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首艘自製太空梭或於近期發射升空
【環球科技報導 記者 程君秋】據臺灣「中央社」5月16日報導,因技術問題多次拖延後,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預計在雨季來臨前,將發射自製「可重複使用飛行器」(RLV-TD,即太空梭)升空。印度從2001年提出自製太空梭計劃後,ISRO就不斷進行研究和技術驗證,最後製造出形狀類似美國X-37試驗機的太空梭,大小只有約休旅車(SUV)的大小,具有圓滑的三角翼。據報導,這艘太空梭15日在南印安德拉省斯利哈裡柯塔島(Sriharikota)進行最後調整,等候倒數計時發射升空。如果順利,這艘太空梭會在雨季來臨之前發射升空。
-
阿聯火星探測器成功升空,日本航天令人注目,印度只能暗自傷心
進入本世紀之後,阿聯憑藉雄厚的財力,在各個領域都有了相當不錯的表現,尤其是在航天方面,在2020年7月的時候,由阿聯研發製造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20日成功升空;這一成就引人注目啊,畢竟中東的阿聯算不上什麼大國,那麼在航天領域的成就就不可低估了,目前全球能夠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國家可不多
-
中國能造航母殲20為何造不出太空梭?原因只有三個字
日前,俄羅斯網友曝光了前蘇聯末期製造的「暴風雪」號太空梭現狀,這艘象徵著當時蘇聯最高科技的「飛天巨獸」在俄羅斯博物館中「重生」:為了紀念蘇聯探索宇宙的努力,俄羅斯方面日前復原了暴風雪號太空梭的舊貌,讓遊客能一睹當年蘇聯太空梭的風採,實際上真正的暴風雪號早已在2002年在一次廠方倒坍事故中被砸壞
-
發現號多病堪稱「老爺機」升空計劃受阻(圖)
點擊進入>>> 人民網7月17日訊 過去一周,美國「發現號」太空梭能否順利升空成為世界各地媒體關注的焦點現在,「發現號」剛剛完成了30次發射活動,即便是整個太空梭家族也僅僅開展了113次太空之旅而已。 太空梭因其可以反覆使用,加上載重量很大,經常被美國用來向太空部署衛星或開展其它空間試驗活動,大名鼎鼎的哈勃望遠鏡和國際空間站也是由太空梭載人前去維修建設的。1981年升空的「哥倫比亞」號是美國首架投入空間飛行的的太空梭。
-
我們造了殲20,造了航母,為何造不出太空梭?
而隨著人類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飛機,各式戰機,火箭,衛星探測器,國際空間站等等都相繼被人類研發出來,來幫助我們對外太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除了上述講到的各式飛機意外,太空梭的概念也曾被人們提出過,但是現如今卻幾乎沒有被成功建造出來。
-
為什麼NASA要讓太空梭退役?
在隨後的不到四十年中,太空梭一直是美國載人航天工作的核心。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從甘迺迪航天中心具有歷史意義的39A發射臺升空,完成了首次軌道測試飛行,任務編號為STS-1。三十多年後,在2011年7月21日這一天,當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終於停止在跑道上時,太空梭項目正式告一段落。
-
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 間諜衛星從這裡升空(組圖)
時間:2005年10月11日13:40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我要揪錯】【推薦】【列印】【關閉】 H-2運載火箭是日本航天工業的驕傲,種子島航天中心的吉信綜合發射場就是為H—2的發射於1985年專門興建的。
-
俄航天集團:NASA放棄購買「聯盟」號艙位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據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2019年年度報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經放棄購買定於2021年春季前往國際空間站的俄「聯盟」飛船艙位。
-
天問一號升空,印網友:恭喜,繼印度後登上火星的第二個亞洲國
7月23日註定是中國航天史上裡程碑式的一天,當天我國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軌道,中國自主火星探測之旅正式開啟。與此同時,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更是刷新了我國航天雙記錄,為了將天問一號送至逃逸軌道,這次火箭與探測器的分離速度超過了第二宇宙速度,飛出了我國運載火箭的最快速度。不僅如此,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還刷新了我國深空探測重量的記錄,這次發射的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重超過5噸,是我國發射最重的深空探測器,也是世界上現役火箭發射最重的探測器之一。
-
【奧蘭多】DAY1 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人類的太空夢
圖:一村 (微博:@一村那點事兒)【奧蘭多】在去奧蘭多之前,我對奧蘭多所有的印象只有
-
他們跨過山和大海 到文昌航天發射場見證「嫦娥五號」升空
來自四川、河北、上海等地「童心港灣」留守兒童和童伴媽媽代表,從各自家鄉飛到海南,體驗人生中的「第一堂航天課」:創作太空題材繪畫,與航天專家面對面交流,在文昌航天發射場見證「嫦娥五號」探測器升空。11月22日,「童心港灣」走進文昌發射場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在瓊舉行。
-
2021年全球航天發射序幕拉開,五大看點值得期待
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壽命最初只有15年,但在2015年,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部門達成一致意見並籤署協議,同意國際空間站的使用壽命由2020年延長至2024年。去年10月,國際空間站出現漏氣。12月,對於國際空間站漏氣一事,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德米特裡·羅戈津暗示國際空間站或該退役。羅戈津表示,該公司必要時將在明年2月向國際空間站運送更多的氧氣,且空間站某些設施陳舊或該退役。
-
未解之謎:印度巨石真的可以「自動升空」嗎?
