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近些年來,德雲社憑藉業務能力與營銷成為最具人氣、流量的傳統曲藝社團,郭德綱按雲、鶴、九、霄、龍、騰、四、海排序的眾位弟子也成為德雲社的中堅力量。德雲社有自己的傳習社,每一次面對社會招生報名人數都非常多,但德雲社每次的招生簡章上都會註明「不招收女弟子」,郭德綱也曾解釋過說這個領域不太適合女性。
有女性說相聲,且一直存在
那在相聲史上究竟有沒有傑出的女藝人呢?答案是肯定的,否則這篇文章也就沒必要寫了。其實不奇怪,上百年的相聲史,如此龐大的隊伍,肯定有例外,而且相聲女藝人不在少數,只不過沒有產生極具影響力的女藝人,大眾還是認可男性說相聲,這是一種文化心理慣性。
曾登臺說相聲的女藝人有吉文真、於佑福、回婉華、張寶珠、傅蘭英、魏文華、張文霞、秦玉華等,但她們的從藝經歷皆不複雜,其中的多數都是相聲藝人的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其中「荷花女」吉文真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位相聲女藝人了,僅從他的經歷中便可知道相聲女藝人的基本職業狀況。
吉文真的父親吉坪三就是相聲老藝人,她從小就跟隨父親學藝,並學唱太平歌詞,取藝名「荷花女」。1932年的時候,她跟隨父親在南京夫子廟「撂地」演出相聲。後來輾轉到天津,參加了常寶堃組建的「兄弟劇團」,有時演笑劇,有時演相聲。
她演相聲,搭檔是不是女性呢?不是,她說相聲時的搭檔一般是他的父親或師兄秦佩賢,後來常寶堃、趙培茹都曾與她搭檔演出過相聲。吉文真表演過的相聲段子有《報菜名》、《七仙過海》、《訓徒》,還唱過太平歌詞《韓信算卦》、《秦瓊觀陣》等。
女性說相聲是有很大阻力的,無論是在政策上還是在所謂的「社會規則」上都是這樣。且不說在男尊女卑、男女有別的舊社會,就是在建國之後1966年以前,文化部門也嚴格禁止女性說相聲,之後建立的北方曲藝學校開設的相聲專業最初幾年也不招收女學生。
為何有「女性不適合說相聲」的說法?
「女性不適合」說相聲」在倡導男女平等的今天似乎顯得尤其刺耳,但這種說法得到了事實上的認可:沒有一位相聲女藝人成為開宗立派的名角兒!那么女性為何不適合說相聲呢?
早期相聲可以簡單地分為「清門」和「渾門」。清門相聲的早期從藝人員地位較高,很多都是旗人,甚至是貴族的門客,其文化素養也較高,其主要的段子也是「文哏」,這種風格在底層群眾中間並沒有很大的市場,故而後來影響沒有「渾門」那麼大,也就與渾門相聲合流了。
渾門相聲一直是相聲的主流,以現場臨時找包袱為能,所說的段子也極「雜」,現在所言的「相聲肚兒,雜貨鋪」就是針對渾門相聲相聲演員而言,因為他們說的段子包含歷史文化、風俗人情等等方面,可以說是包羅萬象。
在渾門相聲中有一類段子叫做「葷段子」。這一類段子出現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大致在甲午戰爭前後),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無論是哪一派的相聲,幾乎沒人不會「葷段子」了,老藝人張杰堯說他會七八十段這樣的相聲段子。這並非是相聲演員或相聲這門藝術的「黑歷史」,在山東河北有「蕩調」,在評戲中有《大劈棺》、《馬寡婦開店》,京劇中有《遊龍戲鳳》、《鐵弓緣》,這都是「葷段子」一樣的存在。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知道了「女性不適合說相聲」最大的原因,在新中國建立之後,相聲段子得到清理改革之後,這個問題似乎不存在了,但相聲需要演員在臺上「賣壞」,各種表情動作皆以引人發笑為目的,但對一位女性來說,在臺上「賣壞」往往會引人反感,得不到相聲段子的真正效果。
拿德雲社不招收女學員來說,也出於內部管理的考慮,因為其團隊全部為男性,故而有個別女性加入會產生「男女之別」的問題;粉絲數量眾多的德雲社明星也難免化身學員為德雲社帶來諸多麻煩。可見無論是從藝術選擇還是公司管理上來看,德雲社不招收女學員都是上佳選擇。
當下也有很多相聲女藝人,但其在相聲上的發展皆不如男性演員是有目共睹的,相聲藝術本就是在男性群體中誕生,早期主要供男性取樂的曲藝藝術,至少當下女性還沒有一個良好的從業氛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