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收入的增長與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方式也發生了一些轉變,人們越來越注重文化消費,對娛樂體驗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而電影行業正處於上升發展態勢,越來越多的人看電影時會選擇去影院體驗。但購買電影票也有不同的途徑,一種為線下銷售,即在影院售賣;另一種則為網絡售票,依託大平臺,面向廣大用戶群體進行銷售。網絡售票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不僅能夠以較低的價格買到電影票,而且購買過程更是相當的便捷,只需網上選座,支付完畢即可購票。一般情況下,影院七八十元的電影票在網絡平臺只需要三四十元就能夠買到,這麼一來電影院又該如何盈利?影片發行方還有什麼錢可賺?殊不知,這當中的差價有人給補貼了。
電影行業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利潤相當的豐厚。因此,各地的電影院也就成了獲取暴利的行業。數年之前,網絡購買電影票就已經興起了,由第三方購進行發售,而各類網絡平臺為了能夠大量吸引客戶,對用戶購票做了補貼,補貼的額度有高有低,各平臺的補貼額度也不盡相同。各平臺補貼瘋狂的時候,一張電影票最低售價為9.9元,這也就相當於網絡售票平臺花錢請用戶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觀眾只需要付極少的一部分費用。
各網絡平臺以補貼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用戶,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如此一來,幾乎所有的網絡平臺都相繼推出自己的補貼政策,多家公司進入惡性競爭狀態,並付出了慘重代價。經過多年的角逐,最終只剩下貓眼與淘票票兩家巨頭網絡售票平臺。如今,不知這兩家公司是否轉入盈利狀態。
在平時,影院售價80元的電影票,觀眾在網絡平臺只需花一半左右的錢就能買到,甚至更少,剩下的幾十元都由售票平臺付給電影院。一般情況下,中介平臺會從中向用戶收取一些服務費用,但貓眼、淘票票這些售票平臺卻花巨資用於補貼,這麼做是何用意?平臺又有何利可圖?
售票平臺自然會考慮自身利益,廣大用戶購買電影票時肯定會圖方便,網絡購票也就會成為多數觀眾的選擇。因此,網絡售票平臺就做出大額補貼,以開拓市場,獲取更多的用戶。但隨著用戶的增長,網絡售票平臺的補貼也就會相應降低,甚至停止補貼,向用戶收取服務費。平臺逐漸做大,之前巨額補貼也就慢慢收回,並獲取豐厚利潤。
即便網絡購買電影票相當的方便,但由於平臺購票價格高於線下實體電影院的售價,也就會有一部分的觀眾選擇臨時在影院購買電影票。如此一來,電影院的收益就會上漲,利潤更加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