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鄉村旅遊綜合帶動80萬餘人脫貧增收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昆明12月4日電(記者嚴勇)記者從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十三五」以來,雲南鄉村旅遊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成為全省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累計接待遊客超11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逾8500億元,綜合帶動80萬餘人脫貧增收。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曾豔介紹,近年來,雲南鄉村旅遊點狀發展、以點帶面、精準扶貧、整體聯動的特徵不斷凸顯。以2019年為例,雲南鄉村旅遊接待遊客3.6億人次,約佔全省遊客總量的45%,鄉村旅遊總收入2300億元,約佔全省旅遊總收入的20.54%。

據悉,受疫情影響,預計今年雲南全省鄉村旅遊接待遊客約2.4億人次,恢復至去年的66.7%;實現鄉村旅遊總收入約1200億元,恢復到去年的56.5%;綜合帶動5.75萬人脫貧增收,佔全省脫貧人口的13%。

「隨著國內文化和旅遊市場逐步復甦,國內遊以區域內的短程旅遊率先啟動為主,而鄉村旅遊作為短程旅遊的主要產品,已成為推動雲南旅遊經濟全面復甦的重要抓手。」曾豔說。

曾豔表示,為進一步推動雲南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今後還將在構建品牌體系、強化安全管理、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形成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相關焦點

