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價觸底反彈 奶牛養殖企業何以延長景氣周期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阿茹汗「奶價已經從2018年的低點觸底反彈,呈現出U形變化,2020年11月奶價達到4.15元/公斤,養殖業步入景氣周期。」12月17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如是介紹,根據農業農村部對主產省區生鮮奶收購價格的監測數據,2019年生鮮奶平均價格為3.65元/公斤,2020年鮮奶收購價格延續了2019年的上漲態勢。

鮮奶收購價格呈現周期性波動,作為產業鏈上遊的奶牛養殖行業今年隨著鮮奶收購價格的提升,過上了好日子。以國內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為例,2019年扭虧為盈後,該公司2020年業績樂觀,上半年總收入達到了28.28億元,同比增長10%;淨利潤2.21億元,同比提升了77%。

李勝利進而表示,國內奶價的回升是由全球主要乳製品生產國生產量和價格未衝擊國內養殖業、國內乳製品供需不平衡、下遊消費力的提升等多個因素共同拉動的。至於未來,中國奶製品,尤其是白奶的消費增長勢頭能否保持8%以上,從而對原奶供應方有持續的需求、產能的快速擴張是否會帶來產能的過剩等問題依然擺在國內奶牛養殖企業面前。

是誰抬高了奶價?

從2018年的行業普遍虧損到2020年的盈利,國內奶牛養殖企業受益於原奶收購價格的不斷上漲,逐漸走出了寒冬,走進了新一輪的業績上漲周期。李勝利介紹,要分析此輪景氣周期的原因,要從國際和國內兩個環境講起。

「3%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數字,」李勝利介紹,根據國際奶農聯盟近十年的產量數據來看,世界牛奶產量增速超過3%就會引起原奶供應的過剩,從而導致原奶收購價格的下降、全球乳製品拍賣價格的下降。數據進一步顯示,2015年以後國際奶農聯盟牛奶產量增速均低於3%,2017-2019年分別是2.8%、2.4%和1.3%。「這個數據說明,從全球提供的奶製品的量看,不足以衝擊中國的原奶價格。」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乳製品進口國,國內乳製品消費對於主要貿易國的依賴度依然很高,例如國內80%的大包奶粉(即原奶粉)均來自於紐西蘭,因此國內養殖業也受到主要貿易國的供應影響,例如2016年紐西蘭的低價大包粉襲來,國內下遊乳製品企業紛紛轉向價格更為低廉的大包粉,原奶收購量下降,上遊養殖企業的鮮奶便賣不動了。

不過,從今年的情況看,紐西蘭國內的原奶價格還在上漲。2019年其牛奶產量同比下降0.7%,2020年1-10月牛奶產量1620.2萬噸,同比上漲0.9%;今年1-10月,紐西蘭原奶收購價格折合人民幣2.51元/公斤,同比上漲6.6%。

就在12月初,紐西蘭最大乳企恆天然還宣布將上調原奶收購價格。由於紐西蘭乳製品的需求強勁,恆天然決定縮小2020/2021年度牧場原奶收購預期價格的範圍,將價格從每公斤乳固體6.3-7.3紐西蘭元上調至6.7-7.3紐西蘭元。

全球主要生產國沒有超產,全球供應未衝擊到國內養殖業的同時,國內市場「缺奶」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這也成為此輪景氣周期的另一個助推因素。

缺奶的第一個表象就是缺奶牛。我國奶牛養殖業經歷了2015-2018年的調整期後,荷斯坦奶牛存欄下降超過40%。根據李勝利的測算,2020年國內商品奶產量為6.8萬噸/天,但是下遊乳製品企業的需求量為7.4萬噸/天,每天還有0.6萬噸的缺口。

供需不平衡的現狀引來國內奶源的加快建設。牛場建設和進口奶牛的引進都比往年更快更多。李勝利介紹,2020年中國預計進口活牛25萬頭以上,2019年的進口量為19.9萬頭。此外,奶源基地建設更是如火如荼,僅在今年,蒙牛在內蒙古投建10萬頭規模化養殖牧場、伊利在內蒙古、山東、駐馬店等地投建奶牛養殖基地、光明乳業和中衛市共建千億計奶產業集群等。

在養殖業的此輪景氣周期中,新特色逐漸凸顯。一是集團化模式更加強化,小型牧場逐漸退出舞臺,大型牧業集團不斷壯大,數據顯示,2017-2019年前40位的養殖集團奶牛存欄增長8.3%,牛奶產量增長27.3%;二是上下遊利益聯動更加緊密。下遊乳企擴大自有、可控奶源基地比例,養殖集團奶源大部分被鎖定。例如,今年蒙牛成為中國聖牧的最大股東、伊利入股中地、伊利旗下悠然和三元共同接盤恆天然在華牧場等一系列動作頻頻上演。

如何延長景氣周期?

