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晚間,蒙牛的原奶供應商、國內最大牧場經營企業現代牧業(01117,HK)正式披露了2020年中期業績。報告期內,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8.28億元,同比增長10%;淨利潤2.21億元,同比提升77%;自由現金流增至6.32億元,同比增長80%。
在8月25日的業績發布會後,現代牧業董事會副主席兼總裁高麗娜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新冠肺炎疫情使各行各業面臨著巨大挑戰,但進入第二季度,消費端對於乳製品的需求快速回升、奶價觸底反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現代牧業90%以上的原奶流向了蒙牛和新乳業兩家乳企。高麗娜對此表示,不能否認大客戶對現代牧業經營的幫助,但更重要的是,從去年到今年,(下遊乳企)一直是缺奶的狀況,實際上是牧場給了乳企比較大的貢獻。放眼整個原奶行業,業績增長或也成為上遊牧場的普遍情況。
不過,按照高麗娜的判斷,「外行的熱錢不會進來了」,行業進入到一個穩健發展階段,奶價的走勢會更加平穩。
奶價在第二季度觸底反彈
前些年還在為原奶去向和低奶價發愁,但如今,現代牧業終於迎來了行業周期的上行。疫情之下,這份業績顯得來之不易。
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現代牧業原奶總產量達75萬噸,同比增長10%。淨利潤增長之外,公司扣除一次性應收帳款減值等,經常性溢利同比增幅達492%。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疫情影響,國內2月、3月的原奶價格曾出現一定下滑。疊加國內外的複雜環境等因素,奶牛的主要飼料玉米及豆粕價格同比亦有上漲。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現代牧業為代表的原奶企業也面臨著不小挑戰。
但伴隨著下遊乳企的各類促銷措施,其春節前的渠道庫存在今年4月、5月基本消化完畢,市場高端產品及白奶出現明顯消費反彈,帶動奶價觸底回升。財報顯示,現代牧業今年上半年的奶價維持穩定,並較2019年同期略有增加,至3.87元/公斤。
「疫情期間奶源進口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和影響,大家也放棄了購買國外的一些乳製品。所以對國內原奶市場來說,疫情的影響並不大。」高麗娜說道。
面對行業的恢復情況,高麗娜坦言,市場需求距離預計的目標還是有差距的。其表示,「大乳企往年都是高雙位數增長,但現在是低雙位數,奶價也沒有預想的高。我們的效益不錯,除了靠買家支撐,還需要自身降本增效。」
據現代牧業介紹,公司上半年採取了逢低價適時鎖單、直接從廠家採購減少中間商等方式,抑制並消化了大宗物料價格上漲的一部分影響。使得公司在上半年的公斤奶現金成本呈現下降趨勢,降低至2.27元/公斤,從而促進了其毛利率的上升。
不能否認的是,蒙牛和新希望作為公司第一、二大客戶,對現代牧業上半年的銷售額貢獻顯著。其中,公司82.5%的原奶銷售至蒙牛方面,9.9%銷售至新希望。高麗娜對此表示,從去年到今年,下遊乳企一直是「缺奶」的狀況,所以從另一個層面來講,是個雙向的促進過程。
「在缺奶的時間裡,我們的優質奶源向他們足量供應,而且都是按照原來的比例和計劃,其實應該是我們對他們的貢獻更加顯著。」高麗娜這樣說道。
生鮮乳新國標制定議程或加速
除了市場的消費復甦,消費升級加速或也成為乳製品行業發展的新跡象。
據現代牧業介紹,疫情期間,權威人士多次強調增強體質、加強營養的重要性,實際上也是給乳製品行業做了免費的廣告。此外,疫情促使消費者做了一次全新的需求升級,即願意選取更有保障的、品質更好的牛奶作為日常消費。在這樣的背景下,原奶成為了一個上揚的行業,未來只要市場在增長,市場對奶源的需求是很旺盛的。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乳製品上下遊的供需失衡或也更加明顯。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的乳品消費量正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從2015年起,國內的奶牛存欄量開始下降,許多環保不達標的中小型牧場被迫退離,國內奶源供應和乳品消費的需求呈現了背道而馳的現象。
高麗娜對此分析道,大型乳企如蒙牛、伊利都在對上遊牧場做併購,表明市場對奶源的重視,也說明了供需還是有差距的。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裡,現代牧業依舊有擴群的計劃,增強奶牛的繁育,進而增加奶量。
在高麗娜看來,奶價很難再次經歷大起大落的變化過程。隨著規模牧場越來越多,未來的奶量和市場需求匹配可以進行更加精準的預測。因此,牧場和乳企的投資規劃都更理性。外行的熱錢不會進來了,行業進入到一個穩健發展階段,奶價的走勢也會更加平穩。
此外,作為國內最大規模牧場的經營方,現代牧業對備受熱議的生鮮乳國標過低的現狀也進行了回應。
高麗娜表示,國內乳製品行業近年來快速成長,檢測質量達標率都穩定在99%以上,大乳企的收奶標準也完全超過了歐盟的一些指標。對比而言,唯獨國標的幾項數據較低,導致有人認為國內牛奶質量不高。對於新國標遲遲不出臺,實際上可能牽扯到很多部門的聯合審定,效率受到影響。而伴隨著業界熱議,生鮮乳新國標的制定日程肯定會很快,今年或許應該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