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東館:海陸交匯處的「歷史記憶」

2020-12-12 中國網

  上海博物館東館效果圖。

中新網上海9月24日電(王子濤)每到一座城市,博物館總是人們了解此地的最佳去處之一,不僅因為這裡有人類收藏的歷史記憶憑證,更因博物館是熔鑄提煉新文化的殿堂。9月底,一座新型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以下簡稱「上博東館」)即將在上海正式開工建設。

上海博物館東館選址上海花木地塊,北臨世紀大道、東臨丁香路,毗鄰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該館佔地面積4.6公頃,總建築面積約10.5萬平方米,是人民廣場館舍的2倍多,建築高度近45米,擁有地上建築6層,地下2層。

  上海博物館東館效果圖。

一次建造10萬平方米體量的建築,在國外也鮮有先例。「上博東館招標一共進行了四輪,對於這樣大規模的建築大家都沒經驗,參與投標的9個國內外團隊競爭異常激烈。」上海博物館東館主創設計師、同濟大學教授李立說。

上博東館整體呈矩形體塊,造型簡潔挺拔,覆蓋立面的大理石表皮蜿蜒包裹宛如大海波濤起伏,既暗合上海這座城市「海陸交匯」的地理位置,也象徵著上海「勇立潮頭」的排頭兵精神。

李立在介紹設計理念時表示,團隊希望反映上海海納百川、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外立面是帶有波浪狀的起伏和平整的建築肌理結合,如同大海的波浪和陸地交匯形成「海陸交匯」的概念,在表現上海地理特徵的同時,也表達了上海海洋文化和陸地文明的結合。

「整體上這棟建築第一眼的印象就是符合上海文化氣息的。」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說,具體來看,場館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形態和功能性,以及視覺感受和參觀體驗都能較好地結合。

  上海博物館東館鳥瞰效果圖。

早在2016年上海市的一次設計競賽活動時,就對上海博物館東館提出了「希望能打破封閉式的展覽方式,要追求通透性」的設計要求。在李立看來,這不僅是空間上的互動結合,更是要朝著開放型新型博物館的方向努力。

未來,上海博物館東館將更加注重觀眾的參與感和參觀體驗。例如,開放式的文物修復展示,使博物館的日常後臺工作得以呈現在公眾眼前;館藏秘寶專室讓往常受限於展出條件而長年得不到展出的國寶,也有機會與公眾「面對面」。

對於博物館的「開放」對安全性的影響,楊志剛表示,博物館的開放並不意味著安全係數的降低,而是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儘可能揭開博物館的神秘面紗,讓公眾更深入地了解博物館的運作和細節。比如上博展廳展出的都是完整或修復完成的器皿,但東館也許會拿出一些珍貴的瓷片供大家觀賞,同時還可觸摸,加深公眾對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認識。

據了解,目前上海博物館東館項目已經進入到開工前的最後衝刺階段,將於9月底正式開工建設,計劃於2020年竣工。(完)

