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水利風景區 拉動縣域經濟發展
內蒙古多倫縣人民政府
多倫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背靠錫林郭勒草原,面向京、津、唐地區,距北京公路距離360公裡,航線距離180公裡,是內蒙古距北京最近的旗縣。西山灣水庫位於縣城東南35公裡處,坐落在灤河幹流上,控制流域面積8999平方公裡,總庫容1億立方米,形成2萬畝水面,水庫回水長15公裡,平均寬度0.9公裡。水庫碧波蕩漾,兩岸景色宜人。歷史上我縣經濟以農牧業為主,沒有工業,發展十分緩慢,是國家級貧困縣,第三產業沒有外力的拉動多年徘徊不前,十分落後。2008年西山灣水庫成功的通過了審批,躋身為國家水利風景區,為我縣旅遊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縣委、縣政府經過深入調查研究,認為我縣地理位置距離京、津等地區較近,可以通過開發以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為龍頭的旅遊業,吸引京、津等地遊客來我縣旅遊度假、消夏避暑,拉動我縣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搞活全縣經濟。全縣上下達成這一共識後,縣委、政府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把「旅遊活縣」作為全縣四大經濟發展戰略之一提出,兩年來切實加大建設力度,全力打造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走出了一條旅遊活縣之路。
一、加強領導,落實舉措,強力推進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建設步伐
我縣縣委、政府高度重視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建設,切實加強領導,強力推進。縣委、政府先後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對風景區開發建設、包裝、資金籌措、領導力量、目標措施等進行研究部署。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領導分別多次到景區進行檢查、指導、現場辦公,研究解決有關問題。縣委、政府分管領導經常到景區對各項建設進行檢查,及時召開辦公會議研究解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困難。水務局、旅遊局、建設局、文化局、文物局、西山灣水庫管理局等相關部門都把景區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領導親自抓,親自管,分管領導常抓不懈。由於領導重視,措施得力,全縣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景區開發建設氛圍,為景區軟硬體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申報國家水利風景區之初,我縣水利、城建、土地、環保、財政等部門相互協作,依照國家及地方相關政策對庫區邊上的3村民小組進行了整體搬遷,明確了景區土地權屬和邊界。
我們學習和借鑑國內其他地區好的做法和經驗,在編制景區建設規劃前期邀請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的有關專家教授到我縣進行實地調研。專家們通過實地勘查、走訪和與有關人員座談,搜集了景區的水文、地質地貌、周邊環境、歷史文化等背景資料,形成了科學的規劃編制指導意見和建議。結合我縣旅遊總體規劃、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本著自然、生態、環保的理念,編制出起點高、特色鮮明、操作性強的建設規劃。
大力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以前我縣西山灣水庫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加之管理不善,景區內垃圾遍地、雜草叢生、亂挖亂採現象時有發生,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為了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提高旅遊接待功能,我縣地方財政自籌資金2400萬元,建設了40公裡的環庫區泊油路,新建了4座旅遊橋及右岸碼頭,建造了登山「小長城」,在兩岸的高山上新建了3處滿族特色的觀景亭,根據歷史民俗建設了觀音洞旅遊景點,新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等旅遊設施。在此基礎上通過市場運作合作經營的方式,先後引進社會資金3600多萬元參與水利風景區開發與建設,在水庫兩岸上建造了親水沙灘、鯨魚島景區、紅房子景區、露天遊泳池、釣魚島、大型旅遊飯店等眾多娛樂場所和服務設施,配套了十幾處冷飲小吃店,便民商店,紀念品、旅遊用品攤點,在周邊村莊開發了4處以品嘗農家菜、體驗田園自然風情、開展騎馬、漂流等娛樂活動為主要特色的農家樂度假村,購置了大量衝鋒舟、快艇、遊船、漂流筏子等旅遊設備。建起了佔地5000多畝的野生動物養殖園、禽類養殖場,同時大力發展庫區生態水產養殖,在景區內養殖的野生動物、禽類和水產品,直接用於遊客消費。景區的各項建設為遊客提供了優良的交通、購物、遊玩條件,旅遊服務功能不斷完善。
我縣大膽創新機制,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景區的配套服務功能建設。一是地方政府投資1.3億元,招商引資1.4億元,在水庫上遊多倫縣城配套建設了水上舞臺、文化公園、溼地公園,修復了匯宗寺、山西會館等文物古蹟,開發建設了一批新的旅遊景點。二是結合蒙古族民俗和飲食文化特點,招商及當地社會投資1.2億元,建設了許多功能齊全的特色旅遊賓館、星級賓館、蒙古族美食飯店、紀念品商店、地方特色產品和民族產品店鋪等,滿足遊客多方位的服務需求,提供豐富的民族產品和當地特產。目前我縣餐飲業日接待能力達到4200人、客房容量達到2000人。三是由縣旅遊局牽頭整合縣城及庫區上下遊的榆木川、姑娘湖、大渡口、大寶生態園等景區景點,共同開發打造出以水利風景區為主的多條1天遊、2天遊精品旅遊線路,拓展旅遊區域和項目。由縣旅遊局整體設計安排各景區景點的遊玩項目、遊客大致停留時間、餐宿地點,使各景區景點的遊玩項目與餐飲種類各有特色、不重複、有吸引力,讓遊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我縣還利用沙源項目、義務植樹活動等對水庫兩岸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和綠化,新增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幾十種。改善了庫區的生態環境,庫區兩岸樹木盎然、楊柳依依,綠草如茵,鮮花遍地,鳥類、爬行動物、哺乳動物、魚類等隨處可見。