但是在印度一直有一個「未解之謎」,那就是一塊通過咒語可以「自動升空」的一塊巨石。這難道是真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所謂的「印度神石」,究竟是怎麼回事。在未解之謎中是這樣介紹的:印度西部有一個村莊,名叫希沃布裡村,這裡有一塊能夠通過咒語自動離地的巨石,似乎說明重力是可以克服的。
-
在哪兒能看到嫦娥五號探測器升空?航天愛好者湧向龍樓鎮
近期,眾多航天愛好者湧向海南省文昌市。今天(11月23日),記者從距離文昌發射場最近的龍樓鎮多家民宿了解到,近期該鎮的民宿、酒店早已爆滿。龍樓鎮政府工作人員表示,已加強值守、巡邏,提醒遊客注意安全。 資深攝影師「超側衛」陳誠在龍樓鎮拍攝的文昌發射場。受訪者供圖資深攝影師「超側衛」陳誠在龍樓鎮拍攝的「長徵五號」升空。
-
印度的航天實力如何?
說起印度,人們總會想到雜耍式的閱兵式、直飲恆河水、火車開外掛等等令人捧腹大笑的事情,但是要說起印度的航天實力,大家可能會投以懷疑的目光,認為印度航天的實力應該不怎麼樣吧,其實,印度航天的實力雖比不上美俄中歐,但也算是世界航天第二梯隊中的頂尖選手。
-
美"阿特蘭蒂斯"號"回家" 30年太空梭時代終結
這是甘迺迪航天中心周圍居民最後一次聽到太空梭的聲響。「阿特蘭蒂斯」號在高空出現 ,一個俯衝直奔航天中心跑道。格林尼治時間9時57分(北京時間17時57分),「阿特蘭蒂斯」號接觸跑道。大約一分鐘後,它完全停下。「阿特蘭蒂斯」號指令長弗格森藉助無線電向地面指揮中心報告:「任務完成,休斯敦。」 這次,太空梭回家後將不再離開。美國太空梭編隊已完成所有任務,至此走入歷史。
-
中國奇特太空梭將首發,成本為火箭十分之一,或成世界首創
縱觀世界航天技術發展可以發現,如今的發展目標從以往傻大個設計方向正在向廉價、便捷、可持續使用,高效率等設計方向挺進。近年來出盡風頭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正是憑藉實現「獵鷹9號」火箭重複使用,在節約航天成本道路上邁出的又一步。從技術發展程度來看,可重複使用火箭只是第一步。
-
我國研製出太空梭的升級版空天飛機:能摧毀太空飛行器,捕捉衛星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航空太空梭也在更新換代,自2011年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退役後,世界航空航天領域便正式進入空天飛機時代。空天飛機又名空天往返飛行器,它可以代替老一代的太空梭執行航天發射任務,並能多次使用。目前,全球對在大力研製空飛機,搶奪制空權,而我國顯然已經搶佔先機。
-
從NASA到SpaceX:美國商業航天的隱秘往事
雖然沒有一屆美國總統表示要終止航天投入,但都在不斷裁減NASA的預算。除了錢袋子越來越緊之外,NASA還屢屢被民眾質疑其存在的合法性。 政府投資驟減,航天機構只能自尋「錢途」——SpaceX的出現,成為NASA打開局面的一把鑰匙。這家被坊間輿論議論為NASA私生子、白手套、殺價鯰魚的私營科技公司,以一個顛覆者的姿態出現,但本質上卻更像是一個衣缽繼承者。
-
洋河「夢之藍M6+」助力北鬥升空,開啟中國航天更好時代
北鬥三號系統「收官之星」的升空,為世界衛星導航帶來新的亮點。更讓國人驕傲的是,它的發射將代表著 55 顆北鬥微星、30 顆北鬥三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正式建成,這也意味著北鬥全球服務能力全面實現。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夢之藍M6+」助力央視,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新聞官微等平臺呈現了發射全程直播,共同見證北鬥升空。