相關焦點

  • 上海博物館東館主體鋼結構封頂
    2020年最後一天,上海博物館東館建設傳來好消息:主體鋼結構順利封頂,為明年完成工程建設、移交展陳裝修打下了堅實基礎。建成後的上博東館將與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上圖東館、世紀公園等文化設施形成集群效應,為市民帶來更多新鮮體驗。       上博東館是「十三五」時期上海市建設的重大文化項目。
  • 對話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上博東館開工 專為孩子設探索宮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上博東館模型前介紹 /詹皓  建設上海博物館東館,是市委、市政府著眼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施「文化東進」戰略、構建「兩軸一廊、雙核多點」城市文化空間發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環,
  • 上海博物館東館和上海圖書館東館相繼復工
    經過將近兩個月的沉寂,浦東新區花木地區的兩塊大工地又傳出了機器轟鳴,隨著湖北以外區域確診人數連日下降,上海博物館東館和上海圖書館東館在悉心籌備後從本周起相繼復工。昨天,上海圖書館東館完成復工檢查,今天正式復工,上海博物館則提早兩天於3月9日起復工,全力推進新一年的工程建設。
  • 上海博物館東館全面復工
    上午10點,位於浦東新區楊高南路、世紀大道一隅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建築工地1號門,戴著口罩的工人們通過面部識別、紅外測溫後步行進入工地,身著全套防護設備的工作人員對進入的供貨商和訪客逐一查驗、登記信息,測量體溫——這個上海又一處重要文化地標,已於3月7日經過浦東新區防疫工作小組檢查,達到復工條件
  • 上海博物館東館「古代文明探索宮」 概念設計方案
    2017年9月,上海博物館東館(以下簡稱「上博」)於浦東正式動工。此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發了公眾對於上博東館建設的關注。據了解,探索宮是以探索式、沉浸式體驗為內核的教育空間,致力於以實物和實景相結合的方式,強調展教結合與體驗互動,為青少年帶來更為豐富的博物館學習體驗。 目前,國外探索宮主要以自然、科技為主題,上博東館則希望基於自身文物與館藏特色,將主題拓展到文化、藝術、文明和歷史方面,使青少年觀眾能在互動體驗中增加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認識,培養自我探索、自我學習的特色。
  • 中興新業港入園企業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東館)暨中華硯史館開館
    (東館)暨中華硯史館隆重開館8月26日上午10時,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東館)暨中華硯史館舉辦開館典禮。2014年我從北京回歸故裡,與邢佔晟和邢振軍創辦了鄭州市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一期(北館)在金水區,二期(東館)在經開區。」「我們腳下的這一塊土地,是先秦思想家、寓言家、道家的優秀代表人物列御冦列子的故裡。在這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寶地,傳承文化,我們是責無旁貸。我們也不缺乏使命與擔當的基因。
  • 上海歷史博物館|觸摸上海的前世今生
    由東樓、西樓及庭院組成。上歷博是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以基本陳列為主的東樓設「序廳」「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個板塊,遵循「以城市史為脈絡,以革命史為重點」的原則,全面展現上海城市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和重大革命歷史事件。
  • 上海博物館東館主體鋼結構封頂!花木板塊將出現文化設施「三足鼎立」
    一座融合科技和人文關懷的「新概念」博物館正在向我們走來。上海市民關注的上海博物館東館新建工程,近日實現主體鋼結構封頂,為後續項目的按時竣工奠定基礎。目前的浦東新區花木板塊,已有知名的上海科技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這裡還將誕生一座上海博物館東館,形成文化設施的「三足鼎立」。
  • 上海歷史博物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終於「轉身」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並於2018年3月26日正式免費對外開放。「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今天在現場看到,觀眾可在館中飽覽上海上下6000年的歷史軌跡,直至 1949 年上海解放。這是第一座綜合反映上海城市歷史發展的地誌性博物館,而建築本身就見證著歷史變遷,歷經跑馬廳、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留存著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也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記憶,如今又成為了上海文化的新地標。
  • 夢想從海陸交匯地起航——當上合峰會走近青島
    新華社青島5月9日電 題:夢想從海陸交匯地起航——當上合峰會走近青島 新華社記者 5月的青島,海鳥翔集、船舶遊弋,沿岸港口繁忙有序、貨暢其流…… 千百年來,來自大洋的貨船伴著海洋季風在這裡靠岸停泊,產自亞歐大陸的商品沿著古絲綢之路運到這裡裝船出海。
  • 上海1039處歷史建築對外開放,2458處二維碼讓「建築可閱讀」-一批...
    建築,是歷史文脈的承載者,是城市記憶的見證者,反映著城市的精氣神、連接著城市的過去與未來。為了吸引更多市民遊客「走近」「走進」建築,目前上海開放歷史建築共1039處,設置二維碼共2458處。  這兩年來,上海在推進「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建設上不遺餘力。
  • 上海圖書館東館項目
    一、項目簡介上海圖書館東館地上7層、地下2層,地上高度50米。上海圖書館東館毗鄰浦東市民中心,面向世紀公園,預計2020年完工。將與周邊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浦東展覽館、上海博物館東館等共同組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集聚區。
  • 抗戰類博物(紀念)館:承載歷史記憶 弘揚民族精神
    承載歷史記憶 弘揚民族精神  ——中國抗戰類博物(紀念)館建設與作用一瞥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進行了近百年不屈不撓反對外來侵略的抗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被載入史冊。這一偉大勝利作為中國歷史的重要一頁,將永遠為人們所銘記。
  • 上海博物館東館發布「全球徵集令」,甄選展陳概念設計方案
    上海博物館東館昨天向全球發布「徵集令」,在全世界範圍內為東館甄選最優秀的展陳概念方案,總獎金額為300萬元。圖說:上海博物館東館效果圖 官方圖在上海博物館發布的徵集啟事中提到,為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落實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發展目標,在建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將秉持「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定位,構建海內外最完整的以中國古代藝術通史為核心的展陳體系。
  • 在這裡追溯上海歷史:搶先探營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近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近期開始內部試運營,為明年三月的正式對外開放做準備。  將展出千餘件展品80%為首次展出觸摸數字展牆,參觀者即可看到唐宋元明清以來上海的海岸演變、市鎮分布等。側面的LED大顯示屏播放短片《上海簡史》,作為基本陳列的總起和上海歷史概要。東樓二三四樓為「古代上海」與「近代上海」的常設展廳,用於基本陳列。其中四樓主要是革命歷史部分。基本陳列共展出文物1000餘件組文物,其中80%文物為首次展出。
  • 從50年代延續至今的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
    很多人困惑於新館開放後為何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與「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兩個稱謂並列而置,上歷博(上革博)副館長裘爭平告訴澎湃新聞記者:「2015年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選址南京西路325號(原上海美術館)作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舍,結束了上歷博漫長的有館無址局面,同時決定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與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兩館合一。」
  • 施工進入新階段,上海博物館東館項目地上結構首根鋼柱順利吊裝
    近日,上海博物館東館新建項目地上首根鋼結構勁性柱開始吊裝,一根高10.5米,重8.6噸的勁性柱隨著塔吊緩緩升起,穩固安裝在預定位置。該節勁性柱的成功安裝標誌著上海博物館東館地上鋼結構部分施工正式啟動,項目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上海歷史博物館今起正式開館:看遍上海上下六千年
    地處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上海跑馬總會大樓經過近兩年的建設,終於「轉身」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並於3月26日正式免費對外開放。「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今天在現場看到,觀眾可在館中飽覽上海上下6000年的歷史軌跡,直至 1949 年上海解放。這是第一座綜合反映上海城市歷史發展的地誌性博物館,而建築本身就見證著歷史變遷,歷經跑馬廳、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留存著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也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記憶,如今又成為了上海文化的新地標。
  •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館,觸摸上海的前世今生
    伴隨著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這些答案已經揭曉。經過近兩年的建設,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於2018年3月26日正式開館,首日接待6200多名參觀者。這是第一個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
  • 上海歷史博物館開館
    資料圖片   經過近兩年的建設,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近日正式開館,首日接待6200多名參觀者。   這是第一個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遵循「以城市史為脈絡,以革命史為重點」的原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全面梳理目前上海行政區劃下6000餘平方公裡內的近6000年歷史脈絡,展現城市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和重大革命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