 近日,正當新冠疫情在全世界尤其是歐洲和北美肆意泛濫之際,英國BBC電視臺第四頻道卻在4月6日這天推出了一部60分鐘時長的電視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 BBC最新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4月7日,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執導,在片中,他走訪探尋了唐代詩人杜甫一生的足跡,向人們介紹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
  • ...他拍的紀錄片帶英國人了解中國|杜甫|紀錄片|伍德|中國|中華的...
    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說,他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啟蒙來自杜甫。採訪中,他能隨口背出好幾段杜甫的詩作譯文,包括長詩《壯遊》:「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近期,伍德執導的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引起廣泛關注。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詩界反響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4月初,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點擊觀看 BBC推出的杜甫紀錄片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4月,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英國BBC紀錄片《杜甫》海外爆紅,甘道夫用英文念杜甫詩
    杜甫很忙。距離上一次的忙碌已過去8年。▲2012年3月,適逢詩聖杜甫誕辰1300周年之際,網絡興起塗鴉惡搞語文課本上的杜甫形象。最近活在教科書的杜甫又要忙起來了。而這次,子美登上了國際舞臺。而紀錄片《杜甫》正是從儒家「忠君愛國」的角度出發,解釋為何杜甫始終一心渴望入仕,憂國憂民。由此可見,西方學者在判定「最偉大」更多是看他是否心懷百姓蒼生。簡單一句話就是,除了詩作得好,眼界也要開闊,不要只看到自己那兩畝地。以人為本,反對暴政,這才是「仁」的精神內核。
  •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徵服世界,BBC紀錄片火了,不光靠《指環王...
    「如果有人想通過了解中國燦爛文明來擺脫對病毒的恐懼,就來看杜甫的紀錄片吧!」「中國最偉大詩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響力,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
  • 杜甫的詩張口就來,他拍的紀錄片帶宅家抗疫的英國人了解中國
    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說,他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啟蒙來自杜甫。採訪中,他能隨口背出好幾段杜甫的詩作譯文,包括長詩《壯遊》:「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近期,伍德執導的單集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引起廣泛關注。
  • BBC紀錄片《杜甫》火了,英國導演: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  兩年後,他製作推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僅預告片就有超過1億人次的觀看量。  今年4月份,他導演並主持的單集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BBC播出,再次受到英國媒體和觀眾廣泛歡迎。
  • 2015第十三屆四川電視節 陽光紀錄片節特別展映
    四川電視節攜手陽光紀錄片節(Sunny Side of the Doc)和法國駐華大使館將於下個月舉辦第13屆紀錄片特別活動。屆時,將對電視節註冊來賓免費放映五部紀錄片並有機會與法國紀錄片《地球之鹽》的製片人大衛·羅齊爾(Decia Films電影公司)共聚一堂。
  • 資料:第17屆上海電視節簡介
    創辦於1986年的上海電視節是具有電視節目評獎、節目交易和項目創投、新媒體暨設備市場、論壇等綜合功能的國際性電視節,也是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電視交流、合作平臺之一。  上海電視節主體活動包括:中國創辦最早、以權威性、公正性聞名業內的電視評獎活動--「白玉蘭」獎國際電視節目評選;亞洲最具品牌影響力的影視節目交易平臺--國際影視節目市場,節目市場還設立了亞洲唯一的動畫項目創投平臺; 秉承「全球話題、行業經驗」,關注電視行業的前沿動態的--「白玉蘭」國際電視論壇; 匯集中外電視技術專業領域最頂尖的展商的國際新媒體與廣播影視設備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