奶業是周期性特點明顯的行業,業內有個說法:「三年一個周期」。李勝利也介紹,國內養殖行業已經回暖,但是挑戰依然存在。首先,國內養殖行業成本高企還未得到根本改變,飼料成本上漲壓力比較大。例如,玉米期貨2020年以來上漲了40%以上,約2600元/噸,達到10年來價格的新高點。2019年-2020年豆粕期貨價格維持在3000元/噸以下,但是隨著近期玉米價格的上漲,豆粕價格上漲到3300元,有上漲的潛力。苜蓿草、燕麥草進口價格也維持在高位。今年1-10月我國進口苜蓿草111.99萬噸,同比增長6.73%,1-10月進口燕麥草26.62萬噸,同比增長31.41%。「飼料價格的上漲導致每公斤原奶的成本上漲了2-3毛錢,」李勝利介紹道。

除了成本壓力之外,產能快速擴張下過剩隱憂顯現。正如上文所說,近兩年奶牛進口量每年遞增,再加上自群繁殖,國內原奶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0.5%。按照李勝利的測算,到2022年商品奶的產量能夠基本保證加工企業的需求。而到了2023年乳企業的需求量為9.3萬噸/天,而商品奶的產量為9.4萬噸,會出現每天0.1萬噸的剩餘,「2-3年後可能會出現供過於求,」李勝利預測。

如何應對奶業的周期性規律、儘量把景氣周期延長?這也是擺在國內養殖企業面前的課題。對此,現代牧業副總裁孫玉剛在12月17日舉行的該公司15周年慶典上提到,在接下來的5年,現代牧業將實現牛和奶的雙翻番。即5年後該公司存欄數將翻番至50萬頭以上,年產鮮奶將增長至360萬噸。持續擴張的同時,現代牧業還將打造綠色牧場、智慧牧場和品牌牧場,另外還將打造綜合牧場作為新目標之一。其中有一項計劃就是進軍肉牛產業。

「目前我國牛肉消費穩步增長,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牛肉進口國,市場處於長期供不應求狀態。基於目前肉牛產業發展現狀、趨勢以及現代牧業自身優勢,我們計劃在未來5年進軍並大力發展肉牛產業,探索奶公犢養殖、育肥模式,建立標準化流程,構建可追溯體系,生產優質放心牛肉,助力肉牛產業發展,」孫玉剛稱。

在李勝利看來,奶牛養殖企業的另一個行業機遇在於下遊端低溫奶的崛起,這也將提高國內鮮奶奶源的利用率。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2019年低溫奶市場規模達到了833億元,同比增長14.7%。「未來低溫液態奶按照10%-15%的年增長率計算,2025年產量將達到1000萬噸,翻一倍。需要生鮮乳為原料進行加工,每天需要生鮮乳增量1.4萬噸,」李勝利認為,低溫奶和消費升級將提升本土奶源增速。

對於本土奶源需求度更高的低溫奶產品也成為今年行業新分口。多位乳製品企業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企業內部都有低溫奶發展計劃,例如,光明乳業就在不久前從寧夏中衛市空運鮮奶至上海工廠,並在市場上推出高品質的低溫鮮奶產品,嘗試這種模式的可行性,這也間接說明,低溫風口之下原奶的出路越來越多。

此外,國內消費者對於乳製品的需求依然強勁。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前三季度乳製品進口量分別增長2.09%、7.63%、14.08%,預計2020年進口增速將在10%以上,2019年乳製品自給率為65.9%,比2008年下降27.2%個百分點。進口量提升是乳製品需求量的體現,而自給率的提升更為國內原料企業提供了新的機遇。