  • 雲南:提質鄉村旅遊 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旅遊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渠道,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如今,困擾雲南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鄉村旅遊發展即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是如何推進文化和旅遊扶貧工作的?接下來將如何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 蘭州新區鄉村旅遊帶動農民就業兩千餘人
    原標題:休閒農業 田園體驗 節會引領    新區鄉村旅遊帶動農民就業兩千餘人    近年來,蘭州新區緊抓鄉村旅遊提升工程,以城鎮、景區周邊和交通沿線為重點,優化鄉村旅遊環境,發展壯大以現代農業為基、田園風光為韻、生態體驗為主的鄉村旅遊。截至目前,蘭州新區有4個省級美麗鄉村、26個市級美麗鄉村。
  • 雲南騰衝界頭鎮:田園增色 旅遊增景 農民增收
    騰衝界頭鎮:田園增色 旅遊增景 農民增收2018年以來,界頭鎮緊緊圍繞大健康發展戰略,不斷加大產業調整力度,引進萬壽菊種植。通過幾年的發展,「輕勞力、低成本、高產量」的萬壽菊產業,不僅為界頭在夏秋之際增添了2萬多畝的花海,也成為界頭群眾增收的又一項扶貧產業。
  • 花卉產業帶動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
    村民李連義向記者介紹,他家裡今年共經營三個高標準大棚,由於技術嫻熟,管理得當,預計每棚花卉可收入2萬元,同時也帶動了該村三戶貧困戶就業脫貧。 據悉,近年來,松嶺門蒙古族鄉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項目建設為抓手,高度重視花卉產業的建設和發展,配備了現代化的花卉大棚設施,以科學的管理方法,實現了傳統種植模式向現代化設施農業的轉變。
  • 山東省沂南縣馬泉休閒園以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
    吉利旅遊開發公司投資10億元整山治水,建設起1萬畝的馬泉休閒園,以特色產業發展帶動景區開發,發展休閒農業,帶動貧困戶增收。  園區以每畝每年1000元價格流轉11個村616畝土地,戶均增收3000元;流轉村集體6600畝荒山林地,每年為村集體增收36萬元,每村增收2萬元以上。
  • 山東省沂南縣孫祖鎮:四大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消息:山東省沂南縣孫祖鎮按照「現代農業、鄉村旅遊、轉移就業、光伏扶貧」四大產業扶貧方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項目,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成功爭取到中央彩票公益金道路建設項目,該項建設完成後,能更好地帶動周邊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通過鄉村旅遊業態創新、紅色文化創意、環境生態建設等措施,把孟良家園建設成為富有沂蒙精神特色綜合型鄉村旅遊目的地。總投資2.6億元的沂南縣興梁旅遊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項目總佔地2300畝,一期工程佔地1300畝,計劃打造以生態高效農業、農林樂園、休閒養生、特色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 白洋澱裡的網紅「小貝」:藉助直播+旅遊,帶動全村脫貧增收
    據悉,通過「直播+旅遊+扶貧」模式,快手已成為像邵莊子村一樣的眾多鄉村實現脫貧增收、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 48 歲漁民轉行經營農家樂,80%以上遊客來自快手從小就生活在白洋澱澱中村的邵小貝,最開始時主要是以打魚為生,而更早以前,他的父親當時的收入來源則是以蘆葦編織為主。
  • 太行山旅遊業帶動保定貧困縣脫貧
    來太行山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周邊群眾直接成為旅遊業從業者,僅顧家臺、駱駝灣兩村旅遊從業人員就達127人,其中包括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50人,每年戶均增收25200元。再比如,開民宿。阜裕公司與顧家臺村、駱駝灣村兩個村委會合作開發民宿項目,公司租下兩村農戶房屋,打造了40多個民宿小院,涉及兩村91戶群眾,帶動戶均年增收14542元。
  • 永安:「農業+旅遊」帶動農戶脫貧增收
    福建省旅遊發展委員會網站報導 近年來,永安市以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依託鄉土特色「旅遊+」模式打造創意農業,在旅遊產品的參與性、體驗性、獨特性、吸引力上做文章,大力發展集觀光、遊覽、品嘗、採摘、休閒、度假於一體的「農旅融合」新型業態和休閒農業系列產品,把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
  • 生態保護和脫貧增收實現雙贏
    2016年,國家林草局會同財政部和國務院扶貧辦在中西部22個省份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了110.2萬名生態護林員,帶動3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新增林草資源管護面積近9億畝,實現了生態保護和脫貧增收「雙贏」。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扶貧辦主任、規劃財務司司長閆振說,生態護林員最大優勢是能夠「一人護林、全家脫貧」。
  • 貴州荔波:全域旅遊發展帶動脫貧攻堅成效明顯
    中國網3月12日訊 近年來,荔波縣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堅定不移將全域旅遊發展戰略作為脫貧攻堅重要途徑,2017年接待遊客1200萬人次,增長36%,旅遊總收入108億元,增長38%,帶動減貧8016人,8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3.4%,新增12個小康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96.7%,榮獲「2017年度中國全面小康扶貧十佳縣市
  • 四川宣漢:打造以旅遊開發促扶貧增收樣板
    據了解,2013年,下八鎮引進業主,開始打造米巖花海景區,一期投入4000餘萬元,佔地3000畝,種植丹桂、紫薇、海棠等苗木花卉品種2000餘畝。農旅融合發展之路很快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村民們開始感受到旅遊發展帶來的紅利。2014年,為了深入貫徹落實脫貧攻堅要求,切實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下八鎮藉助龍頭企業帶動,在全鎮開展產業組團、包鎮脫貧行動。
  • 萬畝桃園帶動省級貧困村脫貧
    中安在線訊 據安徽商報消息 肥東縣響導鄉1萬多畝桃園已經過了桃子上市高峰期,現在上市的主要是黃桃。  負責整個萬畝桃園承包經營的安徽蒙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遵躍介紹說,「別小看這一個個果實套袋,既可以隔離農藥,又可以防止病蟲。」據悉,從2014年起,響導鄉開始種植萬畝桃園,在龔集村、唐井村、宋盛村、響導社區、南王社區建成了蜜桃核心示範基地,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貧戶」經營模式。今年夏天,響導鄉桃子上市後,遠銷到福建、上海、江蘇等地。
  • 雲南騰衝種植萬壽菊助群眾增收 搭建「農旅聯姻」橋梁
    雲南騰衝界頭鎮萬壽菊產業助力群眾增收(侯開曠 攝)雲南騰衝界頭鎮萬壽菊產業助力群眾增收(侯開曠 攝)雲南騰衝界頭鎮萬壽菊產業助力群眾增收(侯開曠 攝)雲南騰衝界頭鎮萬壽菊產業助力群眾增收同年,界頭鎮23000萬畝萬壽菊試種成功,實現總產2.1萬噸,帶動增收2100萬元。2019年發展到24000畝,全鎮963戶建檔立卡戶中,種植萬壽菊421戶,共計1316畝,實現產量2303噸,為貧困戶增收230.3萬元。2020年預計種植25000畝。
  • 雲南彌勒虹溪:「一花一葉」點靚群眾增收致富路
    圖一為當地農戶在花卉園基地「上班」當地幹部告訴記者,這是近年來虹溪鎮以調整產業結構和脫貧攻堅為突破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花卉產業,點亮群眾增收致富路一個縮影。據統計,全鎮目前共發展花卉產業種植近2000餘畝,初步實現以「一花一葉(烤菸)」為主的特色品牌,以其它經濟作物為輔的產業布局。
  • 六安「五色」旅遊成了鄉村聚寶盆
    目前,六安市已建旅遊項目520個,累計投資650億元,謀劃和已建成的80%以上項目位於鄉村地區,建成鄉村遊客服務中心66個,旅遊停車場110個,旅遊點141個,鄉村客棧225個,旅遊標識標牌736塊,建成鄉村旅遊廁所500餘座。
  • 2016年至2019年雲南省鄉村旅遊帶動75萬貧困人口脫貧
    日前從2020年全省鄉村旅遊工作會議上獲悉,2016年至2019年,我省鄉村旅遊共接待旅遊者9.24億人次,佔全省旅遊接待人次的39.3%;鄉村旅遊收入7301.4億元,佔全省旅遊收入的23.7%;全省累計直接從業者56.17萬人、間接就業者192萬人,綜合帶動75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 森林旅遊成為林草重要支柱產業 產業帶動147.5萬貧困人口增收
    「十三五」時期全國森林旅遊遊客量年均增長15%,產業帶動147.5萬貧困人口增收  森林旅遊是林草部門對依託森林等自然資源開展的各類旅遊活動的總稱。從1982年依託國家森林公園發展森林旅遊以來,我國森林旅遊一直保持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特別是「十三五」時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把發展森林旅遊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森林旅遊在踐行「兩山」理論、鞏固林業改革成果和促進林草業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助推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朝陽市龍城區:特色產業成為脫貧增收之匙
    辛杖子村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契機,充分利用本村優勢資源,投入資金45萬元,種植山楂樹、林下辣椒100畝,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85戶穩定增收。兩年來,該村投入資金70萬元,大力推進省級美麗示範村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投入資金20萬元,加強基層黨建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村村風民風整體向好,逐步向科學規劃、村容整潔、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轉變。
  • 雲南:稅費注能企業 「非遺」帶動脫貧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近年來,雲南省通過「非遺+脫貧」的模式在傳承工藝和振興產業的同時,促進了貧困地區群眾增收。在各類稅收優惠政策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非遺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提振了手藝人傳承技藝、發展文化的信心,也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