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軍張嘯 四川在線記者 鄭志浩
「大家加把勁,爭取儘快把土地翻新和整理出來,還有十多天,天冬種植的最佳時節就到了。」11月30日,內江市郭北鎮青臺村村支部書記汪東海望著眼前的300多畝土地,此刻他正帶領著村民抓緊翻新土地和育苗,為天冬種植的最佳時節來臨做準備。
藉助國家大力復興中醫藥的契機,東興區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聚力打造「中國天冬之鄉」。近期,東興區召開了「打造中國天冬之鄉——內江市東興區中醫藥產業推介會」,向全社會釋放出了發展天冬產業的信心和決心。
根據規劃,從2020年到2030年,東興區將種植15萬畝天冬,並以此為依託建設國家級生態種植基地、國家級現代加工產業園、國家級倉儲物流基地和專業化交易平臺、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堅定不移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綠色發展之路。
種植歷史悠久
發展天冬產業有底氣
據悉,天冬是內江唯一的道地中藥材,東興區的氣溫、日照、雨量、土壤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天冬種植。《證類本草》《藥物產出辯》明確記載,天冬「以產四川為上、主產在內江縣」。權威機構檢測表明,東興天冬條粗壯、色黃白、半透明,品相佳、等級高,富有養陰潤燥、清肺生津、抗腫瘤、抗氧化等功效,有效成分含量達97%,天然符合出口標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內江天冬種植的鼎盛時期,規模達3萬畝。用天冬製作的天冬蜜餞、天冬藥膳、天冬酒等均是東興區特色產品,天冬蜜餞製作技術還被評選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後來,隨著內江糖業的衰落,天冬種植面積大幅萎縮,主要是農戶房前屋後零散種植。
除了天冬,東興區還盛產多種中藥材,是名副其實的藥材寶庫。2018年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初步探明,東興區現有中藥資源430餘種,中藥材種植涉及鐵皮石斛、枳殼、天冬、黃精、梔子等13個品種,面積達7.15萬餘畝。其中,桑種植面積4.2萬畝、花椒種植面積1.75萬畝、枳殼種植面積5000餘畝。
抓住機遇謀發展
天冬產業推進迅速
在東興區的大力推進下,東興區天冬產業快速推進。11月30日,記者先後探訪了白合鎮和郭北鎮兩個天冬種植基地。
2018年1月,內江人陳忠佳回到東興區白合鎮種植天冬,規模從最初的10多畝發展到如今的500多畝。「明年10月份第一批種植的天冬就可以採收了,預計畝產值可達到10至15萬元。」陳忠佳表示,自己非常看好天冬產業的發展前景,將繼續擴大天冬種植規模,力爭達到1000畝左右。
隨後,記者又來到郭北鎮青臺村,一進村子,便看到遍山的土地中點綴著幾處豔紅,農耕機的轟鳴聲映襯著村民忙碌的身影,青臺村村民正忙著將眼前這300多畝土地翻新整理。「我們的天冬種植前土地開墾必須經過11道工序,並且嚴格按照國際種植標準。」青臺村村支部書記汪東海說。青臺村天冬種植不僅歷史久遠,村民大多都有著20多年的種植經驗,而且有著更為優質的種植土地,一株天冬最高產量達到過30多斤。「除了我們看到這300多畝外,另外還有將近1000畝土地正在規劃整理中,緊接著便會投入天冬種植。」
除了白合鎮、郭北鎮,東興區還有其他鄉鎮也在快速推進天冬種植。
為何東興區選擇天冬產業作為一號工程進行推進?
東興區雖是主城區,絕大部分區域卻是農村。天冬產業只是一個開始,東興區委區政府在下一盤大棋,目標瞄準的是有著巨大市場潛力的中醫藥產業,以此來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直以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產業工作,成立了由區委書記、區長任雙組長的發展中醫藥產業工作領導小組,並即將成立『打造中國天冬之鄉』專班和東興區中醫藥大健康產業推進中心,按『五個一』標準強力推進中醫藥產業。」東興區衛生健康局局長吳大有介紹,東興區以石子鎮三縣村建設10000畝天冬種植核心基地為引領,在石子、白合、楊家、平坦、高梁、郭北、順河、田家、永福等鎮布局沿清流河種植帶,力爭2030年種植天冬15萬畝,保證每年有5萬畝天冬可以採挖。
同時,東興區將在田家鎮建設佔地2000畝的東興區現代中醫藥精深加工產業園,引進國內知名企業投資中藥材種植、生藥加工和高端製藥等行業,開展大宗中藥深度加工,提升品牌效應;在東興經濟開發區商貿物流片區,建設總規劃1052畝的東興區中醫藥倉儲物流基地及專業化交易市場,為中醫藥產業提供物流支撐;積極申請天冬、鐵皮石斛藥食兩用物質試點,充分挖掘其潛力,將天冬、鐵皮石斛與大千美食文化融會貫通,豐富壯大「康養東興」品牌。
9月19日,在2020四川內江人才活動周活動上,東興區政府一口氣與四川省中醫藥大健康產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省人民醫院、重慶市中藥研究所等3家機構籤訂了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規模建設中藥材產業帶、培育引進生物醫藥企業、建設中藥材交易平臺、布局發展中醫藥+康養旅遊新業態等重點內容展開合作。
「與重慶市中藥研究所籤訂的合作協議裡,就包括共同開發蜜餞、飲料等大健康食品等內容。」吳大有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