相關焦點

  • 奶牛養殖業景氣周期持續,面臨飼料成本增加壓力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認為,經歷2015年-2018年的調整期後,我國奶價已從2018年的谷底觸底反彈,整個奶牛養殖行業步入景氣周期。未來低溫奶市場高速增長對優質奶源的需求,以及上下遊乳企日益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將繼續給奶牛養殖業帶來新機遇。但同時仍要看到,我國奶牛養殖行業還面臨飼料成本上漲、產能過剩、生物安全三大挑戰。
  • 奶價觸底回升,現代牧業今年上半年預盈不少於1.9億元
    新京報訊(記者 郭鐵)7月5日,「中國規模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發布正面盈利預告,預計2020年上半年溢利不低於1.9億元,同比增長不低於40%。現代牧業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將業績增長主要歸因於降本增效和原奶價格反彈。
  • 從倒奶到搶奶,乳業上遊觸底回升:現代牧業上半年搭車奶價上漲紅利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金曉巖 北京報導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國內運輸及物流方面受到了短暫影響,對飼料供應及原奶運輸帶來了困擾,繼而在疫情期間多家原奶企業的倒奶現象,不過整體看來倒奶只是疫情期間奶農們的無奈之選,目前國內奶價上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紅利之勢
  • 現代牧業發布盈利預警 奶牛養殖業春天來了?
    在經歷了兩三年的業績虧損後,龍頭養殖企業已經走出低谷。奶價觸底反彈上半年也是現代牧業自2019年扭虧為盈後的又一次的盈利。該公司介紹,從公司層面看,運營指標全面提升保證了其持續盈利,比如成乳牛單產提升、成本進一步得到控制等。
  • 市場需求緩慢恢復 蛋價觸底反彈
    原標題:市場需求緩慢恢復 蛋價觸底反彈   【導語】因
  • 現代牧業上半年業績增長77% 疫後奶價反彈能否拉動行業復甦?
    在8月25日的業績發布會後,現代牧業董事會副主席兼總裁高麗娜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新冠肺炎疫情使各行各業面臨著巨大挑戰,但進入第二季度,消費端對於乳製品的需求快速回升、奶價觸底反彈。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現代牧業90%以上的原奶流向了蒙牛和新乳業兩家乳企。
  • 興證香港:奶牛養殖行業規模化養殖大勢所趨,原奶供應持續緊張
    投資要點  行業回顧:原奶供需缺口持續放大推動本輪原奶價格大幅上升。奶牛畜牧業公司收入增長幅度遠遠高於成本增幅,利潤率大幅改善,造就了2013年下半年的行情。  依然看好乳製品上遊:原奶稀缺使得上遊奶牛養殖業對下遊乳製品生產企業有議價能力,上遊成為奶價上升最大的受益者,下遊利潤率會有下行壓力。奶牛養殖業是目前消費大板塊中少有的行業產能不足的行業。  看好規模化養殖:散養的養殖效益低,利潤微薄,即使在本輪奶價大漲的行情中,散養農戶補欄積極性仍不高。近兩年肉牛價格上漲使得一大批散戶宰牛賣肉退出市場。
  • 農林牧漁行業:豬價反彈疊加政策主題
    二、投資建議  我們對後市有如下觀點  1、種業:景氣和主題共振,持續看好。進入1月份,中央一號文件即將發布;臨近兩會,農業議案尤其是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相關議案的關注度上升,農業產業政策層面利好預期有望升溫。
  • 現代牧業半年淨利增4成,預計下半年奶價繼續走高
    7月5日晚,國內最大的原奶企業現代牧業(01117.HK)公布了正面盈利預告,稱上半年淨利潤不低於1.9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超4成,並預測下半年國內奶價將保持漲勢。2019年,隨著國內奶價的快速回升,多家國內原奶上市公司均實現了扭虧,不過在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原奶產業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衝擊。特別2月份,由於交通物流受阻和復工不足,國內部分地區豆粕、玉米等飼料價格上漲,整體漲幅在5%到10%。此外,乳製品市場動銷也受到很大影響,大乳企一度噴粉儲藏,國內奶價也隨之下行。
  • 奶價二次探底重創原奶企業 現代牧業上半年虧損6.7億
