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東館效果圖。
中新網上海9月24日電(王子濤)每到一座城市,博物館總是人們了解此地的最佳去處之一,不僅因為這裡有人類收藏的歷史記憶憑證,更因博物館是熔鑄提煉新文化的殿堂。9月底,一座新型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以下簡稱「上博東館」)即將在上海正式開工建設。
上海博物館東館選址上海花木地塊,北臨世紀大道、東臨丁香路,毗鄰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該館佔地面積4.6公頃,總建築面積約10.5萬平方米,是人民廣場館舍的2倍多,建築高度近45米,擁有地上建築6層,地下2層。
上海博物館東館效果圖。
一次建造10萬平方米體量的建築,在國外也鮮有先例。「上博東館招標一共進行了四輪,對於這樣大規模的建築大家都沒經驗,參與投標的9個國內外團隊競爭異常激烈。」上海博物館東館主創設計師、同濟大學教授李立說。
上博東館整體呈矩形體塊,造型簡潔挺拔,覆蓋立面的大理石表皮蜿蜒包裹宛如大海波濤起伏,既暗合上海這座城市「海陸交匯」的地理位置,也象徵著上海「勇立潮頭」的排頭兵精神。
李立在介紹設計理念時表示,團隊希望反映上海海納百川、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外立面是帶有波浪狀的起伏和平整的建築肌理結合,如同大海的波浪和陸地交匯形成「海陸交匯」的概念,在表現上海地理特徵的同時,也表達了上海海洋文化和陸地文明的結合。
「整體上這棟建築第一眼的印象就是符合上海文化氣息的。」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說,具體來看,場館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形態和功能性,以及視覺感受和參觀體驗都能較好地結合。
上海博物館東館鳥瞰效果圖。
早在2016年上海市的一次設計競賽活動時,就對上海博物館東館提出了「希望能打破封閉式的展覽方式,要追求通透性」的設計要求。在李立看來,這不僅是空間上的互動結合,更是要朝著開放型新型博物館的方向努力。
未來,上海博物館東館將更加注重觀眾的參與感和參觀體驗。例如,開放式的文物修復展示,使博物館的日常後臺工作得以呈現在公眾眼前;館藏秘寶專室讓往常受限於展出條件而長年得不到展出的國寶,也有機會與公眾「面對面」。
對於博物館的「開放」對安全性的影響,楊志剛表示,博物館的開放並不意味著安全係數的降低,而是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儘可能揭開博物館的神秘面紗,讓公眾更深入地了解博物館的運作和細節。比如上博展廳展出的都是完整或修復完成的器皿,但東館也許會拿出一些珍貴的瓷片供大家觀賞,同時還可觸摸,加深公眾對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認識。
據了解,目前上海博物館東館項目已經進入到開工前的最後衝刺階段,將於9月底正式開工建設,計劃於2020年竣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