二、科學管理,加強宣傳,不斷提升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服務水平
我縣2007年成立了西山灣水庫管理局,專門負責景區的管理。定期對景區景點設施進行檢查維修,各景區景點及險要路段都為遊客配備了專職安全服務人員。指定專人負責旅遊設施、河道及水面的清潔工作,及時對各類設施、河岸及水面進行清潔和養護,旅遊旺季加強環境衛生工作,對景區40公裡環線路面及時進行清掃,使景區衛生始終保持清潔。進一步完善了景區內原有的標識,在地勢險要處,重新建造了警示標識牌,在道路交叉、出口處樹立了導向路標,在水庫裡規劃了幾處專供遊客釣魚的水面,並由專人進行管理。通過開展禮儀接待服務講座,業務知識、專業技能培訓等提升接待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修養見識,全面提高旅遊服務水平,使接待服務人員都能為遊客提供人性化、規範化、標準化的服務等。景點服務人員都能為遊客詳細講解介紹景區、景點的歷史文化內涵及遊客項目。
我縣充分利用有線電視、網絡、新聞發布會等現代傳播媒介廣泛開展景區的宣傳工作。我縣連續兩年成功地舉辦了由國內外愛好者、遊客參加的內蒙古「龍澤杯」大型環西山灣水庫自行車公路賽。我縣成立了釣魚協會,連續舉辦了幾屆有周邊十幾個城市的釣魚愛好者參加的釣魚比賽。舉辦了情系灤河「江山杯」綠色環保汽車集結賽。積極承辦盟級以上體育比賽項目。出版了景區照片宣傳畫冊及多倫歷史文化圖書,拍攝了《多倫會盟》電視劇。動員天津客商到景區內開展「同飲一河水,共治一片沙」的植樹造林活動。組織天津遊客到灤河源頭開展思源探險活動。邀請新聞記者、傳媒人士、各地旅遊協會人員到景區考察旅遊。爭取開通了「集通號」旅遊專列。每年在景區上遊多倫縣城的水上舞臺舉辦大型歌舞演出、當地農民和職工比賽匯演等。2009年內蒙古自治區兩個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在我縣報導並召開預備會議,我縣舒適的住宿和特色餐飲條件、良好接待能力、高標準的服務質量得到了全區各地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記憶,這些人員回到各地也為我縣做了很好的宣傳工作。我縣通過這些體育賽事、文化旅遊、演出、會議等多種活動借勢宣傳、造勢宣傳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同時採取直接在客源城市京、津及我縣周邊城市等地,印發廣告進行宣傳。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提高了景區的知名度、美譽度,使西山灣水利風景區成為京、津等地遊客短途旅遊、消夏避暑的勝地。
我縣通過良好的景點管理,優質的旅遊服務,精品的旅遊線路,齊全的配套設施,形式多樣的宣傳,打造出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的良好形象,吸引來了大批遊客。
三、因勢利導,延伸產業,充分發揮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拉動作用
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建設之前,我縣也開發了一些旅遊景點,但這些景點布局分散,不成規模,競爭無序,沒有精品,單打獨鬥形不成線路,服務設施和服務質量不高,吸引不了外地遊客,全縣每年接待遊客不過10萬人左右,對第三產業的拉動和地方經濟發展貢獻不大。
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建設兩年來為我縣吸引來大批京、津等地的遊客,全面拉動了我縣餐飲住宿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餐飲住宿等服務業已成為我縣最活躍的經濟成分,我縣因勢利導建起了大量賓館、店鋪,為建築、商貿等領域注入了新的經濟活力。遊客需要我縣大量的瑪瑙製品、奶食品、牛肉乾等許多當地特色產品,我縣創造條件引導鼓勵發展這些產業,相關產業也都迅速活躍發展了起來。景區周邊村莊的農民為遊客提供旅遊服務,掙了不少活錢,增加了收入。在我縣搞旅遊及相關產業的開發已成為客商們最具活力的投資項目。景區景點及相關賓館、飯店、商店、店鋪等為下崗工人和進城務工的農民提供了大量靈活的就業崗位。同時遊客對我縣美好的記憶和宣傳也是我縣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提升了我縣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有利於我縣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招商引資。
2007年我縣共接待遊客12萬人次,旅遊收入4900萬元,地區生產總值20.5億元,旅遊收入佔地區生產總值的2.4%。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建設以來, 2008年我縣共接待遊客38萬人次,旅遊收入1.35億元,地區生產總值28億元,旅遊收入佔地區生產總值的4.8%,遊客人數一年增加了3倍多,旅遊收入增加了175.5%,地區生產總值增加了36.6%,地區生產總值的增加大部分是靠第三產業的拉動,旅遊收入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增加1倍多,我縣一、二、三產業結構由2007的22:54:24,到2008年調整為21:43:38,第三產業在整個經濟結構中所佔比例提高了14個百分點。2009年我縣已接待遊客45萬人次,比2007年增加了近4倍,旅遊收入1.64億元,比2007年增加了234.7%、人均旅遊達到1530元,目前我縣旅遊及相關產業每年能為社會提供3.5萬個就業崗位。
我縣開展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旅遊建設已經深入人心,得到了全縣各族人民的認可和支持,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也都從旅遊業上得到了實惠。建設西山灣國家水利風景區短短的兩年來,我縣的遊客數量、旅遊收入、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在整個經濟結構中所佔的比例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就業崗位充足。旅遊業已成為我縣的支柱產業,形成了旅遊業直接拉動第三產業,進而為全縣經濟各業注入強力生機和活力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成功的旅遊活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