    原奶價格的二次探底讓現代牧業等國內原奶企業再次面臨虧損困境。根據今天上午公布的半年報顯示,現代牧業收入23.4億元,但上半年虧損6.7億元,記者了解到,現代牧業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原奶收購價格的回落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所致。事實上,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剛剛回暖的原奶價格出現大幅回落,也導致國內的原奶企業因此損失慘重。
  • 油運市場開啟景氣周期 券商看多龍頭企業
    報告期內,VLCC市場景氣度同比回升,公司油輪船隊有效運力繼續增加,同比大幅扭虧。中遠海能主要從事國際和中國沿海原油及成品油運輸、國際液化天然氣(LNG)運輸及國際化學品運輸,公司是中國沿海原油和成品油運輸領域的龍頭企業。
  • 原奶企業整體連虧3年,現代牧業借力「脫困」
    自2018年一季度以來,由於上遊大豆、苜蓿草等原材料價格上漲,也給養殖業的成本帶來很大的壓力,但由於原奶平均售價上漲及單產提升,上半年現代牧業奶牛養殖毛利率增長3%到30.3%。截至目前,現代牧業共有乳牛22.6萬頭,也是國內最大的原奶生產商。
  • 奶價低迷中小牧場大面積退出 養殖業前途堪憂亟待政策支持
    發生在2015年初的「殺牛倒奶」事件逐漸淡去,雖然,國內牧場的奶牛存欄量大面積減少,但終端消費市場,超市液態奶買贈已成常態,奶粉戰場更是硝煙瀰漫,受國際奶價低迷、進口奶粉和進口液態奶地不斷衝擊,我國乳業從2013年「奶荒」到如今的「奶剩」,整個行業陷入低迷期。
  • 有好草才有好奶!探訪吳忠市利通區五裡坡奶牛生態養殖基地
    9月23日上午,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沿黃九省(區)網信辦、中國網承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寧夏吳忠市利通區五裡坡奶牛生態養殖基地。探尋為何奶產業成為寧夏九大特色產業之一。
  • 隨著食糖價觸底反彈,糖業併購大潮日趨澎湃
    國際糖價基本經歷了一個完整周期 據了解,全球前5大產糖國(組織)分別為巴西、印度、歐盟27國、中國和泰國,產量之和佔國際食糖產量比例為61%,其中巴西為第一大產糖國,食糖佔比達21.5%;出口量方面,世界主要三大出口國為巴西、泰國、和印度,出口量之和佔比達64%,其中巴西一國就佔據
  • 原奶緊缺將持續 現代牧業實現扭虧為盈
    行業分析師認為,乳品行業短期供需缺口仍在,奶價上漲趨勢不變,養殖業盈利水平有望提升。「2019年現代牧業實現盈利,是在外部奶價上行周期紅利和內部挖潛增效成本創新低的雙重帶動下實現的,不能光看到奶價上漲帶來的紅利。」高麗娜說。 現代牧業專注於原料奶的生產與銷售,目前擁有約23萬頭奶牛,年產奶量超過130萬噸,是國內奶牛養殖企業龍頭。2019年公司盈利能力全面提升,體現的是規模牧場的領先優勢。
  • 龍頭企業名單出爐
    關聯機會:豬肉據中國新聞網稱,在連降3個月後,近日中國豬肉價格出現反彈回升。據中國農業農村部監測,到5月下旬時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降至38元(人民幣,下同)左右,比2月中旬高點時下降13元多,之後開始波動上漲,到6月17日漲至42.20元。
  • 全國現「倒奶殺牛」現象 河南鮮奶被倒進麥田
    奶牛喝水的水槽裡倒著鮮奶□記者劉學增任磊實習生牛一心文記者任磊攝影核心提示|在國際奶價走跌、國內乳品消費不振等因素推動下,近期,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奶農「倒奶殺牛」現象,河南也被波及。有媒體報導,近日,在河南新鄉某養殖小區,賣不出去的牛奶被奶農倒進麥田。奶農為何遭遇「寒冬」?有何解決辦法?
  • 牛奶來源於奶牛,奶牛的養殖很重要,需要我們注意
    以前奶牛的養殖基本上在外國會出現大量養殖的情況,但是現在隨著我們國家的養殖行業也是發展變快了,在我國也是出現了大量奶牛的養殖。對於奶牛大家一定印象深刻,我們小時候喝了一些牛奶,就是通過奶牛生產的牛奶進行加工的,所以說在本篇文章中,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奶牛的養殖和一些管理的方法。
  • 成本高奶價低,小奶農為何「敗」給了復原乳?
    在部分企業拒絕收奶、進口乳粉大量湧入的壓力之外,奶農還要面對更頭疼的問題——有些企業用廉價復原乳冒充常溫奶或巴氏奶。 奶價低迷 奶農:混不下去了 養了18年奶牛,董長林說,今年「混不下去了」。「其他三家去年把奶牛全賣掉了,」他說,引進時每頭牛3萬元,賣時按宰肉價算,每頭不到1萬元,合作社虧了2000多萬。 其實,與北方產區相比,董長林所在鎮的原奶價格還在相對高位。興業證券發布的報告顯示,從今年7月開始,北方主產省區奶價連續數周在3.39-3.40元/公斤的價位波動。 除了奶價低迷,部分乳企拒收現象也讓奶農受到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